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放寬直隸路引制度

夜幕低垂,江元的書房內燈火閃爍着。

徽州府,位於蕪湖府的南方,離京城並不遠,但卻是直隸最靠南的位置,再往南就是浙江的衢州府了。

在區劃和地域歸屬感上,明初的徽州人,並不認爲自己離浙江更近,相反,他們去往同爲直隸的京城和江南諸府經商爲生。

之所以要在重農抑商的大明,靠經商爲生,原因也不復雜,因爲徽州府境內都是山川,出名的山是黃山,江是新安江.平原很少,缺乏大片平整的耕地,一般農人都是在低矮丘陵上面開梯田,但這也就意味着,他們的糧食產出不會很多。

但正是這種差異化競爭,讓徽州商人闖出了名頭,而徽州商人們抱團形成的商幫裡,江家,毫無疑問是那個領頭羊。

江元坐在書案前,眉頭緊鎖,手中把玩着一隻溫潤的玉杯,彷彿在研究着玉石的紋理,又像是在琢磨着未來的走向。

書房內,幾位江家的大掌櫃圍坐一堂,氣氛凝重。

眼下的江家,在徽州的老宅裡,只有祭祀等任務了,主要還是居住在京城。

“諸位,今日吳王殿下放出的風聲,你們都知道了吧?”江元率先打破了沉默,聲音雖輕,卻讓幾位在外面跟財神爺無異的大掌櫃各個重視。

“是,家主。”衆人齊聲迴應。

“除此之外,你們可能不知道,此次皇室下南洋所獲收入近百萬貫,這還只是從安南國和占城國一次官方海上貿易的收入。”江元的聲音裡透着一絲難以掩飾的羨慕。

大明在去年,一京十三布政使司的賦稅,加起來也就八百多萬貫。

一次海上貿易,差不多獲取了兩個布政使司賦稅總和的收入!

雖然還有後續的購貨、人員嘉獎、船隻維修等等支出,但收入卻是做不得假的。

書房內一陣騷動,衆人都被這個數字震驚了。

一位大掌櫃瞪大了眼睛,驚歎道:“近百萬貫?這.真是讓人眼饞。”

另一位大掌櫃也附和道:“是啊,海貿的利潤竟然如此豐厚,這可比我們在國內經營文房四寶、漆木、茶葉等傳統產業來得快多了。”

江元點了點頭,繼續說道:“這次下南洋的成功,讓皇室賺得盆滿鉢滿,也確實驗證了海貿的廣闊前景.以前是以前,現在風向怕是要變了。”

書房內陷入了一片沉思,這些大掌櫃的商業嗅覺並不遲鈍,他們都意識到,這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也是一個商界變革的契機。

江家在洪武朝的這二十多年裡,憑藉着從龍之功,成爲了最頂級的皇商。

但朱元璋會老去,誰也不能確定,接下來的皇帝,還會不會念着這份舊情。

畢竟對於皇帝來講,其實哪個商人來給他當“聚寶盆”,區別都不大,換誰當皇商不是當呢?這天下有實力且願意的大商人,更是如過江之鯽,跟個人的勤奮、智慧這些東西,其實關係不大。

關係最大的,是關係。

所以,即便是在這個時代成爲了商界最頂尖的存在,江家的輝煌,能不能維持到下個二十年,實在是一件說不好的事情.甚至可以說很悲觀,因爲隨着體量的增長,江家內部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各房子弟互相傾軋爭奪利益,以及嚴重的冗員、貪墨等問題。

可以說,現在的江家就像是體型肥碩的巨人一樣,每年挪動一步,都要耗盡全力,而且體重會逐漸增加,越往後走,越費力。

而等到哪一天走不動了,卻並不會停在原地不動,而是會一頭栽倒在地,然後嘰裡咕嚕地往後滾,直到在劇烈的倒退中,巨人被顛成無數塊。

“吳王,打算讓我們退出一些行業交給皇室,同時給我們海貿的優先權。”

“此事關係到我江家基業,必須慎重對待。”

江元繼續說道,“拆分行業,意味着我們長久以來積累的優勢將不復存在;而加大海貿投資,雖然前景誘人,卻也充滿了未知。”

書房內一片寂靜,只有窗外的蟲鳴聲和遠處的更鼓聲此起彼伏。

江家的大掌櫃們都低着頭,顯然都在權衡利弊。

就在這時,一位相對年輕的大掌櫃站了起來,聲音堅定地說道:“家主,我認爲我們應該支持吳王殿下的提議時代在變,商業也需要變革,如果我們固步自封,只會什麼都剩不下,而拆分行業,雖然短期內會讓我們失去一些優勢,但從長遠來看,卻有利於我們輕裝上陣,海貿的利潤是無窮的,現在有優先權,我們憑藉着本身的底蘊,就能夠先發展起來,若是沒有了,等到別人都進去了我們還在旁觀,那後悔都晚了。”

