第934章,背後的本質

京城燕郊一處廣闊的原野上,大雪紛飛,大地一片銀裝素裹,白雪皚皚,行人匆匆。

然而在這樣的天氣下,有好幾輛四輪馬車從京城的方向駛來,然後停在了田野邊。

一身便衣的弘治皇帝、劉健、張懋、劉晉、李東陽、謝遷、章懋、佀鍾等人紛紛下了馬車,看了看眼前這片銀裝素裹的田野。

“陛下,您看,這些田野全部都是種的棉花,這些都是棉花收完之後留下來的棉花杆子。”

劉健絲毫沒有欣賞雪景的意思,也沒有要吟詩弄詞的情趣,而是非常直接的來到田野之中,扒開下面的雪,露出了一些已經枯萎、乾燥的棉花杆子。

弘治皇帝一聽,也是直接下了田野,也顧不上冷不冷,用手扒開雪,同樣也是看到了棉花杆子。

弘治皇帝的身後,蕭敬一個眼神,身邊的侍衛、小黃門頓時就明白了,立即紛紛下了田野,迅速的將大一片田野的血給掃開,露出了一排排整整齊齊的棉花杆子。

劉晉也是跟着下了田,隨手拔起一根棉花杆子仔細的看了起來,仔細的數一數上面的棉桃,僅僅只有十幾個,這和後世的棉花比起來可是差了很多的。

後世的棉花,一般一株都能夠結出二十到三十個棉桃,有個別甚至於還能夠結出上百個棉桃,產量非常驚人。

眼前的這些棉花,棉桃數量並不多,而且看這個棉桃的個頭,似乎也並不大,很顯然,這棉花產量和後世的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果然如劉愛卿所言,這北直隸竟然看不到一片麥田,到處都是棉田。”

弘治皇帝看了看眼前龐大的棉田,忍不住直搖頭說道:“這田地都種上了棉花,無人種麥子,這樣下去可怎麼行呢。”

“北直隸一向都是產量大省,突然不產量了,恐怕以後這糧食是要出大問題的。”

“陛下,臣也是這樣想的,當年一場饑荒,讓整個北直隸餓殍滿地,易子而食,這纔過去幾年的時間,大家竟然都已經忘了,都在種棉花,沒人種麥子了。”

劉健也是憂心忡忡的說道:“糧食纔是重中之重,老百姓有糧纔不會慌,纔不會亂,這棉花雖然也能夠用來保暖,可是終究不能用來果腹,適當的種一些就可以了,如此大規模、大面積的種植棉花是絕對不行的。”

“調查清楚了嗎?”

弘治皇帝微微點頭,想了想又問道。

“臣已經查清楚了。”

“北直隸之所以大家都種棉而不種麥,主要是因爲這幾年棉花的價格居高不下,我大明紡織業對棉花、羊毛的需求越來越旺盛,推升了棉花的價格。”

“小民百姓目光短淺,爲了蠅頭小利,故而紛紛種植棉花而無人去種植小麥,這纔有了現在整個北直隸都很難找出一塊麥田的現象。”

劉健也是立即回道。

“那以你之見,此事又該如何解決?”

弘治皇帝微微點頭,棉花價格高漲的事情,他也是知道的,這大明出兵西域最直接的一個因素就是爲了獲得西域的棉花。

去年冬天的時候,還因爲此事,弘治皇帝專門讓人去調查過大明的紡織行業,對此也是有所瞭解的,知道棉花的價格高。

“陛下,臣以爲,棉花關係到我們大明紡織業的發展,而現在我大明的紡織業,大大小小的紡織工廠和作坊數以萬計,從業人員數以百萬計,數以百萬的人依靠紡織業來過活。”

“斷然是不能因爲棉花的事情受到影響,限制紡織業的發展也是不現實,會影響大量人口的就業和生計。”

“但糧食問題又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是江山社稷穩定的根本,北直隸處於我大明的核心之地,絕對不能因爲糧食的問題有所動盪,所以這北直隸的田地無論如何也是要種糧食,而不是用來種棉花。”

“所以臣以爲,朝廷應該頒佈法令,禁止在我大明本土的兩京十三省種植棉花,棉花的種植應該儘可能的放到西域、河中、海外去,以此來確保我大明糧食的安全。”

劉健想了想也是非常認真的回道。

“嗯~”

弘治皇帝聽完,也是微微點頭,想了想也是對李東陽、謝遷、劉晉、張懋等人問道:“諸位愛卿有何高見?”

