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一章 三公書

王文祥朗聲讀完書信,便退回到張涵身後。

張涵環視了一週,下面坐着的六位太守和國相面面相覷,沒有一個願意開口說話的。這書信也太震撼了,分明是要諸州郡起義兵清君側。

“咳,”張涵咳嗽一聲,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諸位,三公手書就是這樣,不知諸位有何見教?”

這封三公書信是東郡太守橋瑁僞造的,張涵並不清楚此事,他僅模糊地記得,三公手書是假的,但他只作不知,裝模作樣地詢問太守和國相的意見。

幾人互相看了一眼,都在心裡暗罵。大將軍何進召集四方猛將進陽,麻雀一偵知董卓開始了行動,便飛羽傳書到青州來。董卓的涼州軍未到陽,張涵就已經知道了此事。他立刻僞造了詔旨,以大將軍召他進京爲由,將各郡國的兵大都集中到了自己的麾下。

對於張涵的這一舉動,自然不是沒有人懷疑,然而,張涵有詔令在身自己寫的他在郡國兵中又素有威望,縱是有人不願意,也沒有辦法阻止。此時此刻,張涵也無所顧忌,各種手段施展出來,竟把青州三萬一千郡國兵,聚集了兩萬五千之衆於自己手下。加之,伍子方從幽州帶回來的四千餘衆,年初張涵招募地五千州兵。張涵手下竟有三萬四千餘人了。各郡縣的官員手中卻只剩下了小貓三兩隻,多是其自己的親兵了。

張涵口口聲聲說要發兵陽,集中了所有兵力,卻日日整訓,全然不提此事。這些太守、國相又不是傻瓜,早已人人側目。不過,待到青州的消息傳到陽,何進已經死了。陽的局勢一片混亂,一時也顧不得青州如何。彈劾的奏章有如石沉大海,等到陽反映過來,得知張涵聚兵數萬,卻反而不敢動手了。

薰卓入陽時,只有三千兵馬。但他虛張聲勢,夜間潛出,白天再大張旗鼓的進陽,使人不知他的虛實,從而趁機收編了北軍和西園禁軍,又殺了執金吾丁原呂布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地角色,收服了幷州軍,控制了全陽的軍隊,這才得已操持朝政。換言之,董卓把持朝中權柄。全憑他掌握的軍隊,並沒有取得士大夫們的。在這種時刻。他如何敢遠征青州,只怕兵馬未過冀州。陽的局勢已經變了。而且,大漢國就如同一間破屋子,已經搖搖欲墜。若真惹急了張涵,打出清君側的旗號來,或者公然造反,大家一拍兩散,誰也不會好過。

不能夠動用武力,董卓就來文地。下詔召張涵入陽。薰卓很大方,闢張涵爲司隸校尉。這麼粗淺的調虎離山之計。如何能夠騙過張涵。張涵便上奏說,青州安置流民衆多,他與流民多簽有文書,聽說他要離開,百萬流民深感不安云云。這與董卓用部下不捨爲藉口,拒絕靈帝的少府任命,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董卓勃然大怒,又啼笑皆非,終究是辦法全無。按照慣例,不能直接打倒,那就只好安撫妥協了。於是,在一陣令人眼花繚亂的詔奏往來之後,張涵居然成了青州牧。

不管如何驚詫莫名,張涵既然已是青州牧。如今坐在這裡,張涵就是名正言順的頂頭上司。這幾人不知道張涵的打算,哪裡肯先說話。

薰卓行事大膽妄爲。竟然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廢少帝劉辨爲弘農王,立陳留王劉協爲帝,又迫殺何太后。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陳留王劉協幼年喪母,年僅九歲,卻已十分聰惠,他又是董太后撫養長大的,董卓自以爲與董太后同族,便有幾分親近之意。而且,劉協年幼,立他爲帝,董卓可以樹立自己的權威,也能多把持幾年朝政。此刻,薰卓尚沒有謀反之意。

然而,如此一來,天下震動。薰卓己身不正,治軍不嚴,出身低下,本就讓人瞧不起,又不改其行事手段,就更爲時人所構病。其實,薰卓執掌朝中大權,本來就是機緣巧合。他妄行廢立之事,人心當然不服。所以,纔會有橋冒充三公,號召州郡起義兵一事。

