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德四年十月中下旬,橋蕤一行人沒有給青州官方遞交任何照會,打着普通辦事吏員的名義就抵達了青州。
十月二十一當日就住進了臨淄城。
按照魏帝國的規定,人員流動需要官方開具路引,沒有官方開具路引是不能隨意流動並且住進當地旅店的。
郭鵬不讓橋蕤等人提前泄露真實目的,所以他們就打着普通中央辦事吏員的旗號來到了青州。
青州是郭某人的起家根據地,重要的基本盤,重要的後勤補給基地,生產種植基地。
同時青州也是各種自然災害頻發的地方,水旱災害很多,蝗災啊,土地鹽鹼化啊,海水倒灌啊之類的事情,在青州也屬於比較嚴重的問題。
所以歷年來青州都會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物資去應對這些災害。
爲了應對這些危害農業生產的災害,青州也有大量基層官員戰鬥在一線,爲了保障青州的持續產出、不停地爲魏帝國的各大戰場輸血而戰。
可以說青州這些年來爲郭某人建立帝國、平定天下、征討外國這些事情立下了汗馬功勞。
沒有青州持續穩定的高輸出,也就沒有魏帝國如今的穩定疆域。
同樣的,沒有郭某人持續不斷的爲青州的災害防治添磚加瓦,青州也沒辦法維持這樣的局面。
中央辦事官員長期和青州基層官員有緊密聯繫,彼此之間的往來相當頻繁,用這樣的方式抵達青州不會有任何問題。
但說到底,青州的問題和糜竺的關係搞不好還真的不是很大。
糜竺主政青州期間當然是立了大功的。
他接替郭某人的職位主政青州數年,在任期間把青州治理黃河的水利工程、治理蝗災的應對機制和青州水師的打造給搞定了,也不枉費郭某人對他的栽培。
糜竺主政青州的這些年,青州的產出也持續增長,經濟持續繁榮,每年在稅收比例上都佔據重要地位,是其他各州難以超越的。
而在吏治方面,青州官員的數量很多,但是爆出貪官污吏貪腐事件的次數卻不多。
魏帝國建立四年來青州主動上報的貪污案件只有六起,平均一年都輪不到兩起。
當然這只是表面上,臨淄營這些年整理的關於青州的資料郭某人一直都沒有時間看,前段時間抽空看了看,看到了不少觸目驚心卻不曾通過正常渠道上報朝廷的事情。
郭鵬提升了州刺史的級別,但是爲了確保不會出現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情況,他大大限制了州刺史的權力。
州刺史負責行政,不負責管理吏治,在人事方面只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這是郭某人特意規定的。
從提拔到降職,人事方面的權力不屬於州刺史管轄。
魏帝國的吏治在中央主要是三司分別管理,官員經濟上的問題則主要是刑部負責懲處。
地方上官員的主要問題當然也是經濟方面的問題,這方面則是刺史府、郡守府和縣府三級政府內重新架構的法曹負責管理。
法曹名義上隸屬於一地主官,但是在處理貪腐問題上並不受主官干預,反而是和中央刑部關係緊密,有直接將案件上報給中央刑部的資格。
郭某人這幾年來不斷擴張中央政府規模,已經成功把吏部和財政部擴張到了全國範圍。
接下來,也有把中央刑部和地方法曹的聯繫搞得更加緊密的打算。
但主要還是時間不夠,精力不足,沒有來得及優化地方針對貪官污吏的懲治體系。
要辦的事情總要分個輕重緩急,官員貪污這種必然性事件在帝國體系內實在不能算是第一重量級別的事件。
只有當皇帝重視或者需要乃至於引發民變的時候,纔會被看做頭等大事。
當然,真要到了那種時候,往往爲時已晚。
人們吃不到飯餓得快要死掉的時候,什麼事情都能做出來,揭竿而起的事情從秦末開始就不是新鮮事情,這一點,兩漢的統治者深有感觸。
郭某人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防患於未然,定時定量定點處理問題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這場風暴行動於是正式拉開了帷幕,開始波及地方。
而在這個時候,帝國的地方官員們還並不知道這件事情到底會對他們造成多大的影響。
諸葛亮不知道,所以司馬懿也不會知道。
兩人外放之後,經過月餘跋涉,抵達了帝國西陲中的西陲——涼州敦煌郡。
敦煌郡是涼州最西邊的一個郡,真正的邊境,地廣人稀,環境惡劣原始,比起開發完全的中原之地,簡直差了十萬八千里。
但是諸葛亮高興,諸葛亮覺得在這裡可以實現他的價值。
這裡缺少房屋。
那就修建。
這裡缺少水利。
那就修建。
這裡缺少可以耕種的土地。
那就開墾。
這裡缺少人口。
那就去郡裡面搶。
諸葛亮是魏帝國第一任敦煌縣長。
同理,司馬懿也是魏帝國第一任廣至縣長。
原因很簡單,在他們抵達之前,這裡只有敦煌郡守,沒有縣級政府,縣級政府根本沒有必要存在。
魏軍攻克敦煌郡以後,摧毀了地方豪強,收攏了當地人口,發現也就那麼幾萬人,郡守完全管得過來,而且當時也沒有那麼充裕的官員人手能夠分配到敦煌郡來。
直到郭鵬決定執行西部大開發戰略開始建設河套之後,因爲引入了大量人口,纔有了恢復縣級政府的必要。
諸葛亮和司馬懿攜手抵達敦煌郡之後,立刻開始了繁重的工作。
他們都是在內閣經歷過行政訓練的成熟官僚,知道該怎麼處理政務,擁有一定的基礎行政能力,不是政治小白。
不過第一次深入地方,直接接觸黎庶百姓家,要親自去安排他們的生活和生產,這的確是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諸葛亮在敦煌,司馬懿在廣至,兩個年輕官員在各自的轄區內忙得昏天黑地日月無光。
他們藉助了敦煌郡府的一些吏員的幫助,才堪堪把敦煌縣和廣至縣這兩個縣的基礎居住問題給安排好。
居住好了,還要生產,要生活,不能讓這些人口靠着救濟糧過日子,要開墾土地生產糧食,這樣才能自給自足。
好在敦煌郡也並非是完全的蠻荒之地,之前也有開墾成熟的土地,只是沒有人去耕種,荒廢了。
現在重新開墾,辛勤勞作,還是能很快恢復生產的。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行家裡手,本身天賦也很高,經過最初的手忙腳亂之後,很快就安定下來,逐漸能上手處理好縣中事物。
在內閣裡他們很少需要自己做主,都是聽上官的安排辦事。
現在需要自己做主,爲千萬人的生計做主,這種感覺就完全不同。
所以最開始諸葛亮和司馬懿都覺得手足無措。
不過他們到底還是接受了大規模理政訓練的成熟官員,技能優秀,只是熟練度不夠,稍微上手操作一番,熟練度就上來了。
尤其是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