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0 徙戎論

汛期到來,江東水網水量再次變得充盈起來,水道上舟船往來日趨頻密,均有餘、補不足。伴隨着這種日趨頻密的交流,兵災洗掠之後的江東也在快速恢復着元氣。而建康作爲首治,隨着大量工事的開展,每天都在發生着讓人欣喜的變化。

如果說大量物資的涌入,物價快速的平穩,只是讓小民溫飽得望,大收便利。那麼都中近來圍繞秦淮河畔沈園摘星樓的一系列事件,便讓士人們多覺風雅橫流,引人趨向。

自從摘星樓外懸掛起駙馬沈侯的新賦之後,便很快成爲了都中最引人矚目的景觀所在。時人多有臧否議論的習慣,只是往年可作談資的話題實在太少,大多集中在人或事身上,但又未必人人都能接觸其人又或身臨其事,即便有所談論,總是倍感疏遠。而且談論太多,總不免流於脣舌煽動、巧作排詆之徒。

可是摘星樓這一舉動,卻給時人提供了近乎源源不斷的談資。《世說新語》多錄中興名士之舊事,每成一篇,便高懸於樓外。善爲賞鑑者,觀其文可以論斷人之格調優劣。善爲文章者,摘錄章句咂摸細品。善爲筆法者,則可以就那字跡勾折筆鋒揣摩描摹。

而就算是文法不通,義理不明的寒丁庶人,或許根本就看不明白那高樓懸文到底寫的什麼,又或好在何處。

但是這於他們而言,也是一樁極爲新趣的體驗。以往名流們要作雅戲集會,或是深宅大院之內,或是遠山河谷之間,絕跡人前。這讓尋常人即便有追慕之心,也是求索無門。但如今摘星樓懸榜於外,這讓許多人都有一種身於其境的參與感和代入感。

每每有事無事,都在摘星樓左近繞行過。偶或毫無徵兆的擡頭觀望一眼,嘴裡無意義的吟詠幾聲,便覺清逸盈懷,雅趣盎然。

這一個風氣,漸漸擴散到全城,甚至於讓市井之間都少爭執鄙語,人人都能口誦一二雅言。如此世風的變化,就連沈哲子自己,對此都是始料未及。

今日午時,又到摘星樓換榜之日,沈園左近便又再熱鬧起來。秦淮河上漂浮着幾艘遊舫,上面各自乘坐着一些都內名流,或是自持身份、或是性好清靜,不願入園去與那些年輕人們混在一起,在這清風徐來的水波上,得一妙章佐酒誦之,也是一樁逸事。

更多的還是各家門生、奴僕和看熱鬧的民衆,他們散佈在各個角落裡,翹首以待。

“撤文了,撤文了!”

隨着左近一些嘈雜的呼聲,原本懸在樓外的幡布被徐徐收起,然後在高層處又有新的幡布被展開,隨着風吹搖擺不定,還不能看清楚上面的字跡。

“上一篇懸文,乃是尚書令溫公親書的幷州劉司空文,觀之昂揚激邁,讓人心緒難定,傾慕之餘,又是悲愴難當。劉司空孤懸北地,苦心孤詣,羈縻雜胡,終究不能竟功,讓人扼腕,恨不能生而當時,爲劉司空駕前驅使!壯懷已成絕響,倒不知中興還有何人可爲後繼?”

過去幾天裡,許多人都深受劉琨那大功難竟的事蹟感染,深爲惋惜。尤其許多南渡日久人家,子弟多在江東長成,對於北地舊事已經多有淡忘,而溫嶠這一篇文章卻再將那烽火狼煙、悲壯戚哀的北地畫卷徐徐展開,讓時人更加認識到家破人亡、神州陸沉的那種蒼涼,而隨着劉琨個人的興衰,又有一種救亡圖存、捨我其誰的責任感油然而生!

