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豐碑
井岡山上兩個寶:歷史紅,山林好。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起點。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它是一座神奇的山,是一座革命的山,也是一座值得人們永遠銘記的“天下第一山”。
它位於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主峰高達一千五百多米。山上層巒疊翠,風景秀麗;山峰陡峭,雲煙繚繞。就是在這片處處給人驚喜的山區,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這裡,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
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與當地的革命羣衆,爲紅色政權的建立進行了堅持不懈的鬥爭。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這段光輝歲月的見證者。她的每一道山陬水澗,都蘊藏着一部悲壯史詩;她的每一片紅楓綠葉,都流傳着一個動人故事;她的每一處舊址遺蹟,都承載着一個革命理想。今天,當我們站在井岡山上時,放眼望去,似乎能聽見這裡的每一寸土地,在默默地講述着當年發生的點點滴滴……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Museum of Revolution in Jinggang Mountains)是中國遺址性革命史類博物館。位於江西省井岡山上的茨坪。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爲紀念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而建的革命史類博物館。1958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興建,1959年10月建成並對外開放。1962年朱德同志題寫館名。爲江西省文化廳四大直屬館之一,2008年被評爲全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建館後,先後組織數十批次文物收藏和史料徵集的專業隊伍,分赴井岡山斗爭時期的湘贛邊界各縣、鄉、村收藏文物史料,並先後赴北京、南京、廣州、瀋陽、上海、武漢、南昌等地多次採訪當年參加過井岡山的老紅軍、當事人或知情者,多次進中央檔案館或有關省檔案館收集當年有關的歷史文獻,經過文物工作者幾十年的收藏、徵集工作,現在館藏文物有30000多件,其中國家一級珍貴革命文物24件,二級革命文物91件;館藏文獻文字資料5000多份;館藏圖片資料4000多張;珍藏保存黨和國家領導人、著名書畫家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寶真品數百幅;保存老紅軍戰士的電視錄像和毛澤東、朱德等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始人重上井岡山的電影資料幾十件。根據博物館學的基本原理和要求,還建造了現代化的文獻、資料庫房,對各種文物、資料進行科學的鑑定和分類建檔,使文物、資料的保護和管理走上了規範化的軌道,爲不斷推出井岡山革命鬥爭史陳列和研究的新成果奠定了堅實的歷史依據基礎。
近50年以來,在徵集、整理大量革命文物、史料的基礎上,通過多年宣傳、教育實踐,先後編制過五十多個陳列方案,進行過大小十多次的修改,積累了豐富的陳列展覽的經驗。2004年中央決定實施“一號工程”建設,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陳列進行了全新的改版。在陳展的總體設計上,採取“紅色經典、現代表述”的理念,強調大氣、莊重、簡潔、明快。現代質感強烈的展陳材料和地域性鮮明的裝飾元素有機結合,彰顯其特有的功能和審美情趣。採用巨幅照片作爲背景,點明主題思想。運用歷史照片、文字、文物、藝術品和適當輔以聲光電的場景復原,構成多維立體式的效果,突出了歷史的真實性和視覺的衝擊力。並根據重點、亮點內容進行多樣化形式處理,既有寫實性的表達,又有藝術性的表達,將重點、亮點以直觀的形象呈現在觀衆面前,達到入耳、入眼、入腦的效果。在陳展內容上,採取“編年體夾專題”的形式,以時間先後爲序,重點從黨的建設、軍隊建設、政權建設、土地革命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井岡山斗爭兩年零四個月的光輝歷史,同時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的背景和井岡山道路與井岡山精神的發展和傳承作了介紹,整個展覽突出了井岡山精神的詮釋和井岡山道路的敘述。新館基本展廳共展出文物800餘件,照片2000多張。
與舊館相比,新館共增加文物150多件、圖片資料近200多幅、文獻資料60餘條,雕塑、油畫、國畫美術作品20多件。在陳展方式上,追求與建築風格和環境氣氛的統一協調,力求通過現代化的展覽手段和豐富的表現形式,採用大框架、立體版面,集中形象地宣傳、展示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的大量珍貴文物、圖片、資料。除傳統的陳展手段外,還增加了19處融展陳、造型藝術與聲光電、多媒體藝術爲一體的大型場景。其中《八角樓燈光》場景運用幻影成像真人比例動態演示爲全國第一,序廳自動移合的大型電子屏幕,開創了全國革命紀念館序廳設計的先河。現在展現在觀衆面前的是一個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全面、系統、綜合展示井岡山革命鬥爭歷史的基本陳列。這個陳列主題明確、觀點鮮明、內容豐富、史料翔實、脈絡清晰、形式生動,準確地向廣大觀衆介紹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戰鬥歷程。