他的話音剛落,書房內便響起了一片議論聲,有人贊同,認爲這位大掌櫃有遠見,也有人反對,擔心風險太大。

江元靜靜地聽着衆人的議論,心中已經有了決定。

與此同時,不遠處的沈家,也在激烈的討論着。

早已隱居幕後的沈旺坐在太師椅上,沈旺雖然已經年近八旬,但精神矍鑠,眼神中透着銳利的光。

他的身後,就掛着沈萬三的畫像。

“叔公,您覺得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一位中年男子恭敬地問道。

沈旺的聲音有些嘶啞,他緩緩說道:“殿下英明睿智,他的提議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們沈家作爲首富,本來就樹大招風,一定是不能跟朝廷對着幹,更應該積極響應朝廷的號召。”

沈旺其實想的很清楚,沈家作爲天底下最有名的大商人,其實是最被皇室所惦記的,而吳王做事情這幾次看來都頗有章法,並不是索取無度的人,因此拆分行業雖然會讓他們失去一些眼前的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卻有利於沈家的發展,更何況海貿投資雖然風險大,但一旦成功,就將爲沈家帶來無盡的財富。

沈家這邊,心反倒要齊一些,衆人都點頭稱是。

看着後輩們拎得清,沈旺微微一笑,眼中滿是讚許,他拄着柺杖站了起來,看着沈萬三的畫像說道。

“先父早就看出海貿的潛力無窮,這次下南洋的成功,更加讓我堅定了這個信念.我們沈家必須抓住這個機遇,積極參與海貿,在未來的海貿行業裡佔據一席之地。”

“叔公英明。”中年男子連連點頭,表示贊同:“我們沈家一直以來都是京城首富,但在海貿方面卻涉足不深,如今有了皇室的成功示範,更要跟着加快步伐,搶佔先機。”

在江元、沈旺、袁忠徹等皇商的府中,關於是否要拆分一些產業,憑藉着政策的優先權,投入到海貿行業裡的討論,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誰都不是傻子,以前或許會有猶豫,但現在航線已經趟出來,明軍在清化港還有駐軍,大明的水師這麼強大,誰不對皇室下南洋所獲的收入眼饞不已,對海貿的廣闊前景充滿了憧憬呢?在這種時代的轉折點,也是商業變革的契機,只有抓住機遇、順應變革,才能在未來處於領先地位,要是跟得慢了,到時候那可就一步錯步步錯了。

翌日,奉天殿。

盤完賬的朱雄英首先彙報了下南洋的貿易成果,就如昨天所言,雖然還有不少貨物沒有變賣掉,但大差不差的數,還是有的。

“此次下南洋的收益頗豐,不僅爲大明帶來了鉅額利潤,更是展示了海貿的廣闊前景。”

朱雄英沒有加太多主觀的東西,只是在結尾的時候說了這麼一句,而這句話,顯然也是很公允的。

畢竟對於大明來講,土地收入始終是固定的、有限的,即便是通過種植木薯、黑麥等作物,能夠提高的糧食產量也是有上限的。

而大明,現在需要錢,很多很多的錢。

如果按照經驗的話,想要實現工業化,其實無論是走對外還是對內的路子,一般國家都是需要壓榨百姓來獲取原始積累的,英國在工業革命期間,倫敦的中產階級平均壽命是44歲,但工人的平均壽命只有22歲,在利物浦、普雷斯頓和曼徹斯特等城鎮的工人如果能活到19歲就算很幸運了,在阿什頓安德萊恩沒有下水道的街道上,孩子們出生時的預期壽命只有13歲,之所以是13歲,是因爲童工一般活不過13歲。

但大明不一樣,大明的問題,是可以通過錢來解決的,而賺錢不一定需要走這條殘酷的路。

之所以如此,跟地緣格局也有關係,英國再怎麼樣,在沒有成爲全球霸主之前,它也只是一個島國,無論是土地還是人口、經濟,都不行。

而且,在英國的東面,歐陸上的強國,沒有哪個會讓英國一門心思地安心發展。

但大明不一樣,大明已經基本上打服或震懾了周邊的所有國家,現在無論是高麗還是日本,都祈禱着大明不要打自己,而不是犯賤去找大明的麻煩,那叫以卵擊石。

因此,大明的發展環境是非常安穩的,從北疆到南疆再到東海,沒有什麼敢主動挑釁大明的敵人,這也就意味着,短時間內沒有戰爭方面的大量支出,也不需要動員國內的百姓參與戰爭,能夠專心發展經濟、工業。而另一個不同就是,大明的適齡勞動人口,非常的多。

