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晨,美法軍隊首先實施了空降。登陸於當日下午開始,由於德軍的裝備已經非常有限,爲此使得登陸進展非常順利,日終前登陸兵即佔領了3個登陸場。19日時,美、法軍隊建立起正面90公里,縱深50至60公里的統一登陸場,已登陸的部隊達7個師,16萬人,並把2500門火炮和迫擊炮、600輛坦克、2.1萬輛汽車運上了岸。28日時,美法軍攻佔了法國重要海港馬賽和土倫,並向北推進到蒙太利馬爾。9月3日,美法軍隊開進里昂。之後,在美法軍隊追擊德軍中,法軍於9月10日進入第戎地域,次日與從巴黎向東南推進的美第3集團軍先頭部隊在第戎以西會師。會師後,留在法國西南部的德軍很快投降,德軍第19和第1集團軍被迫向東北方向潰逃,退守齊格菲防線。
從9月15日起,盟軍在西歐的整個戰線已由法國西北部擴大到南起地中海北至萊茵河口廣大地區,不僅攻佔了法國,還幾乎佔領了比利時全境,進逼荷蘭邊界。
■荷蘭戰役
接下來就是收復荷蘭的計劃。爲了從北面迂迴齊格菲防線和爾後向魯爾工業區進攻,必須首先殲滅荷蘭境內的德軍。當時,在荷比邊境防守的德軍是德“B”集團軍羣(司令莫德爾元帥)的第15集團軍和傘兵第1集團軍,共9個師和2個戰鬥集羣。當時,戰爭的主動權已被盟軍牢牢把握住。因此盟軍決定從9月17日開始,由英軍第2集團軍和加拿大第1集團軍組成的第21集團軍羣的兵力(共16個師,其中5個裝甲師)實施荷蘭戰役。由蒙哥馬利元帥指揮。
在這次戰役中,加拿大第1集團軍的任務是,殲滅被圍在布倫、加來、敦刻爾克的德軍集團,肅清埃斯考河口的敵人,爾後向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發動進攻。英第2集團軍的任務是,突破敵人防禦,向阿納姆發動進攻,在下萊茵河彼岸奪取登陸場,爲爾後強渡萊茵河創造條件。
9月17日,首先由美空降兵第101、第82師實施了空降。英第2集團得到盟軍空降兵第1軍(含美空降第101、第82師、英空降第1師和波蘭傘兵旅)的加強後,以所屬第30軍的兵力(轄2個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在空降兵的配合下,向埃因霍溫、格拉費、奈梅根、阿納姆一線實施主要突擊,並以第8、第12軍在其兩翼行動相配合。由於德軍的抵抗已經很微弱,這使得第30軍進攻很順利,到日終前進6至8公里。
9月18日,該軍進抵埃因霍溫,與空降第101師會合。9月20日又與空降第82師在奈梅會合。這時遭到了德軍的頑強抵抗,致使在兩翼行動的第8、第12軍受阻,配合其作戰的英空降第1師和波蘭空降第1旅遭到很大損失。9月27日,英軍被迫在萊茵河南岸阿納姆以西轉入防禦,沒有完成在河彼岸奪取登陸場和分割德軍的任務。雖然如此,但英軍通過10天的進攻作戰,在20至40公里寬的正面上突破了德軍防禦,向縱深推進80公里。
與此同時,加拿大第1集團軍對殘存在沿海港口的德國發起攻擊,於9月22日和30日先後攻佔了布倫和加來,並於9月底進至埃斯考河口。
10月和11月,盟軍在德國邊境地區展開了“秋季戰鬥”。在戰線北段,第21集團軍羣爲確保使用安特衛普港,進行了目標有限的進攻,結果在200公里寬的正面上,向縱深推進45至90公里;在戰線中段,第12集團軍羣試圖突破齊格菲防線,但未獲成功;在戰線南段,第6集團軍羣在許多地方進行了一些規模不大的戰鬥,攻佔了貝爾福山峽,先頭部隊進抵萊茵河。至12月上旬,盟軍全線停止了進攻。
爲避免徹底崩潰,德軍在阿登地區集中包括黨衛隊坦克第6集團軍在內的“B”集團軍羣25個師(25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900輛,企圖以突然反擊挫敗荷比境內的盟軍,穩定後方,騰出兵力與東線蘇軍交戰。
