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2.第590章 海島

第590章 海島

苻丕被安置在尚武堂,跟皇子們一同進修。

李躍起初還擔心他不習慣,不過跟同齡人在一起,很快就適應了。

苻丕聰慧好學,性情寬厚仁義,跟李攸、李倫、李侁、李儻幾個皇子很快就打成一片,太子李儉對這個年紀相仿的質子興趣頗大,三番五次尋他玩耍。

李躍乾脆讓苻丕侍讀,拜樑國最博學的劉尚爲師。

質子送了,國書也送了,但上庸、河套卻還在拉扯之中。

苻堅一會兒說正在遷徙百姓,一會兒有流民作亂,一會兒百姓捨不得秦軍走……

弄得挺像那麼一回事。

李躍當然知道他的心思,苻堅對開疆拓土異常執着,吃下去的肉,怎肯輕易吐出來?

藉着這個時機,西線將士全線休整幾個月,爲將來的大戰做準備。

同時派使者申斥苻堅。

苻堅年紀雖輕,臉皮極厚,能拖就拖,想出各種理由推辭,不是哭窮,就是各種困難,要大梁寬限些時日,反正就是不歸還土地。

李躍也沒指望他真能歸還。

土地終究還是要靠刀兵爭來。

這麼一來回,轉眼秋收就到了。

呂光、桓伊的兩萬騎兵回返鄴城,沒有任何收穫,拓跋什翼健一見樑國出兵,拔腿就跑。

兩人穩妥起見,不敢深追,所帶糧草也不多,只能退回。

今年秋收一大亮眼的地方是遼東。

西漢時遼東下轄十八縣,遼西郡下轄十四縣,疆域極大。

雖然這時代的遼東很多地方都是大沼澤,不過這些沒難倒周牽,發動奴隸填平了一些小澤,造出的耕田異常肥沃。

種出的糧食蔬菜產量比中原多四成以上。

加上燕國開墾的田地,不算老百姓的收成,僅奴隸們的屯田就收穫了三百多萬石粟。

糧食倒是其次,關鍵遼東物產極其豐足。

皮貨、藥材、名貴木材大量從海路輸入中原。

歷史上,北美大開發,沙俄東進,都是受到毛皮貿易的驅使,有利益的地方自然不缺人。

恢復五銖錢後,大大刺激了樑國的商業。

遼東跟着也繁榮起來,豪強們不能圈禁土地人口,目光也就放在生意上。

自己組織商隊,租借海航司的船舶,深入遼東。

深山老林裡面的野人也是奴隸的一大來源,身強體壯,只要吃飽,一個能頂兩三個百濟倭國來的奴隸,成爲搶手貨。

今年雖有幾地發生水災,但並不影響總體收成。

除了糧食豐收,紫蒙川的牛羊也出欄,還有滄州、青州等沿海之地的乾魚,一船又一船的輸送進鄴城。

今年算是羯趙覆滅以來,最安穩的一年,雖有出兵,卻基本沒有什麼大戰。

眼看草原上撈不到什麼油水,今年的狩獵被取消,李躍讓將士們輪流休沐,回家陪陪父母妻兒。

李躍也準備給自己放放假,卻不料一封急報從東海而來。

海船遭遇一場風浪,諸船離散,不過盧循所在海船隨波逐流,發現一海島,位於百濟、倭國之間,當地土人名之曰耽羅。

盧循士家子出身,一眼就看出此地的重要。

北面是百濟,東面是新羅,南面是倭國。若能以此地建設軍港,爲水軍中轉補給,日後可憑此島攻略三國。

奏表末尾,還附了一張地圖,大致描繪出耽羅所在。

李躍一對比,不就是後世的濟州島?

雖然樑國大力發展海航,但還處於摸索階段,海船動輒遭遇風浪,掠奪百濟、高句麗問題不大,但掠奪倭國、新羅則有些鞭長莫及。

如果有耽羅作爲中轉站,一切就都不是問題。

李躍記得倭國盛產金銀,似乎就在耽羅南面的九州大島上,反正離的也不遠,有此地作爲前出之地,倭國就逃不了大梁的手掌心。

盧循這小子還真是一員福將,難怪歷史上能跟宋武帝掰掰手腕,歷史上他們這一夥兒海賊也是佔據舟山羣島,攻掠江東……

“升盧循爲耽羅督,橫海都尉,留駐當地,負責建設軍港城池,遼東物資全力支持耽羅。”李躍心情大好。

國運來了,擋都擋不住,缺什麼來什麼。

中原最缺的就是金銀銅等金屬,有了倭國的礦藏,能進一步支持樑國的五銖錢體系。

五銖錢與黃金綁定,黃金越多,經濟就越穩定,越發達。

不過轉頭一想,其實這些東西從古至今都在,只是很少有人擡頭望向海洋。

華夏曆來重陸權而輕海權。

唯獨從後世穿越而來的李躍深知海洋的重要。

即便不下南洋,東海一定要牢牢攥在手裡,大梁至少要開這個頭。

“耽羅的確位置極佳,有此地爲基,事半功倍,臣建議派出使者,察探倭國風土形勢,或能再收奇效。”崔宏拱手道。

派出使者就是交流,倭國什麼檔次,還要李躍先派使者去找它?

