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起源

那時候正處在改朝換代的亂世,到處都是天災人禍,老百姓多受倒懸之苦,三人先到河南邙山開市,接連盜了幾座古墓,把墓中最值錢的明器取出來,經營古物,換錢換糧,賙濟災民。他們這幾趟買賣都做得順風順水,此後的足跡所至,踏遍了山西、陝西、河南、山東諸省,不知盜發了多少山陵巨冢。

自古道“凡間事,天上做”,所以在人生世上,不論你水裡火蜂地奔波,最後成事與否,往往都在天意。趕上大運了,撞上什麼都是買賣,火焰也似的漲起來,沒有盜不成的古墓;若是時運衰退,那真是潮水也似的往下退,凡是碰着的,就全是折本的,身家性命往往都要賠在裡邊。 guichuideng.org/

財運有起有落,不可能總那麼順利,有一年,該着金算盤他們三個人倒黴,三人看準了洛陽附近的一處古墓,於是裹糧進山,不期撞上了一場戰亂,大隊敗兵從戰場上潰退下來,敗兵勢大,趕着無數難民,鋪天蓋地般擁進山來,把金算盤師兄弟三個衝散在了山裡。

了塵和鐵磨頭救了一夥災民,躲入山間古墓林中。那些難民中,有個懷孕待產的婦女,在混亂中牽動胎氣即將臨產,誰知胎兒橫生倒長,眼看臨盆難產,就要一屍兩命死在荒山野嶺。

了塵一向心腸仁善,哪裡忍心看着別人當場喪命,他看出這片古墓林裡,有座墳丘封樹儼然,了塵審視地脈,縱觀山形,料定墳裡邊肯定有棺材泉,也就是地宮裡有泉眼——在民間有種說法,把棺材涌燒滾了能夠順產。

於是了塵和鐵磨頭一商量,救人要緊,拽出旋風鏟來,飛也似的挖開墳土,區區一處土墳,哪架得住兩個摸金高手挖掘,頃刻間就見到了棺材蓋子,誰知墳土棺板裡藏有銷器,二人大風大浪沒少經歷,陰溝裡翻了船,鐵磨頭被機關打中罩門,當場死於非命。

了塵這纔想起來,當初下山時,師傅曾千叮嚀萬囑咐——“合則生、分則死”,如今果然是應了張三爺此言,倘若有金算盤在此,他最精於五行八卦各類數術,肯定能識破棺中機關,但一念之差,鑄成大禍,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

後來金算盤來尋兩個搭檔,見鐵磨頭竟已橫屍當場,也是眼前一黑險些暈過去,只能說人莫與命爭了,跟了塵兩個嗟嘆了一回,含淚將鐵磨頭的屍體焚化了,骨灰裝到瓦罐裡。

了塵和金算盤一商量,按師傅所說的“合則生、分則死”,咱們兩個今後要是再去倒鬥,估計也不會有好結果,看來是不能再做摸金的勾當了。

了塵這些年來看盡了民間之苦,自道本事再大,也救濟不了億萬天下蒼生,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他打算掛符卦金,帶着鐵磨頭的骨灰罈,去江南寺廟中出家爲僧,以後伴着青燈古佛,懺悔前塵往事。

金算盤不想出家,也不想摘符,既然倒斗的事不能做了,還可以做老本行,繼續當個販貨牟利的商人,賺了錢一樣可以扶危濟貧了,於是就跟了塵說:“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咱們今日一別,將來肯定還有再見的時日,你要遇到什麼麻煩需要幫襯,只管到黃河船幫裡尋我就是。”

在古墓林中一別之後,金算盤果然只在黃河流域買賣貨物,他本就是商賈世家出身,行商販貨之事再熟悉不過,但天災不絕,生意也不怎麼好做,加上凡是慣盜,必有癮頭,況且天下又有哪種營生有倒鬥來錢快?金算盤仗着自己聰明絕頂,眼見黃河水患氾濫,餓殍遍地,所以仍在暗中做些倒斗的勾當。他清楚這是玩命之舉,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心裡也是發虛,所以每次都是謀劃周密,沒有萬全的把握絕不下手。

