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遷都武昌這件事,孫苗反應很大實屬正常。
當年,魏黃初二年(221年),四月,孫權自公安遷鄂縣,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爲武昌縣,分江夏立武昌郡,轄武昌、陽新、沙羨、下雉、柴桑、潯陽等六縣(同年八月,曹丕封孫權爲吳王),黃龍元年(229年),四月,孫權稱帝,在南郊築壇祭天。傳有黃龍蟠於江心磯上積日方去,遂改元黃龍。由建業遷富戶千家落籍武昌,居民增至10萬。於西山建避暑宮、讀書堂。頒屯田令,鼓勵墾荒,之後才“順應民意”,遷都於建業——也就是說,武昌纔是“原配”。
武昌,是孫吳立國根基之江防體系的重要軍鎮,正所謂“襟帶江沔,依阻湖山,左控廬淝,右連襄漢”,作爲長江流域的中心樞紐,依託武昌,江東政權便可以守東御西,控南據北。而且,相比於周圍地域,武昌地處長江南岸,既靠近兵爭前線,便於指揮(雖然,孫權本人的這方面水準有點,嗯……);又倚靠江東腹地,利於防守(這一點倒是不錯),所以,孫權深知,守武昌,則夏口可保,守夏口,則江夏俱危。因此,便將此處確定爲爲理想的建都地。
拋卻軍事因素,孫權有步驟經營武昌的時期,也正是和曹丕政權相處不錯的蜜(跪)月(舔)期,建都於此,也是一種外交上的示好(曹丕也需要鼓勵孫權去噁心劉備)。
再者,經濟上看也有可取之處,這裡盛產銅礦(孫權爲吳王,築吳王城,次年鑄數千銅釜;黃武五年,孫權採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被經營爲三國時代的銅鏡成產基地之一,有着“銅鏡之鄉”的美譽,也能創收不少;內政上看,濱於長江中游南岸,西鄰武漢,東接黃石,北望黃岡的居中位置,也可以兼顧荊揚二州。
但是,因爲後來外交形勢的變化(與劉備關係轉好,曹丕方面施加太多的軍事壓力),孫權在羣臣的勸諫之下,不得不第一時間做出了將建業定爲國都的決定。
不過江東大族的苦口婆心看似爲國爲民,其實還是爲了自身利益,畢竟,以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一個國家根本就做不到全面繁榮昌盛,除了一些特色區域和歷史底蘊深厚的城市外,國都的定位太關鍵了,世家們當然不希望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鴨子飛走了,順帶着把經濟中心也轉移到武昌——主要是當時孫權對江東世家的態度很好,還處於相愛相殺的相愛階段。
而孫權,即便是遷都建業,對武昌還是念念不忘,命陸遜輔佐太子孫登董督軍國,駐守武昌,投放了不少配套的機構和資源,陸遜之後,分武昌督爲左右兩部,以呂岱爲上大將軍,督右部,以諸葛恪爲大將軍,督左部,同時,許多皇子也多佈置在武昌周邊地區加強皇室對這一地區的掌控,都可以看做是孫權對武昌的念念不忘,也是世家們不太爽的地方。
其實,心繫武昌,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也不能單純的理解爲孫權要和世家對着幹,從同一時期,孫權的觸角還伸到了夷洲,對制海權也有點想法就可以看得出來,這位並不是偏安江東的苟且皇帝,也是心想星辰大海的,只可惜,世家本土利益優先的桎梏以及當時技術條件的不成熟讓這些雄心壯志不僅沒有機會實現,還一一成了敗筆和笑柄,孫苗,多年來耳濡目染,自然對武昌也不怎麼感冒。
他不知道的是,孫皓是沒有機會折騰而已,原時空,人家可是正經八本的力排衆議遷都武昌的——雖然不到一年就灰溜溜的回到了建業。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王迪要借孫苗之手完成遷都武昌,可不是爲了讓這個面目全非的歷史有一點點原來的色彩,更不是爲了什麼踐行一下孫皓或者孫權的遺願,純粹是現實利益的考量。
