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出兵

瓊山。

作爲新任廣西巡撫,徐延旭可謂是春風得意,兩眼抓瞎。

他之所以上位,全靠的是“最通越事”的名聲和清流的追捧,尤其是和鹿傳霖兒女親家的關係,讓他一步登天,直上雲宵。

一年之內,由道員而布政使,由布政使由巡撫,連晉三級,可謂是清代官府的特例了,但是真正擔當起這等重任的時候,他才覺得自己才學不夠,甚至連越南到底是怎麼樣一個情形,他都要抓瞎。

他對於越南的瞭解,一半是來源於書本,一半是來源於自己的親身體會,可是現在形勢的發展,讓他完全看不懂了。

“樞府調度不戰不和,卻讓我們來頂缸了。”他是帶着滿臉的怨氣對着趙沃說出這句話:“頓兵域外,師老無功啊。”

這一波晉升不但徐延旭得了好處,連黃桂蘭也順利地擠走了馮子材,升任廣西提督,當然這都是張佩綸那隻筆的美意。

只是談論兵事上,他覺得黃桂蘭不若趙沃,黃桂蘭是淮軍出身,來頭硬,又懂戰法,處處指責他的孟浪,而趙沃卻更喜歡迎合他的意見,因此很快他便開始排擠黃桂蘭。

黃桂蘭也是個花花公子般的人物,一見到徐延旭與自己爭權,當即就忍讓了,只是該冷言冷語的時候還是冷言冷語。而現在趙沃卻成了他的軍事顧問:“巡撫大人說的極是,法人援兵未至,自當早日出兵,樞府和戰不定,卻是落了下乘。”

徐延旭冷笑了一聲:“我們幾十個營頭,就一直頓兵關外,軍餉斷斷續續,士氣大挫,再這麼下去,大局不堪設想啊!你看看。人家黑旗軍不過十來個營頭,槍械不精,戰力不強,可是屢挫法人,咱們是國家經制之師。戰力強過黑旗軍十倍,卻只坐在這裡空耗軍餉。”

他雖然沒甚才幹,這件事說的卻是極正確的,大清朝和戰不定,就看着桂軍這麼多營伍停留於鎮南關外。空費軍餉。

誠然其間也做了好些準備。增募了好些營頭。現在廣西防軍已得兩萬之衆。運來了七八千杆後膛槍。但是軍餉卻是斷斷續續地供給。尤其是新增營頭都有欠餉數月地記錄。

而且廣西勇營地軍餉。是全國最低地。一天只有銀一分四毫。一個月下來是四兩二分地軍餉。還要扣去伙食。而且這麼微薄地軍餉還欠發了一兩個月。現在除了寄食當地。並沒有太多地辦法。

因此趙沃也同意徐延旭地看法:“要儘早用兵。不能再這樣拖着!還有。後面不送擡槍來。卻送來了許多毛瑟、雷明頓、士乃德槍來。真是可恨。”

作爲一名堅定地擡槍神教信衆。趙沃始終認爲擡槍纔是無敵地存在。至少其它一切後膛火器。不及擡槍百分之一。

大清朝爲了支持這場三心二意地戰爭。也提供了不少軍火。有前膛也有後膛。其中後膛槍數約有七八千杆。但是趙沃還是更喜歡他地擡槍。

“現在營中杆槍已備有千餘杆之多。但尚有欠數。至於快槍。可適當保留一部分。其餘或封存。或發與越人。”趙沃抱定了這樣地看法:“快槍雖好。遠不及擡槍也。”

在歷史上,這七八千杆後膛槍根本沒發揮作用,桂軍寧願裝備着落後的鳥槍、擡槍,而新式的後膛快槍,其中不乏李鴻章爲了支持黃桂蘭而配發的精品,足足七千杆以上卻毫無用武之地。

趙活與徐延旭具有無私地國際主義精神,他們寧願讓自己的部隊裝備落後的火器,卻在越南官員的花言巧語之下,把數以千計的後膛火器交由越南軍隊裝備,結果在北寧戰役開始之後,大量裝備後膛火器地越軍陣前反水,集體投降了法軍,清軍在前後夾擊之下潰不成軍。

但是在這個時空,歷史卻發生了一點點變化:“趙道,唐景崧向我求援了!”