有一年金算盤販了一批貨物,搭了條船往下游去,當時恰逢黃河水漲,巨流滾滾而下,金算盤正在甲板上同幾位客商閒聊,忽然天地變色,天上的太陽就像沒了魂兒,白慘慘的只剩一個影子,旋即連日頭都失去了蹤影,天地間黑雲四合,河面上濁霧瀰漫,夾雜着豆粒大的雨點和冰雹往下落。

船老大連叫不好,天地失色,說明水府裡有老龍受驚,這是黃河暴漲的徵兆,趕緊將船駛向附近的碼頭。貨船冒着暴雨剛剛停住,後邊的大水就到了,只見黃河上游濁浪排空,水勢幾乎與天空相連,分不出哪裡是大水,哪裡是天地了。狂風中大雨、冰雹,裹着河底的泥沙,一股腦兒地傾瀉下來,整個世界都陷入了一片近似黑暗的昏黃之中,真乃是“黃河氾濫乾坤暗,波濤洪流滾滾來。

金算盤見暴雨如注,四下裡越來越黑,知道這是遇上塌天的災難了,這時候就算有天大的本領,也對抗不了黃河一怒之威。他顧不上滿船的貨物,隨着衆人跳下船來,拔足向高地上奔跑,那些逃難的人羣,衆人當中有腿腳慢的,就當即被渾濁的水流捲走,死在水裡的連屍首都找不回來。

以前張三爺曾說金算盤身手不行,可那是分跟誰比,相比了塵與鐵磨頭是差了許多,可畢竟是做了多年摸金勾當的老手,比起那些普通人來,他的腿腳也算是格外敏捷,被大水所迫,在暴雨中一路狂奔,最後捨命搶上一處高岡。

金算盤逃至高地,趴在地上往下一看,只見黑雲已漸漸消退,遠處的天際猶如一片烏黃色的濁泥,其中浮動着暗紅色的光芒,氾濫的黃河以不可阻擋之勢,吞沒了岸邊的村莊、船隻,被黃河大水捲住的人們,和牛羊牲口一起掙扎着隨波逐流,全餵了水府裡的蝦兵蟹將。僥倖逃到高處的老百姓,一個個面如土色,不住口地哭爹喚兒,但世間的一切聲音,都被隆隆水聲遮蓋,景象慘不可言。 guichuideng.org/

這聲水水來極快,渾濁的河水足足兩個時辰才退淨,金算盤撿了條命回來,驚魂稍定,一摸身上帶的東西,才發現背後背的金剛傘沒了。

當初張三爺留給他們的金剛傘共有兩柄,其一乃是摸金校尉傳下來的千年古物,這柄在了塵手中,金算盤隨身所帶的是明代所制,材質工藝與古傘一股不二,也是件極難得的防身器械。肯定是剛纔亡命奔逃,把金剛傘失落了,如今多半已被大水捲去,哪裡還能找得回來,只好再想法子找個能工巧匠重做一柄。

金算盤打定主意,就順着山坡走下去,想要跟當地老鄉買些東西吃,但大災過後,饑民遍地,田舍村莊都沒了大半,即便有錢也買不到食物。他飢火中燒,正餓得前心貼後背的時候,就見好多人都往河邊走,說是要去看龍王爺,他心覺奇怪,就隨着人流走了過去。

到河邊一看,饒是金算盤見多識廣,也不免暗自吃驚。只見在河彎的坡地上,擱淺了一條大魚,尚未斷氣,魚頭比尋常民房都大,滿身巨鱗都和鐵葉子相似,沒有淤泥的地方泛着烏青的光澤,魚目圓睜,頭尾擺動,黑洞洞的魚口一開一合,腥不可聞,看它的魚嘴大小,恐怕連千百斤的大黃都不夠它一口吞的。

