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劍俠傳》的電影劇本,經過了陳卓的改變,與原著產生了很大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說是面目全非了。
裡面刪減了徐客自己添加的新要素,又增加了陳卓自己的許多私貨。
比如,徐客自己在《蜀山》中增加的天雷雙劍,明明原著已經有紫郢劍、青索劍、南明離火劍、天遁鏡、、昊天鏡、、太乙五煙羅、如意水煙羅、雪魂珠、乾天火靈珠等等衆多奇珍異寶了,不好好應用,幹嘛還要原創呢?直接用紫、青雙劍不好嗎?
《蜀山劍俠傳》原書,將儒釋道三教的高度結合,雄奇瑰麗的文筆,驚人的想象力,很多創意對當時及其後世的武俠玄幻有着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徐客爲了表現這一點,就在血魔攻打峨眉山時,邀請了許多和尚在山頂唸經-----------最後他們都被血魔一口吞了。
在《蜀山劍俠傳》原書中,釋家可是也有許多高手的。天蒙,尊勝,白眉三位大師都是實力不在長眉真人之下的神僧。既然長眉可以獨自對抗血魔,他們三位沒理由這麼弱啊?
所以,陳卓就把衆僧人出場的戲份都刪掉了,只保留了一個白眉神僧來援,幫助長眉突破天界尋找南明離火劍的鏡頭。
《蜀山劍俠傳》作爲當代仙俠第一著作,還珠樓主從1932年到1955年,一共寫了《前傳》、《正傳》、《後傳》、《別傳》共計28部小說。內容背景宏大,完全沒必要把所有要素都一次性展示出來,可以一點一點展開,形成一個修仙世界嘛。
陳卓腦海中有許多仙俠網文小說,可以將這些跟《蜀山》合併起來,進一步豐富原著的內容。對《蜀山劍俠傳》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進行了微調。
首先是價值觀。
《蜀山劍俠傳》原著,其實並不太討現在年輕人的喜歡。主要原因,一是故事有點老套,二是正邪對立太明顯了。
蜀山就是講以峨眉爲首的正道集團毆打各路反派。每次都是反派出來某個有點屌的人,吹噓的拿捏日月,執掌山河,結果正派就跳出來一個更屌的人把反派給秒了。
比如慈雲寺,綠袍老祖出場屌炸天,結果突然跳出一個極樂真人李靜虛,把綠袍給秒了。山村大戰中,反派出了個姚開山,同樣是先吹噓一頓,說有多麼多麼厲害,結果突然跳出個窮叫花直接秒了他;毒龍尊者辛辛苦苦的拿着他師父給他的水晶球占卜,結果窮叫花直接把水晶球給拆了。
每次打架,反派總是死傷慘重,正派卻一個不死,峨眉小輩,三英二雲,開掛如同家常便飯。尤其是李英瓊,傳說中的朱果是當飯吃,隨隨便便就拿到了紫劍,然後到處虐怪。
這種簡單化的套路,放到經歷過金溫古樑小說洗禮的年輕人身上,就顯得有點單薄了。
還有正邪不兩立的概念,在民國時期非常突出。當然,這也是有時代因素在裡面。
還珠樓主生活在動盪的年代,當年日寇入侵華北,想要借他的名氣,一起合辦報紙,還珠樓主誓死不從,結果被日寇關進監牢兩個月,出來時,已經被辣椒水弄瞎了眼睛。後期寫作,基本都是口述,由秘書整理成的文字。
所以,在《蜀山傳》裡,對反派的描述尤其邪惡,正派斬殺起反派來,更是毫不拖泥帶水。
在那個是非不分,混亂動盪,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年代,壞人層出不窮,底層民衆受盡欺壓,又無力反抗。當時人們簡單又奢侈的願望,恐怕就是在虛幻的小說中看到壞人被狠狠地斬殺!
對壞人講什麼仁義道德,甚至給壞人洗白,恐怕就是對當時那個年代讀者最大的褻瀆了吧。
反觀現代,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改變,正邪之分不再那麼分明,讀者也不再那麼計較。
很可能一個好人做了一輩子好事,就因爲做了一件錯事,被千夫所指,萬劫不復;可能一個壞人一輩子做盡壞事,偶爾良心發現做了一件好事,許多人就開始爲其唱讚歌。
這種情況,也只有生活在和平環境之中,人人生活無憂,壞事又沒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時期。當自己無聊坐在舒適的家中時,開始幻想着:壞人之中說不定也有好人呢?