與此同時,圍繞井岡山斗爭歷史的豐富內容,佈置多個專題陳列、舊居舊址的原狀陳列、輔助陳列、井岡山精神的流動展覽等。這種多角度、多層次的綜合性的陳列展覽形式,充分向人們介紹了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在井岡山點燃了工農武裝鬥爭的星星之火,成功創建了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從而開闢了一條中國式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1960年以後,曾經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戰士以及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開始陸續重上井岡山視察、訪問,並參觀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重溫當年井岡山斗爭的艱難歲月,尤其是當年親自領導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朱德委員長於1962年3月重上井岡山時,親臨博物館視察,並親筆題寫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名。毛澤東主席1965年5月重上井岡山時,親自審定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內容大綱,這些,都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所給予的極大支持和寄予的殷切期望。
此後,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陸續對井岡山斗爭時期的革命遺址進行全面的普查、修復,對革命文物進行了廣泛的徵集、收藏,對革命史料進行了大量調查、整理,爲陳列、宣傳和研究井岡山革命鬥爭歷史積累了大量的史料依據。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全體員工及時抓住機遇,先後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60週年、毛澤東誕辰100週年和中國共產黨建黨80週年等重大紀念活動爲契機,及時調整、充實陳列內容、修復舊居舊址、加強科學研究,強化隊伍建設,把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珍貴的文物、文獻、資料、圖片等有組織、有計劃地向全社會,特別是向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作爲博物館各項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並且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展覽和衆多的革命遺址形成一個宣傳教育的整體,成爲一個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成爲人們陶冶情操、振奮精神的生動課堂,成爲井岡山對外宣傳井岡山精神和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與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從而先後被中共江西省委命名爲“江西社會教育基地”,團中央書記處公佈爲首批對全國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國家文物局1993年命名爲“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1996年國家教委、文化部、民政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等六部委聯合命名爲“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爲“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4年,中央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改擴建列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一號工程”建設項目。新建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坐落在井岡山市茨坪紅軍南路,佔地面積1.782公頃,主體建築爲四層框架結構,一層爲停車場、報告廳,二層爲文物庫房及辦公用房,三、四層爲展廳,總建築面積2003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8436平方米。基本展廳共展出文物800餘件,照片2000多張。與舊館相比,新館共增加文物150多件、圖片資料近200多幅、文獻資料60餘條,雕塑、油畫、國畫美術作品20多件。2005年9月29日,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於2007年10月27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八十週年之際,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親自爲“一號工程”—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剪綵並正式對外開放。2007年11月5日開始,在江西省率先向社會免費開放。重建後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充實、增加了展廳的陳列內容,吸收了黨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實事求是地反映井岡山斗爭的歷史,宣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用聲、光、電、多媒體等現代陳展手段,生動活潑、形象逼真地展現了井岡山斗爭的歷史面貌;同時提高安防水平,使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跟上現代化社會的發展水平。在展出內容與展示手段、服務質量與教育效果、內部管理與環境面貌等方面得到顯著改善。