“陛下,臣以爲不妥~”

李東陽想了想表示了反對。

“繼續說下去。”

弘治皇帝一聽,頓時就微微驚訝,這李東陽一向和劉健算是政見比較一致的,沒想到在這件事情上竟然有不同的看法。

“陛下,據臣所知,因爲京津地區工廠、作坊、商行等等的迅猛發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進入京津地區的工廠、作坊、商行等等工作。”

“單單是今年,根據各大工廠、作坊、商行等等統計,單單是京津地區城市裡面的人口總數就已經突破千萬。”

“如此龐大的人口,其中大部分都是來自京津地區周圍的北直隸地區,也就是說,以前在田裡面種地的農人,現在都已經進了工廠、作坊、商行等等裡面做工,又或者是在京津地區開店、擺攤做小生意之類的。”

“而農人之所以選擇放棄世代相傳的農田進城務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爲收入的原因。”

“現在京津地區的,隨便僱傭一個人,一個月至少也是需要將近四兩銀子,即便是女工至少也是需要三兩銀子才能夠僱傭到。”

“一對夫妻如果一起在城裡面務工做事的話,一個月最低都可以賺到七兩銀子,一年下來總收入可以超過八十兩銀子,而且工廠、作坊一般都是包吃包住的,算下來,這一年能夠掙幾十兩銀子。”

“可是如此在家裡面種地的話,夫妻兩人即便是累死累活一年也僅僅只能夠種幾十畝地,即便是和地是自家的,交完田稅之後,這一年下來也就只剩下幾十石的糧食。”

“現在糧價非常低,算下來,連進城務工的零頭沒有,更何況,大部分的農人其實都沒有自己的田地,都是在給地主種地,收入就更低了。”

“這就導致了整個北直隸,乃至周圍山西、山東、河南,種地的農人越來越少,大家要麼選擇移民到關外、海外去,要麼就選擇進工廠、作坊、商行等等。”

李東陽想了想也是緩緩的開口說道。

他是很有才能的一個人,而且也是善於思考,觀察事務也是會思考前因後果,如果說劉健能夠當首輔,那是因爲他運氣好,當過弘治皇帝的老師,而李東陽算是拼自己的真才實學了。

“朕也記起來了,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就有各省的官員上書說,朝廷大量的遷移人口到海外和關外去,導致人口流逝,土地無人耕種的現象。”

弘治皇帝想了想也是說道。

“是的,陛下~”

“因爲有更好的選擇,更好的出路,更好的生活,所以農人們自然就知道該如何去做。”

李東陽點點頭說道。

“因爲無人耕種田地,以前依靠收佃租過日子的地主、士紳們就無法再像以前一樣過日子了。”

“但是這田地總不能荒廢吧,所以這些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士紳們就種起了棉花,因爲棉花的種植相對更簡單,而且也不需要像麥子一樣進行精細化的照料。”

“依靠蒸汽耕地機就能夠很好的翻地種植棉花,而且種棉花也比種麥子更賺錢,自然而然也就導致了整個北直隸很難找出一塊麥田的原因。”

“這也是北直隸地區,蒸汽耕地機最好賣的原因。”

說了一大堆,李東陽詳細的講清楚了這件事情的原因。

他講的更深入,更細緻,劉健僅僅只是講到了因爲棉花價格高,所以大家都種棉花,這僅僅只是一個表面的現象。

真正的現象是因爲農人們都不給地主老財們種地了,而擁有土地的地主老財們種上了價格更高,效益更好,管理更簡單的棉花。

說到底這是一種市場現象。

“原來如此~”

弘治皇帝聽完,頓時就直點頭,一下子就更清楚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了。

“陛下,臣也以爲李公所言有理。”

這時劉晉也是站了出來說道。

“是嘛,說說看。”

弘治皇帝笑了笑示意劉晉繼續說下去。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無非就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老百姓們覺得種地不划算了,所以都去城裡面的工廠、作坊、商行工作,又或者是在成立開小商店、擺攤子等等,因爲這樣的生活更簡單、又更輕鬆,賺的銀子也更多。”

“這也說明我大明在陛下的英明領導下,在朝中諸公的賢能輔助下,我大明蒸蒸日上,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過,已經不需要再像祖祖輩輩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也能夠過的更好,吃的更好,穿的更好,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劉晉想了想也是用非常簡單、通俗易懂的話說了出來。

這不管是沒有農人願意種地了,還是這原本種麥子的田地改種棉花,說到底都還是經濟行爲趨勢的。

本書由公衆號整理製作。關注VX【書友大本營】,看書領現金紅包!