當地老百姓們全都嚇壞了,戰戰兢兢地跪在魚前,燒香叩頭不止,懇請龍王爺息怒,快回水府,有許多人當即就上前去推,想把龍王爺送回黃河,卻如蜻蜓撼柱,根本推不動半分一毫,也沒地方去找牛馬來拖拽,眼瞅着龍王爺進氣少,出氣多,瞪着魚眼死在了岸邊。

金算盤看了多時,然後向叩拜龍王爺的百姓們打聽一番,找到路徑進了縣城打尖吃飯。聽當地人說這是百年不遇的大水,雖然來急退得快,可造成的損重,而且黃河水府裡的龍王爺死在了岸上,絕不是什麼好兆頭,後邊肯定還有大災難,如今黃河氾濫,淹死了不知多少人畜,這裡本就地薄人窮,十年之內元氣難復,還不知要餓死多少窮人。

這些話聽在金算盤耳中,便動了惻隱之心,眼見天災無情,苦了兩岸的黎民百姓,心想:“這等大災過後,定然饑民遍野,現今世道衰廢,官府無能,除了我,誰肯來管?”當下就有心置辦糧食賑災,但他的貨物失在了河中,消折了本錢,身上雖然還有些錢,可面對成千上萬的災民,無疑是杯水車薪,於是動了倒斗的念頭,思量着要做一票大買賣。

金算盤想起幾年前的一件事情,當時從一位客商口中得知,在離此不遠的龍嶺,有處大唐皇陵,藏在崎嶇盤陀的蛇盤坡裡,要是能從其中盜出一兩件皇家珍寶,就不用爲籌措錢財發愁了。只是他熟知陵譜,卻推算不出唐代有哪座皇陵是建在此地。

他在客棧裡撿了幾個舌漏,窺到一些端倪,問清了去龍嶺的路徑,便進山尋找古墓,果然見山中形勢不俗,雖然山體支離破碎,但掩蓋不住龍飛鳳舞的氣象,按理是個皇陵的所在,只是附近零零星星有幾處村落,常有放羊放牛的在附近徘徊,想打個盜洞挖進古墓地宮容易,但難掩人耳目。

金算盤想了個主意,又回到黃河岸邊,眼見大魚屍體仍然停在河邊,便對當地百姓聲稱願意出錢建座龍王廟供奉魚骨,以求河神老爺保佑地方上風調雨順,並捏造了一些藉口,讓衆人相信,魚骨廟的位置一定要建在山裡,否則還會發生水患。

通過建廟、蓋房、種莊稼來僞裝盜掘古墓的蹤跡,是摸金校尉常用的法子,鄉民們不知底細,自然信以爲真,當即便由金算盤出錢,百姓們出力,把大魚的骨骸運進山裡,搭建了一座龍王廟。

金算盤趁着建廟的這段時間,着手準備倒鬥,依他的經驗判斷,龍嶺古墓規模不小,當地對那座古墓的傳說極盡神秘詭異,料來不是太平的去處,沒有了金剛傘護身,心裡總覺得不太踏實。可另一柄金剛傘留在了塵手中,一別多年,始終沒通音訊,也不知當年那位同伴的下落,只好搭船到河北保定,尋找暗器名家銷器李再重新定做一柄。

那銷器李是蜂窩山裡的蜂頭,手藝出衆,能造各種器械,但他看了金算盤的圖譜、配方,卻覺十分爲難,回爲金剛傘非比常物,有些材料不太容易湊齊,而且要求的工藝和火候格外複雜,少說也得一年才能打造出來。

金算盤急着去盜龍嶺古墓,根本等不到一年半載,加上隔的年頭多了,他對當年張三爺的囑咐也已記得淡了,心想自打鐵磨頭死後,自己獨個也盜了許多大墓,都不曾有半分閃失,只要倒鬥時謹慎些個,憑着一身見識,縱然有些機關暗器,料也足能應付,不會出什麼太大的差錯,哪這麼巧就真折在裡邊了?

