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阿骨打起兵擊遼得勝,粘罕從南路領兵與之匯合之時阿骨打稱帝,但阿骨打以爲當時連寧江州都還未曾攻下,因此不肯稱帝。待到出河店一戰得勝之後,方始建立女真國,自己爲狼主,國號叫做收國,乃是實現了女真族建立自己國家的夢想,當時的首要目標乃是站穩腳跟而已,慢說什麼典章制度多半都是出自一干完顏部人的自行創設,就連阿骨打本人也沒有立時稱帝,在對遼、大宋的往來文書之中,多半都是自稱女真國主而已,這個收國的年號,便再清楚不過地表明瞭阿骨打當時的政治綱領,就是要爭取女真國的生存空間。

然而如今,只從這份短短的書函之中,高強便發覺到了女真人的巨大變化。首先是女真國終於有了自己的名號,大金國這個名字,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而後阿骨打本人也即帝位,其地位陡然提升,自此便與宋遼兩國分庭抗禮――至少是名義上,要知當時西夏、高麗等國,關起門來儘管隨便亂叫,但是對外卻只能稱王的;由此帶來的第三點變化,就是在給高強下書時,根本不以阿骨打本人的名義,而是委託粘罕下書,顯示其自身稱帝之後,與高強的身份已經是不對等的了。

高強心中不住冷笑,待那使者烏林答贊謨將這份書信念完之後,先着他坐定,方笑道:“適才聽聞信中言語。稱道貴國狼主爲皇帝,不知何時得登大寶?何以不遣使來告我大宋?”

那使者忙起身來,向北方遙拜過,方向高強道:“好教高宣撫得知,便在歲除之際。我皇帝正位皇帝,羣臣上尊號天輔皇帝,因改年號爲天輔元年。所以未遣使告大宋與大遼等大國者,以爲我金國新立,與宋遼之間名分未定,方議遣使定盟,而後方可告以立國登基。”

這分明是參照遼國故事而爲地了,什麼天輔皇帝。聽上去倒和遼國是一個班輩的……高強一面腹誹,一面點頭道:“如此說來,倒也有理,敢是貴國現今也有儒生爲定典章制度,故而事事有所講究。

只是適才聽使人宣讀書信時,卻好似讀國書一般模樣,文詞又說道是粘罕致我之書,然則並非國書,何以不交我展看,而要使者宣講?莫非我高強與粘罕之間十年故交。相互間致書時尚要公諸天下不成?”

那使者畢竟是女真人出身,對於這類禮節不大精通,被高強揪住一個小岔子來找茬,一時不知如何對答。他身後一名從人見狀,忙咳嗽一聲,向上道:“宣撫相公,此乃我家國相之意,他雖與相公有故舊,然而今次奉命致書。所爲乃是國事,故而昭然示人。相公素知國相爲人,當可知其雅意。”

高強看這人時,卻有些面熟,少刻便想了起來,此人當日也曾隨同兀室一道往東京去與大宋講好,名喚高慶裔,系是粘罕的心腹之人。當下點頭道:“原來是高先生,東京一別。不覺年餘,不意在此相見。你家可還安好?”

高慶裔叉手道:“回相公,安好,亦常說起相公,甚是想念,只恨南北路途遙遠,中間又隔大海,故而不得相見。日前得知相公來到遼東宣撫,甚是喜歡,本要親身前來拜候相公,不料兩國之間頻生,公事爲先,私事爲後,只得暫扼玉壺之思,方行文與相公商議公事。”

高強聽得好不彆扭,此人說話竟比大宋的士大夫還要來得咬文嚼字,縱然你是儒生出身,也不須這般標榜吧?回想此人在正史中雖然無傳,不過卻是粘罕身邊的一員干城,歷史上宣和時往汴京議和時,此人便留下了“處處講求故事,希求禮數”地記載,大抵便是這人的外交風格了。

既然說到了正題,高強便道:“本相宣撫遼東,亦知兩國邊民時有紛爭,蓋因兩國不曾訂交之故,雖然之前奉使講好,卻未可驟講民政之事,亦常思及。既是你家先有書至,甚好,今日便來議一議這邊境之上,你家邊民殺戮我百姓,焚燬村落等事,當如何處置?”