這種感受,並不同於那些中興名士的雅趣事蹟給人帶來的愉悅感,因爲受此感染,不乏人覺得過往看到的那些名流軼事有些索然無味,想要再繼續延續這種情懷。

中朝以降的名流,自然不獨只有劉琨在北地苦苦維持,但其他的要麼名望略遜,要麼不合主流,像是中流擊楫、誓師北伐的祖豫州,功業並不遜於劉琨,但是因爲其後繼者不能守節至今,甚至於興兵內向,便不好在此時過分的宣揚。

所以,對於下一個要登錄的人物,圍觀者們一時間也是好奇的很,想要看一看誰人能與劉琨並舉而無遜色。

幡布漸漸被逐層固定起來,上面的字跡也不再隨風搖擺,清晰的顯於人前。許多不識字的人,便紛紛望向左近那些略通文墨者。

“徙、徙戎論……這新文不類舊篇,似乎沒有論述什麼人或事啊!”

有粗通文墨者早已經急不可耐在摘星樓外繞行,找到了文章開頭一端,可是在觀望少許之後,不免有些錯愕,因爲此文文風並不同於早先的記述,並沒有記載什麼人、事,通篇似乎都在大作議論。那些單獨的字跡,或許都能認識,可是通篇聯繫起來,則不免有些懵,什麼是九服之制?什麼是元成之微?

衆人早已經期待良久,待見到那幾個識字之人都是望着樓上高懸的幡布,或是怔怔出神,或是滿臉懵懂,不免便噓聲連連,不過也由此好奇心大熾。

他們雖然不識得字,但也能看到幾乎掛滿摘星樓外牆的幡布上排列着整整齊齊的碩大字體,這些識字之人自然不可能看不到,但卻爲什麼又說不出個所以然?

“前幾日那位在東桑樓宣講的曹氏郎君過來沒有?這幾人看來也是懵懂,自己都瞧不明白,更不要說講給旁人聽!”

有人已經失去了耐心,一邊高聲叫嚷着,一邊往沈園所在再往東去的一座江畔小樓行去。其他人聽到這話,也都紛紛醒悟,大踏步追隨上去。

至於人羣中被嫌棄的那幾名粗通文墨者,心中已經滿是氣惱,但又不乏羞澀。他們雖然能認得出字,但又確實不明白寫的是什麼,其實心內好奇較之那些文盲還要熾熱得多。於是也來不及再生悶氣,一個個也都往那座小樓而去。

“你們所說那個曹氏郎君,是個什麼來歷?旁人都看不明白的文句,他就一定能講解明白?若是真有如此大才,怎麼不被沈侯請去摘星樓上,卻要在園外和羣庶混在一起?”

雖然追了上來,但那幾人心內卻是羞憤不減,一邊疾行不落人後,一邊還在撇嘴譏諷。

“蠢物慣會狗眼看人!你怎麼知道那曹氏郎君不被沈侯邀請?人家乃是正經舊魏宗親,就連琅琊王氏門內子弟都將他請爲座上賓!那曹氏郎君乃是舊貴家業,都中自有宅邸,能與沈侯做鄰居,可想是怎樣煊赫。人家不過是秉性親善,偶有興致給人解惑罷了,你們若不願聽,那也根本不必去,反讓旁人站位從容一些!”

一行人爭執着,很快就涌入了那一座小樓所在園墅。只是這園墅面積要比沈園小了許多倍,不乏侷促,當衆人到達時,便看到園內已經站滿了人,就連牆頭上都不乏人攀爬翻越。

園內那小樓離地不過兩丈餘,規模遠遠不能與旁邊的摘星樓相比,周遭一排桑植遠景,只是眼下枝椏上也都爬滿了人,讓那些老桑樹都不堪重負,搖搖欲墜。

曹立不是沒有見過大場面,他家在江北廣陵本就有僕役成羣,部曲衆多。可是來到都中後不敢過分張揚,攜帶太多隨員,頗有形單影隻的感覺。類似今日這樣站在小樓上被都內數千民衆圍觀,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體驗,但仍不免有些侷促。

早幾日他聽了任球的吩咐,花了很大的代價纔買下沈園旁邊的這一座小小廢園。都中物價雖然有回落,但是地價較之旁處還是要高昂幾倍,尤其秦淮河畔更是都內最好地段,加上這廢園距離沈園又是如此近,區區數畝的面積,足足花了曹立近百萬錢!