在座地幾位也是一樣的心思,瞧不起董卓這廝,有心討伐董卓。然而,張涵爲人居心叵測,這青州牧也是董卓任命地,誰知道兩人間有沒有勾結。六個人坐在下面,眼觀鼻、鼻觀心,如泥塑木雕般一言不發。

殊不知張涵今日召他們前來,就是要發作他們,姑且不談能力如何,這六位居於要職,又都不是張涵的心腹之人,張涵放心不下已經很久了。只是時機尚未成熟,暫且忍耐。如今已爲州牧,又將郡國兵丁整編完畢,張涵便要動手了。

“王東萊,你怎麼看這件事呢?”

東萊太守王羅沒成想,會先問自己,楞了下,能做到太守地,不會是傻瓜,他腦袋裡急速轉動,“大人,此事事關重大,且容在下思量一二。”

張涵再三逼問,定要他說出一個準話來,王羅也惱了,嗔目大喝:

“董賊狂悖無禮,欺君枉上,罪在不赦,我輩飽受漢室恩德,豈能容他!還請大人發兵征討!

王某願爲前驅……”

張涵驟聞大聲,心中一驚,臉上卻不動顏色,靜靜地聽王羅說完,也不說話,沉吟了片刻,堂中靜悄悄的,只有張涵手捻鬍鬚的“沙沙”聲,及衆人沉重的呼吸聲。張涵是真有點鬱悶了,東萊很重要,太守是一定要換成自己人的,想不到王羅竟說出這麼一番話來。這話講的擲地有聲,代表了天下人的心聲。說白了,張涵再想將其拿下,也得另找個名義,以免壞了名聲。

“來人!”

“在!”

張涵一聲喝令,堂下便有衛士應聲而出。

“把王東萊請下去!”

王羅脾氣也上來了,一甩袖子,喝道:“不必了,我自己能走!”

這一下,堂裡連呼吸聲都沒有了。人人臉色大變,腦海裡都盤算着一件事,不知道一會兒是否會有一顆人頭送上來……

張涵手捻鬍鬚,微微一笑,很有風度,五人卻從只中看出了殺機:

“呵呵,不知道諸位大人意下如何?”

眼看這是要人人過關,矇混不過去的,北海相吳林反映最快:

“大人高瞻遠矚,遠見卓識,一切全憑大人吩咐。”

這話說地漂亮,堂中立刻一片附和之聲。張涵冷哼一聲,並不滿意:

“大漢危難之時,豈能容得下碌碌無爲之人……”

這是個嚴厲的威脅,平時可能也就是罷官了事,五人這時卻都感受到了凜凜殺氣。做了初一,就不怕十五,幾人互相看了幾眼,還是濟南相無恥些兒,率先開

“董太尉匡扶漢室……”

轉眼間,阿諛奉承之聲就響成一片。吳林反映快,卻沒能隨上這個大流,他猶豫了一會兒,也沒法張開這個嘴,董卓居心叵測,妄行廢立之事,實是天下大害,大漢四百年江山,大漢四百年江山……張涵已經在看他了,森冷的目光透徹心脾,吳林嘴巴翕張了兩下,從喉嚨裡擠出來幾個字:

“董太尉,董太尉……”

吳林臉色漲的通紅,大聲喘息着,說不下去了,他害怕的雙腿都在發抖,可還是一個字也說不出來,憋了半晌,他怒吼一聲:

“董賊禍亂朝綱,欺君枉上……”

怒吼是吳林自己的想象,他的聲音顫抖的如風中的火苗,半點氣勢也沒有,令他自己都感到羞愧。不過,這就夠驚人的了。吳林爲人圓滑,頗愛趨炎附勢,談不上怯懦,卻也比較軟弱,少與人有爭執,想不到……

吳林不知道自己會說出如此話來,恨不能打自己幾耳光,要不,能昏過去也好,然而,他抖作一團,連身前矮案都被他帶動,發出輕輕的噠噠聲,卻清醒的很。

“來人!”是張涵那平淡的聲音。

“不用!我自己能走!”