烏林答贊謨在一旁聽高慶裔和高強對答,半天插不上話,到這刻方逮着機會,急急道:“高相公說甚話來?我家之人自還本地生養,不曾越界生事,偏是你家忒也無禮,不但屢次過界奪取水土,更打傷我家百姓無數。這還罷了,並你家官兵亦護短,將我家百姓不分良賤,擄去五千餘口,後雖陸續放還許多,尚有千餘人羈押在你家官中。今番某奉使前來,便是要議議此事。”

高強把眼睛一瞪,作驚奇狀道:“竟有此事?該死,該死?本官初到遼東,不明就裡,只是一味聽本處官吏訴說貴國百姓侵地之事,倘若果如使人所言,則曲在我家甚明矣!”他偏過頭來,問站在旁邊的朱武道:“朱參軍,果有此事否?”

朱武趕緊上前道:“稟告相公,我遼東與女真,原本皆爲遼國封疆,而今分立之後,疆界未明,但草草以政和五年時女真與遼東常勝軍所定分野爲界而已,其間多有不明之處,想來邊民紛爭便由此而起。孰是孰非,亦無從定論,只是他有些百姓持兵仗來打

邊民,官兵勢不能坐視,又不忍傷了兩國友好,便即禁,嗣後徐徐放還,見今尚有千餘在此滯留不去。”

高強點了點頭,向女真使者道:“如何?我家長吏所言,似也有理,你家若定要講究邊民紛爭之事,倒不如遣使往汴京去,向我大宋官家告以大金立國之事,再議盟好與疆界,劃定之後自然無事,勝似在此虛文往還。”

女真遣使前來。原本就是先禮後兵之意,怎容這般遷延時日?當下高慶裔上前,冷笑道:“適才這位朱參軍說話好沒道理,我大金雖爲小國,自來對女真亦只稱貢。特一屬國而已,彼此自有分野,何來疆界不明之說?昔日遼人稱我國民爲不繫遼女真,足爲明證。”

在高慶裔而言,此乃事關國體,在所必爭地,哪知高強正要他這句話,當即搖頭道:“高先生此話不通!既雲女真與遼國系是兩國。

則兩國征戰事屬尋常,卻不涉及地土之事,這遼東之地系是遼人向我大宋納土,卻與你家無干,何以生疆界之爭?即今你家亦佔了原先遼國東京道許多州縣。故而與我家鄰接,邊疆之爭由此而來,若還不講邊界事,只一味道我家邊民侵地,然則我家若要索取遼國東京道故地,你家待如何自處?”

國家間的交往。原本就甚是複雜,因此在現代有專門的學問去研究,即國際法是也。當時自然沒有這許多成例,高慶裔無從對答,然道:“本以南朝禮義之邦,相公謀國之重臣,不意話語這般無稽!不來講論你家百姓侵地之事,反索我家已得之地!實不相瞞,如今我家已與遼國定盟。劃分疆界,他將原有東京道土地盡數割讓於我,若要分說起來,並相公腳下遼陽府亦當屬我家所有也!”

這句話可真是出乎高強意料之外,遼國居然已經和女真定盟了?若是這高慶裔所言屬實,盟約中確實有這樣的條款的話,那麼自己地局勢又大大惡化了,這便意味着遼國與金國已經達成了某種默契,遼國是有意縱容女真來攻打我遼東之地。然則原定的聯結契丹策略,又要發生重大的變化了。

儘管心中滔天巨浪。高強面上卻若無事一般,笑道:“原來如此,兩國紛爭,於百姓殊非好事,所以我朝爲兩國解和,不想今日果能定其和議,從此北疆得享太平,真幸事也!只是高先生所說東京道之地,卻與我大宋無干,今日之遼東路系遼民自納土,我朝與遼國的政和之盟中亦明文書就,須是在你家與遼國定盟之前事,你家自可取他遼國東京道故地,實不可及我大宋一寸疆土。”

烏林答贊謨見說的僵了,他原本就沒指望在嘴皮子上說出個青紅皁白來,現今這結果反是中了他下懷,當即冷笑道:“相公說話,忒無道理,本是你家百姓侵疆,卻說我家無理!既是相公執迷不悟,只得待我家皇帝大軍前來,與相公好生講說這邊界之事了!只恐到時堂上人翻作階下囚,相公悔之不及也!”