全館員工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的宗旨,堅持從宣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爲主旋律,充分利用博物館這個獨特陣地,通過定崗講解、陪同宣傳、巡迴展覽、專題報告、文藝演出、音像影視等多種形式,向全社會大力宣傳井岡山斗爭的光輝歷史和偉大的井岡山精神,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近50年來,共接待3000多萬國內觀衆、數十萬僑胞和港澳同胞,接待158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友人,接受了毛澤東、朱德、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中央最高領導人的視察,接待建國以後歷屆副總理以上的30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萬餘位各軍兵種的高級首長和各部、委、局的主要領導人。
作爲全面綜合宣傳介紹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和弘揚井岡山精神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隨着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髮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隨着科學研究成果的不斷涌現,一個運用現代化高級科技技術把珍貴的歷史文物、文獻、史料和多種再現歷史面貌的藝術作品相結合,使陳列展覽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熔於一爐的井岡山革命鬥爭的現代化的展覽,一定會達到雅俗共賞的目的,一定會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推向一個新的境界,一定會爲社會主義的精神、物質和政治文明建設提供巨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也一定會向全國人民展示作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一號工程”的巨大作用。
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
在井岡山市中心的茨坪北山上,有一座坐北朝南的烈士陵園。它依山而建,形如一個“佛”字。站在這座陵園的最高峰——紀念碑的位置往下看:碑林和雕塑園猶如“大佛”的左膀右臂,紀念堂位於“大佛”的心臟位置,紀念碑是“大佛”的頭部。
這座烈士陵園便是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
1987年,烈士陵園破土動工。同年10月,建成並對外開放。整座陵園由陵園門庭、紀念堂、碑林、雕像園、紀念碑五大部分組成。
踏進陵園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九個燙金大字。這九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是由曾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宋任窮題寫的。大門兩側栽滿了四季常青的樹木,寓意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進入大門後,經過花壇園庭,便是一條通往山頂的臺階路。這條長長的臺階,分爲兩組:第一組爲49個臺階,象徵着1949年新中國成立;第二組爲60個臺階,象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創建到修築陵園,已經過了六十週年。
登上寬闊的臺階,隨後步入“大佛”的中心位置——紀念堂。紀念堂設有瞻仰大廳、陳列室、弔唁大廳和忠魂堂。紀念堂大門上方有一條燙金橫幅,上面寫着“井岡山根據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這幾個大字是由彭真委員長於1987年視察井岡山時所題。
進入瞻仰大廳,擡頭可見一面漢白玉牆。牆上刻着毛澤東題寫的“死難烈士萬歲”幾個大字。正面的玻璃櫃裡陳列着井岡山革命先烈的名冊。
紀念堂左側的陳列室,陳列着51位新中國成立後去世的,曾參加過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的先烈們的遺像和生平簡介。紀念堂右側的弔唁大廳,陳列的是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壯烈犧牲的革命先烈的名錄。一共是15744名革命先烈。除此之外,在廳內還安放着一塊漢白玉無字碑。這是紀念那些在井岡山斗爭中,爲革命獻身卻沒有留下英名的革命烈士。
忠魂堂位於弔唁大廳的後方位置。這裡安放着幾位老紅軍的骨灰和靈柩。其中包括張令彬、何長工、溫玉成、賀敏學、陳雲中等。每年的清明節,這些老紅軍的後人都會到此掃墓、憑弔。
從紀念堂出來,右側是井岡山碑林。一眼就能望見“井岡山碑林”五個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金色的字體熠熠生輝。這五個大字是由老紅軍舒同題寫的。整座碑林採用江南園林建築風格,透着濃濃的民族氣息。它由江西省建築設計院依山勢而建,形成高低錯落有致的造型,主要分爲碑廊、碑亭、碑牆三種碑刻
陳列形式。
順山而上,可以看見近一百四十座石碑。每座石碑上都刻着精美而雋永的書法墨寶。這些墨寶中,有的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視察井岡山時留下的題詞,有的是老紅軍參觀井岡山時留下的題詞,還有的是著名書法家、畫家等知名人士參觀井岡山時留下的題詞。這些風格獨特的題詞,無一不體現了他們對井岡山斗爭時期革命先烈們的熱情謳歌和讚揚。同時,這些題詞也激勵着後來人積極向上,發揚井岡山精神。
