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亂起,各郡縣失守很快,唯二奮起抵抗的官員,便是幽州刺史宗員和護烏丸校尉郭鵬。
兩人一起抵抗,先後擊破了烏延率領的三萬烏丸騎兵和張純率領的五萬叛軍,給朱儁率援軍抵達爭取了寶貴的時間,成爲扭轉戰局的重要戰役。
其中以郭鵬更爲優秀,獨自擊敗了三萬烏丸騎兵,又和宗員合兵一處擊破張純,部下親將趙雲擒獲張純,可以爲首功。
但是郭鵬身爲護烏丸校尉,卻沒有及時發現並制止丘力居的叛變,有失職的罪過。
但是鑑於郭鵬爲此戰立下大功,身先士卒戰鬥勇猛,並且及時控制住了難樓所部一萬餘烏丸人蔘戰,扭轉戰局,所以功勞還是很大。
綜上所述,靈帝又詢問了盧植的意見,最終決定任命郭鵬爲上谷郡太守,加護烏丸中郎將,軍職晉升一級。
命令郭鵬全權負責防備鮮卑趁亂襲擊,遇到戰亂可以總領邊防軍務,並且繼續執行招撫烏丸的職責,安定北疆。
當然因爲有過失,功過相抵一部分,所以爵位就不晉升了。
盧植對此表示認可。
靈帝現在是越來越喜歡郭鵬了,覺得郭鵬能打勝仗,能爲他安定北疆,就想把郭鵬放在北疆守衛北疆安寧,這樣能讓他安心。
他召見盧植,誇讚盧植授徒有方,郭鵬有古之名將風範,可以爲國安定邊疆。
爲此還賞賜了盧植一些東西,也賞給了郭鵬家很多東西,還給郭鵬的兒子郭瑾賞賜,以此表彰郭鵬之功勞。
曹嵩作爲郭鵬的老丈人也在靈帝面前露了臉,樂呵呵的,整個人都有些飄飄然。
除了郭鵬之外,幽州刺史宗員因爲有戰功,同樣也有罪責,功過相抵,多出來的一部分則加封爲鄉侯,加一千食邑,賜予田地,以此爲封賞。
原上谷郡太守高焉守土有功,爲郭鵬提供後勤有功,被調任徐州泰山郡守,去內地做太平官員了。
其餘衆將皆有封賞,公孫瓚因爲抵抗有功,被任命爲右北平郡的無終縣令。
趙雲和張飛本來有賜爵都亭侯的建議,但是因爲出身太低,名不見經傳,因此改爲賞錢酬其功勞。
朱儁這邊就有點讓靈帝感到爲難了。
作爲車騎將軍和錢塘侯,他有些不知道該怎麼給朱儁賞賜,但是又不能不賞,於是只好按照慣例,給朱儁加驃騎將軍,加食邑二千,位僅次於大將軍何進。
封賞很快下達,平叛功臣們都得知了自己的封賞,郭鵬得知自己被加了中郎將,還被封爲上谷郡太守,心裡還頗爲滿意。
之前區區一個校尉是沒有多大吸引力的,雖然對胡人來說是頂頭上司的職位,但是在漢朝體系內還算不得什麼有頭有臉的人物,這次成爲中郎將就不一樣了。
東漢政府的秩序亂掉之前,中郎將是僅次於將軍的軍職,高於校尉,一般是漢朝非戰時常置的高級武官,比二千石。
盧植當年就是以北中郎將的身份指揮全局統帥大軍的,而漢庭給郭鵬加中郎將職位,也就是認同了郭鵬在戰時有統帥一軍獨當一面的資格,最起碼也是個副帥。
當年宗員就是以護烏丸中郎將的身份成爲了盧植的副帥。
所以這一次戰功讓郭鵬成功的在北地邊疆擁有了相當的分量,不僅僅是對胡人可以蠻橫了,幽州官員對郭鵬也要禮讓三分了。
整個幽州可以對郭鵬呲牙裂嘴的,也就剩一個宗員了。
更何況郭鵬還有上谷郡太守的身份,成了郭府君。
其實郭鵬更中意的是這個上谷郡太守的身份,這個身份不僅給了他在上谷郡內便宜辦事作威作福的權力,還給了他自己任命比三百石的郡守掾史的權力,比如功曹史、戶曹史、奏曹史、辭曹史等吏員。
簡而言之,他有了『闢』的權力和資格,有了開府闢官成爲府主的資格。
