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兵鋒所指

既然盧曉航決定了要親自帶兵入川,所有的事情便要開始籌備。

史可法第一個建議竟然是立刻充盈後宮,他的意思很明確,盧曉航如今連一個正經的妃子都沒有,雖說正值壯年,但是有了子嗣最少能讓所有文武大臣安心。

就算入川之前沒有辦法立刻生出太子來也沒關係,只要先把後宮的人選好,早晚會有太子的。否則的話,按照盧曉航的脾氣,下次回來如果要和李自成作戰後宮之事又不知道拖到何年何月了。

盧曉航只用一句話便讓史可法無話可說:“朕帶軍出征,又不能帶着後宮,難道後宮建成了留給反賊嗎?”

史可法無言以對,心中暗自揣測道:“難道皇上不喜歡女人,卻喜好男風?這可是大大的不妙啊。”

當然後宮之事再次作罷,那些南京城官宦人家的女子搖首期盼,也沒等到選秀的消息。

明太祖雖然留下遺訓,后妃必選自民間良家,這樣做的效果是爲了防止外戚干政。

但是如今江山不穩,想必皇上必然會選一些官宦人家的女子來維持他的統治,就算爲了遵守祖訓,不會選重臣家的女子,他們這些無關緊要的小官家的女子還是有機會的。

但是皇宮之中一點選修的意思都沒有,人們私下議論,難不成這皇上爲了勵精圖治,一個女人都不需要?

此刻話題的主角盧曉航根本沒有功夫搭理他們,他還在書房之中和諸位大臣商議入川的相關事宜。

如今書房之中擺了一張大桌子,桌子上面放了一副大明地域圖,盧曉航和衆人圍在地圖旁邊制定對策。

看到密密麻麻的地名,盧曉航就覺得心中一陣陣發顫,這和其他的地方是完全不一樣的,就拿河南商水來講,地域圖上指甲蓋範圍內只有兩座大城池,剩下的無非是河流。

但是看到成都,它周圍指甲蓋範圍內,有八縣兩州一衛。這只是四川地域圖的一個簡略版,也就是說,佔據一座城池要比在平原地區多打四五倍的府縣才能佔據這一塊地方。

盧曉航瞬間就明白了爲什麼前世張獻忠打四川雖然阻力不大也打了八個月,這四川之地實在是道路難走,而且人員基本聚集在主城周圍,所以主城周圍密密麻麻的縣城,這樣打起來可不是遙相呼應那麼簡單的事,而是一層一層向裡推的感覺。

人家都說強弩之末,難穿魯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當你打下三四座縣城時,士卒急需休整,但是根本沒有時間讓你休整,因爲面前還有如此一般的城池,你若是稍稍露出疲態,人家立刻裡應外合將你趕出去。

所以,四川自古以來易守難攻,王霸之業興起之地。

進四川的道路分爲水路和陸路,陸路分爲川陝北路和川陝南路。

川陝北路有盧曉航非常熟悉的陳倉道、褒斜道、子午道和不太熟悉的儻駱道。

川陝南路有陰平道、金牛道、米倉道,其中最讓盧曉航熟悉的莫過於那句“偷渡陰平,直取蜀漢了。”

所謂的川陝路都是自陝西出發到四川的道路,因爲整個陝西還在李自成的治下,所以盧曉航便不再考慮了。

至於其它諸如雲南路和川藏路的起點在雲貴和川西北,盧曉航更不能考慮了。

如今進川的道路彷彿只剩下了水路,而水路的最佳選擇莫過於三峽水路。由成都經龍泉驛,資陽,內江,隆橋東至重慶再分到湖廣的這條水路成爲了盧曉航的不二選擇。

但是若是走這條路,盧曉航就不得不考慮左良玉的感受,自己本意雖然是借道,但是假道伐虢的故事誰都聽說過,尤其是在這種時期,左良玉的水軍剛剛全軍覆沒,盧曉航便要大批人馬從水上經過。

不管是誰聽了心中都會有想法,若是左良玉同意借道可就將自己的全部身家交給了盧曉航,只要盧曉航心懷不軌,那麼左良玉除了敗逃沒有第二種選擇。

但是如今情況危急,盧曉航總不能和李自成借道,若是那樣恐怕自己剛剛進入陳倉道,李自成和張獻忠便會兩面夾擊將自己困死在這條古道之中。

於是盧曉航一面讓人連夜準備出征糧草兵馬,一面給左良玉寫了一封信。

“數日不見,問候左大帥身體康健,如今張獻忠劫掠四川,蜀王求援,朕身爲大明天子,當掃除賊匪,護蜀王安穩,望借路入川,不知大帥意下如何?”

左良玉看到這封信沉思良久,他一個謀士都沒有叫,只是自己考慮。因爲他知道在這裡最瞭解南京那位天子的還是自己。

一夜未眠之後,左良玉寫了一封回信:“臣左良玉簞食壺漿以迎陛下,陛下入川則入,取頭便取。”

取頭自然說的是取左良玉的項上人頭,左良玉如此回覆的意思便是表明了,已無心自立,願遵旨意。

盧曉航接到左良玉的回信大喜過望,立刻開始安排走後事宜。

他指示史可法,他離開南京之後,洛陽依舊自立如故,洛陽王府一系加之河洛軍全部歸由元才良治下,安排對李自成的防禦和探查,不必前往南京稟報,便宜行事。

袁宗第在南京城招收悍勇之士,組建新軍,配合京營防禦南京,若有叛亂大可聽從盧九德指揮出軍與否。

江南事宜,阮大鋮與張德義需密切配合,暗中調度,務必充盈國庫,保江南之地安穩。

另外此次出征由鄭氏水軍運送兵源,巢湖水軍拱衛南京,定海軍遠探福建等地,試圖降服那裡的水匪,已保證福建沿海的安定。

南京城大小事宜由三位內閣大學士統籌商議,若是軍陣之事,則需要請教盧九德之後再行決定。

臨走之前,盧曉航見了盧九德:“朕便把這南京城交給盧叔叔了。”

盧九德笑了笑:“只要老奴不死,誰也動不了這南京城一分一毫!”