陵園的東側是井岡山雕塑園。它是全國第一座以革命歷史人物羣像爲題材的雕塑園。其中,雕塑園門口的“井岡山雕塑園”幾個大字,由蕭克將軍題詞。青山掩映中,陳列着19座革命先輩的人物雕像。分別是: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譚震林、陳正人、張子清、王爾琢、宛希先、李燦、何挺穎、王佐、袁文才、蔡協民、伍若蘭、何長工、羅榮桓、滕代遠、賀子珍。這些雕像再現了革命先輩們當年的颯爽英姿。
順着石階再往上走,就來到了整座陵園的最上方,即“大佛”的頭部,也是紀念碑落成的位置。紀念碑主要分爲基座、碑座和主碑三個部分。其中,基座由休息室、會議室及展廳組成。碑座上的“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幾個大字由鄧小平親筆題寫。主碑高達27米,象徵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在1927年建立的。它的整體造型類似於漢字“山”,遠觀和近看會分別呈現出兩層含義。遠觀時,它像一把熊熊燃燒的火團,寓意井岡山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看時,它像一把直立的鋼槍,寓意“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紀念碑的三面各刻着一組浮雕:正面名爲“薈萃井岡山”,東面名爲“紅色割據”,西面名爲“浴血羅霄”。這些浮雕從不同時期、不同方面展現了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史,也昭示着井岡山是新中國的奠基石。
此外,在紀念碑的前面,還設有一尊名爲“母親”的雕像,寓意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中國武裝割據鬥爭的發源地。
整座陵園綠樹四季常青,間或有一些淡雅之花作爲點綴。每天清晨,當太陽的第一縷光曦射進陵園的時候,整座陵園顯得莊重而肅穆、和諧而寧靜。
黃洋界遺址
黃洋界,因其山峰挺拔,氣象萬千,山林中時常雲煙繚繞,好似浩瀚的汪洋一般,故又名“汪洋界”。
黃洋界主峰高達1343米,位於井岡山大小五井的西北方,是寧岡通往井岡山的重要關口。黃洋界憑藉着“天險”的地理優勢,在軍事戰略史上畫上了重重的一筆。這裡,便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黃洋界保衛戰打響的地方。當年,紅軍以不到一個營的兵力,鎮守在黃洋界,以居高臨下之勢,在井岡山地區廣大人民的積極支持和配合下,打敗了前來進犯的兵力爲四個團的敵人。這次戰役不僅打得漂亮,而且還保衛了新生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在這座可以看到日出、峰巒、雲海、杜鵑花等奇特風景的山上,至今仍保留着黃洋界哨口、黃洋界紅軍營房、黃洋界的荷樹、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等幾處遺址。
黃洋界哨口遺址是1960年重新修繕的。其實早在1928年夏天,紅軍就利用黃洋界這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然地理優勢,在通往山下的三條小道上修築了三道防禦工事:左邊的小道通往寧岡的大隴,在這修築工事,可以對從湖南炎陵方向前來進犯的敵人進行阻擊;右邊的小道通往茅坪,在這修築工事,可以阻擊從江西永新方向前來進犯的敵人;後山的瞭望哨所,用來監視山下敵人的行跡,輔助左右兩個工事。這三個工事相互輔助,相互配合,共同組成黃洋界哨口。
離黃洋界哨口不遠處,有一座土木結構、由杉樹皮裝飾屋面的民房。這座民房建於1928年夏天,是當時駐守在這裡擔任黃洋界哨口守衛工作的紅軍的營房。黃洋界保衛戰期間,這間營房成爲紅軍預備部隊的駐地。後來,毛澤東、朱德等人帶領軍民下山挑糧時,也曾在這短暫地休息。1929年,井岡山失守,黃洋界紅軍營房被敵人燒燬。現在見到的營房,是1964年重新修建的,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洋界的荷樹,長在距離黃洋界哨口百餘米處。它是一株四季常青的闊葉樹。井岡山斗爭時期,敵人封鎖了山裡的經濟來源。毛澤東、朱德等人發動了挑糧的運動,以挽救物資緊缺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那時,毛澤東、朱德等人常常領着井岡山上的軍民,到山下挑糧。由於上山下山路途遙遠,毛澤東、朱德等人常在黃洋界的一棵大荷樹下休息。久而久之,這棵荷樹也沾染了革命的氣息,被人們稱讚爲“一棵有靈氣的荷樹”。如今,這棵樹仍舊默默地守望在那裡,好像在等待着故人的歸來。
1960年秋,爲了紀念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一座木質的“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在黃洋界哨口工事的山頂上建成。五年後,這座木質的紀念碑被改成鋼筋水泥結構。“文革”期間,重新興建了一座五角星形的“火炬亭”,這座紀念碑被炸燬。直至1977年,這座紀念碑才又被重新修建起來,它高12米,底座長4米、寬2.8米。紀念碑的正面“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幾個大字,由朱德親筆題寫;紀念碑的北面,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幾個大字,源於毛澤東的手跡。
如今,這幾處革命遺址遺蹟,均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都有大批遊客到此瞻仰,領略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紅軍頑強奮鬥的英勇氣概。
井岡山會師遺址
當兩雙大手緊緊地握在一起時,朱德、毛澤東兩支隊伍歷經千難萬險,終於勝利會師了。