吳林心知不免,掙扎着站了起來,但他害怕死了,走了沒兩步,就腿上一軟。栽倒在地,只聽得身後一片鬨堂大笑,樂安相還幸災樂禍地說了句:

“何必呢?害怕成這個樣子?”

一陣腳步身傳來,吳林扭頭一看,竟是張涵!也不知是哪裡來地力氣,吳林一翻身坐了起來,戳指大罵:

“張涵!你這狗賊不得好死!”

吳林的聲音平靜了許多,也依然沒什麼氣勢。張涵也不生氣,和煦地笑道:“放心!文山,我的命長着呢!”

張涵的話又引起幾聲拍馬的笑聲,隨即笑聲嘎然而止,如同被利刃切斷,張涵竟躬身向吳林做了個大揖。“文山,冒然相戲,得罪之處,還請文山見諒!”

一轉身,張涵臉色立時就變了,他厲聲斷喝道:

“來人!給我把這四個黨附董卓的奸賊拿下!”

“啊?大人冤枉啊……我是虛與蛇委,不,我是虛張聲勢……”

局面急轉直下,別說吳林看不明白,在座的沒有誰是明白的。唯有濟南相立刻改口,不過晚了。吳林看完了開頭。卻沒看到結尾,大驚大喜之下。他暈過去了。

張涵地名聲,確實談不上好,但他安頓流民,鎮撫青州,天下俱亂而青州不亂,也是有相當聲名的。當然,張涵的名聲比較複雜,有說好的。也有說壞的,總體而言。也還過得去。之前種種,張涵還可以推脫爲時勢所迫,不得已而爲之,今後欲成大事,名聲便要愛惜了。

因此,張涵斷然就不會董卓。不過,要徹底控制青州,裁員勢在必行,張涵總要有個藉口,於是便有了上面這一齣戲。

隨後,濟南相、樂安相、平原太守和齊國相被就地免職,張涵闢北海相吳林爲長史,使華相齊國,韓子文守東萊,王冶相北海國,許陵相樂安國,孫和相濟南國,岑濤守平原,項奉任簿曹從事,張超任兵曹從事。

別駕甄子然在去年生了一場大病,雖有華佗救命,也需要較長時間靜養,張涵使他轉爲安平從事,不領實職,安心休養。張涵本來準備闢東萊太守王羅爲別駕,但王羅拒絕了,張涵就把戲志才任爲別駕。

當然,張涵連東萊太守都備好了,斷不會容忍王羅在此逗留。張涵便把各守相的親兵,外加整軍中淘汰下來地不是戰術不合格,而是紀律不好的,或者不肯從命的,張涵給王羅雜七雜八湊了三千兵丁。這些兵丁泰半是各守相的私兵,張涵也不管那麼多,強討硬要,都給弄到了手,然後一股腦地塞給了王羅,又給了他一批糧草,將他打發出去,征討薰卓去了。至於,王羅能否駕馭這些人,那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張涵不會董卓這個失敗者,對於羣雄討董卓這麼白癡的事,也不會參與其中。註定不會成功的事,與他沒有關係。有這時間,還不如多下些工夫整治青州。反正,青州也派出一員大將王羅統率着‘大軍’前往,張涵覺得就可以了。

整編後的青州軍,張涵將之分爲七軍。其中,伍子方獨領三千騎軍,張英、高順、張恆、劉文標和孫成良各領六千兵馬,王文祥領一千親軍。組成這支親軍的,是由青州兵中選拔出來的英勇善戰、立過戰功、年紀在二三十歲之間地。張涵有意把親軍變成一支教導隊,對他們進行低級軍官的教育訓練,以增強青州軍地戰鬥力和忠誠心。而原有親兵除了少數人被保留在州牧府中,成立了參謀室,其餘被分散開來,加入軍中擔任中低級軍官。