這種自降身價之事,李躍絕不會做。

大國就要有大國的底氣和威嚴,這年頭最好的交流方式是刀劍。

東漢光武帝時,倭國就有使者入華夏,光武帝嫌他們矮,賜名倭國,還賞了一塊金印,流傳後世。

至曹魏,魏明帝又封“親魏倭王”……

交流多了,這幫人也就發展起來了。

要知道倭服在倭國稱爲“吳服”,從哪裡傳過去的,不言而喻。

“使者就不必了,朕沒打算與他們建交,此地之人以後皆爲我大梁奴隸!”

從地圖上不難看出,一旦倭國崛起,肯定會覬覦大陸,這是地緣戰略決定的。

三百年後的盛唐,他們就敢發動白江口之戰。

李躍沒興趣佔領這塊土地,性價比不高,佔領了還要建設,客觀上促進了他們的發展,中土尚有如此之多未開發的土地,李躍沒哪個精力。

有這功夫還不如大力經營玄菟,佔領整個遼東。

事實上,倭國可耕種的土地並不多,所以歷來華夏王朝對它沒什麼興趣,唯一的優點就是金銀礦藏多。

以後倭國當成大梁的下水道即可,掠奪人力、礦產,滋養華夏。

一個名族和國家的崛起,必然伴隨其他名族的苦難。

大仁不仁,李躍只對華夏負責。

 

506.第504章 激勵704.第702章 指路474.第473章 休沐第137章 先攻第198章 豪強第21章 退第417章 明智第345章 圍515.第513章 掠奪486.第484章 精騎第95章 工匠第251章 宴會638.第636章 河套第323章 生養658.第656章 好戰第389章 選鋒495.第493章 決戰643.第641章 雙璧第219章 魂魄第443章 不攻第405章 北使741.第739章 不走第8章 醫第349章 停戰678.第676章 仇第329章 暗流第133章 爭695.第693章 新政492.第490章 釣魚第161章 推脫第344章 勝第160章 門路第25章 議事第442章 宿敵第766章 不仁第183章 東進第429章 入土第9章 糧食第297章 來往533.第531章 用兵596.第594章 虛實665.第663章 仁義第433章 龜縮704.第702章 指路661.第659章 地六百五十八章 時務第148章 對策648.第646章 西東第270章 降將第106章 劇變738.第736章 穩第398章 殘暴第81章 戰511.第509章 投敵第769章 封第181章 赤旗第453章 獻計726.第724章 人才682.第680章 動向568.第566章 魚570.第568章 薛氏548.第546章 忽聞564.第562章 快刀652.第650章 迫第146章 替罪524.第522章 偏安第271章 皆敵727.第725章 規則第429章 入土第406章 強攻698.第696章 剿撫737.第735章 想通587.第585章 將盡第295章 兩難第331章 常山第423章 瞞天581.第579章 東關568.第566章 魚473.第472章 勒索第189章 生擒第243章 西歸612.第610章 挑戰第324章 志大531.第529章 伐謀第180章 將亂第43章 捆綁第302章 結盟670.第668章 治理727.第725章 規則第376章 飛虎528.第526章 戰略751.第749章 紡織第393章 拒戰第67章 死戰第61章 自力第190章 防線第241章 講武第118章 面見第273章 形勢第165章 捉生685.第683章 勸
506.第504章 激勵704.第702章 指路474.第473章 休沐第137章 先攻第198章 豪強第21章 退第417章 明智第345章 圍515.第513章 掠奪486.第484章 精騎第95章 工匠第251章 宴會638.第636章 河套第323章 生養658.第656章 好戰第389章 選鋒495.第493章 決戰643.第641章 雙璧第219章 魂魄第443章 不攻第405章 北使741.第739章 不走第8章 醫第349章 停戰678.第676章 仇第329章 暗流第133章 爭695.第693章 新政492.第490章 釣魚第161章 推脫第344章 勝第160章 門路第25章 議事第442章 宿敵第766章 不仁第183章 東進第429章 入土第9章 糧食第297章 來往533.第531章 用兵596.第594章 虛實665.第663章 仁義第433章 龜縮704.第702章 指路661.第659章 地六百五十八章 時務第148章 對策648.第646章 西東第270章 降將第106章 劇變738.第736章 穩第398章 殘暴第81章 戰511.第509章 投敵第769章 封第181章 赤旗第453章 獻計726.第724章 人才682.第680章 動向568.第566章 魚570.第568章 薛氏548.第546章 忽聞564.第562章 快刀652.第650章 迫第146章 替罪524.第522章 偏安第271章 皆敵727.第725章 規則第429章 入土第406章 強攻698.第696章 剿撫737.第735章 想通587.第585章 將盡第295章 兩難第331章 常山第423章 瞞天581.第579章 東關568.第566章 魚473.第472章 勒索第189章 生擒第243章 西歸612.第610章 挑戰第324章 志大531.第529章 伐謀第180章 將亂第43章 捆綁第302章 結盟670.第668章 治理727.第725章 規則第376章 飛虎528.第526章 戰略751.第749章 紡織第393章 拒戰第67章 死戰第61章 自力第190章 防線第241章 講武第118章 面見第273章 形勢第165章 捉生685.第683章 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