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梵音

永安宮的大火尚未撲滅,一輪彎月已斜斜的掛在天空,淡淡的銀輝灑在洛陽城頭。

戌時,永安宮外百十米的榖(谷)水上,數只蘆葦杆稍稍冒出水面,在護城河中若隱若現,彷彿數只大魚在水中來回穿梭。蘆葦杆浮浮沉沉,沿着榖水順流而下,一直飄到上東門附近的護城河畔。

突然,一隻蘆葦杆從水中箭一般的升到空中,一道黑色的人影猛的從水裡竄了出來,在水中穩穩站住,雙手在河畔的石頭上攀住,用力一蹬,水花四濺,那人已猶如一條大魚般蹦上河岸,躲在一旁的柳樹之下。

那人貓着腰緊貼着柳樹,四下裡一番打量,見四周既無往來的行人,也無任何巡城士兵,這纔對着河裡輕聲打了一個口哨。頓時,河中恰似魚羣溯回,浪花滾滾,六七條人影“唰”的一下同時從河中蹦上岸來。

見衆人已經上岸,爲首那人打了個手勢,示意衆人躲在柳樹之後,雙手捂住口,奮力一掙,一聲清脆的夜梟鳴叫劃破夜空,直竄到數百米外的小樹林中。

“唏律律!”

一陣馬嘶,小樹林中緩緩奔出七八匹俊逸的戰馬和一輛簾幕籠罩着的兩駕馬車。

一名騎士和車伕分別坐在爲首戰馬和馬車之上,舞動着長鞭,輕聲吆喝着朝衆人馳來。

“野子,太后和陛下他們人都接出來了嗎?”那騎士雙腿一夾,縱馬飛奔而至,見那爲首之人一副笑盈盈的模樣,急忙跳下馬朝那人行了一禮。

野子朝騎士笑了笑,說道:“虎子,你們覺得趙大哥親自出馬,這天下還有辦不成的事?”

說着,野子往旁邊一讓,只見柳樹旁人影綽綽,赫然正是靈思皇太后、少帝、唐妃及崔十娘等一行人。

只不過,靈思皇太后及少帝、唐妃等人臉上再無半分雍容華貴之色,唯有驚懼和蒼白。

從張讓誅殺何進,董卓入京扶持陳留王,到今日李儒弒帝,其中的艱辛、酸楚甚至膽寒和絕望,外人又豈能明白?此時,一身魚皮水靠貼在身上,水珠點點滴滴,衆人更覺夜寒料峭,一張張臉宛若天上月牙般慘白。

趙虎二人急忙上前拜了幾拜,讓過靈思皇太后、少帝及唐妃三人上了馬車換了乾淨服飾,這才朝崔十娘躬身一拜:“多謝崔姑娘深明大義不顧安危拯救太后、天子於水火!”

崔十娘已褪去身上的水靠,神色肅然直立一旁,臉上依舊一層薄薄的輕紗罩着,翦水秋瞳裡散發着一抹淡淡的藍色,腰繫一條丁香結,身纏一縷芙蓉絛,一身戎裝將其襯托的越發颯爽英姿。

崔十娘捋了捋額際上的青絲,側步讓開二人,正色回道:“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崔某與你家主公早已達成協議,又豈敢不盡心竭力,全力以赴?更何況,太后天子乃一國之母,天下共主,崔某此行也不過聊盡本分而已。兩位大人何須行此大禮?”

趙野看着少帝等人上了馬車,起身言道:“曾聽相國言及姑娘巾幗鬚眉,趙某一直以爲不過是相國誇大其詞,今日一見方知姑娘之舉着實令男兒汗顏。

只是,那王斷雖已負傷卻仍逃之夭夭,而京中董賊篡權偵騎四處大肆搜查,不知姑娘下一步如何打算?可願隨趙某等人前往清河?”

崔十娘搖了搖頭:“你家主公現在何處?”

趙野遲疑了片刻,抱了抱拳答道:“國相已不在國中,此時當在北邙山前朝司徒崔烈莊中!”

北邙山崔烈府上?師伯他老人家想必也應該到了吧?看來我得抓緊時間除掉王斷,去找小師妹的下落了!

崔十娘遙望着北邙山方向,眼神中閃過一縷不易察覺的神采:“既然王德玉已經到了北邙山,那你們便去吧!”

“姑娘?”