但這時候他那副形影不離的純金算盤,好端端的突然就開裂破碎了,黃金算珠落了一地,這算盤乃是他傳家的寶物,無端毀了好不心疼。他心中隱約覺得,這多半不是什麼好兆頭,就預感到閻王爺要收自己這條命了。

金算盤聰明一世,遇事無不深思熟慮,但這次真可以算是弔客臨門,黑星當頭,就像鬼迷心竅了一般,即便觀音菩薩顯靈,也勸不得他回頭了。索性把心一橫,琢磨着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真要該死,在家中閉門坐着也會無疾而終;要是命不該絕,縱然在刀山火海里走個來回,全身上下也能完好無損。與其膽戰心驚地燒香求菩薩,還不如該幹什麼幹什麼,又想:“倘若從龍嶺古墓裡盜出珍寶,賑災救民,積德必定不小,真要能把這件大善舉做成了,暗中就必有鬼神相佑,說不定還可再增壽延年一紀。”

他覺得那座唐墓規模雖大,卻能推算出內部的地形結構,有把握單槍匹馬盜取墓中寶貨,但也想到可能會在古墓中遭遇不測,萬一有些閃失,豈不是死得悄無聲息?在傳統觀念中,名聲往往要比性命重要,正所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於是將他平生所歷,都寫在販貨的賬本上,連同毀壞的純金算盤,一同封在一匣子裡,暫且寄存在銷器李的櫃上,約定等到拿金剛傘的時候一併取回。

