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糧參贊這種非在編官員就是自由,
東漢的政治組織與西漢基本相同,但是在光武帝即位之後便稍有損益。光武帝即位後,爲了應付連年征戰所帶來的殘破局面,下定決心要緊縮開支。
於是他頒下聖旨,裁減官僚機構,減少官員名額。這一舉措讓東漢王朝每年節省俸錢開支以億萬計,與此同時所帶來的,就是中下層官吏的待遇下降。
相對於西漢,東漢的中下層官吏尤其是地方型的這些人,他們的儀仗待遇簡單地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簡陋了。
但馬偉是不受這種官吏人人痛罵的規章制度約束,他只是宋揚請來的參贊一名。宋揚何許人也?西涼義從的頭領,枹罕城的軍事力量第一號掌權者,不說是他的參贊就算是他手下的那些胡人騎兵犯了錯誤,朝廷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不會有那個御史因爲這種事,而驚動了朝廷。
所以馬偉從枹罕軍營裡面出來,就特意讓李淵從主管馬匹的趙平那裡,牽來了一輛二馬並駕的馬車。
作爲一個名幹了二十多年的老吏,趙平自然明白現在軍營裡面的“財神爺”的意思。新官上任,自然要抖抖威風嘛,不然以後還怎麼服衆。
“來人吶,把那輛最好的馬車拖出來,再找個趕車手藝最好的,爲馬參贊趕車!”
這兩馬同駕的馬車坐起來就是舒適,馬偉在臨上車之前,給了趙平一個讚賞的眼神。這讓這個黃臉的漢子一陣激動,這是不是預示他以後可以多受到“財神爺”的照顧呢,嘿嘿,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
坐在馬車裡面的馬偉早就閉上了雙眼,他哪裡知道還呆立在轅門的趙平腦袋裡面想的那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他心中想的只是一個問題,那就是勸捐。
勸捐和軍屯這兩件事的性質不一樣,儘管枹罕的軍屯是供應駐紮在枹罕城控制範圍內所有的軍事單位的軍糧。但是西涼義從枹罕部作爲朝廷的“僱傭兵”,自然享受了最高的軍糧供應優先權。
就算今天馬偉不去軍屯催繳軍糧,只等軍屯那邊收割入庫之後,自然會有人將所需的軍糧押解到這邊的軍營裡的。
馬偉此去,象徵意義更多地大於實際意義。
但是勸捐可就沒有這麼簡單了,馬偉一勸捐,那就是將手伸到別人的口袋裡拿錢。在看看勸捐的對象,那都是些做生意有了不短的年份,人老都成精的富戶們,或是坐擁大批田產地產,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地主。
一想到前世自己在各種批鬥萬惡的舊社會的電影或是電視劇裡看到的這些人的滿臉奸相,馬偉就覺得和這些人打交道一定是一件非常讓人頭痛的事。
更何況在枹罕城的軍事序列中,西涼義從枹罕部只是其中的一支。
在枹罕城中,還有兩支同樣是屬於大漢軍隊序列中的部隊——涼州特意撥給縣屬的一屯郡國兵和刺史耿鄙特意組建正在訓練的騎兵曲。
前面已經說過了,因爲東漢光武
帝劉秀要省兵減政,所以他將西漢時的郡國都尉、邊郡吏卒、郡國的材官、樓船、騎士等常備軍都取消了。
但是後來爲了應付戰爭叛亂不得不在各地方駐軍。而且東漢末年,爲了鎮壓日漸加劇的民衆反抗。朝廷不斷授於地方剌史太守等官員軍事權力,又重用州牧的職務,地方剌史太守們完全擁有領兵,發兵,募兵的權力,“內親民事,外領軍馬”掌握軍政全權。
使得軍隊日漸軍閥化,成爲私人力量。
身爲涼州刺史的耿鄙自然不例外,他覺得涼州的民風彪悍,可以徵集到大批優秀的兵員。
他不惜重金,在枹罕等重地設置新兵曲。特別是枹罕這個新兵曲,是耿鄙特意囑咐組建一支的騎兵曲。
這是因爲耿鄙特別羨慕西涼義從超強的戰鬥力,但是作爲一名漢人出身的儒生,耿鄙心理一直對胡人有着反感。
不過身爲一方刺史,耿鄙自然明白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道理。他一邊結好宋揚這些親向漢人的胡人騎兵統領,一邊在枹罕等這些西涼義從的駐地設立騎兵新兵曲,以此作爲訓練模仿對象。
在他看來,西涼義從之所以犀利,也只是因爲獨特的訓練方法和強悍的兵源而已。