毛澤東與朱德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龍江書院的門口。後來,雙方一起登上龍江書院的最高層——文星閣,進行了親切的交談。在談話中,毛澤東向朱德等人介紹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相關情況,朱德也向毛澤東等人介紹了帶部隊上山時發生的情況。此後,兩人商談了兩軍會師後的諸多事宜,包括召開軍民慶祝大會的決定。這次談話,氣氛輕鬆,兩人相談甚歡。列席的人員都是兩軍的骨幹,可謂人才濟濟一堂。
龍江書院,建於1840年,是寧岡、炎陵縣、茶陵縣客籍人的最高學府。整座書院分前、中、後三進,佔地面積達兩千餘平方米,共有100多個房間,現存42間。書院的整體建築爲具有民族風格的土木結構建築。
1927年初冬,紅軍在龍江書院的中廳“明道堂”,創辦了第一期軍官教導隊。教導隊主要訓練內容,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毛澤東還親自給學員上過課。教導隊開辦後,從書院裡走出了不少出色的軍事人才。
爲了紀念井岡山勝利會師,在井岡山龍市修建了一座井岡山會師紀念館。這座紀念館建於1978年,1980年建成並正式開館。紀念館的館名由譚震林親筆題寫。
井岡山會師紀念館共分六個展廳,即序室,堅實的基礎;引兵井岡山;千里苦轉戰;井岡大會師;會師後的發展和一個肖像長廊。陳列內容主要是介紹1927年9月底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引兵羅霄山脈中段,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餘部及湘南暴動農軍到達寧岡礱市,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創建紅四軍的歷史,以及彭德懷、滕代遠領導的紅五軍到寧岡新城與紅四軍會合的艱難過程。陳列室着重再現了當年紅軍在新城戰鬥、七溪嶺戰鬥、黃洋界保衛戰等大量歷史文物和圖片資料,展出革命文物130餘件,其中國家級文物6件,二級文物11件,三級文物20件。遺址照片、紀念地照片、人物照片、文字照片、油畫、國畫等300餘幅。
井岡山會師紀念館下設行政組、資料組、講解組、安全保衛組,全館上下能嚴格按照博物館QE作業文件和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的相關內容各負其責。爲了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隊伍,館主要領導親自抓業務培訓,聘請黨史專家先後舉辦了“歷史上的寧岡”文物保護單位基本情況、井岡山斗爭史和井岡山精神等專題講座,參與了《題解井岡山》和完成《井岡山會師文集》的相關編輯任務,同時在《黨史文苑》、《搖籃》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每年館裡都選派部分講解員參加各種培訓和請有關專家前來授課。通過各種培訓、學習,講解員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對井岡山斗爭史和井岡山精神等有了較全面的瞭解,確保了日常接待講解和大型活動的順利進行。
會師館現已免費對外開放。會師館能堅持以人爲本,切實做好服務接待工作爲前提,不斷提高職業道德和業務能力,以觀衆遊客的滿意爲標準;加強基礎建設,做好日常維護工作,挖掘紅色資源內涵,充實陳列展覽內容。井岡山會師紀念館館藏文物十分豐富,除展廳陳列的百餘件外,文物庫房還保存着一、二、三級文物五十餘件,待定等級文物千餘件。紀念館還管理着“八角樓毛澤東舊居、湘贛邊界黨的一大會址、紅軍士兵委員會舊址(含陳毅舊居)、茅坪紅軍醫院舊址、前委、特委舊址、朱毛會見舊址(含紅軍教導隊舊址)、紅軍建軍廣場舊址、古城會議會址、柏露會議會址”等十餘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洋橋湖紅四軍軍部舊址、洋橋湖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舊址等兩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60餘處縣級及其以下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革命文物集中反映了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當年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的戰鬥風采和光輝歷史。
井岡山會師紀念館建成對外開放三十餘年來,共接待中外遊客近六百萬人次,並且先後有國防大學、中國文聯、浙江大學、上海寶鋼集團、國防科技大學、南京政治學院、上海中山醫院、南昌陸軍學院、江西醫學院等二十餘所軍政院校和地方單位部門在館掛牌建立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一九九四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公佈“井岡山會師紀念館”爲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九九七年六月中宣部公佈井岡山會師紀念館管轄的“八角樓”、“龍江書院”、“紅軍建軍廣場”等舊址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井岡山毛澤東舊居
毛澤東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曾在三個地方作過長時間的停留。分別是茅坪、茨坪、大井。毛澤東當年在這三個地方居住過的房子,現已成爲珍貴的革命遺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茅坪毛澤東舊居“八角樓的燈光照天明,毛委員在燈下寫文章。”這是當年毛澤東住在八角樓時的真實寫照。
八角樓原是茅坪村中醫謝池香的住宅。這座房子爲土木結構,共有兩層。爲了二樓能很好地採光,牆上裝飾了一扇八角天窗,故而得名“八角樓”。八角樓四周環境優美,清靜幽雅。門前還有一條清澈的小溪潺潺流過。
1927年底,毛澤東帶領工農革命軍進駐茅坪後,便住在了這裡。在這座八角樓上,毛澤東點着油燈,寫下《中國的紅色政權爲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鬥爭》兩篇著名的文章。它們組成了毛澤東爲探尋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最有力見證。