因爲元末亂世,導致了人口大量減少,所以在洪武開國,天下安定以後,百姓開始大量的生育,而朝廷也是鼓勵這種做法的,畢竟勞動力越多,能夠種田的人就越多,現在屬於是人少地多,人是越多越好。

經過了二十四年的生育以後,現在大明的人口,已經來到了一個人口紅利時期,洪武開國後誕生的嬰兒,現在基本上都到了成年的年紀。

工業革命發展工業,需要的就是成年勞動力,有了成年勞動力,幹嘛還要搞童工?畢竟童工的勞動效率是非常低下的,而且非常容易生病,就算是很便宜,其實性價比也不划算。

再加上大明作爲農耕社會,只要家裡稍微有點積蓄,都一向是鼓勵小孩子先上私塾念個一兩年的,就算沒有積蓄,在宗族管理下的鄉村,也會上族學試一試,是不是讀書種子,看一看就知道了。

畢竟對於大明的普通家庭來講,讓孩子走科舉這條路,其實是最容易改變整個家庭乃至家族命運的,只要家族裡這麼多孩子,出了一個進士.不,甚至不需要進士,一個舉人就夠了,整個家族的命運,都會因此而改變。

正因如此,大明的鄉村裡,宗族纔會普遍設有族學,而且朝廷也是鼓勵小孩子讀書的,弄了社學等等學校,包括書本、就讀、食宿等費用,都有相當的扶持,沒到萬不得已,誰都不會讓自己家孩子去當童工。

而英國在工業革命的時候,是沒有這種社會上升通道的,如果不去做工,那連地都沒得種。

大明的小孩,第一選擇是讀書,第二選擇是種地,第三選擇纔是做工。

所以,英國工業革命沒有安穩的外部環境,也沒有足夠穩定的社會上升通道,勞動人口也不足,失地農民更是大量涌入城市,纔會導致那種情況出現,而大明的情況,則比英國要好很多,就不需要顧慮這些問題。

工廠招工,光是直隸的青壯年勞動力,就根本用都用不過來,哪還輪得到童工?

畢竟,現在大明有六千多萬不到七千萬的人口,而直隸就是人口密集區之一,人口占比大概15%左右,也就是將近一千萬的人口,光是京城都有上百萬人口,青壯年勞動力在直隸足有數百萬,可以說是遍地都是。

嗯,地獄笑話,人口結構極爲年輕化,因爲年老的基本都在二三十年前的亂世裡死完了。

而大明現在無論開設多少工廠,顯然都無法達到讓青壯年勞動力不足的狀態。

因此,根本就不需要開展工業革命,所需要的人力的問題,只需要專心於賺錢就行了,而同樣作爲目前在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軍事工業能力上面無可爭議的世界第一大國,大明就像是十里坡劍神一樣,刷到了滿級還沒出新手村,大明的力量足夠保證它慢慢探索並且統治整個世界的主要航路。

所以,海貿,還是海貿!

朱標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海貿的利潤確實令人眼饞,如果能夠不動搖大明的根基,不讓百姓四處移動的話,那確實可以作爲大明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確實如此。”朱元璋也點頭贊同:“海貿的發展對於大明的繁榮至關重要,但如何推進,還需要仔細謀劃。”

“路引的事情”朱雄英提了一句。

“如果只是直隸範圍內,其實好動,畢竟江北的淮安、揚州,以及江南諸府,一向都是聯繫緊密的,西面的安慶,南面的徽州,百姓也都往京城跑,如今只是擴大一些,放寬在直隸範圍內的路引限制,不僅是有利於招工,也有利於百姓往來。”

對於這件事情,朱標持肯定態度,因爲實際情況就是如此,稍微放開一些,只有正面影響,沒什麼負面影響。

朱元璋沉吟片刻,問道:“那依你們來看,放寬到多少合適?”