“憲臺!”趙沃說道:“他們黑旗軍既然搶盡了風頭,就讓他們風光去吧!”對於黑旗軍的屢戰屢捷,他和徐延旭都一樣吃味,臉上還得陪笑臉,寫奏報向北京報喜。

可是他們心底卻對黑旗這支部隊充滿了一種忌恨,這種的榮譽只有他們才能配得上,因此對於黑旗軍的支援,簡直可以用有力無氣來說明。

在歷史上,黑旗軍還能提到徐延旭零零星星的支援,可在這個時代,黑旗軍完全是憑藉着自己地力量與法軍交戰。

到現在爲止,黑旗軍沒有在徐延旭這裡得到一兩銀子一發子彈一杆步槍的支援,徐延旭只是說道:“哎……好歹也是替我們擋上一擋,我看法國人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他們黑旗軍不就是一幫長毛餘衆嗎?不堪一擊,我有兩萬勇營,當可一舉而下,破河內取海防,收取順化,可惜樞府調度有誤啊。”

趙沃順着他的意思說道:“那就讓他們拼去,咱們看戲便是!”

“我是清流捧上來的!”徐延旭苦笑道:“張幼樵可是把黑旗軍吹成了一朵花,我如果不識趣,清流可照樣可以把我摔下去,再說,唐景崧這句說得也是極爲在理。”

“憲臺,唐景崧說了什麼話?”

徐延旭卻沒有回答趙沃的問題:“劉永福要新立三營,只有一百杆快槍,想要在這裡購買軍械,南國一向缺乏新式軍械,所以他願意出高價購買。“怎麼一個高價法子?”

“香港賣八兩銀子的快槍,他願意拿十六兩銀子來買!”徐延旭正聲說道:“而且還願意先交款,再收槍,拿真金白銀來同我們換槍。”

歷史上趙沃因爲被越南官員的花言巧言所迷惑,把一批與法國人素有勾結地越南官員視作了自己人,甚至把數以千計地快槍交由越南軍隊裝備,可在這個時空,一聽到真金白銀這個字,趙沃的心就動了。

“黑旗與法人交兵,倒也算不易。何況他們與法人拼殺個兩敗俱傷,正好方便我軍出兵。”趙沃繼續說道:“再說軍中欠餉已有一兩月之久,多有斷糧之苦,將軍械售與黑旗,正是兩全齊美之事。”

在歷史上黑旗軍沒銀子也沒有軍火。在這個時空黑旗軍至少擁有不少銀子,而徐延旭也同樣意動了。

這數萬人地吃喝拉撒,都是大問題,雖然劉永福那邊的銀子不能解決問題,但至少能救急。

當然他也清楚自己和屬下地吃相很難看。從劉永福那收來十兩銀子,落在官兵手上有三兩就已經不錯了,但至少也算是有個名目了。

“就依趙道所請!”徐延旭當即說道:“營中諸槍,以九子毛瑟爲上品,請先擇一百杆九子槍送去。讓劉永福趕緊把尾款拿來,他若能結清尾款,那我便售他三營的軍械。”

趙沃心中明白:“憲臺高見!”

“唐景崧還提到要增派援兵之事,說是黑旗兵少,不過十二營之數。而且久戰之餘,多有損耗,希望我能派一兩營參戰,我以爲一兩營過多,到時候可看情況,待戰事有利之際參戰。”他交代了一聲:“交戰之際,不可露出馬腳,要脫去號衣。改打黑旗。”

趙沃心中雪亮:“一定不讓法國人看出問題。落下把柄,自當小心再小心!”

徐延旭卻是把話題一轉:“支援哪個營頭也有講究。你知道唐景崧怎麼講?”

“請憲臺示下。”

徐延旭意味深長地拿起了唐景崧地求援信:“我軍自援黑旗而不援細柳?”

一八八三年八月十四日

海防。

一艘艘軍艦都開始啓航了,他們是法國最優秀的一些軍艦。有最先進的鐵甲艦,還有巡洋艦、戰艦,這支規模龐大的海軍艦隊有着上千名船員和水手,他們朝着南方的大海駛去。

南十字星是如此明亮。

孤拔站在艦長室上,有着這樣地感概。

“我們將征服這個國家。”何羅站在他的身側:“順化將對我們開放!”