後來,八角樓成爲毛澤東和賀子珍的婚房。他們倆在這間簡陋的屋子裡生活過一段時間。身爲毛澤東秘書的賀子珍,也曾在這間屋子裡,協助毛澤東做一些蒐集情報、整理資料、謄寫文稿的工作。
茅坪八角樓是當年保存下來的,如今,八角樓經過修繕,重現了毛澤東當年的辦公環境。裡面擺放的牀、辦公桌、茶几、椅子、硯臺、油燈等物件,均爲原物。
1961年,八角樓成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茨坪毛澤東舊居這是毛澤東率領部隊上井岡山後,首次居住的地方。這間宅子是茨坪店上村李利昌家的一間民房。房子坐東朝西,爲土木結構。當時,李利昌把房子的一半騰出來,給毛澤東和起義部隊居住,另一半繼續開雜貨鋪。自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澤東就在這間屋子裡居住和工作。
當時,中共紅四軍前委設在這所房子的中廳。毛澤東就在這間屋子裡多次召開會議,商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設部署的問題。
當時,紅軍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在這間既當臥室又當辦公室的簡陋的房子裡,只有一張牀、一張條形桌和幾把椅子。斑駁的條形長桌上,擺放着一盞油燈、一盞馬燈、一方硯臺和幾支毛筆。
那時,按照部隊規定,連以上的機關晚上辦公時,可以點三根燈芯。可是,毛澤東爲了節省煤油,堅持只點一根燈芯。在那微弱的燈光下,毛澤東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時還通宵達旦地工作。後來,戰士們送給毛澤東一盞打土豪繳獲來的馬燈。可他仍然不捨得用,僅僅是在開會或者夜裡外出時才偶爾用上一次。冬天,井岡山上非常寒冷,革命軍的糧餉不太充裕。毛澤東和戰士們一樣,身穿單衣,牀上鋪墊着稻草,蓋一牀薄薄的線毯。就是在這麼艱苦的生活和辦公環境下,毛澤東起草了《井岡山的鬥爭》和《紅四軍佈告》等光輝著作。
1929年初,紅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後,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反撲。這間毛澤東舊居,被敵人無情地燒燬了。1961年,茨坪毛澤東舊居被重新修繕。現如今到茨坪毛澤東舊居參觀,仍然能看見房間裡放着一張簡單的鋪着稻草和線
毯的架子牀、一張舊兩鬥桌和一條小方凳。
大井毛澤東舊居又叫“白屋”。因其房屋牆壁爲白色,故而得名。這座舊居坐落在井岡山西北方向的大井村,距離茨坪大概有七公里。
據說,這座房子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本名爲“新屋下”,曾是一名落魄的廣東木材商人建造的。當時,住在這裡的是農民自衛軍首領王佐。他是井岡山“綠林好漢”之一,與袁文才是結拜兄弟。毛澤東率領部隊上山後,王佐將這所房子騰了出來,給工農革命軍當營房。毛澤東住在這間房子的東廂房。
住在這所房子期間,毛澤東帶領部隊深入到羣衆當中,宣揚革命真理,調動人民羣衆的革命積極性和革命熱情。同時,親自發動羣衆,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運動,建立大井工農兵革命政府。此外,毛澤東還在這裡建立了紅軍醫務所,免費爲當地百姓看病。更爲重要的是,他在這裡與王佐達成共識,幫助王佐訓練農民自衛軍並將其編爲工農革命軍的所屬部隊。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失守後,大井毛澤東舊居被敵人燒燬了,僅剩一堵殘缺的丁字牆壁和一塊烏黑的石頭。那塊石頭原本在房子前面的一棵樹下,據說毛澤東當年曾坐在這塊石頭上讀書,被人們稱爲“讀書石”。房子的後面還有兩棵“常青樹”,據說當年都被火燒死了。令人稱奇的是,新中國成立後,這棵樹又重新冒出新芽復活了。
現如今見到的大井毛澤東舊居,是1960年按照原貌重新修建的。那堵剩下的殘牆,並沒有被拆掉,而是嵌入到新牆裡,作爲一個永久的紀念。屋內陳列着當年毛澤東用過的一些生活用品,如臉盆、毛巾、油燈等。
現在的茅坪、茨坪和大井,景色秀麗,風光依舊。人們在駐足欣賞美景的同時,也在爲當年的偉人情懷所折服吧!
毛澤東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這首《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是毛澤東於1965年重上井岡山時所作。從這首詞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出,毛澤東對井岡山的深深眷念之情。
闊別三十八年,毛澤東再次來到他開創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起點——井岡山。這是他離開後的第一次,也是有生之年唯一一次,再次登上巍峨的井岡山,找尋曾經的回憶。
那一天是1965年5月22日。
天藍藍的,水綠綠的,井岡山依舊那麼鬱鬱蔥蔥。微風吹來,滿山的杜鵑花迎風輕擺,散發着清香。那天的井岡山清新宜人,到處鶯歌燕舞。
一條蜿蜒盤旋的山路上,一隊轎車隨山勢而上,漸漸地停在井岡山的“大門”——黃洋界哨口。
爲首的一輛轎車的車門打開了,一位身穿中山裝、精神矍鑠的老人慢慢地從車上下來。這不是當年的毛委員嗎?有羣衆已經認出了這位老人,他就是當年的“毛委員”。
毛澤東慢慢地走到黃洋界哨口,這裡還保存着當年黃洋界保衛戰的哨口、防禦工事及營房。看着這些熟悉的景物,毛澤東感觸滿懷。他慢慢地看着,走着,不住地自言自語。人們看得出,這位老人的內心洋溢着激動之情。
毛澤東站在哨口,放眼望去,環顧着黃洋界四周層巒疊翠的山峰,感慨地對隨行的人說:“三十八年過去了,真是彈指一揮間啊!看着這些熟悉的事物,感覺彷彿又回到了當年的崢嶸歲月啊!”隨後,他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中……
毛澤東一行人飽覽了黃洋界的秀麗風光,臨行前,他建議大家在“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前留影紀念。他說,好不容易來一次,不想帶着遺憾離開,還是留點念想吧!