還是你這正牌女真人說話對我地脾氣!高強霍然而起,將手一探腰間,只聽嗆啷一聲,手中已經多了一把三尺長虹,跟着向下一揮,偌大的桌案應手而斷,竟只發出輕輕的“嚓”聲!“使人好生無禮!爾國雖雲大金,亦只初起小國,敢欺我千年中華上國無人乎?若要發兵前來,我亦不懼,正要教你家看看我寶刀鋒刃如何!”

說罷,也不管對方究竟是嚇得面如土色,還是強作鎮定,高強手腕一抖,那刀便如一泓秋水般瀲灩不休,刀光映得滿堂盡是森冷之氣:“來人,將這言語無禮地來使,與我亂棒打出!”

左右一聲呼喝,頓時十幾根水火棍揮起來,沒頭沒腦地砸下來,烏林答贊謨等人抱頭而出,那高慶裔本要將幾句言語來撐撐場面,被幾棒打在頭上,登時什麼話也丟到九霄之外去了,只有掉轉頭狂奔的份。

高強冷笑一聲,環顧一遭堂上將吏,朗聲道:“本帥初到遼東,那女真便狂言興兵來犯,當真欺我中華無人,忒也可惱!今女真若要入寇,必由兩道而入,北則銀州,東則開州。那銀州已有張暉萬戶守把,諒不致有失,開州地接女真國中甚近,須得大將爲鎮守,哪位將軍能爲我解憂?”說話之時那口寶刀也不入鞘,只橫在胸前微微顫動,端的是寒氣沁人,襯得高宣撫更是英武――其實也不是高強故意耍酷,這口刀平素是作腰帶一般圍在身上地,一旦出鞘之後若要再還鞘,那是要將腰帶解下來才行的,當堂解腰帶豈不丟人?什麼型都沒了。

當時應聲轉出一員大將。正是背嵬軍統制韓世忠,叉手道:“末將食大宋厚祿,自當爲國效命,情願率本部前去開州應敵,若是那女真入寇。末將定當殺他個有來無還。”

高強一見是韓世忠,正中下懷。現今六大將入朝,遼東這些兵將並非素來高強所親信者,完全指望他們打硬仗地話,可叫人有些放心不下,而韓世忠的背嵬軍,如今便是他手中最可信任的軍旅了。

“韓統制敢往,某心甚慰!不知韓統制有甚良策禦敵?”

韓世忠到遼東也有半年多了。對於當地的形勢也有所瞭解,便道:“女真若要入寇,必是大軍徑入,先取開州,而後橫過曷蘇館路。直取遼陽府,故而開州必守,然後遼陽可安。然而開州城小而低,守具不完,未易堅守,故而末將以爲。當以一軍入城爲堅守計,而末將自率大軍從外相機攻伐,與城中相呼應,令女真大軍進退兩難,待其師老兵疲,相公這裡調集大兵四合圍攻,便是破敵之時。”

高強沉吟道:“如此說來,開州城中尚須一員將守城,哪位將軍肯與韓統制同往?”

這差事可不是好耍的。要知道遼國不比大宋,守城並不是契丹人地慣用戰法,除了五京之外,餘下地城池多半都沒有專門進行重點防禦建設,開州城地城牆乃是用土夯築而成,高僅丈五,周廣五里,城外連一條完整的城濠都沒有,要是用常勝軍最大號的震天雷在城外攻擊的話。石彈甚至可以從城這頭一直打到那頭去!城中百姓也只有三千戶不到,守軍滿打滿算不過千人。想要抵禦女真大軍的全力攻擊,談何容易?