第161章,觀星第532章,淞滬第2203章,大明影業第590章,一戰定遼東第477章,弘治皇帝安心第874章,大明正在朝着一個嶄新時代發展第1080章,蒸汽機車的製造進度第1746章,認清現實來第1432章,我們出來的太遲了第1072章,看大明報紙第496章,炮擊第1608章,中亞大牧業第1151章,叛徒的下場第294章,金子第174章,我明白了第1953章,楚國要出大事了第1941章,海外殖民地和藩國的制度第2233章,第一架飛機第348章,工匠學校第328章,抵達黃金洲第665章,有國纔有家第608章,明朝的財政問題第403章,你看報紙了嗎?第136章,太和門前打廣告第856章,一路往西第177章,弘治皇帝心中的裂痕第1644章,給子孫後代留家業第1326章,報應不爽第593章,農部第1846章 ,大金礦主第801章,再次進言第1163章,大佬們都不淡定了第1305章,第一例剖腹產第1845章 ,粗獷的黃金洲第813章,新的醫學領域第1304章,剖腹產第1478章,做有爲的時代青年第819章,一戰定西域(上)第891章,弘治皇帝的安排第735章,獅城的波斯人第288章,少女懷春第1397章,又是一年回家時第498章,殺雞駭猴第433章,屁股決定腦袋第615章,各方反應第577章,真好吃第236章,服務百姓,建設美麗大明第839章,四方雲聚第1824章,這是好事啊第1599章,大明的工廠第1180章,紅海剿滅海盜第256章,捕鯨第1488章,波斯帝國的復仇第1029章,又敗了第1691章,就往權貴的地修路第399章,大明的第一份報紙第1598章,大明的經濟第773章,做時代的領航者第688章,連文官們也變了第737章,就回本了?第2017章,鬧吧,死命鬧吧第164章,堆放如山第2175章,這是時代的要求第16章,請客吃飯第115章,唐老虎的靠山第1691章,就往權貴的地修路第795章,第一批草原移民第750章,驅逐出去第2029章,有銀子也招不到人第1149章,英奸第1217章,頑固不化的猶太人第608章,明朝的財政問題第135章,玻璃鏡子第1810章,熱賣的摩托車2第1836章,種植園經濟第1780章,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第1551章,沒完沒了的鬧第1032章,波斯大軍被按在地上摩擦第47章,五萬兩白銀第89章,授課第3章,母親王氏第816章,騎兵的較量(上)第1137章,旗幟第1316章,惡霸孫自祥第806章,天底下可沒有後悔藥吃第1556章,民以食爲天第1047章,大明對東歐的政策第511章,兩種不同的聲音第753章,治權分離第1630章,一團糟第1251章,阿里帕夏的日記第1856章,勤儉忠厚傳家第420章,論功行賞第294章,金子第1553章,又陪着皇帝微服私訪第923章,糧食太多也是愁(加餐)第568章,暴跌第1629章,巴黎協議第744章,南洋行省秋闈主考官第1376章,開疆拓土的意義
第161章,觀星第532章,淞滬第2203章,大明影業第590章,一戰定遼東第477章,弘治皇帝安心第874章,大明正在朝着一個嶄新時代發展第1080章,蒸汽機車的製造進度第1746章,認清現實來第1432章,我們出來的太遲了第1072章,看大明報紙第496章,炮擊第1608章,中亞大牧業第1151章,叛徒的下場第294章,金子第174章,我明白了第1953章,楚國要出大事了第1941章,海外殖民地和藩國的制度第2233章,第一架飛機第348章,工匠學校第328章,抵達黃金洲第665章,有國纔有家第608章,明朝的財政問題第403章,你看報紙了嗎?第136章,太和門前打廣告第856章,一路往西第177章,弘治皇帝心中的裂痕第1644章,給子孫後代留家業第1326章,報應不爽第593章,農部第1846章 ,大金礦主第801章,再次進言第1163章,大佬們都不淡定了第1305章,第一例剖腹產第1845章 ,粗獷的黃金洲第813章,新的醫學領域第1304章,剖腹產第1478章,做有爲的時代青年第819章,一戰定西域(上)第891章,弘治皇帝的安排第735章,獅城的波斯人第288章,少女懷春第1397章,又是一年回家時第498章,殺雞駭猴第433章,屁股決定腦袋第615章,各方反應第577章,真好吃第236章,服務百姓,建設美麗大明第839章,四方雲聚第1824章,這是好事啊第1599章,大明的工廠第1180章,紅海剿滅海盜第256章,捕鯨第1488章,波斯帝國的復仇第1029章,又敗了第1691章,就往權貴的地修路第399章,大明的第一份報紙第1598章,大明的經濟第773章,做時代的領航者第688章,連文官們也變了第737章,就回本了?第2017章,鬧吧,死命鬧吧第164章,堆放如山第2175章,這是時代的要求第16章,請客吃飯第115章,唐老虎的靠山第1691章,就往權貴的地修路第795章,第一批草原移民第750章,驅逐出去第2029章,有銀子也招不到人第1149章,英奸第1217章,頑固不化的猶太人第608章,明朝的財政問題第135章,玻璃鏡子第1810章,熱賣的摩托車2第1836章,種植園經濟第1780章,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第1551章,沒完沒了的鬧第1032章,波斯大軍被按在地上摩擦第47章,五萬兩白銀第89章,授課第3章,母親王氏第816章,騎兵的較量(上)第1137章,旗幟第1316章,惡霸孫自祥第806章,天底下可沒有後悔藥吃第1556章,民以食爲天第1047章,大明對東歐的政策第511章,兩種不同的聲音第753章,治權分離第1630章,一團糟第1251章,阿里帕夏的日記第1856章,勤儉忠厚傳家第420章,論功行賞第294章,金子第1553章,又陪着皇帝微服私訪第923章,糧食太多也是愁(加餐)第568章,暴跌第1629章,巴黎協議第744章,南洋行省秋闈主考官第1376章,開疆拓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