隨後,他們一路開車,直奔井岡山的中心腹地——茨坪。
傍晚時分,毛澤東一行人順利地到達茨坪,住進了井岡山賓館。毛澤東感慨地說:“哎呀,想當年,我們從湖南到井岡山,足足走了半個多月啊,兩條腿啊都快走麻木了。現如今,開車兩天就到了,變化真是大啊!”
茨坪當地的百姓們知道毛主席來了,都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見他一面。毛澤東遇到老鄉,也熱情地與他們打招呼,詢問生活的方方面面。主席和藹可親的態度讓大家都感覺到了溫暖,沒有過多的拘束。很多老人都感慨道:“毛主席和當年一樣啊,還是那樣的健談!”
住在茨坪的這段時期,毛澤東在隨行人員的陪同下,回到了當年的故居。他看着屋裡熟悉的擺設,看着屋前的“讀書石”,看着屋後的“常青樹”,激動得一時不知道說什麼纔好。
井岡山這幾十年的變化很大,當地新建了樓房、修了寬闊的馬路,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面對着日新月異的井岡山,毛澤東動情地對身邊的人說道:“井岡山的變化實在是不小啊!”
接着,毛澤東又在隨行人員和當地政府官員的陪同下,參觀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他一邊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一邊對身邊的人講過去的歷史。他說:“當時,井岡山上的條件是十分艱苦的。紅軍沒有固定的營房,分散地住在老表家裡,吃的是紅米飯、南瓜湯,穿的是百家衣和草鞋。無論到哪,都靠兩條腿。那時候,大家的精神風貌很好,都很積極樂觀。憑着這股精神,大家戰勝了困難,在井岡山站住了腳,還鞏固擴大了根據地。”
停頓了一會,毛澤東又接着說:“井岡山是座好山。地形條件好,羣衆基礎好。現如今,我們的生活已經比過去好很多,不過,日子好過了,也不要丟掉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不能丟掉井岡山精神!”
隨行的人紛紛表示贊同。
最後,毛澤東總結性地說了一段話:“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鬥的山。如果沒有當年井岡山上艱苦卓絕的抗爭,就沒有今天革命的勝利。這勝利,可是無數個革命先輩用鮮血換來的呀!咱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傳承下去!”
美好的日子總是稍縱即逝,在井岡山最後停留的時間裡,毛澤東去看望了當年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老戰士以及烈士家屬。他親切地與他們交談,對他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和身體狀況表示關懷。
當他接見袁文才、王佐兩位烈士的遺孀時,顯得格外的激動。當年,要不是袁文才和王佐兩位“綠林好漢”的幫助與支持,毛澤東帶着起義部隊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在井岡山上站住腳跟的。毛澤東打心底裡感激和信任袁文才、王佐兩人,並對他們兩位的犧牲深表痛心。他握着袁文才、王佐兩位遺孀的手,動情地說:“袁文才、王佐二人不在了,我一直心存歉意。但你們放心,祖國和人民會一直記着他倆爲革命勝利做出的貢獻的。”一席話說得兩位老人心裡熱乎乎的,激動地回答道:“感謝主席一直惦記着!”