緊接着,張涵調派人員,加入流民屯中,對各治安小隊淘弱留強,重新分組,分別配備了武器,其中符合標準的,開始了全日制嚴格訓練,預計半年後完成訓練以後,青州兵力會增加到七萬以上。張涵是很想將青州與魯過聯繫起來,不過,那需要張家搞定魯國、琅邪國和泰山郡,就算丁硅不姓張,也太刺眼了。由於張昭更重視海曲船場,張涵地二叔張桓便擔任了琅邪國相。在魯國與青州之間,仍然隔着一個泰山郡。大批武器裝備過境,仍然是一件麻煩事。張涵手裡的武器不夠用,這些屯兵只裝備了環首刀和長矛,少量弓箭,並沒有裝備鎧甲,平日裡的負重訓練,都是在使用以沙袋。

這些事情都是閒話了。羣雄討薰卓是多麼轟轟烈烈的事,張涵可不會就這麼算了,只要操作得當,這其中大是有利可圖。

與此同時,天下各州郡都在積極準備着。曹操不顧董卓表他爲驍騎校尉,棄職潛逃,一路歷經艱險,返回了陳留,散家財起義兵,準備討伐薰卓,收到書信時,曹操已經集五千衆起兵討董了。在潛逃途中,曹操遭到了沉痛打擊,他誤殺了呂伯奢家人,心中悽慘已極,卻全然無計可施。但事情做了下來,他也沒有辦法,只好收傷痛,繼續征程。

薰卓初抵陽,袁紹還心存僥倖,不肯從鮑信之言。待董卓控制了陽,袁紹方知不好,不敢在陽停留,逃回了渤海故里。袁閥勢大,又有人勸說,董卓未罪袁紹,反而任他爲渤海太守。袁紹便勾連諸友,圖謀起兵,然韓馥對他素有猜忌,派數部郡國從事領重兵守之。得此書信,韓馥躊躇再三,還是召回了從事,袁紹大喜,遂起大兵,爲衆人推爲盟主。