1944年12月16日拂,德軍組織了一支800人的特遣隊,着美軍軍服,口操英語,佩美式武器,潛入美軍防線進行破壞和騷亂,引起美軍極大混亂。由於美軍事先沒有任何準備,因而損失慘重。德軍突破美軍防線後,向馬斯河方向推進。爲阻止德軍前進,英美軍調整部署,以航空兵對德軍進行大規模空襲,終於在距馬斯河僅4公里處阻止了德軍前進。儘管如此,但德軍仍未放棄反擊計劃。1945年1月1日,德軍對斯特拉斯堡盟軍發起了攻擊。德軍總共出動了1000架飛機,轟炸盟軍陣地和機場,炸燬盟軍飛機260架。德軍此次的進攻,使得戰局再度緊張。盟軍統帥部一面組織反攻,一面要求蘇軍提前從東線發動攻勢吸引德軍,以減輕西線盟軍壓力。
爲此,爲了配合這次行動,蘇軍於1月12日從北起波羅的海,南至喀爾巴阡山長達1200公里的正面,對德軍發起強大攻勢,直擊柏林。原本對德軍剛剛有利的形勢,瞬間又變得不利起來了。希特勒被迫從西線抽兵東援對付蘇軍,英美盟軍乘機迅速推進,將德軍全部趕回原出發地。
在這次戰役中,盟軍損失7.7萬人,被俘及失蹤2.1萬人,大量武器裝備被毀。德軍死傷及失蹤人數達8.2萬人,損失坦克、強擊火炮600輛、飛機1600架、其他車輛6000輛。這次戰役後,德軍的士氣很是低落,也喪失了反攻的能力。
阿登戰役,德軍西線的最後進攻
作戰時間:1944年12月16日~1945年1月28日
作戰地點:比利時東南、盧森堡北部和法國東北部
作戰國家:盟軍德軍
作戰將領
巴頓:美國陸軍四星上將,出生於1885年11月11日,卒於1945年12月21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美國軍事統帥。巴頓生於一個軍人世家,1909年畢業於西點軍校。巴頓以作戰勇猛,快速進攻聞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倫德施泰特:納粹德國元帥,出生於1875年,死於195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最能幹的指揮官。曾指揮第2集團軍入侵捷克,指揮南方集團軍羣入侵波蘭。對蘇聯的入侵期間,倫德施泰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羣,圍殲了當面蘇聯元帥布瓊尼部隊主力。1945年5月1日,倫德施泰特被美軍俘獲,後來又被引渡給英國人。他在一所養老院裡度過餘生,1953年3月24日死於心臟病。
作戰兵力
盟軍:在阿登地區只有6個師。
德軍:共集結了20個師。
■“萊茵河衛兵”計劃
1944年秋,戰爭的局勢對德國非常不利,盟軍已從東西南三面向德國本土逼近。爲此,爲扭轉這一局面,希特勒決定集中兵力在西線發動一場使盟軍猝不及防的攻勢,奪回主動權。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統帥部經過討論便決定在阿登進行反擊作戰。此次作戰的計劃爲“萊茵河衛兵”,即集中優勢兵力,迅速突破盟軍防線,強渡馬斯河,奪取盟軍的主要補給港口安特衛普,把盟軍一分爲二,並製造第二個敦刻爾克,然後再轉過頭來對付蘇聯。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計劃。11月3日,當元首的特使約德爾上將將此計劃送到西線總司令倫斯德元帥和B集團軍羣司令莫德爾元帥手中時,兩人均大吃一驚。
那麼希特勒爲什麼選擇阿登這一地區呢?希特勒認爲該地區是“現有部隊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線單薄,他們也不會料到我們會發起突襲。因此,充分利用敵人毫無防備的因素,在敵機不能起飛的氣候下發起突然襲擊,我們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決心不顧一切地推行這項計劃”。