東漢建國以來,隨着漢帝對世家豪族的政治妥協讓步,二重君主制逐漸形成,雖然不見於明文,但是事實上已經成爲運行之中的政治規則。
在這樣的政治運行模式之下,漢帝爲第一重君主,漢帝與普天下臣民的關係便是第一重君臣關係。
闢主或者說府主,便是第二重君主,與所徵辟士人的關係則是第二重君臣關係。
所謂『門生故吏遍天下』的社會現象便是在五經十四博士的學術狀態和與察舉制度互爲表裡的徵辟制度的政治狀態之下融合產生。
皇帝直接從地方選官,稱爲『徵』,或者叫『徵』,三公、開府將軍和開府官員徵召士人爲官稱爲『闢』。
東漢的士人做官入仕,既可以通過漢帝國的系統化察舉做官,也就是走皇帝路線,也可以通過有資格開府的三公、郡守、州刺史、高階將軍等官員的渠道做官。
直接走前一渠道,成爲拿皇帝俸祿的官員,那麼便直接以皇帝本人爲一重君主便可,沒有其他的關係在裡面。
如若在被皇帝徵召前,被開府大臣徵辟,那麼就是拿開府大臣的薪水,自然要以開府大臣作爲除了皇帝以外的第二重君主,也便形成了所謂第二層君臣關係。
好比郭鵬做官是被楊彪舉薦,由漢政府直接聘用成爲郎官,沒有在其他開府大臣麾下做官的經歷,所以他只需要以皇帝爲君主就可以。
而董卓就不一樣,董卓先是被郡太守闢爲郡吏,又被涼州刺史府闢爲刺史屬官,接着又被推薦到朝廷公府,之後犯了罪,成了白身,再次復起就被當時的司徒袁隗闢爲屬官。
所以董卓除了和漢帝的君臣關係之外,還要以袁隗爲府主,相當程度上要遵從他的意見辦事。
所以袁紹和袁術纔敢和董卓那麼不對付,有底氣的。
郭鵬的情況就簡單多了,沒有府主在上面壓着,對於爲自己舉孝廉的楊彪還有老師盧植,可以用更加彈性的方式來對待。
這個時候更多體現的是個人的品德操守,而不是政治規則,不用像那些門生故吏一樣還要顧及府主的想法,和府主同進退。
而在這樣的政治運行規律之下,自然而然產生了『門生故吏遍天下』和『以郡爲國』的這樣一些政治現象,造成中央權威衰落,地方勢力尾大不掉的情況。
——————————————
PS:我得承認錯誤,之前我瞭解的不夠多,所以犯了一些錯誤。
『明公』或者『主公』這樣的稱呼是的確存在的,但是能被稱爲明公或者主公的,只有具有開府資格的官員,三公,重號將軍和地方州刺史郡太守,只有這些人才能被稱爲明公和主公。
他們所辟召的士人在擔任他們所授予的職位、拿着他們給予的薪俸的時候,會稱呼他們爲明公或者主公,形成第二重君臣關係,不出意外就將持續一生,日後脫離開府大臣給予的職位,也會稱之爲『故吏』。
明公是西漢時期出現的稱謂,主公出自東漢,源自明公,想怎麼稱呼就比較隨便了。
所以之前我所寫的關羽和張飛叫劉備爲主公是不對的,正確的情況應該是要等劉備成爲平原相,做了兩千石,開了府,正式授予關羽和張飛相對應的職位的時候,他們纔會稱呼劉備做主公。
所以關羽和張飛無論後來做了多大的官,實際上也是劉備的『故吏』,劉備稱帝以後更是如此,不僅有第一重君主關係,也有第二重君主關係,是最親近不過的了。
程昱之前稱呼主角爲主公也是不對的,具體怎麼個稱呼,可能郭校尉或者郭君是比較合適的,直到主角成爲太守有了開府資格並且授予程昱職位的時候,程昱纔會稱主角爲主公或者明公,形成正式的主從關係,若要背棄,是會受到極大的譴責和政治損失,甚至賠掉政治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