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廷杖(二)

在長泰帝宣佈將呂務厚廷杖三十之後,整個宣政殿大殿就陷入了寂靜之中。不少官員臉色都變了,尤以門下省的官員爲甚。

廷杖三十,若是着實打下去,呂務厚不死也要脫一層皮肉,有官員想起了曾經見到過的廷杖情景,臉色變得驚恐起來。

門下侍中申科的臉色沉了下來,沒想到呂務厚竟然在大殿之上來了這麼一出,彈劾左良哲,暗責皇上,他真是不怕死了嗎?!廷杖三十啊,這可不是開玩笑?!

申科想起了長泰年以來的幾次廷杖,也有官員直接在大殿上給杖死了的,這次皇上正氣在頭上,可不僅僅是出一口氣那麼簡單啊!這次,呂務厚凶多吉少了!

不管呂務厚爲人怎麼樣,但是就此沒了性命,那也太可惜了!想到這,申科連忙跪了下來,爲呂務厚求情:“請皇上息怒!請皇上息怒!”

大殿之上,另外三名給事中盧祖升、鮑起明和李子善早已下跪了,他們也是爲呂務厚求情的,看在同僚同職的份上,這三人都不希望看到呂務厚血濺大殿的下場。

申科一跪下,門下省的官員也都跪下了,若是呂務厚被廷杖,門下省的名聲也有失了!

更重要的是,有不少門下省的官員都認爲呂務厚的話語不無道理,左良哲只是區區從四品的泰州刺史,若然一下子被擢升爲門下侍郞,這總得有個讓百官信服的理由。於是他們紛紛爲呂務厚求情,請長泰帝開恩,免了呂務厚的廷杖。

呂務厚自然也下跪了,但是他卻不是爲了求饒和請罪,對於長泰帝的命令。他是欣然接受的。在大殿之上彈劾左良哲糾諷長泰帝,他沒有夾雜一點私心,他的確是認爲左良哲資歷不足以爲門下侍郎,也認爲長泰帝任人唯親隨心提拔官員的做法不可取,這樣下去,朝綱必亂大永將危。

在忠於職守這一點上,他自認爲問心無愧。受廷杖之刑又如何?他根本不曾畏懼過——呂務厚的拗性子這時候又犯了,當年他敢以區區縣令之身檢舉十堰刺史貪污受賄。現在也敢以區區五品給事中的職位廷諍面折。

當下,他不顧申科和盧祖升等人的求情,直直叩了幾個頭,高聲說道:“臣甘願受罰!只是左良哲資歷確不能任職門下侍郎,懇請皇上收回詔令。臣斗膽直言,皇上此舉,實不合法理常規。懇請皇上聽之察之。”

申科和門下省的諸官員真想把呂務厚的腦袋摘下來,看看裡面塞的是不是稻草。怎麼會有人這麼不識時務?說難聽一點,現下門下省的官員都還在跪着呢,你呂務厚想死也被拖累大家啊,這樣局面怎樣收場?

本來長泰帝聽了門下省官員的求情,臉色都有些緩和的了,火氣也有些歇下去了的,如果呂務厚順着門下省官員搭的臺階下,自動請罪一番,長泰帝也打算順水推舟免了他的廷杖就算了。

現在呂務厚的話一出。長泰帝的臉色就更加難看了,所有的官員都猛然感到大殿之上陰寒了幾分。

長泰帝按捺住滿腔的怒意,冷冷地說道:“詔書既出,如何能收回?泰州連年民安,難道不是左良哲治理之功?溫珪章,你來說說,左良哲的政績如何?”

長泰帝點了吏部尚書的名。這詔書都已經通過門下省的審覈下達到吏部了,溫珪章早兩天才調了左良哲的施政記錄來看呢。

“回皇上的話,左良哲任泰州刺史四年期間,爲官務實清廉,百姓安居樂業,盜賊消聲無跡。泰州境內還數次出現祥瑞之兆,可見左良哲治理泰州是有大功的。”溫珪章恭恭敬敬地回答。

泰州境內有祥瑞之兆是有過寥寥幾語的記錄的,只是長泰帝之前沒有想到這一點。此時溫珪章的話一落,長泰帝的臉色就舒緩了許多,現在擢升左良哲名正言順了,大永境內,有多少個地方出現過祥瑞之兆?