這個地區是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的結合部,北側由霍奇斯負責,南側由巴頓負責,兩個集團軍之間大約85英里寬的防區由第1集團軍所屬的第5、第8兩個軍共6個師的兵力防守。
爲實施這個計劃,德國政府發佈了關於建立“人民近衛軍”的命令,應徵年齡從16歲到60歲,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經過6至8周的短期訓練後,調往西線,加入了攻擊部隊。12月初,德軍共集結了20個師,由B集團軍羣司令莫德爾元帥指揮。右翼是狄特里希指揮的第6SS黨衛裝甲集團軍,轄有4個裝甲師、5個步兵師。大約有640輛坦克。中路是曼特菲爾指揮的第5裝甲集團軍,轄有3個裝甲師、4個步兵師。大約有320輛坦克。左翼是布蘭登堡指揮的第7集團軍,轄4個步兵師。其任務是負責掩護第5裝甲軍團的側背,保障中央進攻。
盟軍在西線共計有87個師,其中25個裝甲師。然而在阿登一線卻只有6個師的兵力。正如希特勒所料,盟軍確實認爲德軍反攻的可能性較小。一場戰爭即將打響。
■“格賴夫”計劃
德軍找了2000名會講英語的士兵組成了突擊隊,由黨衛軍中校斯爾策尼指揮。這支突擊隊分成幾個小隊,扮成美軍,乘坐美軍的吉普車深入盟軍防線內部。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切斷電話線,倒轉路標,使守軍的預備隊走錯方向,掛上紅布條表示路上埋有地雷,盡其所能地製造混亂。正是這支突擊隊,擾得美軍驚恐不安。
12月16日拂曉,德軍兵分三路突然出擊。密集的大炮對幾乎所有的美軍陣地猛轟,蜷縮在睡袋中的美軍士兵從睡夢中驚醒,連滾帶爬地鑽入掩體,驚恐中不知發生了什麼事。緊隨着炮火,幾百架探照燈又罩住了美軍陣地,耀眼的強光刺得美軍士兵眼花繚亂。在混亂中,德軍突擊部隊在坦克的掩護下向美軍陣地發起了猛烈攻擊,美軍陣腳大亂,狼狽潰逃。
爲搜索這些德國小隊,許多交通線不能通行,50萬美軍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盤問,幾百名士兵在答覆問題時因使人感到懷疑而被拘捕,連身爲集團軍總司令的布萊德雷也不例外。12月16日,德第66軍的一名軍官,在從軍部駕車去前線時被俘,隨身攜帶的幾份該計劃的作戰命令落入美軍手中,從而使美軍及時作出了反應。就這樣,這一計劃的第二步,即用一個完整的裝甲旅,駕着美式坦克,穿着美軍制服,**並佔領馬斯河橋的設想未能實現。
■向前推進
中路的曼特菲爾的第5裝甲集團軍進展迅速,到17日,成功包圍了美軍第106師的兩個團,並且迫使7000人以上投降,這是美軍在歐洲戰場上遭到的最嚴重失敗。18日,曼特菲爾第5裝甲集團軍的先鋒第47裝甲軍進抵公路交通樞紐巴斯托克。但第47裝甲軍只留下了第26人民擲彈兵師攻打巴斯托克,第2裝甲師和裝甲教導師卻繞道前行,因而錯過了佔領巴斯托克的機會;右路進攻的狄特里希第6SS黨衛裝甲集團軍也抵達昂布萊夫河上的一個渡口,挺進約30英里。其先頭縱隊“派佩爾戰鬥隊”抵達並佔領了馬斯河渡口。然而,這隻縱隊在斯塔佛洛市過夜時,沒有對近在咫尺的存有250萬加侖汽油的美軍的大燃料庫及重要橋樑進行轟炸,這就使得被美軍增援部隊利用了,燃燒汽油、炸燬橋樑,阻礙了德軍的前進道路。左路布蘭登堡第7集團軍所轄的4個師均渡過奧爾河,其中第5傘兵師突至12英里處的維爾茨,在南側爲中路部隊建起了一道壁壘。至12月20日,德軍的進攻部隊已形成一支寬約100公里、縱深30至50公里的突出部,並繼續向前推進。