弘光元年七月十五,盧曉航在南京誓師出征,兵鋒直指四川。

第67章 分歧第63章 割袍斷義第28章 朕哪裡做的不好第12章 劉宗敏出事了第75章 反水(二)第458章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第213章 拜見皇上第61章 光明便是光明第12章 爭書第214章 論事第41章 蘇州的夜第62章 三份急報第218章 成都亂(三)第120章 強勢出場第383章 戰事第70章 總哨爺之殤第34章 四好青年盧曉航第263章 關於娶一個還是娶兩個的大討論第14章 封王第18章 此事事關國運第87章 家底豐厚第36章 世態炎涼第72章 左良玉訓子第87章 朝會第63章 發配三萬裡第290章 亂起第134章 江南巡撫第66章 吳三桂被殺了?第63章 割袍斷義第46章 金牌打手第187章 無計可施第3章 戰事起第37章 霍州之戰(6)第7章 火炮手第230章 獲救第4章 重開百家第107章 搶人第21章 霍州楊家第27章 梅宜修第64章 成賊第119章 長平公主第79章 君命有所不受第44章 老劉晚上想睡王府第27章 忠臣義士第59章 一起殺了第46章 大明河洛軍第32章 咱們這就走第131章 大明新君第74章 滄州第218章 成都亂(三)第43章 官升一級第111章 明殤第163章 蘇州白蓮教第48章 推出去砍了第83章 大牛的幸福生活第82章 欲哭無淚第51章 山下有座書院第83章 先鋒大印第55章 大戰序幕第149章 給我拍死他們第5章 文人風骨第299章 看病第50章 抄家第14章 戰場反水第11章 李自成出山第94章 殺你全家第113章 明殤(三)第116章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第113章 明殤(三)第131章 大明新君第9章 炮轟雷炸第38章 蘇州盜門第8章 大婚(八)第292章 要銀子還是要命?第108章 吳三桂的威脅第458章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第93章 南海尾聲第76章 激戰城頭第77章 對面有鬼兵第36章 百密一疏第84章 大牛的幸福生活(二)第71章 出兵第71章 出兵第82章 欲哭無淚第45章 八成第137章 條件第10章 中招第263章 關於娶一個還是娶兩個的大討論第27章 爲難的交易第158章 皇上救我第36章 百密一疏第82章 娘宮嶼第176章 有伏兵第80章 血戰不退第193章 商隊第230章 獲救第8章 廟裡和尚有聖旨第30章 豫親王戰死了?第539章 底氣要足,可見血第208章 談生意
第67章 分歧第63章 割袍斷義第28章 朕哪裡做的不好第12章 劉宗敏出事了第75章 反水(二)第458章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第213章 拜見皇上第61章 光明便是光明第12章 爭書第214章 論事第41章 蘇州的夜第62章 三份急報第218章 成都亂(三)第120章 強勢出場第383章 戰事第70章 總哨爺之殤第34章 四好青年盧曉航第263章 關於娶一個還是娶兩個的大討論第14章 封王第18章 此事事關國運第87章 家底豐厚第36章 世態炎涼第72章 左良玉訓子第87章 朝會第63章 發配三萬裡第290章 亂起第134章 江南巡撫第66章 吳三桂被殺了?第63章 割袍斷義第46章 金牌打手第187章 無計可施第3章 戰事起第37章 霍州之戰(6)第7章 火炮手第230章 獲救第4章 重開百家第107章 搶人第21章 霍州楊家第27章 梅宜修第64章 成賊第119章 長平公主第79章 君命有所不受第44章 老劉晚上想睡王府第27章 忠臣義士第59章 一起殺了第46章 大明河洛軍第32章 咱們這就走第131章 大明新君第74章 滄州第218章 成都亂(三)第43章 官升一級第111章 明殤第163章 蘇州白蓮教第48章 推出去砍了第83章 大牛的幸福生活第82章 欲哭無淚第51章 山下有座書院第83章 先鋒大印第55章 大戰序幕第149章 給我拍死他們第5章 文人風骨第299章 看病第50章 抄家第14章 戰場反水第11章 李自成出山第94章 殺你全家第113章 明殤(三)第116章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第113章 明殤(三)第131章 大明新君第9章 炮轟雷炸第38章 蘇州盜門第8章 大婚(八)第292章 要銀子還是要命?第108章 吳三桂的威脅第458章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第93章 南海尾聲第76章 激戰城頭第77章 對面有鬼兵第36章 百密一疏第84章 大牛的幸福生活(二)第71章 出兵第71章 出兵第82章 欲哭無淚第45章 八成第137章 條件第10章 中招第263章 關於娶一個還是娶兩個的大討論第27章 爲難的交易第158章 皇上救我第36章 百密一疏第82章 娘宮嶼第176章 有伏兵第80章 血戰不退第193章 商隊第230章 獲救第8章 廟裡和尚有聖旨第30章 豫親王戰死了?第539章 底氣要足,可見血第208章 談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