“師門之仇不共戴天,既已查到仇人下落,又怎能半途而廢?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告訴王德玉,若是有緣日後江湖相見!”崔十娘擺了擺手,堅定的看着眼前的城牆,巨大的古城牆彷彿一條蜿蜒的臥龍盤踞在洛水河畔,將京都遮的嚴嚴實實,漆黑一片。

趙虎、趙野相視一眼,朝崔十娘齊齊鞠了一躬,飛身上馬,輕叱一聲,馬隊蜿蜒前行,漸漸消失在黑暗中。

馬車的簾幕緩緩掀開,一張幼稚的臉孔伸出車外,瞧着那天邊的彎月和早已染紅的半邊天空,臉上露出一絲堅貞的神色:雒陽,終有一日朕將重新回來!

……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人生長恨水長東。幽懷誰共語,遠目送歸鴻。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鍾。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金末詞人元好問當年過北邙山之時,寫下一曲《臨江仙》,道盡了英雄無奈和報國無望的矛盾心理。

王黎恰好也在北邙山,當然,他沒有元好問那種報國無門、英雄無用武之處的失落心情,反倒是格外的悠閒自在。他靜靜的坐在山腳籬笆小院的石凳上,飲着酒品着菊,看着樹下的兩人。

那二人就坐在石桌的對面。

一人五旬上下,眉目清朗,形容富態,氣質頗是不凡,身上卻着一襲粗布麻衣,遠遠觀去恍似一田舍翁,若是坐在對面仔細一瞧,卻又覺得就是給他一個尚書做做好像也不以爲過。

另一人卻是一名老和尚,七八十歲的模樣,慈眉善目,頷下一縷花白的長髯無風自動,歲月在臉上鐫刻的道道皺紋如鄉間田陌般層層疊疊縱橫交錯,身上僅披着一襲白色的割截衣,頭頂乾癟卻又溜光。

也許是扛不住王黎的目光,也許是自己實在憋不住,沉默了半晌田舍翁終於舉起石桌上的酒樽向王黎遙遙一敬,爲難的說道:“老夫當初見先帝無所作爲,任由十常侍賣官嫉賢,因而辭官隱居於此,做了一個採菊東籬下的田舍翁。

如今董賊篡位,挾持陳留王登基稱帝,謀除新君。太后與新君能得德玉捨命救護,此謂天不絕漢室之後。但,老夫如今隱居田園無官一身輕,早已不介入朝中之事,德玉何苦爲難老夫。”

王黎嘴角微微一翹,一雙虎目灼灼的看着田舍翁:“令兄崔司徒冀州名士,崔先生更是出淤泥而不染,高義薄雲,王某亦曾多次聽得二伯提及,王某既已護送太后一行至此,難道先生打算就這樣眼睜睜的看着?”

崔司徒就是崔烈,字威考,冀州安平人氏。先後歷任太守、廷尉之職。後,靈帝賣官鬻爵,崔烈以五百萬買下司徒一職。其弟崔毅鄙薄其一身銅臭之味,不忿朝廷賣官買?官黨同伐異之風越演越烈,舍官隱居於此。

田舍翁正是此間主人,司徒崔烈之弟崔毅。

“德玉,你這是將老夫架在火上烤啊?”崔毅搖了搖頭嘆息了一聲,眼神中閃過一絲愧疚,瞄了一眼老和尚接着說道:“德玉,你當知老夫並非怕事,你此番所託老夫亦不該拒絕。

但草廬離雒陽太近,距谷門、夏門也不過半日的路程,老夫實在是擔心致貴人於險地,屆時老夫萬死莫贖也!適才,老夫與大師商議了一番,可否將三位貴人安置於大師寺內?”

大師?

王黎詫異的看了那老和尚一眼,初時尚以爲此人不過是崔毅的方外之交,而崔毅在其面前並不避諱天子一事,又以爲此人可能與崔毅份屬志同道合的清流之士,不過於家國失望,從而剃度出家隱居青燈古寺。

現在看來,這老和尚貌似也並不簡單。王黎朝老和尚拱了拱手,問道:“敢問大師名號?”

老和尚雙手合十,依舊靜靜的坐在石凳上,彷彿已看透人間世事,眼神深邃而睿智,如一汪寧靜的湖面平和無波:“不勞施主動問,貧僧安士高。”

王黎一聽差點跳了起來,這人竟是安士高?