“皇上,祥瑞之兆並不可信,前朝大安朝之時,安紂帝迷信白虎祥瑞,興建白虎臺,以致民不聊生,國家崩析。可見這祥瑞之事,並不可信,但凡信這個的,都是昏庸無能!還請皇上三思啊。”呂務厚聽了溫珪章的話後,馬上就高聲反駁了。

所謂祥瑞之兆,根本就不能分清真僞,怎麼能當作政績呢?他也顧不得這是在宣政大殿之上,竟然將長泰帝和大安朝的亡國之君安紂帝聯繫在一起!

這……這……,長泰帝自詡文治武功盛世,怎麼能把他和安紂帝聯繫在一起呢?

長泰帝的面色,門下省諸官員已不敢細看了,只覺得這大殿之上的氣氛似要把人凍壞了。

申科也顧不得殿前失儀的問題,當下大喝道:“呂務厚!”卻也沒有多說,連連向長泰帝請罪道:“皇上請息怒,皇上請息怒!”

他原本還想將呂務厚調理給事中一職,好救他一命,現在看來是遲了!現在竟然還提到了安紂帝,呂務厚的性命已經凍過水了,只希望他不要連累了盧祖升三個人才好。

看見申科遞過來的求救眼色,韋景曜心中微微嘆了口氣,呂務厚的性命是保不住的了,但是這樣在大殿之上糾纏此事也不是辦法,這呂務厚的說話言辭如此不經腦子,說不定還會將事態進一步擴大,到時候就更難收拾了。

於是韋景曜出列奏言:“臣等以爲,擢升呂務厚一事乃是吏部之事,詔書已下,吏部自會根據左良哲的定等考第和施政記錄來判定,此事當朝下議。臣等另有要事奏,日前七大衛大將軍奏請增加軍糧要事,兵部和戶部意見不一,此事還須皇上定奪……”

韋景曜認爲最好的處理就是不處理,將朝上的話題從左良哲和呂務厚的事情轉移開去,有兵部和戶部的事情,門下給事中有什麼事情,離了宣政殿再說。

戶部尚書鄭濮存和兵部尚書卞之和也很知機地出列奏言道:“臣等有要事請奏……”本來這事情,還不到向長泰帝請奏的時候,因爲兵部和戶部的意見尚未統一,碰頭會也只是開了一兩次而已。

不過韋景曜已經說了此事,那麼這兩個人也只能這樣說了,心下也在想,若是長泰帝真問起具體內容,還不知道要怎麼回答。

長泰帝看了跪在殿上的呂務厚一眼,再看了看跪着的申科和門下省諸官員,陰沉的臉色慢慢褪了下去。他朝申科等人說道:“平身吧,且站列一旁。”說罷,也不等申科等人有何迴應,便朝隨伺身邊的內侍作了個手勢,百官便聽見內侍高聲唱道:“退朝!”

長泰帝很快就起身離開了宣政殿,也不再看仍然在跪着的呂務厚一眼,而百官,也如潮水一般從宣政殿散去。

“皇上,那呂務厚和盧祖升等四人仍然跪在宣政殿門外。”內侍首領張盛向長泰帝回稟着宣政殿前的事情,心中也有些惶恐,現在都快酉時了,宮門都快下鑰了,那幾個官員還在宣政殿前跪着,這到底要怎麼辦啊?