老實說,這樣高昂的價錢,在江東任何一處都足以置辦下一個佔地廣闊的莊園。饒是曹立家境也算豪富,對於這一筆巨資投入仍是倍感肉疼,而且如果不是任球幫忙,就連這樣一個價錢似乎都不能入手。

原本曹立見任球那麼熱心幫他張羅,還以爲此人是要藉此聯合園墅主人來訛詐自己錢財,被迫無奈硬着頭皮買下來。可是隨着沈園高樓懸文,在整個都內都造成了轟動影響,連帶着沈園周遭的地價陡然攀升。

而曹立這一座廢園,價格更是在短短旬日之內就攀升倍餘,甚至不乏九卿人家乃至於吳中豪富登門造訪,報價甚至已經達到了三百萬錢!

饒是曹立見慣巨利,但如此驚人的地價漲幅在他看來仍是夢幻一般不真實,甚至於已經忍不住要趁高價拋售出去。單此一樁進項,便能補償大半他這些時日在都中所耗。

不過他也因此明白了任球確是沒有欺他,而是真心幫忙,因此哪怕是受人威逼利誘,還是咬緊牙關絕不售賣,甚至於不惜工本的將這座小園在最短時間內給修葺起來。

當任球將摘星樓中底稿送來,佐之以名家點評,讓他當中宣揚解讀時,曹立才明白這是駙馬在助他揚名,心內不免也是感激萬分。

以往他在都中鑽營,多受人大索財貨,關鍵時刻厚禮結交者反而對他不聞不問,而駙馬雖然沒有站出來支持,但卻給他做夢都想象不到的提攜!且不說他能否因此東風而聲名鵲起,單單這一座小園的收穫,便已經足夠讓他銘記不忘。

當然曹立自己是不知道,不要說他這區區幾畝小園,圍繞沈園周邊、秦淮河南北十數頃的土地,都是沈家的。

這些地產,有的是原本沈家置產,有的是公主陪嫁,有的則是他軍管建康那段時間乾脆直接就記在了自家名下,反正各寺署籍冊早被亂軍焚燒乾淨,沒有舊賬可翻,而沈哲子又向來都是奉行賊不走空。就連太廟,過了門口那條街道再往南已經不屬太常。沈哲子想從他手中拿錢,哪還需要直接開口。

早在摘星樓換榜之前,曹立已經先一步拿到了相關的資料,並且已經背誦的爛熟於心。待到園內人數聚集的差不多了之後,便登上小樓裡延伸出來的那個望臺,準備開始宣講今日的新文。

曹立在都中廝混的時間也不短,該學的一些做派也都學得差不多,眼下散髻、鶴氅,腰佩白玉璋環,手持犀骨折扇,暴露在衣衫外的臉龐、脖頸都撲着厚厚的粉,面相雖然不算英朗,遠遠望去倒也形如玉人。

曹立緩緩行到望臺上,身後四名青衫小奴各捧杯盞、唾壺、琴簫等雅具。下方人見到此態,不免便高聲鼓掌叫好。從那些聲音中,曹立已經可以聽得出其中不乏在任球門下廝混的都中閒人,可見駙馬身邊這一位管家待他確是不錯,不免讓曹立更加感懷。

且不說任球已經幫了他這麼多,單單派了這麼多手下來誇他好看,已經讓他感激得很。畢竟,這可是他從未享受過的令譽。

待到瑤琴擺在案上,曹立坐下之後,突然擡臂一勾琴絃,當即便有清越絃聲揚起,很快便壓下了小樓周遭的雜音。動作雖然有些做作,但曹立自我感覺卻頗好,清了清嗓子,然後便大聲說道:“今日摘星樓上所懸文篇,正如諸位所見,乃是中朝高智識遠的名士、陳留江統江散騎中朝所奏名章,雖是舊題,但卻振聾發聵,深意如淵!”