安士高,名清,字士高。原安息國(今伊朗)太子,博學多聞聰敏仁慈,精通各國典籍,擅天文、地理、醫藥、異術,鳥獸鳴啼更是無音不照。

其父安息國王病逝,遂禪位於叔父,離家出走,一心向佛。桓帝建和二年,行經西域諸國,赴洛陽,從事譯經的工作,至靈帝建寧三年合二十餘載。乃中國佛經漢譯的創始人,也是將小乘禪法帶入我國的第一人。共譯有《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阿毗曇五法四諦》、《十二因緣》等典藏三十五種,四十一卷。

而安士高度化共亭湖神的傳說更是在廬山一帶廣爲傳唱,千餘年後的江西潯陽蛇村依然還供奉着這位佛教先行。

眼前這鬢絲禪榻心如止水的老和尚竟是安士高?這安士高不是早已隱居江南了嗎?怎麼又會出現在此地,還和崔毅成了棋友?

這歷史真特麼的很操蛋啊!

王黎搖頭嘆息一聲,起身恭恭敬敬的施了施禮,雙手合十:“小子冒昧,不知是大師當面,有失計較,還請大師勿怪!”

安士高頷了頷首也不起身,示意王黎坐下來,言語間依舊極爲的平淡:“無妨,施主敬請隨便。”

這老和尚說是隨便,可王黎哪能真的那麼隨便?雖然對所謂的“斷盡三界煩惱,超脫生死輪迴”不感興趣,可面對着能放棄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和權力巔峰之人又怎能不心生敬意!

王黎苦笑一聲,說道:“適才崔先生談及幾位貴人一事,不知大師可否襄助一二?”

“那倒也無妨!”安士高雙手合十,點了點頭接着說道,“當年貧僧禪位安息國,躲宮中之禍馳避本土。未曾想,在離家萬里之地遇上相同之事。一飲一啄,莫非天定?出家人慈悲爲懷,施主之意貧僧已知。

建寧三年貧僧曾於白馬寺弘揚佛法,譯著佛經,忝爲白馬寺住持,如今白馬寺住持乃貧僧昔日徒子徒孫,施主若能信得過貧僧,幾位貴人可否安置於此?”

白馬寺?白馬寺,乃永平十一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裡御道北興建的僧院,爲天下第一伽藍。因攝摩騰和竺法蘭等人之故,至今香火不絕,信衆多如繁星。

崔毅說話的口氣平淡無波,卻似平地一聲雷,將王黎從沉思中驚醒過來。在歷史上,董卓不管如何的不堪,擅殺大臣平民,甚至惑亂宮闈,一把火燒了雒陽古都,但是近在咫尺的白馬寺,始終未曾動得分毫,一直巍然屹立直到千年之後。

“如此就有勞大師了!”