16日,被德軍小分隊突襲。17日早晨,盟軍們終於明白了,德軍的全面進攻已經開始。爲此,艾森豪威爾急調第82和第101空降師火速趕往巴斯托克——聖維特一線進行增援,阻止德軍西進。加文將軍指揮的美第82空降師被派往聖維特防線,而麥考利夫將軍指揮的美101傘兵師則馳援巴斯托克。19日,艾森豪威爾在凡爾登召開高級將領會議,商討對策。會商的結果是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北上攻擊德軍的突出部;德弗斯的美第6集團軍向北靠攏保護巴頓的右翼;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必須頂住從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地區的德軍,扼住西去的咽喉要道,堅守陣地,並準備由北向南反攻,與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合圍德軍。
12月22日,巴頓率美第3集團軍從南面發起了攻擊。同一天,德軍也在要求被圍在巴斯托克的美軍投降。這一天,德軍向巴斯托克發動進攻,但進展緩慢,直到聖誕節也未能拿下這個重鎮。
12月24日,巴頓的第3集團軍摧毀了德第7集團軍在左翼建起的屏障依託。緊接着,巴頓命令加菲將軍的第4裝甲師火速趕往巴斯托克去解救美軍。12月26日凌晨,加菲的第4裝甲師的第2戰鬥羣殺開一條血路,突破了德軍對巴斯托克的包圍。次日,大部隊沿打通的道路駛入城內,加強了該城的防禦力量。
德第5裝甲集團軍之第47裝甲軍所屬的第2裝甲師和裝甲教導師繞過巴斯托克,向北面的美軍第1集團軍進攻。塞勒斯是德軍推進的頂點,距馬斯河只有5英里。但此時,天氣已經好轉,美軍立即出動大批飛機對德軍裝甲部隊進行猛烈轟炸,使其無法在白天活動,陷入困境。12月25日,德軍第2裝甲師與美第1集團軍之第7軍第2裝甲師爆發激戰,到該天結束,德軍第2裝甲師1050人被俘,陣亡2500人,損失81輛坦克(原有88輛)。德軍傷亡慘重,於26日開始後退。
在強渡馬斯河沒成功後,希特勒又決定在阿登山脈以南實施新的突擊,奪回阿爾薩斯。1945年1月1日,德軍出動900多架飛機對盟軍在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機場進行了幾個月以來最猛烈的轟炸,盟軍的260架飛機被毀。接着,德軍地面部隊突破了馬奇諾防線,向阿爾薩斯北部發起了進攻。1月3日,盟軍轉入反攻,巴頓的第3集團軍由巴斯托克向東北出擊,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由北向東南出擊。德軍也在這一天對阿爾薩斯發動了最猛烈的攻勢,從而展開了阿登戰役中最激烈的戰鬥。經過5天的肉搏戰,德軍還是未能佔領這座城市。爲此,1月8日,希特勒宣佈下令撤退。1月12日,蘇軍在東線提前發動進攻配合作戰,希特勒被迫從西線抽調兵力到東線作戰。盟軍迅速乘機推進。1月16日,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勝利會師,到1月28日,德軍被徹底趕回到原來的陣地。到此,阿登戰役結束。
阿登戰役又稱突出部戰役,雙方投入近60個師,德軍傷亡81834人,損失坦克和重炮約700輛(其中損失了324輛坦克)、飛機1600架(另一說320架)。盟軍損失約8萬餘人(包括1萬人陣亡,其中7.7萬人是美國軍人,(死亡和失蹤29751人,受傷47129人),損失坦克733輛,飛機592架。
阿登戰役之後,希特勒再無後備力量可以補充,而盟軍迅速得到補充。此後,德軍在西線再也無力阻擋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