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99 辭官不受賞 8
“統一天下的時機?”陳宣若有所思地重複道。
“正是,”張善夫上前一步,“行軍計劃已經做好,遼宋兩國在鄂州打成了僵持之局,只需稍待時日,雙方都精疲力盡,房州奇兵突出,與宋國大軍前後合擊,一舉擊潰遼軍,”他頓了一頓,看着其他幾人道,意味深長道,“洛陽其實唾手可得,關中徵發二十萬大軍,步騎並進,可以一舉斷了遼軍的後路。和宋軍一起滅了遼國後,步騎大軍轉而向南,蜀軍自長江順流而下,合擊江南,一統漢人江山。”
張善夫言罷,上將軍謝元道:“輜重司在關中的倉廩,足可供六十萬大軍三十日口糧。蜀地進軍東南方向,有大江做補給軍需的通路,還有福海行召集當地的糧商供給軍糧,情況比北方還要好。戰事起來後,可向長安市面購買軍需,我估計,只要半個月時間,就可以再籌集半年的軍需。打下宋國的地方後,還可以就地徵集軍需。遼國契丹人在河南河北都大起農莊牧場,順手從他們手裡奪過來就是,賑濟饑民也花不了多少糧食。”
“因糧於宋,還要照顧到人心向背,”張善夫皺起眉頭,“一開始應該是可行的。畢竟一開始我們和宋是結盟,對付遼國。不過,若是和宋朝開戰的話”他的目光轉向軍情司上將軍吳庭。
“關東人心原來還有些留戀宋朝。”吳庭也道,“但遼宋兩國鏖戰整年,現在河南河北生靈塗炭,我大軍一到,解民倒懸,北方人心歸順無疑。只是東南一帶,尚有理社那些士人,還有岳飛、韓世忠,短時間內,恐怕難以收拾乾淨,”他猶豫了一下,沒有提“趙行德”和“保義軍”,繼續道,“宋國東南水網密佈。從遼國攻宋這幾仗來看,要解決東南宋軍,恐怕水師必不可缺。可我們現在水師只有幾條炮船。”
“戰事可能綿亙日久,”陳宣低聲道,他的臉轉向柳毅,“現在這個局勢,丞相怎麼看?”
柳毅沉默了一會兒,緩緩道:“陛下,臣當年曾在河中行軍,曾經住宿過一戶農家。這家的祖父母在威遠二十九年從關中遷到河中的。”張善夫聽柳毅忽然轉過話題,提及河中,臉色微變,柳毅搖了搖頭,繼續道:“威遠二十九年,正是叛亂初平,亂世用重典,對亂民大行‘告奸連坐法’的時候。河中漢人稀少,剛剛大亂過後,到處疫病叢生,不時有逃逸的叛匪、馬賊的騷擾,蠻荒可比北疆,遇到疾病饑荒,也不可能像關中那樣得到賑濟照顧。這家人連生了五兒四女,只活下來三個。兩三代人下來,篳路藍縷,方纔在河中紮下了根基。”
陳宣目光微動,謝元和吳庭也若有所思。
柳毅站起身形道:“爲何?自開國朝以來,一代一代的百姓從關中、蜀中,不遠萬里遷移到河中,甘願冒着被亂賊殘殺的風險,開墾拓邊,方有如今河中五百萬漢民。歷朝歷代,移民實邊,都是國策。但是,到最後往往是天怒人怨。移民實邊之策,爲何唯獨在我朝能大行其道?爲何?”他目光在屋內衆人臉上掃過,自答道,“爲何?從威遠朝開始,我朝便以刀劍爲藩籬,護我百姓,百姓們這纔信得過朝廷,翻山越嶺,遠赴蠻荒。”他頓了一頓,“我朝在河中,在北疆一直開疆拓土原因,百姓信得過朝廷的刀劍,這纔是根基,敵人殘殺我邊境百姓,便於我朝成誓不兩立之局。我們若坐視無睹,甚至與狄夷虛以逶迤,就會盡失河中民心,自毀根基!”他提高的聲音,“我以爲,羅姆蘇丹國,絕不可以姑息,當儘早發兵討伐!”
柳毅說完後,屋內一時沉默下來。張善夫的眼神有些惋惜,但也沒有出言反駁。外面校尉們已在議事堂裡等候着。楊任已回關中,議事堂裡,康德明的聲音極大:“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賊寇殺我河中百姓,若不立即討伐,以血還血,百姓奉養軍士何用?”好些校尉也大聲附和道:“該打!”“當戰便戰!”
陳宣點了點頭,問謝元:“若河中出兵,囤積在關中的軍需能用得上嗎?”
