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龍:升龍的頭部在上方,奔騰飛舞,呈升起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上方飛昇,稱“左側升龍”,龍頭往右上方飛昇,稱“右側升龍”,升龍又有緩急之分,升騰較緩者,你“緩升龍”,升騰較急者,稱“急升龍”,頭部在上的升龍又作往下的動勢,稱爲“回降龍”!
降龍:降龍的頭部在下方,奔騰飛舞,呈下降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下方俯動,稱“左側降龍”,龍頭往右下方俯動,稱“右側降龍”,降龍又有緩急之分,下降較緩者,稱“緩降龍”,下降較急者,稱“急降龍”!頭部在下的降龍又作往上的動勢,稱爲“回升龍”或“倒掛龍”!
雲龍:泛指奔騰在雲霧中的龍,龍和雲是結合在一起的,雲,是產生龍的基礎,而龍噓出的氣便成了雲,雲龍紋就是雲和龍的共同體,將龍的頭、尾、腳“打散”又和抽象的雲融匯在一起,顯示出一種似雲非雲,似龍非龍的神秘圖案!
草龍:是一種含有龍形象的卷草圖案,又叫“卷草纏枝龍”。頭部有明顯的龍頭特徵,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圖案,整體往往呈現出“S”形的主旋律,並將“S”形繼續延伸!
產生一種連綿不斷、輪迴永生的藝術效果,頭部與卷草曲捲的豐富變化,形成動靜參差、相互呼應、層次豐富的畫面。在構圖上,採用均衡的形式,講究曲線美,富有動律感!
在表現形式上,則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把帶有吉祥含
意的“如意紋”內容,綜合到一個畫面,給人以想象的餘地,卷草纏枝紋常應用在建築、傢俱和器皿的裝飾上!
柺子龍:拐於龍源於草龍,又脫胎於草龍,形成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拐於龍的線條裝飾顯的挺拔、硬朗,轉折處呈圓方角。龍的頭部也呈方圓形,整體協調一致,簡潔、明快,又有一定的裝飾意趣,常用在傢俱、室內裝飾及建築的框架上!
團龍:把龍的形體適合爲圓形稱爲團龍。它源於唐代,明清時運用較爲普遍。“四團龍”、“八團龍”等團花定爲當時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飾上有四個或八個團龍是最尊貴的!
後來發展爲十團、十二團、十六團、二十四團,數量越來越多,使用範圍也放寬了,織錦、刺繡、陶瓷、建築、傢俱等裝飾上都有團龍,團龍適用性強,又保持了龍的完整性,裝飾味也很濃,運用十分廣泛!
團龍的表現形式也很豐富,有“坐龍團”、“升龍團”、“降龍團”等。團龍的圓邊還裝飾有水波、如意、草龍等圖紋,使團龍紋華麗而又豐富!
雙龍戲珠:雙龍戲珠是兩條龍戲耍(或搶奪)一顆火珠的表現形式。它的起源來自天文學中的星球運行圖,火珠是由月球演化來的!
從漢代開始,雙龍戲珠便成爲一種吉祥喜慶的裝飾圖紋,多用於建築彩畫和高貴繁華的器皿裝飾上,雙龍的形式以裝飾的面積而定,倘是長條形的,兩條龍便對稱狀地設在左右兩邊,呈行龍姿態!
倘是正方形或是圓形的,(包括近似於這些形態的塊狀)兩條龍則是上下對角排列,上爲降龍,下爲升龍。不管是長條形的,還是塊狀形的,火珠均在中間,顯示出活潑生動的氣勢!
這些表現的形式雖然是根據一些學者編著然後使用,但是這也正好反應了華夏民族對於龍文化的崇拜,自古以來龍作爲華夏的深層文化,從來都是最神秘的!
爲了方便民間使用,學者還把自己想象出來的龍做了規劃,同時還傳出了一個美麗的傳說,龍生九子,九子不同,但是九子皆有不同用處的佳話!
所謂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喜怒哀樂愁,正邪神佛道,處處都有他們的身影存在,所謂九子分別是:
囚牛: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絃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爲“龍頭胡琴”!
睚眥:睚眥,是老二,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遺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嘲風: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着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
後面依次爲: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
嘲風,不僅象徵着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蒲牢: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爲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魚!
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爲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狻猊: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着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華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