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敗露

“廢物,一羣廢物!三百多人被一百多人圍着打,竟然傷了八十多人!真是廢物!”李建成在收到長林軍被打的消息之後,在顯德殿內大發雷霆。東宮六率的幾位武官誠惶誠恐的跪在地上。

“可達志什麼時候可以到?”發了一通怒氣之後,李建成有些疲倦的問道。

跪着的一名武官抱拳道:“據快馬來報,可虞侯已經到達關中,想必旬日便可至長安!”

李建成這才點點頭,心中暗道,若是那些幽州精騎到來,定要讓他們好好操練這些長林軍。

而另一邊,張允文大筆一揮,這百多人的伙食費全免,管酒管肉,盡情的吃喝。於是,偵察營的士卒拿出訓練時的勁頭,一百多人在這大堂內足足喝了三百多斤酒,吃得扶牆而出,看得劉氏兄弟和店小二目瞪口呆。最後,張允文結賬清算時才發現,這一百多人足足吃了二十貫銅錢。要知道,現在一斗米的價格也不過三十多枚銅錢,而他們一頓飯,吃了二十萬錢。

張允文心頭暗恨,發誓不再讓這羣只會吃喝的傢伙再踏入此處一步。同時決定,一定要好好的訓練這些人,至少要讓他們把吃到肚子裡的幾斤肉統統掉下來。

目送着這羣傢伙分散消失在大街盡頭,張允文嘆口氣,轉過身望向大堂,只見一個壯漢就這樣直愣愣的趴在桌子上打着呼嚕,連一張黑裡透紅的臉落在盤子中也不知曉。盤子中,被啃得只剩骨頭的豬頭屹立不倒。

發生在長林門外的打架鬥毆事件沒有被廣泛的在長安流傳。究其原因,卻是太子出面招呼了一下長安府的那位大人,於是,一切流言平息下來。

不過張允文倒不是想憑藉一次鬥毆就讓這支長林軍能得到李淵的關注。不過他已經得到情報,東宮右虞候率可達志正帶着三百精騎返回長安。而這三百精騎的來源,赫然便是幽州總管羅藝麾下。

其實就現在而言,一支沒有領導的烏合之衆,就算再驍勇,也還是烏合之衆。長林軍便是這樣一支烏合之衆。李淵是不會太在意自己的大兒子吸納一些烏合之衆的。不過,李建成聯繫的羅藝送來的三百精騎就將會改變這羣烏合之衆的性質。

等了兩天,那羣從幽州來的精騎終於開進長安,不過不是明目張膽的,而是分散進來的。

然而已在長安經營起比較完善情報網絡的調查院還是盯到了每一名精騎。他們太容易識別了,常年在幽州和突厥打仗而磨礪出來的氣質,不是長安城內那些守城軍士能相比較的。

李建成在精騎到來後,便將這些精銳的士卒安排在各個坊市裡,每日由他們訓練這些長林軍。

“院長,現在可以動手了吧!”林然看着張允文,恭敬的問道。

自天然居開業之後,醉雲樓的生意便一日不如一日,終於,林然放下臉皮,死皮賴臉的纏着張允文,要到了天然就每日三分之一的產酒量,這生意才漸漸好起來。

“嗯!”張允文點點頭,“不過要注意,千萬不能讓人查到是我們告的密。不要留下任何蛛絲馬跡!”

李然沉思片刻,陰陰的一笑:“這可要大人手中的人手幫幫忙了!”

張允文看到這人的陰笑,便知道他有把握了,借了兩名身手高超的士卒給他,不去插手,只管等待消息。

大唐武德五年十一月,天空中飄起朵朵雪花。

夜晚,長安城內一片雪白。

“抓賊啊——”一聲夫人尖銳的聲音響起,頓時永昌坊內的燈火一個接一個的亮了起來。

只見兩道黑影飛快的在雪地上奔跑,雪白的地上頓時留下一串漆黑的腳印。眼看就到了永昌坊的圍牆邊,那兩道黑影似乎愣了一下,悻悻轉過頭,往其他方向分別往其他方向跑去。

按照規定,入夜之後的長安城,坊市之間的那道門必須鎖上,而坊與坊只見又有圍牆相隔,也有一道大門供人出入。

遭賊的消息頓時從永昌坊一直傳到附近的幾個坊,連對面的東宮知曉了這一情況。

而永昌坊內住着的是乃是當今幾位尚書侍郎級別的高官,自家遭了賊已經夠丟人了,而且大張旗鼓的抓了半天,更是連個人影都沒有看見。於是遭賊的幾個尚書侍郎聯合向長安府施壓。

一時間,長安城內雞飛狗跳,無數蟊賊被關入大獄之中,一隊隊衙役在各個坊市內來回巡邏,就差沒有挨個上門搜查。

那些幽州過來的精騎有着一股子屬於自己的驕傲。想當初,羅藝手下的燕雲十八騎威震朔北。他們這些精騎雖不是燕雲十八騎,卻也驕傲異常。而且來長安完全是太子請求的,所以,對於那些蠻橫無理的衙役,幽州精騎十分看不起。

於是,在某次兩者相遇併發生口角後,不知哪裡來的一顆石子射到幽州精騎的馬屁股上。頓時,馬驚了,當場踏死衙役一名。爾後,衙役們手中的水火棍便劈頭蓋臉 向幽州精騎砸去。但他們哪裡是這些常年在塞北打仗的騎士的對手,頓時被打得鼻青臉腫。

不服氣的衙役將事情上報長安府,長安府大怒,派了更多的衙役前去,同時報告了專門維持長安秩序的羽林軍。

於是,事件慢慢的升級了。

最後,當羽林軍出面時,這才查明,這些人竟然是幽州精騎。

可是,幽州精騎又爲何跑到長安來?