“夷蠻戎狄,謂之四夷,四夷者,化外野民,茹毛飲血,不恭王道。所謂九服,方千里曰王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服……華夏之外,九等之土,其民其地,與中國壤斷土隔,正朔不加……”

“曹郎君的意思就是說,那些雜胡蠻夷,本就不是中國之民,番邦外族,不戴衣冠,不遠禽獸……”

考慮到受衆的接受度不同,曹立也另安排了人將自己的講解再作更粗淺的解讀,以期讓更多人能夠聽明白。

隨着曹立在樓上講解,圍觀衆人才漸漸明白那一篇新文究竟在說什麼,原來是在說那些雜胡疏文異種,雖然進入華夏之地,但卻很難歸於王統,如果不早作防備,遲早會釀生禍患。

時下北地胡虜肆虐,衆人聽到這一篇《徙戎論》的內容,心內已是深有感觸。但也有人忍不住叫嚷道:“眼下羯奴已經猖獗,反倒是王民被驅逐南來,又作得什麼徙戎論?這是在徙戎,還是在徙晉!”

“蠢物可厭!你自己聽不明白,還要怪罪議論者沒有智計!剛纔曹郎君已經說過,這一篇乃是舊題,中朝臣奏!那時候夷狄尚未猖獗,早有高智之士已經看到隱患所在,所以要爲此諫去規勸臺輔早作準備!”

“既然已經有明見,爲何不行,致使胡奴猖獗作亂天下!華夏多英邁,卻讓夷狄跳縱,實在生人大恥,死魂不安!”

樓外已經因這徙戎論而議論紛紛,摘星樓上同樣也不平靜,大多圍繞這一篇舊文在各抒己見。沈哲子坐在席中主持集會,心內也是感慨良久。

《徙戎論》這篇文章因其準確的預見性,以及當時被忽視而引起的慘烈後果,在後世知名度相當的大。後世每每有人議論起來,不免要扼腕嘆息,深恨當權者無爲,不能對此重視起來,繼而讓整個華夏民族都墮入長達幾百年的戰火中。

但是在時下,《徙戎論》作爲江統向當時朝廷的上奏,而且還遭到了忽視,知名度並不算高,只是在小範圍內流傳而已。就連摘星樓上這許多士族子弟,不少人都不知道幾十年前禍事尚未完全爆發出來的時候,已經有人高眼明見,洞悉到這一樁隱患,並且已經提出瞭解決的方法。

因爲《徙戎論》的政治性太強烈,沈哲子將之公示於衆,其實也是冒險,且不說臺中反應如何,如果民風導向不利,便極有可能引發那些遭受戰火荼毒、僥倖活下來的民衆心內對執政者的昏聵暗懷不滿。

不過權衡再三之後,沈哲子還是決定將之節選公佈出來。

一方面,這個大錯是中朝犯下的,嚴格說起來,江東的朝廷在合法性上本來就有待商榷,並不能完全繼承中朝的正統。而從另一個側面而言,中朝的錯誤也並不能完全歸罪於如今的朝廷。

相反的,如今的這個朝廷對於保存漢人元氣,並且抵禦胡奴南侵有着極爲重大的貢獻。畢竟,元帝作爲琅琊王時,並沒有居在顯要決策位置,也就談不上敗壞世道,而在過了江之後,接納了大批南來的流人。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司馬越的小馬仔,只是在替八王之亂背鍋而已。

借這個機會,與中朝進行一次比較深入的割裂,反而有助於加強江東的凝聚力。死抱着與中朝的承繼關係,在北地亂戰一通的時候,是有助於拉攏那些苦苦維持的中朝殘餘的軍事力量。可是到了現在,羯胡幾乎已經統一了北地,這種堅持已經意義不大。