他有着足夠的信心,不需要激烈的戰鬥,只需要一次戰鬥巡航,就能征服這個國家的首都,當首都淪陷地時候,就是法國獲得戰爭勝利的瞬間。

根據最新的情況,現在順化諸子爭位,羣龍無首,正是最好不過的機會。

這支強大的艦隊,在遠東找不到他們地對手,要知道這其中包括了鐵甲艦,這種軍艦即便拉到炮臺前面卻承受那些要塞火炮的轟擊,也能毫髮未損。

而其它軍艦同樣是性能優良,總特派員甚至有一種衝動,他想把這支的艦隊調往北方,去征服那個中央王朝的首都。

只是巴黎沒有授權,不然他一定要試一試。

“我從交趾支那調來了八百名步兵!”

由於戰鬥的巨大損耗,導致波滑將軍手上調不出一兵一卒來,所有地登陸兵力都由孤拔自己來籌措,在歷史上他還能組建一些登陸連來。

但是在這個時空,他的水兵由於大量水兵在紙橋和河內戰鬥上陸作戰而損耗極其嚴重,這八百名步兵是他們登陸的幾乎全部兵力了。

但是無論是孤拔還是總特派員閣下,都有着極其樂觀的態度。

我將征服這個國家。

而對波滑將軍來說,他同樣面臨光榮的任務。

在又一個步兵營運抵河內之後,他的實力已經變得相當強大了,現在集結在河內的兵力超過了六千以上,而且其中還有大量的法軍部隊。

黃旗軍在以往地巡邏戰鬥中表得非常出色,這支中國部隊始終忠於法蘭西,他們地兩名指揮官,希臘人喬治和中國人喬二池對三色旗有着絕對的忠誠。

安南土著步兵部隊不但補足了受到地全部損失,而且還增加了好幾個連隊,他們在與花間教的幾次接觸戰鬥中表現卓越。

東京土著步兵也是值得一提地部隊,他們成長迅速,已經能執行獨立任務,前兩天一個排的東京土著步兵剛剛擊退了上千名花間教徒的進攻。

所有這一切都代表着一個意味,那就是決定勝負的日子到來了。

爲了這一天,他甚至不惜得罪東京總特派員和東京艦隊司令,把所有的部隊都集中到河內來,他將全力出動,一舉擊敗佔據在懷德府的黑旗軍。

不管多大的風雨,他都必將獲得勝利。

“我們將出動四千五百士兵,包括大部分法國部隊和安南土著部隊,整個黃旗軍,相當數量的東京土著步兵,向懷德府發起攻擊,擊敗黑旗軍的主力。”

波滑在地圖指出了黑旗軍佔據的懷德府:“黑旗軍大約擁有五千到六千名士兵,但是我們擁有內河艦隊的支援,擁有火炮上的優勢,步兵素質遠遠超過他們,勝利掌握在我們的手上。”

在歷史上,波滑的這次攻勢是以法國部隊爲主力發動的,但是總兵力只有兩千八百名,而現在的這次攻勢卻是達到四千五百名之多。

法軍的規模只是比歷史上稍稍增加一些,增加的主要部隊是黃旗軍、安南土著步兵和原來在這個時候尚不存在的東京土著步兵。

這個四千五百人的兵力規模,可以說是波滑對於勝利已經充滿了希望了。

他清楚地認識到,法軍在水上,在炮兵上,在步兵火力都佔據了優勢,而且他的兵力規模已經讓黑旗軍不能重複紙橋的伏擊戰鬥。

四五千黑旗軍可以伏擊李維業的八百名部隊,可是面對四千五百名的大軍,他們除了正面激戰之後,沒有任何別的選擇。

而這種正面對抗正是波滑所喜愛的,法蘭西軍隊不懼怕正面的對抗,無論是炮戰、步槍射擊或是白兵相接,他都擁有絕對的信心。

他甚至對黃旗軍和安南土著部隊都充滿信心,至於東京土著步兵,雖然信心不那麼充分,但是波滑認爲在這次戰鬥之後,東京土著部隊也將值得信賴。

“我的軍官們,我的士兵們!我將率領你們,取得一場教科書式的歷史!”

“這是征服保護國曆史中最偉大的一頁!法蘭西人,我將率你們前進!”