王黎向安士高深鞠一躬,站起身來看着遠處,彷彿已看到遠處的白馬寺古剎禪房庭院森森,耳邊迴盪着空靈飄逸仙樂般的梵音。

第541章登臨壯士興懷,忠義孤臣許國第534章驅“羊”吞虎,“故”技重施第59章 半卷黃旗臨古城第299章 老友記第13章 縱馬蛾眉覓良醫,搗熟藍橋隔雲深第368章年將盡第434章撲朔迷離第110章 雒陽風雲(二)第37章 紅楓初夜識泥鴻,一宿姻緣逆旅中第144章 軟刀子割肉第136章 趙子龍單挑呂奉先第24章 破賊第151章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第157章 狼煙再起第480章失手第221章 圍魏救趙第458章兄弟鬩於牆(三)第523章毒夫第228章 佛面夜叉第466章故縱第266章 此生自斷天休問,獨倚危城第54章 血色南?第18章 蓮花一朵別樣開第298章 再次反擊第154章 薰香荀令君第435章恩難酬,怨難酬,恩怨難酬第311章 挖坑等虎豹,撒餌釣金鰲第541章登臨壯士興懷,忠義孤臣許國第442章依仗第150章 一紙盟約成空話第541章登臨壯士興懷,忠義孤臣許國第83章 懸羊打鼓第500章論古往,英雄鬥智(五)第524章火燒新息第8章 李代桃僵第121章 忠誠共白日,勢利一飛塵第42章 金戈鐵甲將軍夢,願學驃騎從軍行第501章論古往,英雄鬥智(六)第195章 巧舌如簧第124章 梵音第99章 夜會田豐第351章 向河梁,回首萬里,故人長絕第318章 江山面前,先了恩怨第230章 南華真人第35章 皇甫世家小烈馬第440章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第281章 龍王的身份第401章荀彧論戰第182章報仇使氣宮城裡,決策運籌彈指中第425章伏擊第544章必有鄰第541章登臨壯士興懷,忠義孤臣許國第383章決戰先機,圍三厥一第293章 幾曾著眼看侯王第287章 老虎發威第78章 玉門第541章登臨壯士興懷,忠義孤臣許國第403章死志第415章釘子第237章 荊湘風流蒯異度(一)第549章劍神一笑第417章一個人的戰鬥第134章 議三關第442章依仗第341章 徐洲煙火連豐沛(六)第324章 再見白馬將軍第358章 最後的掙扎(六)第537章那年花開月正圓第391章鉅鹿決戰(五)第96章 流星第11章 飲不盡的奸人血,殺不盡的仇人頭第219章 反間第436章王越第51章 書成幾卷太平書第329章 毒士賈詡第360章 決戰前夕第516章瞞天過海,張公吃酒李公醉第436章王越第541章登臨壯士興懷,忠義孤臣許國第58章 突圍第469章鏡圓第387章鉅鹿決戰(一)第90章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朝中人第20章 嗜魂寒幽溧黃泉,陰陽無常隔兩界第192章 十面埋伏(二)第401章荀彧論戰第56章 沙場秋點兵第253章 連環計(二)第188章 雒陽子時第386章野哭聞戰伐,夷歌起漁樵第301章 疑慮第236章 賈文和定計第1章 一夕驚雷越千年第202章 皇甫持節第361章 四面歌殘終破楚第413章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第161章 白川第148章 按罪當誅第261章 樹上開花,以假亂真第515章軍師初用計
第541章登臨壯士興懷,忠義孤臣許國第534章驅“羊”吞虎,“故”技重施第59章 半卷黃旗臨古城第299章 老友記第13章 縱馬蛾眉覓良醫,搗熟藍橋隔雲深第368章年將盡第434章撲朔迷離第110章 雒陽風雲(二)第37章 紅楓初夜識泥鴻,一宿姻緣逆旅中第144章 軟刀子割肉第136章 趙子龍單挑呂奉先第24章 破賊第151章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第157章 狼煙再起第480章失手第221章 圍魏救趙第458章兄弟鬩於牆(三)第523章毒夫第228章 佛面夜叉第466章故縱第266章 此生自斷天休問,獨倚危城第54章 血色南?第18章 蓮花一朵別樣開第298章 再次反擊第154章 薰香荀令君第435章恩難酬,怨難酬,恩怨難酬第311章 挖坑等虎豹,撒餌釣金鰲第541章登臨壯士興懷,忠義孤臣許國第442章依仗第150章 一紙盟約成空話第541章登臨壯士興懷,忠義孤臣許國第83章 懸羊打鼓第500章論古往,英雄鬥智(五)第524章火燒新息第8章 李代桃僵第121章 忠誠共白日,勢利一飛塵第42章 金戈鐵甲將軍夢,願學驃騎從軍行第501章論古往,英雄鬥智(六)第195章 巧舌如簧第124章 梵音第99章 夜會田豐第351章 向河梁,回首萬里,故人長絕第318章 江山面前,先了恩怨第230章 南華真人第35章 皇甫世家小烈馬第440章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第281章 龍王的身份第401章荀彧論戰第182章報仇使氣宮城裡,決策運籌彈指中第425章伏擊第544章必有鄰第541章登臨壯士興懷,忠義孤臣許國第383章決戰先機,圍三厥一第293章 幾曾著眼看侯王第287章 老虎發威第78章 玉門第541章登臨壯士興懷,忠義孤臣許國第403章死志第415章釘子第237章 荊湘風流蒯異度(一)第549章劍神一笑第417章一個人的戰鬥第134章 議三關第442章依仗第341章 徐洲煙火連豐沛(六)第324章 再見白馬將軍第358章 最後的掙扎(六)第537章那年花開月正圓第391章鉅鹿決戰(五)第96章 流星第11章 飲不盡的奸人血,殺不盡的仇人頭第219章 反間第436章王越第51章 書成幾卷太平書第329章 毒士賈詡第360章 決戰前夕第516章瞞天過海,張公吃酒李公醉第436章王越第541章登臨壯士興懷,忠義孤臣許國第58章 突圍第469章鏡圓第387章鉅鹿決戰(一)第90章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朝中人第20章 嗜魂寒幽溧黃泉,陰陽無常隔兩界第192章 十面埋伏(二)第401章荀彧論戰第56章 沙場秋點兵第253章 連環計(二)第188章 雒陽子時第386章野哭聞戰伐,夷歌起漁樵第301章 疑慮第236章 賈文和定計第1章 一夕驚雷越千年第202章 皇甫持節第361章 四面歌殘終破楚第413章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第161章 白川第148章 按罪當誅第261章 樹上開花,以假亂真第515章軍師初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