☢Tтka n☢c○
我是說還要在荊州過“低調務實”的生活,但,可沒說不干涉朝綱吧?局面崩壞成這個樣子,人力物力的損失那麼大,不就是因爲孫皓離自己太遠失去了控制(當然,反過來看,也正是離得太遠,才方便自己任意行事,不然幾年前就翻臉的話,鹿死誰手還不得而知呢)?武昌,最起碼離自己很近,有什麼小動作一清二楚。
第二,不管是孫權還是孫皓,原時空定都武昌失敗,很大一個因素就是來自於世家的強大阻力,本時空,這麼十年折騰下來,宗室與世家可以說是兩敗俱傷,這種阻力基本上不存在了,而且,纏鬥了這麼多年,大家也徹底看到了對方齷齪的一面,殘存的世家,也希望留點空間出來舔舐傷口,比如魯淑父子,一定希望丹陽和吳郡成爲他們的後花園吧?沒問題,地盤可以給你,但是……你能不能發展的起來,那可就不一定了。
最後,和孫權一樣,王迪也不想就這麼在荊州,在江東廝混下去,定都武昌,也可以通過幕後操控,集中全國之人力物力,瞄準機會對北方下手了。之前,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說,有鄧朗爲內應,孫秀焉能不敗?孫苗得以苟全性命,也是得益於孫秀下手過於狠辣,就剩這一張牌了,不然你以爲廬陵和豫章的那兩位爲什麼沒捱打?不就是爲了留點情面出來方便以後合作嘛(雖然說弄死兩個兄弟你也許會更高興一些,但做人還是心理不要這麼陰暗的好啊)。這一切,早就註定了,孫秀的這麼痛快死掉,只不過是加快了這個進程而已。
對於李流簡單透露的信息,認清了現實的孫苗也就是內心強烈的波動一下而已,剩下要做的就是,回去之後好好構思一下,私底下串聯一下,在一個合適的時機爆出來而已,而整個過程從頭到尾,都是孫苗所爲——王迪,在最後階段到來之前,都要做到愛惜羽毛,至少,看起來是一塵不染。
這邊李流基本搞定孫苗,那邊,鄧朗宴會之後,也很是順利的拿下了匆匆回來報道的諸葛靚父子,呃,不是肉體上的拿下行政下的剝奪,而是收爲己用。
且不說諸葛靚從頭至尾都只是一個配合表演,沒有什麼“惡行”,單純從身份看,他也和鄧朗很談得來,都是北方“叛過來”的,本着物盡其用的原則,鄧朗自由發揮(沒有王迪的授權),憑藉感覺說服了諸葛靚:難道你不想復仇嗎?別忘了諸葛氏可以被司馬氏擺平的,孫家這麼多年都沒有機會令你手刃仇人,男子漢大丈夫總不能因此而抱恨終生吧?放心,孫氏政權給不了你的,王迪王子均可以給你,未來時機成熟後,北伐這一重任必然要由將軍這般的人才來承擔!
這番話算是撓到了諸葛靚的癢處,之前爲什麼那麼低調從來不說報仇的事?說了沒用啊,現在好了,總比繼續內耗下去強,在他看來,軍人就該是對外的,總自己互掐有什麼意思?
鄧朗對諸葛靚的態度很是滿意,相信王迪也會這麼做吧。
至於沈瑩,卻是王迪事先叮囑一定要保下來的人物,至於在何處施展才華,別人不知道,作爲穿越者還不知道嗎?夷洲啊,作爲最早研究這一地區的學者,最早在文化上和傳承上將這一區域和神州大陸聯繫起來的學者,光做學問是不夠的,夷洲太守就是你了!只不過,王迪也不確定沈瑩到底願不願意將後半生和那個未開發區域結成命運共同體,萬一人家只是想做個安靜的學者寶寶呢?所以,也沒透露什麼,只是強調無論如何保全下來,一切都等塵埃落定的時候面談吧。至少現在,第一步目標達成,沈瑩,無意做孫秀的殉葬品。
如此一來,安心養老的,發展世家的,北上覆仇的,開疆擴土的,包括交州陶家,王迪,以最快的速度擺平了,只不過,折騰了這麼半天,死傷了這麼多無辜百姓,多處郡縣殘破的經濟倒退二十年,最後就一個已經翹辮子的孫秀扛下所有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