一個時代,一個特色,觀衆的喜好也在發生變化,爲了迎合觀衆,裡面的內容自然也要跟着做出一些改變。
比如,原著中那個該死的丁隱,屠沙萬人修煉血神經,罪惡滔天。但是在現代電影中,爲了滿足觀衆的喜好,就需要適當給他洗白,表現他內心的掙扎,表現他的無奈,此謂之人性!
第二是世界觀。
故事想要圓滿,就需要自圓其說,比如修仙級別問題。
還珠樓主在寫《蜀山劍俠傳》時,並沒有給仙俠們劃分非常清晰的級別。誰比誰強,誰比誰厲害,很大程度上是靠戰果對比做出來的。
這也是早期武俠小說的一個弊端,對人物實力劃分不夠清晰。
所以就出現了,某個千年老怪,結果被修煉才十年的主角用絕世法寶斬殺的情況。也不去考慮主角那剛剛修煉的身體,是否能夠承受住絕世法寶的反噬。
連普通的火槍都有後坐力,何況是絕世法寶呢?
到了金溫古樑時期,武俠小說人物開始劃分層次,有的是以功力的年限來劃分,比如初出茅廬的主角是十幾年功力,後來被人傳功,增加了一甲子功力,又吃了靈丹妙藥,增長了幾十年功力,更有甚者吸納別人功力爲幾用,一下子變成了幾百年功力。
似乎功力越深厚,人物就越厲害。
金庸在書中喜歡設置武力上限,然後依次向下排,分成絕頂高手、一流高手、二流高手這樣。
比如《射鵰》中,天下公認的武力巔峰就是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天龍》中,武力巔峰則反其道而行之,一開始大理篇時的武力巔峰是吐蕃國師鳩摩智;之後中原篇是北喬峰、南慕容;再之後西夏篇時是天山童姥逍遙派;少林篇時是少林掃地僧。一路破格,一路高亢前行。
所以陳卓參照後來的仙俠網文,對《蜀山》的修煉體系做了一個明確的劃分,讓電影觀衆對修煉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
修煉分級讓讀者參與度更高,更有代入感。同時明確層次的差異化,也讓讀者能清晰的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一個年輕人打敗了一個老人,這似乎沒什麼好炫耀的。
但是一個剛修煉三年,練氣八層的年輕人,打敗了一個修煉上百年的築基老修士,跨階挑戰戰而勝之,是不是爽點就出來了呢?
大體分成幾個層次:煉氣→築基→金丹→元嬰→化神→渡劫(合道)。
第一階練氣,感受天地元氣,吸納自身,獲得超凡偉力;
第二階築基,元氣化液,如江如河,打牢地基,正式跨入修仙者行列;
第三階金丹,元液固化,形成金丹,修成真身,壽元千載;
第四階元嬰,金丹運轉,化身靈識,如同嬰胎,回返先天;
第五階化神,元嬰化神而出,遨遊四方,一日之間五萬裡,神秘莫測。
第六階渡劫,元神飽滿,突破天地極限,經受雷霆洗禮,渡劫成功以身合道;渡劫失敗身死道消。
按照這種劃分來看的話,武力最高的長眉真人,從他最後元神出竅,進入天界尋找南明離火劍,應該是化神階高手;
玄天宗修煉五百年,依然保持青春,應該是金丹境修爲;三英二雲能夠御劍飛行,應該是築基期的修爲。
而血魔滴血重生,元神不滅,應該是化神巔峰,就差渡劫飛昇了。這也是集衆人之力,也差點無法消滅血魔的原因。
第三,人生觀。
正邪不兩立的行俠仗義已經有些過時了。改成了“與天爭命”這個人生觀。
修仙每一步都在爭,與人爭,搶奪當代氣運;與地爭,搶奪天材地寶;與天爭,逆天罰命,搶奪一線生機!血魔最後被消滅,也是渡人劫的一種,渡不過去,身死道消。
武俠小說和修仙小說在寫作方法上,也有明顯的區別。
武俠小說,注重一個“俠”字,着重描寫主角闖蕩江湖,行俠仗義的故事。
修仙小說,注重一個“修”字,高山雲頂,修煉百年,突破自我。修煉纔是故事的核心主線,讀者看到主角一步步高昇,也會覺得爽點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