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上

雖說皇帝的嘴是金口,開了就不能往回收,不過張康國所說的之前那道聖旨也是皇帝下的,而且是書面形式,趙佶剛纔是一時忘記了,此刻也想了起來。不過他向來寵信童貫,這次童貫的出使又收穫頗豐,起碼聽說遼國皇帝打獵差點把命丟了,讓這位整日價吟風弄月的文人皇帝樂的不輕,怎麼說也得封賞一下自己的這位心腹。

到底要如何避免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趙佶一時有些猶豫,高強人微言輕,在這殿上本來是沒資格說話的,但看到這樣的情形,他腦子裡忽然閃過一個念頭,忙奏道:“陛下,下臣今次隨童節帥出使,朝夕耳提面命之下受益良多,童節帥於廟堂運籌實有獨到之處,陛下不妨一聽,封賞之事容後再議亦可。”

若是尋常一個從六品的小官,根本是上不得這金殿,更不用說主動發言了。不過高強聖眷既隆,他老子高俅就是珠玉在前的好例子,從白身到太尉不過區區數年間事,誰又能預料高強的前程會如何發達?因此竟沒什麼人出來指責他,當然這不代表就沒事,倘若高強失勢,言官們的好記性會立刻將這件違制之事再翻出來的。

趙佶雖然也有些奇怪,不過高強這句話客觀上轉移了剛纔那個話題,他也樂得就坡下驢:“童卿家,有何卓見?”

童貫本來是想等晚間與蔡京等商議之後,有了默契再提出自己的構想,不過高強這麼一來,他也只好趁勢將自己的經歷說了一遍,末了結尾道:“以爲臣所見,那遼國外強中乾,國勢已日漸衰頹,對於我大宋西征平夏根本沒有無力干涉。我大宋正當趁此時機,奮發進取。一舉掃平西夏,以消此百年之寇。”當時遼宋之間因有和議,因此彼此外交上以兄弟相稱,而西夏卻是由原本投降的党項李氏反叛割據而建國。因此雖然大宋因爲仁宗時的戰事不利而對西夏也許以歲幣。但言語中一直以賊寇視之。

宋徽宗趙佶原本是好大喜功的性格,此前西夏戰事因爲遼國的干涉而罷兵,一直令他耿耿於懷,因此聽到童貫之言,心中頗爲高興。

可還沒等他說話,張康國又開口了:“陛下。西夏戰事之開之息,當掌於中樞,而不當因邊臣一言而決,請陛下慎之!”這所謂的邊臣就是指童貫了。戰略決策權歸於樞密院,這是連皇帝也無法更改的祖宗舊制。

眼看矛盾漸漸激烈,臣子中第一人的蔡京終於開口了←不緊不慢地出得班來。先咳嗽兩聲,又看了看高強。細長眼眯縫了一下,看地高強心中一哆嗦,這才向趙佶道:“官家,童節帥久在西邊,熟悉邊事,雖說邊事不因其興,卻也不能無視其意見。以老臣之見,節帥所言西邊戰事再起之事,可由中樞宰執合議,從容而定,童節帥國之虎臣,可命參贊其事。至於此番出使的應有封賞,與此無關,即行可也!”

蔡京不愧官場老油條,這一下避重就輕,分剖的乾乾淨淨,趙佶立時照允,只是這位藝術家皇帝的靈感突如其來,竟來了這麼一條聖旨:“既是這般,宰執與樞密可即行商議邊事。童貫參贊西北邊事,可加同知樞密院事銜,位特進,仍任熙河蘭會宣撫使如故。”

殿上衆臣都因爲這一道聖旨而目瞪口呆,誰能想到,皇帝居然爲了圓自己的面子,竟然將樞密院副使地頭銜賜給了一個宦官!儘管這個宦官戰功彪炳氣宇不凡,儘管這個宦官深得皇帝的寵信,儘管這只是個頭銜,從前有些戍邊的官員也曾因爲功勞或者權宜而獲授此銜,但賜給一個宦官,這還是第一次,況且是以這樣近乎兒戲的態度?

童貫這個當事人第一時間醒悟過來,心中的狂喜幾乎無法掩飾,跪地山呼萬歲,叩謝皇帝的恩德,趙佶則溫言慰勉,以西邊軍事託付之,張康國一系人馬措手不及,想不到有什麼反擊的手段,只能眼睜睜看着童貫一躍而上此等高位。

高強適才將話題引到對童貫有利的方面,對這樣的結果不能說沒有一點預計,畢竟歷史上童貫創造了太監這一行當的若干記錄,眼下才只是個開始而已,只是事情這樣的進展仍然出乎了他自己的意料之外,隨之而來的便是擔心:“看老蔡京的眼神,自己這一下未必很得他的歡心吶,會有什麼後果?”歷史上,童貫與蔡京原本是親密無間的政治聯盟,兩人間第一次產生裂痕,就是因爲宋徽宗趙佶將最高級的官銜開府儀同三司(俗稱使相)授予童貫,蔡京酸溜溜地說了一句“使相豈應授宦官?”