他小心翼翼地觀察着長泰帝的臉色。——自從知道呂務厚等人退朝之後仍然跪在宣政殿外,長泰帝的臉色就一直看不出喜怒了。

“既然如此,朕就賜他一個聲名吧,讓他名垂‘竹帛’。廷杖三十,也算全了這一場君臣恩禮……”長泰帝的聲音似笑非笑,說了這樣一句話。

張盛跟在長泰帝身邊的時日甚久,自然知道這是長泰帝反話正說,長泰帝掩抑在話語下的怒意和凜冽,張盛領會得一清二楚:能名垂“竹帛”的,當然是死人了,皇上這是要他們幾個人的性命啊。

“去一留三……”在張盛請退之時,長泰帝淡淡地說了這句話。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生殺予奪本就是君權皇權,還要是帝王決定了的事情,任何人都無法更改。,這一次,他就要讓呂務厚深刻地領會這一點。

與此同時,跪在宣政殿上的盧祖升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勸說呂務厚,勸說他離開宣政殿前。連中書令大人都說此事朝下再議了,這不是明擺着以廷諍長跪來脅迫皇上嗎?對上意不滿,還付諸了行動,這可不是爲人臣子的本分!

盧祖升幾個人心裡都很着急——之前侍中申大人和門下省諸多官員都來勸說呂務厚了離開了,都未果,所以他們纔會跪在這裡勸說他。

當張盛帶着幾個執刑內侍來到宣政殿前,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副情景:盧祖升等人說得口乾舌燥,呂務厚不爲所動,仍然是一臉執拗的神情。真是個傻帽,張盛在心裡暗罵了一句,開始宣佈長泰帝的旨意:違逆上意,廷杖三十!

執行官手裡拿着長長的慄木棍,一頭扁一頭圓,扁的那頭還包着鐵皮——盧祖升幾個人看到這傳說中的刑具,臉色都變得死白。

然而什麼話也說不出來,連掙扎的動作都沒有,就這樣木木地任由執行官將他們的手縛好,讓他們整個人趴在長條凳上,開始執行廷杖之刑。“啪”的一棍重重下來時,他們幾個人都忍不住哀呼出聲。

只呂務厚一聲不吭,在被縛手之前,他還朝着紫宸殿的方向叩了幾個響頭,神色平靜而欣然,能以敢於廷諍面折而聲名天下,就算是死,又有何懼呢?

ps:

三更!