謝元皺着眉頭,沉吟道:“若要討伐羅姆蘇丹,可由河中全面徵召軍士,組成大軍討伐。由龜茲、疏勒、于闐出騎兵相助,天山南北收購牲畜製成肉乾供給河中市面,平抑因此而漲起來的糧價。關中囤積的軍需,則跟着商隊徐徐送一部分到天山南北道。”
他下意識地取出一個隨身小本,翻開一頁,上面用蠅頭小楷記滿了數字,繼續道,“蘆眉國屢次攻打羅姆蘇丹,常常因爲糧盡而退。在當地能徵發到足夠的糧秣之前,輜重司須得維持從關中輸送糧秣。河中囤積的軍需大多是牛羊肉乾、豬油、炒麪、花生,每個軍士一天軍糧只需一斤,加上彈藥,至少是二十多萬斤。雖然草料比較容易從當地徵發,但至少要保證數萬匹戰馬的精料,每天就是三十萬斤,要把這五十萬斤糧秣從河中腹地運出去,我們儘量走河渠水運,一旦上陸,我們每六十里設一處驛站,驛站兩兩之間就得用五輛雙馬大車,一天車伕的食量一斤,一匹馬吃五斤糧食,加起來十一斤。每一段驛站每天維持輸送馬車要耗用五千多斤糧秣,這些都要加在前面驛站的運量上,這還不算保護輸送線所需要的騎兵消耗的草料,”謝元頓了一頓,掃了一眼小本,接着道,“陸路的輸送線推進得越遠,維持輸送需要的糧食就越多,超過兩千裡,維持輸送的糧秣就可能超過供應大軍本身的了。所以,大軍深入羅姆蘇丹國以後,行軍司還是要儘快在當地徵發糧草。”
“若要就地徵集軍需,”吳庭點頭道,“除了取之於敵之外,用黃金從蘆眉買也行。”他頓了一頓,補充道,“糧船走水路,蘆眉國送到鎮西堡,我們再從鎮西堡往南輸送給大軍。”
“蘆眉不是給羅姆蘇丹圍困了嗎?”張善夫皺眉問道。
“是,不過,”吳堅搖頭笑道,“是金子就好用,蘆眉國和大食的那些諸侯不清不楚的。”
“丞相所言雖然不錯,”張善夫也站起來來,和柳毅面對着面,“宋遼兩國之戰已到最後關頭,我朝立國百年,苦苦等候這一擊必得二虎的良機就在眼前。陛下,”他臉轉向陳宣道,“現在遼軍南侵,汴梁陷落,關東趙杞皇位尚還不穩,百姓六千餘萬都在刀鋒之下,我朝大軍東進,統一天下指日可待,這時機,萬萬不可就這麼白白放過不成?”
柳毅和張善夫乃是朝中文武之首,他二人意見相左,謝元和吳庭都沒有說話。外面議事堂校尉的議論聲越來越大。小屋內安靜下來,四位朝廷重臣的目光都看向了陛下。
陳宣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緩緩道:“丞相說的不錯,河中的百姓,是我大夏的子民,我們如果連自己的百姓的照顧不好的話,還有什麼資格,有什麼臉面去奢談統一天下呢?”他目光轉向掛在牆上的一副囊括了河中、關中、蜀中、北疆、宋遼、羅斯、蘆眉的地圖,一字一句道,“夏國的百姓,纔是我大夏立國的根基。”
陳宣對幾位大臣拱了拱手:“衆校尉乃國家棟梁,不能讓他們久候,這便出去吧。”他站起身來,對屋內的幾位大臣道,“還是先解決羅姆突厥人的威脅,穩固河中爲要。至於東面的戰事,”他看着張善夫,“我的看法,最好先穩一穩,不可讓遼國像羅姆突厥這麼坐大。等我們收拾了西邊,再轉頭向東。”
張善夫微嘆了口氣。雖然護國府校尉議決國是,但丞相、諸位上將軍,特別是陛下本人,都對護國府校尉有很大的影響力。河中地處四戰之地,河中校尉們對狄夷入侵格外敏感。羅姆蘇丹圍攻細柳州,殺戮數百人的事情雖然確信是蘇丹的弟弟擅自所爲,但只要蘇丹不將連同其親弟在內的所有兇手頭顱送來謝罪,河中的校尉是決不肯善罷甘休的。在這個問題上,北疆的校尉向來都和河中站在一起。若沒有陛下出面說服這些校尉,恐怕護國府立刻就會通過討伐羅姆蘇丹的決議。羅姆蘇丹是大食諸侯的共主,不開戰則已,一開戰就要全力以赴,非得將其斬草除根不可。腹背受敵又是兵家大忌,這樣一來,關東就不可能動員二十萬以上的軍隊和遼宋開展。而只能通過有限兵力,維持遼宋兩虎相爭的局面,待結束西面的戰事後,再揮師東進。
正沉吟間,張善夫忽然覺得肩膀被人從後面拍了一下,回頭一看,正是丞相柳毅。
“遼宋不過一隅之爭,”柳毅的臉色冷峻,低聲道:“我大夏居天下大陸之中,扼守陸路,控御四海,其格局,河中一地,關係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