眼下的蔡京卻一無異狀,也不知是對於童貫獲得僅次於自己的官銜採取了默許的態度,還是也措手不及,沒想好怎麼應對,總之是領了聖旨便默默無語。

出使一事就此告一段落,朝議又轉向了財政方面,新的錢引即將發行,按照蔡京的奏議,今屆錢引將以一比四的比率兌換過去的舊會子,僅此一項便可爲朝廷帶來鉅額進項,足可應付西邊的戰事費用。

這時代的文臣們並不是八股裡面考出來的,懂經濟的專門人才着實不少,雖然限於當時時代的侷限,經濟理論方面極爲幼稚,但不代表他們的頭腦中就沒有關於經濟和理財的邏輯。紙幣最早在唐代以飛錢的形式出現,當時是以匯兌爲主,到大宋統一戰爭攻克了四川之後,將川中的銅錢盡數搜刮一空,而以便宜的鐵錢代替,對富庶的四川進行經濟上的掠奪,而正因爲鐵錢比銅錢更加笨重,這才使得交子這種紙幣開始出現。

到徽宗的哥哥哲宗當朝,紙幣的發行範圍已經擴大到了川陝各地,山東河北也有一些使用,而京畿湖廣與東南五路則不在錢引的發行範圍內。

一幫文臣在那裡說的起勁,稱引的卻都是以往的一些簡陋的紙幣經驗,高強聽的幾度發噱。在他看來,貨幣就是貨幣,一個國家的主貨幣,只能有一種形式,尤其是在這信息和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錢幣體制更是要保持極度穩定,否則給社會經濟生活造成的危害是難以估量的。這時代對於紙幣的謹慎態度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從實物貨幣向紙幣過渡,在歷史上是付出了無數代價,沒有成熟的貨幣理論和足夠的貴重金屬儲備,沒有哪個國家敢於將貨幣制度建築在區區幾張紙片上。

第九章 上第14章 夜探(中)第4章 述職(下)第13章 街鬥(下)第八十九章第2章 買賣(下)第3章 佈局第六十九章第39章 嫁禍(上)第四十五章第18章 唐猊第三十一章第9章 傑肯(下)第35章 受降(下)第16章 密議第59章 吳用第13章 一上(上)第12章 東南第23章 歸來第二十章第27章 結盟(下)第十八章第九章 上第7章 授書(上)第三十九章第十三章第30章 中計第四章 上第10章 來歷第六十章第八十四章第13章 黑殺第38章 夜襲(下)第34章 最長的一夜之高強與朱勔(上)第35章 上第37章 包裝(下)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三章第十七章第69章 清照第二十二章第13章 一上(下)第2章 下第20章 歸去第21章 博覽會(上)第15章 拒戰(上)第2章 時勢第39章 脫困(上)第3章 籠絡(下)第13章 黑殺第6章 意外(下)第28章 解勸(下)第33章 上第63章 參議第八十九章第八十章第8章 東瀛(下)第24章 鹽務(下)第3章 回京(下)第38章 遇險(上)第九十二章第68章 暗議第32章 戰情第5章 圖謀第27章 躍躍第39章 嫁禍(下)第1章 下第1章 上第28章 不見第四十五章第八十八章第二十六章第九十三章第六十二章第2章 交易(上)第5章 太學(二)第二十七章第三章第八章第13章 劫牢(下)第11章 浴火第16章 奇案第三十七章第29章 談兵(下)第三章第18章 抽薪(下)第七十八章第31章 故人來(上)第17章 嚐鮮第28章 迎宗澤(下)第66章 岱嶽第11章 待發第81章 底定第十章 下第34章 來投第32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寶與方百花(上)第五十章第12章 連心第5章 心戰(上)第2章 交易(下)
第九章 上第14章 夜探(中)第4章 述職(下)第13章 街鬥(下)第八十九章第2章 買賣(下)第3章 佈局第六十九章第39章 嫁禍(上)第四十五章第18章 唐猊第三十一章第9章 傑肯(下)第35章 受降(下)第16章 密議第59章 吳用第13章 一上(上)第12章 東南第23章 歸來第二十章第27章 結盟(下)第十八章第九章 上第7章 授書(上)第三十九章第十三章第30章 中計第四章 上第10章 來歷第六十章第八十四章第13章 黑殺第38章 夜襲(下)第34章 最長的一夜之高強與朱勔(上)第35章 上第37章 包裝(下)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三章第十七章第69章 清照第二十二章第13章 一上(下)第2章 下第20章 歸去第21章 博覽會(上)第15章 拒戰(上)第2章 時勢第39章 脫困(上)第3章 籠絡(下)第13章 黑殺第6章 意外(下)第28章 解勸(下)第33章 上第63章 參議第八十九章第八十章第8章 東瀛(下)第24章 鹽務(下)第3章 回京(下)第38章 遇險(上)第九十二章第68章 暗議第32章 戰情第5章 圖謀第27章 躍躍第39章 嫁禍(下)第1章 下第1章 上第28章 不見第四十五章第八十八章第二十六章第九十三章第六十二章第2章 交易(上)第5章 太學(二)第二十七章第三章第八章第13章 劫牢(下)第11章 浴火第16章 奇案第三十七章第29章 談兵(下)第三章第18章 抽薪(下)第七十八章第31章 故人來(上)第17章 嚐鮮第28章 迎宗澤(下)第66章 岱嶽第11章 待發第81章 底定第十章 下第34章 來投第32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寶與方百花(上)第五十章第12章 連心第5章 心戰(上)第2章 交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