高強連問三遍,並無人出來自薦。他暗歎一聲,正要點將,忽聽有人道:“下官願往守城,然而下官有三事,須得相公允了,方可前往。”

高強一看大喜,原來不是別人,乃是他帳下守城專家,參議司元老陳規是也。歷史上他和劉琦相率守順昌府,以區區兩萬不到的兵力殺得女真十萬主力不敢正視順昌府城牆,端地是守城的一把好手,只可惜劉琦現今還在燕山府屯駐,否則我有何憂?

“陳參議但請道來,本官自無不允。”

“其一,下官願得一萬枚掌心雷,並項觀察所部兩千兵爲助。”所云項觀察,便是梁山泊招安之將,江湖人稱八臂哪吒項充是也。其人本有五百精兵,皆善用飛刀,高強手頭研製出掌心雷之後,其部因爲善於投擲,便轉職成爲史上第一隻擲彈兵部隊,乃是政和三年便來到遼東地宋軍部隊,至今已經發展到兩千人衆。當然現今火器裝備和戰術都還處於原始階段,擲彈兵這個名字並未象後世一樣,成爲全軍最敢戰部隊地代名詞,但項充所部卻委實無愧精兵二字,乃是高強現今手中的王牌軍之一。

“可!”高強想也不想,一口答應。他答應地爽快,下面有些文吏的眼光可有些不對了,要知道現今遼東六大將不在,遼東本地的兵將調動起來就不是那麼方便,這些宋將率領的部隊可以說是高強手中不多的資本了,現今不但韓世忠全軍出外,竟連項充所部也要離去?然則這座遼陽府不就成了空城一座了麼?

高強一看衆人眼光有異,忽而哈哈一笑,道:“諸公不必擔心,遼陽府縱使無一兵一卒,只須本帥在此坐鎮,管保有泰山之安!陳參議,尚有二事,一併道來。

陳規點頭,道:“其二,須得相公授命得專殺伐,倘有文官武將不遵下官調度者,得先斬而後報!”這話一出,又是一陣小小的騷動,高強卻仍舊眉頭也不皺一下,大踏步走下臺階,將手中寶刀交到陳規手中,朗聲道:“依得!陳參議只憑本帥這口刀,凡遼東之將吏官民,儘可便宜處置,萬事皆有本官擔待!”

聽聞此言,即便陳規追隨高強日久,卻也不免驚愕。他定定地望了高強一會,驀地撩起衣袍跪倒,將雙手高舉過頭,恭恭敬敬地接過這柄稀世寶刀,而後方站了起來,將寶刀倒提在手中,拱手道:“尚有第三件事,此番女真入寇,若是旁個大將國王爲帥,縱使是那國相粘罕前來,下官亦不須勞煩相公東顧之憂,請與韓統制併力拒之;若是金國皇帝阿骨打親來,則百日之內,可爲相公守開州不失,百日之外,則不可必。”

這原是參議司地戰略推演結果,陳規當衆說出來,卻是要給堂上那些不能參與宣撫司核心機密的將吏一點信心。當下高強毫不猶豫,大笑道:“縱使女真國主阿骨打親來,只須開州能守兩月,我破敵必矣,何必百日?三事皆許,陳參議定以何日起程?”

“兵貴神速,某須得先於那女真來使抵達開州,故而請於項觀察之兵即刻起身,韓統制可整兵後至。”陳規正說間,一旁閃出八臂哪吒項充,亦叉手道:“自相公抵遼陽府後,末將所部皆枕戈待旦,令下便可起行。”

高強大喜,當即喚朱武取了兵符木契,與韓世忠、項充兩將合過,便即吩咐兩將拔營出兵,也不必搞什麼誓師儀式了。陳規正要轉身出門,高強連忙喚住,將腰間刀鞘解下遞給他收納寶刀,免得這柄明晃晃地利刃提在手裡,一副殺氣騰騰的模樣。

陳規接過了,高強率領宣撫司上下將吏直送至城外,方執手話別時,陡然見遠處塵頭大起,好似有無數兵馬來到,衆人相顧失色,莫非是女真背信棄義,已然發兵來攻?怎知高強見狀,卻拊掌大笑道:“我之左臂來也!”