第一百七十章 棲月殿之變第九十七章 借一隅攬天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走私事發第二十八章 北疆之局第四百九十三章 沈家大悲第四百八十五章 取其首級第一百七十四章 和親使團第四百零八章 全殲第五百五十五章 逼宮第兩百四十七章 大危第七十八章 霜重秋色濃第一百二十八章 家族的力量第兩百七十三章 昆州三家第兩百五十八章 邊陲小鎮第三百一十七章 覺醒第五百一十七章 株連第兩百六十一章 洗心第三百一十二章 保不得!第四百五十二章 國有忠義哭鄭閒第五百五十五章 逼宮第七十一章 應南圖的心意第兩百九十一章 出手第四百五十八章 關聯第一百零六章 春榜結果第一百一十六章 神秘婢女第四百一十七章 高唱第一百一十九章 沈家磨刀石第四百三十一章 準備反撲!第十一章 半閒居和五皇子府第四百五十三章 奇計第四百三十七章 實在沒想到第五十四章 水患始現第兩百四十四章 申科逝後第四百四十三章 改元第四百二十一章 京兆窩案起第三百二十章 差一點第兩百零三章 大難臨頭第兩百九十二章 縱橫捭闔第五百四十三章 死後第兩百五十二章 移勢第兩百章 不和第兩百三十章 乘雲騅現世第五百五十八章 噩耗第三章 前因後情第十章 洗三禮和起色第四百八十九章 弩威第八十七章 使團返回京兆第三百九十六章 道不同第兩百一十九章 謀利第兩百五十一章 計成第八十三章 解危和仁政第三百零三章 救彭第一百三十六章 叔祖來了第五百五十章 有病第七十六章 救應南圖(二)第三百九十六章 道不同第兩百一十七章 一個女人的怨恨第四百六十一章 君臣義斷第三百九十四章 復起第兩百三十九章 大換血第兩百五十五章 與天子爭利第五十八章 賑災之策第五百二十六章 坑招討司的!第五百一十六章 帶兵離開第兩百零七章 良醞署之因第一百一十章 沈家避勢第一百六十二章 天理昭昭第四十六章 第一次進宮第兩百五十八章 邊陲小鎮第九十一章 合二爲一第四百八十四章 爭時第一百七十四章 和親使團第五十一章 所謀爲何第四百六十二章 奪職第五百五十四章 合作第四百六十三章 沈家暗朝第四百七十三章 西燕入侵(和氏璧加更)第六十八章 結果第四百八十四章 爭時第兩百六十二章 潛行第七十九章 燕都棋局第四百零三章 後方百鬼第兩百八十四章 不能第一百五十六章 背家譜第一百三十六章 叔祖來了第二十七章 簡在帝心第兩百三十二章 草場案第兩百二十一章 全義第兩百二十八章 湘湖悟道第一百七十六章 國之動第二十一章 中元祭自身第五百五十二章 路上第五百三十三章 出與入第兩百五十八章 邊陲小鎮第一百四十二章 廷杖(二)第一百零六章 春榜結果第兩百三十三章 準卿所奏第四百九十八章 皇子出生第三百二十三章 政績第四百五十九章 產子
第一百七十章 棲月殿之變第九十七章 借一隅攬天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走私事發第二十八章 北疆之局第四百九十三章 沈家大悲第四百八十五章 取其首級第一百七十四章 和親使團第四百零八章 全殲第五百五十五章 逼宮第兩百四十七章 大危第七十八章 霜重秋色濃第一百二十八章 家族的力量第兩百七十三章 昆州三家第兩百五十八章 邊陲小鎮第三百一十七章 覺醒第五百一十七章 株連第兩百六十一章 洗心第三百一十二章 保不得!第四百五十二章 國有忠義哭鄭閒第五百五十五章 逼宮第七十一章 應南圖的心意第兩百九十一章 出手第四百五十八章 關聯第一百零六章 春榜結果第一百一十六章 神秘婢女第四百一十七章 高唱第一百一十九章 沈家磨刀石第四百三十一章 準備反撲!第十一章 半閒居和五皇子府第四百五十三章 奇計第四百三十七章 實在沒想到第五十四章 水患始現第兩百四十四章 申科逝後第四百四十三章 改元第四百二十一章 京兆窩案起第三百二十章 差一點第兩百零三章 大難臨頭第兩百九十二章 縱橫捭闔第五百四十三章 死後第兩百五十二章 移勢第兩百章 不和第兩百三十章 乘雲騅現世第五百五十八章 噩耗第三章 前因後情第十章 洗三禮和起色第四百八十九章 弩威第八十七章 使團返回京兆第三百九十六章 道不同第兩百一十九章 謀利第兩百五十一章 計成第八十三章 解危和仁政第三百零三章 救彭第一百三十六章 叔祖來了第五百五十章 有病第七十六章 救應南圖(二)第三百九十六章 道不同第兩百一十七章 一個女人的怨恨第四百六十一章 君臣義斷第三百九十四章 復起第兩百三十九章 大換血第兩百五十五章 與天子爭利第五十八章 賑災之策第五百二十六章 坑招討司的!第五百一十六章 帶兵離開第兩百零七章 良醞署之因第一百一十章 沈家避勢第一百六十二章 天理昭昭第四十六章 第一次進宮第兩百五十八章 邊陲小鎮第九十一章 合二爲一第四百八十四章 爭時第一百七十四章 和親使團第五十一章 所謀爲何第四百六十二章 奪職第五百五十四章 合作第四百六十三章 沈家暗朝第四百七十三章 西燕入侵(和氏璧加更)第六十八章 結果第四百八十四章 爭時第兩百六十二章 潛行第七十九章 燕都棋局第四百零三章 後方百鬼第兩百八十四章 不能第一百五十六章 背家譜第一百三十六章 叔祖來了第二十七章 簡在帝心第兩百三十二章 草場案第兩百二十一章 全義第兩百二十八章 湘湖悟道第一百七十六章 國之動第二十一章 中元祭自身第五百五十二章 路上第五百三十三章 出與入第兩百五十八章 邊陲小鎮第一百四十二章 廷杖(二)第一百零六章 春榜結果第兩百三十三章 準卿所奏第四百九十八章 皇子出生第三百二十三章 政績第四百五十九章 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