不出三年,他耿鄙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讓這些胡人滾回他們的部落放牛放羊,再也不用每次出征的時候都要看這些人的臉色了。
隨着枹罕這邊的新兵曲漸漸成形,西涼義從枹罕部的地位也就隨之降低了不少。
近期的勸捐,最大的競爭對手還是那隻隸屬於耿鄙的新兵曲。
這些都是和馬偉一起坐在馬車上的老吏田本告訴他的,瞭解了這些情況之後,馬偉更是覺得自己要抓緊時間將軍屯的事情處理完。
勸捐的事情纔是真正的大頭,這事搞得越久,對馬偉就越不利。
從軍營到軍屯,整整二十里的路程,馬偉還是沒有想出什麼絕妙的點子來。
“馬參贊,我們到了。”
馬偉的體質還是不怎麼行,從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一出來。頭暈、噁心,各種長途跋涉的暈車併發症同時發作,細心的李淵看到了,一把將他扶住。
馬偉擺了擺手,他倚在馬車邊上調整了下呼吸,強行將心中的那種噁心的感覺壓了下去。
他一擡頭,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黃色的畫卷。
但這黃色的是兩種不同的事物共同組成的,一種是熟透了的麥子,而另一種則是大地的顏色。
對於馬偉來說,這兩種顏色都足以讓他心中充滿了喜悅之情。
這粗略估計有兩千多畝已經在收割的麥子,足以讓枹罕城的軍隊度過冬天了,當然這是在沒有戰事的情況下。更何況聽田本說,這裡的軍屯還有三千多畝粟,這就更是讓肩上任務沉重的馬偉心中吃上了一顆定心丸。
在田本熟門熟路的帶領下,馬偉一行人來到了一個大院子裡。
說這是大院子
,這院子着實是大。
七八排土磚砌成的平房,和院子裡的三口深井,無不昭示這是一個足以讓兩三百人居住的場所。
這裡的一切都是像軍營一面一樣,清一色的深藍色布衣整整齊齊地晾曬在外面的衣架上,而水井邊的井繩和水桶更是井井有條。
“在這個枹罕軍屯裡面種田的,都是一些因爲戰鬥而負傷的老兵。”田本一邊向馬偉介紹着他所瞭解的軍屯情況,一邊將馬偉帶到了一件略顯寬敞的平房裡,“這裡的軍屯不同於他地的軍屯就是這裡都是退伍了的單身軍人在耕種,沒有其他的軍戶在這裡。”
這一點也就是爲何這裡的糧食高產於其他的軍屯,一處軍屯在糧食收割入庫之後,並不是要全部上繳,而是分成三部分。
一部分是上繳給州郡的糧倉中,這也是朝廷的要求。民間的糧食產量一向不是太高,尤其是最近幾年來,各地不是乾旱就是洪澇。
在這樣的糧食減產的荒年裡,政府的糧倉就起着救濟災民的作用。但是政府的那點公田給自己的官員發薪水都不夠,更別提救濟人山人海的災民了。
這時朝廷就對各地的軍屯,尤其是北地的軍屯提了個要求。每年收穫的糧食必須撥出至少兩成上繳給當地的糧倉。
而對於這部分糧食,朝廷會從中央政府撥款給軍屯以補貼。
第二部分就是最重要的用途了,那就是直接押解到當地的軍營裡面,充作軍糧。一般的軍屯的這一部分糧食都是受當地的衙門直接支配,也就是說,由主管政務的衙門來對這一批數目巨大的糧食進行分配。
但在枹罕這個典型的軍強民弱的縣城,地方的衙門要是管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那還是可以的。但若是一提到軍方,這些文人那是多還躲不及,更別提隨意分配軍糧了。
軍糧的多少、發放的先後以及質量,都是由各支軍隊的代表自己前往軍屯商量的。
能不能及時地來到軍屯確定下自己軍隊的軍糧,那就是趙闌和他的同行們——錢糧參贊的任務了。
最後一部分就是用於軍屯自己消耗所用了,春秋用來播種的種子和農具以及必備的耕牛那都是軍屯從市面上賒回來的。到了糧食成熟了之後,還要按照起初的約定,用糧食償還。
軍屯本身自己就得消耗一些糧食用於食用以及支付俸祿。按大漢軍律,一名傷兵因傷退伍後,每年可以得到朝廷十石糧食的救濟。
這一部分對於用軍戶作爲主要勞動力的軍屯來說,往往要消耗掉當年收成的兩成以上。
對於枹罕軍屯純軍人的這個組織來說,這一部分的消耗就低得多了。
就在馬偉聽着田本介紹的時候,一聲爽朗的笑聲從門外響起。
“哈哈哈,老田,你這次來的及時啊。今年這老天爺是出奇地照顧咱們枹罕軍屯啊,這外面的粟子估計可以早上半個多月就可以收割了,這可是皮薄實滿的早粟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