鬼吹燈2 全文完

第十七章 暫時停止接觸(下)第二十七章 海之淵 鯨之腹(上)第十九章 猛狗(1)第三十一章 行屍走肉第十四章 消失的貨箱(3)第三章 夜擒(下)第九章 鬼打牆(5)第四章 利涉大川第三十九章 刻魂第十五章 關東軍地下要塞第一章 秦人金龍(2)第十四章 消失的貨箱(3)第十四章 風雲再起(5)第十三章 雪山金身木乃伊第二十三章 X線第十九章 鬼角(5)第十八章 畫壁(3)第三章 夜擒(上)第三十九章 射日第四十七章 忌火第四章 林家草堂(3)第七章 通緝犯第二十四章 瘋狗村遺址(7)第十一章 黑風口野人溝第四十九章 焚風第二十六章 穴陵第四十九章 焚風第二十四章 神仙果(2)第十一章 指令爲搜索第三十三章 大王烏賊(下)第十六章 怪湯(下)第四十六章 古鼎鐵樹第二十二章 摸金墓(4)第二十一章 蟒腹升棺(2)第十一章 三清觀(2)第十二章 冢魄第五十四章 過龍兵第二十二章 祭湖神(1)第九章 鐵馬幫(2)第四十五章 奇遇第十九章 鬼角(1)第二十四章 瘋狗村遺址(5)第十五章 入寨(1)第二十章 巴山猿狖(上)第四十五章 魁星踢鬥第二十七章 寶藏第三十一章 石碑店第三十六章 獻王墓第十三章 黃皮子(5)引子第五章 墳頭村(2)第二十七章 寶藏第十八章 畫壁(4)第四章 林家草堂(3)第三十章 鬼哭神嚎第十八章 龍骨第十八章 墳場小屋(2)第三十一章 真與假引子第二十二章 牛頭第十九章 蛻殼龜第五十五章 怪物第五十六章 在劫難逃第十二章 夜幕下的克倫左旗(下)第二十九章 鬼音第十一章 幽靈血船第七章 狗頭人身像(3)第二十六章 金礦火洞(1)第三十二章 雲藏寶殿第十九章 引魂雞(下)第二章 無量山(3)第四十九章 珠母海第十四章 風雲再起(3)第三十章 鬧鬼(下)第八章 深海龍頭(2)第七章 通緝犯第十三章 黃皮子(6)第五十四章 失落的記錄第二十六章 殭屍第十章 臉第二十六章 金礦火洞(3)第五十六章 在劫難逃第六章 五尺道第四章 紅白石道(1)第六章 魚骨廟第十一章 三清觀(1)第五十一章 自然博物館第二十章 奇襲(1)第十六章 屍油河(6)第十七章 白眼翁(2)第四章 洗塵寺(3)第八章 深海龍頭(5)第十四章 九龍回頭棺(3)第十八章 畫壁(3)第十七章 食人部落(5)第二十二章 摸金墓(2)第十二章 夜幕下的克倫左旗(上)第二章 彩雲客棧第五十二章 生離死別第二十一章 寫在煙盒紙上的留言
第十七章 暫時停止接觸(下)第二十七章 海之淵 鯨之腹(上)第十九章 猛狗(1)第三十一章 行屍走肉第十四章 消失的貨箱(3)第三章 夜擒(下)第九章 鬼打牆(5)第四章 利涉大川第三十九章 刻魂第十五章 關東軍地下要塞第一章 秦人金龍(2)第十四章 消失的貨箱(3)第十四章 風雲再起(5)第十三章 雪山金身木乃伊第二十三章 X線第十九章 鬼角(5)第十八章 畫壁(3)第三章 夜擒(上)第三十九章 射日第四十七章 忌火第四章 林家草堂(3)第七章 通緝犯第二十四章 瘋狗村遺址(7)第十一章 黑風口野人溝第四十九章 焚風第二十六章 穴陵第四十九章 焚風第二十四章 神仙果(2)第十一章 指令爲搜索第三十三章 大王烏賊(下)第十六章 怪湯(下)第四十六章 古鼎鐵樹第二十二章 摸金墓(4)第二十一章 蟒腹升棺(2)第十一章 三清觀(2)第十二章 冢魄第五十四章 過龍兵第二十二章 祭湖神(1)第九章 鐵馬幫(2)第四十五章 奇遇第十九章 鬼角(1)第二十四章 瘋狗村遺址(5)第十五章 入寨(1)第二十章 巴山猿狖(上)第四十五章 魁星踢鬥第二十七章 寶藏第三十一章 石碑店第三十六章 獻王墓第十三章 黃皮子(5)引子第五章 墳頭村(2)第二十七章 寶藏第十八章 畫壁(4)第四章 林家草堂(3)第三十章 鬼哭神嚎第十八章 龍骨第十八章 墳場小屋(2)第三十一章 真與假引子第二十二章 牛頭第十九章 蛻殼龜第五十五章 怪物第五十六章 在劫難逃第十二章 夜幕下的克倫左旗(下)第二十九章 鬼音第十一章 幽靈血船第七章 狗頭人身像(3)第二十六章 金礦火洞(1)第三十二章 雲藏寶殿第十九章 引魂雞(下)第二章 無量山(3)第四十九章 珠母海第十四章 風雲再起(3)第三十章 鬧鬼(下)第八章 深海龍頭(2)第七章 通緝犯第十三章 黃皮子(6)第五十四章 失落的記錄第二十六章 殭屍第十章 臉第二十六章 金礦火洞(3)第五十六章 在劫難逃第六章 五尺道第四章 紅白石道(1)第六章 魚骨廟第十一章 三清觀(1)第五十一章 自然博物館第二十章 奇襲(1)第十六章 屍油河(6)第十七章 白眼翁(2)第四章 洗塵寺(3)第八章 深海龍頭(5)第十四章 九龍回頭棺(3)第十八章 畫壁(3)第十七章 食人部落(5)第二十二章 摸金墓(2)第十二章 夜幕下的克倫左旗(上)第二章 彩雲客棧第五十二章 生離死別第二十一章 寫在煙盒紙上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