即便是還有涼州的張氏和遼地鮮卑承認江東政權,但彼此阻隔遙遠,更無力阻止他們的獨立。至於江北的流民帥會否因此而人心渙散,說實話流民帥們已經是半獨立的存在,正統與否對他們都沒有什麼約束力。

另一方面,沈哲子也是希望能夠藉此讓執政們有所警醒,倒不是說要以此拷問他們的靈魂和良心,而是要讓他們迫於民聲物議,最起碼錶面上也要擺出來一個厲兵秣馬、收復舊疆的態度。

中朝犯的錯,你不願意認,如果還不矢志北伐,那麼你政權的合法性從何而來?

當然也只能做個樣子,如今的江東,根本就無力北伐。但只要能確定北伐這個政治方向不容置疑,沈哲子的目的就達到了。

沈哲子有此動念,直接原因自然還是江虨的到訪。對於江虨這個人,他了解不多,無所謂幫不幫忙,但是江統的《徙戎論》,如果運用得好,絕對能夠造成很大的迴響。

耳邊聽着那些世家子們在得知徙戎論的內容後,或是扼腕長嘆,或是破口大罵中朝執政昏聵,沈哲子雖不多言,但對這些反應還是比較滿意的。他就是要告訴這些南渡二代們,你們本不至於途窮至此,就是因爲你們的長輩昏聵無能,白白錯過了這樣一個救亡圖存、剷除隱患的大好良策!

當然也有人早就知道了《徙戎論》的存在,雖然也有憤慨,但並沒有過分激動。徙戎論確是經國謀遠,但也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沒有可行性。這些內附的胡虜不只數量衆多,甚至已經安居繁衍數代之久,如果真要大規模的驅逐,戰火即刻就會蔓延起來,那時候可能連南逃的機會都沒有。

雖然徙戎論在當時沒有太大的實際操作性,但也並不是沒有意義,它揭露出來一個恐怖的未來局面,夷狄早晚必成禍患!如果司馬家那些宗王們稍有常識,就應該因此而警惕,有所備案,而不是肆無忌憚的狗咬狗,打出一地的狗腦子,乃至於大量武裝胡人作爲他們內鬥的力量!

當然,要如此大規模的操縱羣情,沈哲子也沒有信心能夠不出意外。

江統的這一篇《徙戎論》思路是很完整的,沈哲子並沒有公佈全部內容,而是節錄了一部分,主要集中在華夷之辨,讓更多人知道有這麼一件事,但卻不明所以,相當於進行一次教育,這樣能夠避免民衆對朝廷產生太大的牴觸和質疑。

經過沈哲子一番節錄修改,徙戎論的思想內核就變了,不再是告誡當權者要如何預防隱患,而是告訴普通小民們,那些夷狄乃是遠鄉客居,你們纔是華夏主人公,如今惡客鳩佔鵲巢,不獨天子失國,更是萬衆失家!