在場的人們無不爲這一幕所動容,紛紛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毛澤東在井岡山待了一個星期後,於5月29日正式啓程返回。在離開井岡山前,他想見見這裡的羣衆,這是他念念不忘的一個願望。
地方官員趕緊集合了茨坪一帶的羣衆,彙集在井岡山賓館前和公路兩邊。當毛澤東見到熱情淳樸的井岡山兒女時,他的雙眼開始模糊。眼前的這一幕,好像回到當年率部進駐井岡山時的情景。
轎車慢慢地啓動了,毛澤東帶着無限的思念與回憶,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這片熱土。
中國紅軍第四軍醫院舊址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上井岡山。部隊途徑茅坪時,創建了一所簡易的後方醫院。這所醫院便是“中國紅軍第四軍醫院”的雛形。
當時,這所醫院的條件十分簡陋:缺少醫務人員、藥品和醫療器材。後來,毛澤東、朱德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後,又在大、小五井建立了後方醫院。這所醫院主要分爲四個管理組,分佈在大、小、中井村。
爲了貫徹實施“建設較好的紅軍醫院”這個方針,紅軍準備在小井建一座能容納百多餘人的醫院。那時,敵人對井岡山實行了嚴格的經濟封鎖政策。許多物資都十分稀缺。建這樣一個大規模的醫院所面臨的困難是難以想象的。
爲了解決經費問題,紅軍開始在軍隊內發動募捐。很多官兵自發地將自己手裡的一點餘錢捐了出來。最終籌集了一千多塊大洋。沒有建造醫院的施工材料,紅軍就自己動手,到山上就地取材,砍回了許多樹木,搭建房屋。1928年冬天,小井醫院終於建成了。這是一棟上下兩層的房子,全木質結構,十分古樸。紅軍爲這個醫院取名爲“紅光醫院”。
“紅光醫院”建成後,開始治療從前線擡回來的傷員。沒有充足的藥品,醫護人員就上山採集草藥,熬成藥水,還把鹽水當作消炎的藥水。沒有常備的醫療器械,醫護人員就地取材,用木頭、竹子等製成鑷子、鉗子、消毒盆等,甚至連剃頭刀和菜刀也派上了用場。
醫院裡沒有盤尼西林、麻醉藥之類的藥品,也沒有碘酒、醫用酒精類的消炎用品,僅有的一個鏽跡斑斑的聽診器,還是從敵人那繳獲來的。除此之外,醫院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醫生,僅有的一名是從國民黨反動派那邊俘虜過來的。
住在這裡的傷病員生活也十分艱苦。他們受了傷,沒有充足的營養品供給,只能天天吃紅米飯、喝南瓜湯。有時候傷員一多,連飯都供應不上。
可是,就是在這樣簡陋的房子裡,就是在這樣簡陋的醫療條件下,紅光醫院治癒了許許多多的傷員,讓他們重返戰場,繼續戰鬥在前線。
1929年初,紅軍主力離開井岡山。趁着這個空當,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會剿”。駐守在井岡山上的紅軍與敵人經過了一番生死搏鬥,仍舊沒能保住“革命的搖籃”,井岡山失守了。佔領井岡山的敵人,在根據地施行慘無人道的白色恐怖政策。紅光醫院也遭到了敵人的摧殘。沒有來得及轉移的130多名傷員,被敵人全部殺害。醫院也被敵人一把火燒了。
1967年,井岡山當地政府按舊址對小井醫院進行了修復。2006年5月,小井“中國紅軍第四軍醫院舊址”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井岡山精神永放光芒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是“紅色大本營”之一。
井岡山精神產生於井岡山斗爭時期。其內涵可以概括爲:
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其表現爲大革命失敗後,共產黨人和革命羣衆面對敵人的白色恐怖政策,毫不畏懼、堅持鬥爭的精神。
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其表現爲“三灣改編”將黨支部建在連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
密切聯繫人民羣衆的思想。其表現爲井岡山斗爭時期,軍民同仇敵愾、共同保護根據地的精神。
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其表現爲共產黨人從實際出發,建立農村根據地的實事求是精神。
艱苦奮鬥的作風。其表現爲在井岡山斗爭時期,井岡山軍民艱苦奮鬥的精神。
井岡山精神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偉大的革命實踐成果,具體內容可以概括爲:
胸懷理想、堅定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精髓。
大革命失敗後,共產黨人心中那團對中國革命光明前途的堅定信念之火併沒有熄滅。他們依靠這股堅定的信念以及堅持不懈的追求,終於找到了一條拯救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點燃了“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方向。正是因爲這種崇高的信念,才支撐着共產黨人戰勝困難、戰勝敵人,才支撐着共產黨人不畏犧牲、前仆後繼,最終取得勝利。
實事求是、勇闖新路,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內容。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大革命失敗、革命陷入低潮時建立的。在革命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理念,將中國革命實際情況與馬列主義思想相結合,開闢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這種在危難時刻敢闖新路的精神,終於將中國革命引出了低潮,引向了勝利。
艱苦奮鬥、敢於勝利,是井岡山精神的重要內容。
井岡山斗爭時期,條件十分艱苦。共產黨人在建立根據地的過程中,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帶領軍民克服種種困難,大破敵人重重包圍和封鎖,鞏固和擴大了紅色政權,讓紅旗永遠屹立不倒地飄揚在井岡山上空。
做到這一點,艱苦奮鬥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依靠羣衆、無私奉獻,是井岡山精神在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情操上的具體體現。
始終相信羣衆、依靠羣衆、關心羣衆,與人民羣衆打成一片,是共產黨人在井岡山斗爭時期一條至上的準則。共產黨人將人民羣衆的利益放在首位,甘於奉獻、勇於犧牲。同樣,人民羣衆也支持和擁護共產黨人,爲革命奉獻出自己的一點光和熱。這種軍民親如一家的濃烈之情,是井岡山精神的具體體現之一。
井岡山精神對民族精神有很大的傳承性,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大融合、大統一。井岡山精神將永放光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