終於,在羽林軍的詢問下,其他坊市的街坊鄰居向羽林軍述說了這些幽州精騎常常去東宮長林門這個事實。

所有的東西都聯繫起來了。

而當羽林軍將這事情向李淵報告之後,李淵大怒,召見李建成將他狠狠的訓斥了一番,然後下令解散長林軍,遣回幽州精騎。而那名帶着幽州精騎回長安的可達志成了李建成的替罪羊,流放巂州。

至於那尚書侍郎遭賊的事,和這件事比起來實在太小,沒有人去在乎它了。

而此刻長安城外李世民的莊園中,焦老大“嘿嘿”笑道:“兩成!賣出之後我要分兩成!”

“你你,太黑了吧!”一名身材瘦小的士卒道。

“沒有我,你能把這東西賣出去?那些敢收這東西的店家只有我認識!旁人去了他們不認!”

“算你狠!兩成就兩成!不過要多賣點錢啊!”

“放心吧!老焦做事,你們放心!”

……

旁邊桌子上,三四個珠寶盒閃閃發光!

(今日三更,跪求貴賓!俺還從沒收過看官的貴賓呢!真杯具!)

第1章 徐二狗第204章 定襄城第207章 投誠第37章 異動第244章 麴文泰第398章 東宮反意第301章 斷足第101章 盡滅第50章 再回長安第501章 清剿第105章 說情第4章 李世民與張允文第271章 軍議第126章 狼王第423章 千里追殺第468章 殺雞儆猴第402章 事情敗露第184章 軍校改制第8章 死亡角逐第366章 武氏媚娘第449章 相貌之辨第203章 攻佔第219章 蘇烈第427章 勢如破竹第34章 所謂鴿子第309章 李治第402章 事情敗露第465章 虛以委蛇第97章 貞觀第443章 蘇烈任職第319章 賜婚第81章 密謀第154章 好久不見第332章 西域動盪第378章 行刺未遂第371章 武驚四座第83章 告密第482章 妖僧第327章 揍人第271章 軍議第150章 天威將軍與徵遠將軍第264章 出征第170章 產業第392章 新年賀禮第365章 李佑生事第110章 比試第294章 分裂第301章 斷足第359章 承天門外第41章 孫思邈到來第471章 營業許可第1章 徐二狗第351章 文過飾非第107章 軍事院校第94章 渭水之盟第79章 收買第75章 留在長安第159章 南遷第190章 脅迫收買第387章 香消玉殞第397章 亂平第138章 定親成親第61章 楊文幹反第74章 李淵到來第242章 狩獵第302章 憤怒第1章 兩分鐘的誤差第279章 軍旅軼事第213章 白道之戰第94章 渭水之盟第27章 林然第196章 僵持第273章 釣魚第254章 裴行儉第331章 千帆競渡第285章 餘波第347章 吐蕃未來第457章 商稅危機第151章 奉旨成親第338章 誓師出征第13章 送信第40章 三棱軍刺與六五式軍刀第61章 楊文幹反第411章 御駕親征第237章 燕王佑第59章 豳州事發第384章 困獸猶鬥第187章 太原王氏第466章 吳家娘子第259章 當衆拜師第278章 西進第193章 鐵勒使團第302章 憤怒第226章 獻舞第138章 定親成親第18章 生擒張青特第174章 突厥牙帳第185章 炮兵第322章 我乃楊常
第1章 徐二狗第204章 定襄城第207章 投誠第37章 異動第244章 麴文泰第398章 東宮反意第301章 斷足第101章 盡滅第50章 再回長安第501章 清剿第105章 說情第4章 李世民與張允文第271章 軍議第126章 狼王第423章 千里追殺第468章 殺雞儆猴第402章 事情敗露第184章 軍校改制第8章 死亡角逐第366章 武氏媚娘第449章 相貌之辨第203章 攻佔第219章 蘇烈第427章 勢如破竹第34章 所謂鴿子第309章 李治第402章 事情敗露第465章 虛以委蛇第97章 貞觀第443章 蘇烈任職第319章 賜婚第81章 密謀第154章 好久不見第332章 西域動盪第378章 行刺未遂第371章 武驚四座第83章 告密第482章 妖僧第327章 揍人第271章 軍議第150章 天威將軍與徵遠將軍第264章 出征第170章 產業第392章 新年賀禮第365章 李佑生事第110章 比試第294章 分裂第301章 斷足第359章 承天門外第41章 孫思邈到來第471章 營業許可第1章 徐二狗第351章 文過飾非第107章 軍事院校第94章 渭水之盟第79章 收買第75章 留在長安第159章 南遷第190章 脅迫收買第387章 香消玉殞第397章 亂平第138章 定親成親第61章 楊文幹反第74章 李淵到來第242章 狩獵第302章 憤怒第1章 兩分鐘的誤差第279章 軍旅軼事第213章 白道之戰第94章 渭水之盟第27章 林然第196章 僵持第273章 釣魚第254章 裴行儉第331章 千帆競渡第285章 餘波第347章 吐蕃未來第457章 商稅危機第151章 奉旨成親第338章 誓師出征第13章 送信第40章 三棱軍刺與六五式軍刀第61章 楊文幹反第411章 御駕親征第237章 燕王佑第59章 豳州事發第384章 困獸猶鬥第187章 太原王氏第466章 吳家娘子第259章 當衆拜師第278章 西進第193章 鐵勒使團第302章 憤怒第226章 獻舞第138章 定親成親第18章 生擒張青特第174章 突厥牙帳第185章 炮兵第322章 我乃楊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