第25章 開戶(上)第33章 最長的一夜之訣別(上)第五十二章第8章 學術第36章 最長的一夜之方氏一門(一)第6章 意外(下)第22章 棒喝(上)第25章 開戶(上)第23章 花榮(下)第11章 待發第9章 到任(上)第15章 拒戰(下)第2章 上第19章 料敵(上)第1章 燕青(上)第22章 括田(下)第八十七章第五十章第四十一章第53章 偷襲第15章 金芝第16章 演武(上)第13章 機密第39章 脫困(上)第16章 遺篇(下)第四十二章第37章 邀援(上)第31章 最長的一夜之汪公老佛與魯智深第26章 對箭(上)第八十九章第25章 贈糧(下)第4章 祭掃(下)第九十二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13章 錢莊第九章 下第十二章 下第52章 審死官第29章 馬車第四十七章第34章 下第三十四章第一章第26章 私鹽(下)第二十五章第五十四章第30章 練兵第五十八章第二十三章第三十七章第22章 平匪(下)第4章 出走(上)第12章 煉兵第39章 脫困(上)第6章 心結(下)第二十五章第三十七章第二十六章第六十四章第30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秀與方七佛(上)第34章 上第1章 上第29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秀與石寶(上)第26章 种師道(下)第三十四章第3章 上第31章 最長的一夜之汪公老佛與魯智深第三十七章第二十章第十一章第8章 收服(下)第77章 相殘第36章 泯恩仇(下)第5章 太學(二)第11章 出使(上)第35章 受降(上)第21章 招降(上)第二十八章第2章 言政第38章 遇險(下)第15章 頭陀(上)第2章 言政第五章 下第12章 審李(下)第33章 最長的一夜之訣別(上)第8章 收服(下)第2章 父子第6章 心戰(下)第五十三章第1章 上第39章 嫁禍(下)第十八章第八章 下第5章 刑訊(下)第七章第二十四章第十章第10章 治軍第17章 夜襲(下)
第25章 開戶(上)第33章 最長的一夜之訣別(上)第五十二章第8章 學術第36章 最長的一夜之方氏一門(一)第6章 意外(下)第22章 棒喝(上)第25章 開戶(上)第23章 花榮(下)第11章 待發第9章 到任(上)第15章 拒戰(下)第2章 上第19章 料敵(上)第1章 燕青(上)第22章 括田(下)第八十七章第五十章第四十一章第53章 偷襲第15章 金芝第16章 演武(上)第13章 機密第39章 脫困(上)第16章 遺篇(下)第四十二章第37章 邀援(上)第31章 最長的一夜之汪公老佛與魯智深第26章 對箭(上)第八十九章第25章 贈糧(下)第4章 祭掃(下)第九十二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13章 錢莊第九章 下第十二章 下第52章 審死官第29章 馬車第四十七章第34章 下第三十四章第一章第26章 私鹽(下)第二十五章第五十四章第30章 練兵第五十八章第二十三章第三十七章第22章 平匪(下)第4章 出走(上)第12章 煉兵第39章 脫困(上)第6章 心結(下)第二十五章第三十七章第二十六章第六十四章第30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秀與方七佛(上)第34章 上第1章 上第29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秀與石寶(上)第26章 种師道(下)第三十四章第3章 上第31章 最長的一夜之汪公老佛與魯智深第三十七章第二十章第十一章第8章 收服(下)第77章 相殘第36章 泯恩仇(下)第5章 太學(二)第11章 出使(上)第35章 受降(上)第21章 招降(上)第二十八章第2章 言政第38章 遇險(下)第15章 頭陀(上)第2章 言政第五章 下第12章 審李(下)第33章 最長的一夜之訣別(上)第8章 收服(下)第2章 父子第6章 心戰(下)第五十三章第1章 上第39章 嫁禍(下)第十八章第八章 下第5章 刑訊(下)第七章第二十四章第十章第10章 治軍第17章 夜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