第220章 鐵與血的較量(中)第202章 準備第110章 再攻第198章 開戰第199章 猛虎撲羊(中)第149章 雙喜臨門第221章 轉折點(中)第6章 買槍(上)第219章 勝負(下)第135章 內帑第8章 試槍(上)第108章 投降第138章 完勝第15章 海陽(上)第64章 掌控第161章 法國人的援軍第76章 香港(下)第205章 決心(上)第61章 彈管第219章 勝負(下)第214章 大局(上)第79章 擠兌第35章 羅教(上)第219章 勝負(中)第68章 防軍(上)第167章 交趾支那第19章 餘波(上)第36章 槍林第182章 乘勝(上)第81章 軍費第30章 怨滿南國(下)第186章 北京(下)第204章 桂林(上)第123章 四柱廟第35章 羅教(上)第204章 桂林(上)第115章 最高權力第101章 河內第221章 轉折點(下)第40章 授業(上)第202章 投誠(上)第172章 最後的底線第11章 石遊擊(上)第93章 遊說第200章 決勝(下)第178章 決戰的序幕(上)第218章 開戰(中)第47章 逆推第148章 舉義第134章 內藏庫第58章 閱兵第22章 交易(中)第18章 文明(下)第211章 反正(中)第121章 各有打算第195章 投降第100章 勝利第117章 再戰第一八十一章 轉進上第204章 桂林(下)第182章 乘勝(下)第28章 衝突(上)第一八十四章 突破上第14章 衆志(上)第164章 投機第68章 防軍(下)第17章 野蠻(上)第75章 匯豐第134章 內藏庫第36章 槍林第37章 新容(下)第24章 漁翁(中)第11章 石遊擊(上)第167章 交趾支那第119章 灼熱的勝利第72章 婚禮(下)第38章 小把戲(上)第18章 文明(上)第20章 漁翁(下)第43章 激戰(上)第27章 山西(上)第154章 如血的晚霞第175章 閨語第34章 雁秋(下)第221章 轉折點(下)第55章 十洲第122章 出兵第174章 美腿第179章 決戰開始(下)第22章 交易(中)第4章 戰利品(上)第71章 紙幣(上)第24章 漁翁(中)第196章 反擊開始(下)第84章 修女的征服第7章 連珠(下)第185章 妥協(下)第197章 女校第29章 安身(上)第176章 英國人的陰謀(上)
第220章 鐵與血的較量(中)第202章 準備第110章 再攻第198章 開戰第199章 猛虎撲羊(中)第149章 雙喜臨門第221章 轉折點(中)第6章 買槍(上)第219章 勝負(下)第135章 內帑第8章 試槍(上)第108章 投降第138章 完勝第15章 海陽(上)第64章 掌控第161章 法國人的援軍第76章 香港(下)第205章 決心(上)第61章 彈管第219章 勝負(下)第214章 大局(上)第79章 擠兌第35章 羅教(上)第219章 勝負(中)第68章 防軍(上)第167章 交趾支那第19章 餘波(上)第36章 槍林第182章 乘勝(上)第81章 軍費第30章 怨滿南國(下)第186章 北京(下)第204章 桂林(上)第123章 四柱廟第35章 羅教(上)第204章 桂林(上)第115章 最高權力第101章 河內第221章 轉折點(下)第40章 授業(上)第202章 投誠(上)第172章 最後的底線第11章 石遊擊(上)第93章 遊說第200章 決勝(下)第178章 決戰的序幕(上)第218章 開戰(中)第47章 逆推第148章 舉義第134章 內藏庫第58章 閱兵第22章 交易(中)第18章 文明(下)第211章 反正(中)第121章 各有打算第195章 投降第100章 勝利第117章 再戰第一八十一章 轉進上第204章 桂林(下)第182章 乘勝(下)第28章 衝突(上)第一八十四章 突破上第14章 衆志(上)第164章 投機第68章 防軍(下)第17章 野蠻(上)第75章 匯豐第134章 內藏庫第36章 槍林第37章 新容(下)第24章 漁翁(中)第11章 石遊擊(上)第167章 交趾支那第119章 灼熱的勝利第72章 婚禮(下)第38章 小把戲(上)第18章 文明(上)第20章 漁翁(下)第43章 激戰(上)第27章 山西(上)第154章 如血的晚霞第175章 閨語第34章 雁秋(下)第221章 轉折點(下)第55章 十洲第122章 出兵第174章 美腿第179章 決戰開始(下)第22章 交易(中)第4章 戰利品(上)第71章 紙幣(上)第24章 漁翁(中)第196章 反擊開始(下)第84章 修女的征服第7章 連珠(下)第185章 妥協(下)第197章 女校第29章 安身(上)第176章 英國人的陰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