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處默解釋了自己上午並未準時出攤的原因,李玥兒這才釋懷。
“今天還是和往常一樣?”
“嗯,和往常一樣。”
程處默取出攤位上的地瓜,又從中挑選了幾個品相較好的,放在一起,裝給李玥兒。
而李玥兒也順勢接過地瓜,並遞給程處默一些銅錢。
“月兒姑娘,可是還有其他事情?”
因爲李玥兒在接過地瓜以後,並沒有直接離開,而是仍舊在一旁佇立,於是,程處默便如此問道。
“三天以後,乃是十五,長安城裡會有一場花燈會,不止你是否有空願意與我同遊?”
李玥兒倒也不含糊,直接邀請道。
“花燈會?”
見月兒姑娘如此主動,程處默自然不會辜負了對方。
“好,三日之後我定然赴約!”
“那就說好了!”李玥兒看起來心情不錯,腳步輕快地離去了。
而程處默,則是招呼起了其他前來購買紅薯的百姓。
只是因爲心中一直思考着幾日以後花燈會的事情,所以難免有所錯漏。
不過百姓對此倒是並沒有什麼怨言,畢竟對方穿着守備軍團的衣服,所以除了提醒之外,也沒有其他動作了。
“打羣架嗎?”書童按照往常向林休彙報着各個弟子今日的情況。
由此,林休也知道了上午在城東發生的那件事情。
不過對此,他倒是並不反感,弟子們有血性,能夠打抱不平,這是一種好的品質。
若是明明見到了這副情況而且有能力去改變,卻反而對此視而不見,這纔是真正的悲哀。
對於弟子們的作爲,林休並無指責之意,然而,另一個問題卻又困擾着林休。
這些日子,紅薯的銷售意外地火爆。
以至於盛唐書院的庫存已經所剩無幾。
畢竟這一部分紅薯,也是林休作爲培育種特意命農莊裡的莊民栽培出來的。
經過了這幾日的銷售以後,已經所剩無幾了。
但這樣做的效果也是不錯的。
光是在這一週內前來莊子裡詢問的農戶或是地主就有不少。
其中還有部分直接出價就想要買一些紅薯良種回去種植。
當然,作爲種子的紅薯林休自然是備齊的。
在上門求購的農人裡,林休也篩選了其中部分相對可靠的存在,授予了他們良種,以及紅薯種植的相關經驗。
這些被選中的農人大多來自於不同的地方,因爲各種原因來到京城,恰巧就嗅到了紅薯這種作物的價值。
當然,在授予紅薯的同時,林休也讓這批人作出保證:
等到秋季,紅薯成熟以後,他們需要拿出一部分的收穫贈予或者低價賣給當地的農戶,並且將自己所學到的關於紅薯種植相關的知識一併授予購買者。
如此,紅薯才能真正被推廣!
說起來,這批人的規模不小。
但相對於整個大唐而言,卻又少了點。
若是僅僅依靠這麼零星幾個小點,要將紅薯推廣開來還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
雖然說,林休現在不缺時間,也等得起。
但是對於大唐的百姓而言,紅薯早一天被推廣開來,他們便能更早一天可以吃得上飽飯!
所以林休還是用上了官方的渠道。
何爲官方渠道?
自然是通過李世民下詔讓各地百姓開始種植紅薯。
如此雙管齊下,一邊是自主地選擇並種植;一邊是聽從聖命而開始種植和培育。
相信一定可以將紅薯更快地推廣,讓更多百姓受益。
紅薯的問題有李世民那邊可以求助。
但弟子們若是沒了紅薯,擺攤的生活自然也就要結束了。
可對於林休而言,他的這一課並不打算那麼早結束,在原計劃中,這一課至少要持續兩旬之久。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學生的帶貨能力不是一般的強,整個莊子收穫的紅薯,僅僅七天便被消耗了六成。
餘下的除去作爲種子不能動用的,就所剩無幾了。
既然紅薯消耗完了,那麼要繼續之前的擺攤,就要尋找另外一種替代品了。
這種替代品需要具備一些特徵。
比如量大價廉。
畢竟若是價格過高,絕大多數的百姓都是無法承受得起的,而這樣的東西讓弟子們拿去進行售賣,也就失去了試煉的意義了。
至於數量,若是太少了,三下五除二便被賣光,那樣後續也是一個麻煩的事情。
思來想去,林休將主意打到了自己的第一批學生頭上。
當初自己給馬蒼三人分別佈置下了課業。
其他幾個弟子在這個時候倒是派不上什麼用場。
但是馬蒼卻是恰好正在研究農業相關的東西。
那蝗災的防治做得很是不錯,林休自然也是滿意的。
而後續那曲轅犁,由於在聖上面前展示了圖紙,所以後續也交由朝堂天工局進行製造推廣。
眼下不少地方的百姓都用上了新的曲轅犁,生產效率也都提升了不少。
而馬蒼的第三個課業,就是培育雜交水稻。
而培育雜交水稻,最難的並不是後續的過程,而是找到一株性狀優良的母稻。
馬蒼便是因爲江南的水稻種植規模最大,最有可能出現他心目中的母稻,所以才趕赴江南的。
林休現在所要的自然不是那雜交水稻。
且不說馬蒼很難在這麼短的一個時間內找到真正合適的母稻。
即便他找到了,培育起來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林休此時所想的,便是當初他隨手丟給馬蒼的一個芋頭。
這個芋頭是他從一個南方來的商人手中買下的。
長安本地是不產芋頭的。
畢竟芋頭的種植需要大量的水分,而長安並不適合種植芋頭。
實際上,芋頭是華夏自古以來便發現並種植的一種高產作物。
這東西在大唐,被稱爲莒,是一種被嫌棄的作物。
首先,雖然它的產量要比尋常稻麥高上不少。
但畢竟芋頭裡麪包含着很多的水分,熱量不高。
其次,便是種植環境制約了,芋頭不僅需要合適的水土,對於肥力也有一定的要求,若是連續多年種植,產量會很快下降。
這也是芋頭雖然很早就被發現並馴化了,但那麼長時間過去,始終沒有普及大江南北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