當然,單憑這樣一篇舊文,自然不能做到上層有反思、底層有覺醒的那種深刻影響,但最起碼也是一個嘗試。

經過這一件事,都中肯定又會物議紛亂一陣,但大的動盪倒也不至。畢竟徙戎論本身就不是什麼禁忌話題,只是沒有流傳開而已,加上時過境遷,再作更激烈的舉動已經沒有意義。

但沈哲子相信,臺中大佬們肯定會因此對他更加厭煩,或許直接強召他入臺城看管起來。不過在此之前,沈哲子還是決定先往江北一行。

0965 千金邸1286 雄大當國1252 殺馬盟誓0500 徙戎論0775 季龍雜種0084 不解風情0206 鄉望勢成0654 妙計難施0973 大日普照0935 鐵血定亂0531 各有所圖0581 同刑同辱0745 軍心動盪1246 九錫之議0864 謝艾入府0426 情深難得1031 郊野獵胡0537 會稽難入1004 稚恭智淺1466 社稷清白1169 老奴途窮0871 禍國者死1207 關中民悍0797 誓守婦德0288 逃人0989 舊情不復0525 倦鳥投林1492 朝野勸進0025 剛愎自用1495 聖人萬歲0208 商盟成立1373 稚子難謀無標題0521 尚書難大0441 臺中禁嚴0034 授經之厚0243 寸絲之利1202 涼州在謀0826 火光沖天0113 吳人袒右0099 論避諱禮疏0704 奸謀敗露0089 吳中玉郎君0720 萬騎歸南0294 老樹難爲器0839 譽大難當0283 取而代之0506 探路0669 以命衝陣1297 平陽賊蹤1311 河北重將0474 弓馬邀名爵0188 天子之淚0834 志在清中原0734 大防於內0059 士爲知己死0101 人至察則無徒0815 冶鑄精用0349 太保之思1093 臺苑驚魂0517 玲瓏心竅1004 稚恭智淺0247 都中三甲0303 何去何從0214 閩中豪強0577 都中亂鬥0898 再復酸棗0924 兵者詭道0706 以攻代守0500 徙戎論0159 另眼相待1185 籍戶激增1093 臺苑驚魂1206 僞漢難王1350 圍而不殺0761 殺奴逾萬0565 休言貉子0113 吳人袒右0265 試水豫州0890 從賊必殃0850 涼州來使0342 王師回攻1173 喋血上洛1370 玉樹成蔭0520 生民有命0675 分功飲勝0154 待客之道0550 王郎囊澀0355 歡欣忘形1198 家門珠玉0376 天生權骨0295 新年1134 鷹爪虐臺0028 手撕墨寶0382 鼎仍未冷0677 功業之基0237 少君0623 夜撲香閣0006 時謗殺人,甚於刀兵1358 人間慘事
0965 千金邸1286 雄大當國1252 殺馬盟誓0500 徙戎論0775 季龍雜種0084 不解風情0206 鄉望勢成0654 妙計難施0973 大日普照0935 鐵血定亂0531 各有所圖0581 同刑同辱0745 軍心動盪1246 九錫之議0864 謝艾入府0426 情深難得1031 郊野獵胡0537 會稽難入1004 稚恭智淺1466 社稷清白1169 老奴途窮0871 禍國者死1207 關中民悍0797 誓守婦德0288 逃人0989 舊情不復0525 倦鳥投林1492 朝野勸進0025 剛愎自用1495 聖人萬歲0208 商盟成立1373 稚子難謀無標題0521 尚書難大0441 臺中禁嚴0034 授經之厚0243 寸絲之利1202 涼州在謀0826 火光沖天0113 吳人袒右0099 論避諱禮疏0704 奸謀敗露0089 吳中玉郎君0720 萬騎歸南0294 老樹難爲器0839 譽大難當0283 取而代之0506 探路0669 以命衝陣1297 平陽賊蹤1311 河北重將0474 弓馬邀名爵0188 天子之淚0834 志在清中原0734 大防於內0059 士爲知己死0101 人至察則無徒0815 冶鑄精用0349 太保之思1093 臺苑驚魂0517 玲瓏心竅1004 稚恭智淺0247 都中三甲0303 何去何從0214 閩中豪強0577 都中亂鬥0898 再復酸棗0924 兵者詭道0706 以攻代守0500 徙戎論0159 另眼相待1185 籍戶激增1093 臺苑驚魂1206 僞漢難王1350 圍而不殺0761 殺奴逾萬0565 休言貉子0113 吳人袒右0265 試水豫州0890 從賊必殃0850 涼州來使0342 王師回攻1173 喋血上洛1370 玉樹成蔭0520 生民有命0675 分功飲勝0154 待客之道0550 王郎囊澀0355 歡欣忘形1198 家門珠玉0376 天生權骨0295 新年1134 鷹爪虐臺0028 手撕墨寶0382 鼎仍未冷0677 功業之基0237 少君0623 夜撲香閣0006 時謗殺人,甚於刀兵1358 人間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