☢Tтkǎ n ☢¢ ○

斯時,袁紹叔父袁隗爲太傅,袁家老幼五十餘口尚在陽。聞袁紹起兵,董卓盡誅之。

第二十章 心病第七章 青州[下]第三十五章 落日[這章免費 可不是沒有字]第七章 未來[上]第二十章 冶煉作坊[下]第二十九章 黃巾[下]第十六章 流民[上]第八章 回家[下]第十章 勢力[下]第十一章 構陷[上]第三卷 第六十八章 江東[免費]第三卷 第八十七章 野心第十二章 天書[下]第一章 夢醒[上]第三卷 第八十二章 鍾情第十章 勢力[下]第三十七章 爲難[下]第一章 夢醒[下]第三卷 第八章 青州行第十三章 筆跡[上]第三卷 第七十二章 匈奴北遷第十三章 筆跡[下]第三卷 第六章 善後第三卷 第三章 免稅第十二章 聚士[上]第四十二章 相聚[上]第三卷 第四十四章 孤兒寡母第一卷 第十章 拜師[下]第二十九章 卞南莊[下]第三卷 第十八章 北上?南下?第二十四章 閒話[上]第六十三章 天子東歸[3]第二十六章 無題[上]第三卷 第六十八章 江東[下-免費]第三卷 第三章 免稅第三卷 第四十四章 孤兒寡母第三十章 管亥第三卷 第十四章 遊說第三卷 第七十四章 王二小?!第二十章 心病第三卷 第二章 開始[下]第三卷 第五十五章 蝗蟲過境[下]第三卷 第三十四章 土地改革第四十一章 財源[上]第十章 勢力[上]第四卷 第七章 皇帝陛下的一天(3)第二章 干謁[下]第三卷 第七十五章 火樹銀花不夜天(2)卷尾語第十七章 流言第七章 青州[上]第三卷 第三十九章 狡兔死……第八章 籌謀[上]第五章 買官[下]第二十一章 志向第十六章 蘿莉?第三卷 第十九章 袁紹思鄉第三卷 第二章 開始第二十六章 學鄉第二十八章 戲志才第三卷 第五十八章 北定遼東[2]第十七章 農書[下]第三卷 第六十八章 江東[免費]第三十一章 僕婢[上]第五章 買官[上]第三卷 第七十五章 火樹銀花不夜天(2)第三卷 第四十五章 尋蹤覓跡第二十九章 黃巾[下]第三卷 第七十二章 匈奴北遷第三卷 第一章 三公書第三卷 第六十五章 天子東歸[5](元宵節快樂)第三十九章 婚禮[上]第三十三章 無題第三卷 第十四章 遊說第三卷 第八十四章 身不由已第二十三章 郭嘉第三卷 第二十五章 回家第三卷 第十六章 動員第三卷 第二十一章 說英雄誰是英雄第三卷 第五十八章 北定遼東[2]第二十五章 勸學[下]序言第五章 要死了嗎?[下]第三卷 第七章 冀州行第三卷 第三章 免稅第十四章 同學[上]第三卷 第三十三章 刀下留人第三卷 第十二章 冀州戰的序幕第六章 路上[下]第三卷 第十八章 北上?南下?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 會戰[下]第五章 買官[下]第二十二章 活人令第十章 勢力[上]第一章 麻煩[上]第三卷 第十六章 動員第三卷 第三章 免稅第三卷 第三十九章 狡兔死……[下]第二十一章 族學[下]
第二十章 心病第七章 青州[下]第三十五章 落日[這章免費 可不是沒有字]第七章 未來[上]第二十章 冶煉作坊[下]第二十九章 黃巾[下]第十六章 流民[上]第八章 回家[下]第十章 勢力[下]第十一章 構陷[上]第三卷 第六十八章 江東[免費]第三卷 第八十七章 野心第十二章 天書[下]第一章 夢醒[上]第三卷 第八十二章 鍾情第十章 勢力[下]第三十七章 爲難[下]第一章 夢醒[下]第三卷 第八章 青州行第十三章 筆跡[上]第三卷 第七十二章 匈奴北遷第十三章 筆跡[下]第三卷 第六章 善後第三卷 第三章 免稅第十二章 聚士[上]第四十二章 相聚[上]第三卷 第四十四章 孤兒寡母第一卷 第十章 拜師[下]第二十九章 卞南莊[下]第三卷 第十八章 北上?南下?第二十四章 閒話[上]第六十三章 天子東歸[3]第二十六章 無題[上]第三卷 第六十八章 江東[下-免費]第三卷 第三章 免稅第三卷 第四十四章 孤兒寡母第三十章 管亥第三卷 第十四章 遊說第三卷 第七十四章 王二小?!第二十章 心病第三卷 第二章 開始[下]第三卷 第五十五章 蝗蟲過境[下]第三卷 第三十四章 土地改革第四十一章 財源[上]第十章 勢力[上]第四卷 第七章 皇帝陛下的一天(3)第二章 干謁[下]第三卷 第七十五章 火樹銀花不夜天(2)卷尾語第十七章 流言第七章 青州[上]第三卷 第三十九章 狡兔死……第八章 籌謀[上]第五章 買官[下]第二十一章 志向第十六章 蘿莉?第三卷 第十九章 袁紹思鄉第三卷 第二章 開始第二十六章 學鄉第二十八章 戲志才第三卷 第五十八章 北定遼東[2]第十七章 農書[下]第三卷 第六十八章 江東[免費]第三十一章 僕婢[上]第五章 買官[上]第三卷 第七十五章 火樹銀花不夜天(2)第三卷 第四十五章 尋蹤覓跡第二十九章 黃巾[下]第三卷 第七十二章 匈奴北遷第三卷 第一章 三公書第三卷 第六十五章 天子東歸[5](元宵節快樂)第三十九章 婚禮[上]第三十三章 無題第三卷 第十四章 遊說第三卷 第八十四章 身不由已第二十三章 郭嘉第三卷 第二十五章 回家第三卷 第十六章 動員第三卷 第二十一章 說英雄誰是英雄第三卷 第五十八章 北定遼東[2]第二十五章 勸學[下]序言第五章 要死了嗎?[下]第三卷 第七章 冀州行第三卷 第三章 免稅第十四章 同學[上]第三卷 第三十三章 刀下留人第三卷 第十二章 冀州戰的序幕第六章 路上[下]第三卷 第十八章 北上?南下?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 會戰[下]第五章 買官[下]第二十二章 活人令第十章 勢力[上]第一章 麻煩[上]第三卷 第十六章 動員第三卷 第三章 免稅第三卷 第三十九章 狡兔死……[下]第二十一章 族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