朱標說道:“安慶和徽州到京城是六百里,淮安和鳳陽到京城是四百里,蘇州到京城是不到五百里,松江要遠一些。”

“路引先放寬到三百里合適一些,西面和南邊沒有太大的流動需求,如果只是商人的話,諸如徽商,他們都是自己能通過分段運輸來解決的,而江北其實人口本來就少,再加上淮河現在雖然水患隱患比較大,但土地總歸是種的過來的,不適合大量南下,所以來京城的流動人口,主要是東邊鎮江府、常州府,以及北邊的揚州府、廬州府。”

從京城的情況來看,就是朱雄英說的這樣的,而且這也僅僅是從京城的角度來分析,直隸的路引制度從一百里放寬到三百里,所影響的也不僅僅是京城,比如一個松江人,原本可能去常州府就需要路引,但現在就不需要了,極大地簡化了出行成本,但是如果他想要到江北或者京城去,那他還需要路引,這是爲了避免大範圍流動。

同樣,對於安慶人來講,他雖然不能向西去湖廣,但他向東的謀生空間,也同樣增加了,而江北的鳳陽府等地廣人稀的區域,這樣來講,也同樣解決了他們出行不便的問題,畢竟他們以前可能都沒出府多遠,就得辦路引,因爲江北的府,面積是遠大於江南的府的,一百里根本不夠用。

這樣的話,稍微放寬了一些直隸的路引制度,但同時對於大明的其他地方沒影響,能夠促進京城和江南的發展,弊端是極小的,益處卻很大。

“那就三百里吧,既然要改,若是二百里反而有些雞肋。”

朱元璋對於這件事情,看得很開,大明的路引制度雖然是他設計的,但實際上類似的東西古已有之,目的都是爲了避免大明的百姓成爲流民,可過度的控制人口流動,同樣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眼下既然需要在直隸稍微放開,那朱元璋也沒什麼猶豫的人用術,不是術用人,政策制定出來都是爲了實現一些目的的,如果當下的目的更重要,那就要適當修改,爲當下的目的服務。

放寬路引限制,讓青壯年人口適當增加流動性進京做工的事情決定好了,朱雄英又說起了接下來的事情。

“還是之前的那件事。”朱雄英繼續說道:“考慮成立一個皇室投資公司,效仿元朝的泉府司,歸屬於內廷管理,將負責接管拆分出來的行業,並進行類似皇莊的投資。”

朱元璋和朱標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驚訝。

朱標開口道:“英兒,你的想法很大膽,不過,這樣的做法會不會引起朝野的議論,說朝廷效仿王安石,與民爭利?畢竟北宋王安石變法,做的其實也是類似的事情。”

“不是一回事。”

朱雄英微微一笑,解釋道:“時代不同了,商業也需要變革,這些被拆分的行業,能有今天的獨霸地位,其實說實在的,本就不是商人們憑自己‘努力’得來的,而是依靠朝廷的支持和特權發展起來的,現在也不是說把他們所有的產業和財富都奪走,只是讓他們將其中的一部分,交割給皇室下屬的公司進行經營,避免行業出現獨霸交割一部分產業,對於商人們來講確實是損失,但對於百姓們來講,有什麼影響呢?一個行業有適當的競爭,對於百姓纔是好事,不會讓商品的價格過高。”

朱雄英的話沒有說的太透,但其實朱元璋也聽明白了其中沒說的東西,那就是對於皇商們來講,其實交割一部分產業,跟他們時不時地被皇帝搞攤派,是沒有區別的。

就算這些產業全都在他們手裡,朱元璋需要用錢了,或者覺得他們肥了,一樣是會搞攤派的,他們敢拒絕嗎?肯定是沒有這個膽量的,就比如當初沈家作爲江南首富,被“捐贈”了不少京城城牆一樣,朱元璋的攤派,有的時候是直接讓他們自費去幹工程,解決一些朝廷暫時沒有人力物力去解決的問題,也有的時候,那就是直接收錢,相當於定期薅羊毛,而這個定期的頻率,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心情,以及對錢的需求程度。

“重農抑商”這四個字,可不僅僅是說說而已,不服從攤派,那最後的結果就是整個家族都要跟着敗落下去,皇帝想要動一個商人,辦法簡直不要太多.甚至不要特意去想什麼辦法,一句話就已經足夠了。

還是那句話,你不想當這個皇商,有的是大商人想當,雖然會有遇到攤派導致資金鍊斷裂,整個家族走向絕境的情況,但大多數時候,朱元璋薅羊毛都是比較剋制的,不會無限度地把皇商們薅禿了。

所以很多商人,想要登頂,想要突破現有的無形約束,都很想跟皇室搭上關係,畢竟成爲皇商,簡在帝心,除了有了商業以外的出路,更重要的,就是能夠肆無忌憚地擴張,繼而在某一個或者幾個行業,形成獨霸。

因此這個邏輯是先有皇商,後有獨霸,眼下皇帝不打算讓皇商獨霸了,很多皇商的反應,反而是如釋重負。

雖然皇帝不會說,也永遠都不會明說,收走了他們的一部分產業以後,就不搞攤派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依照朱元璋和朱標的行爲模式來判斷,這種攤派行爲,在皇室的投資公司能夠自己造血盈利以後,一定是會減少減輕的,還是很注重吃相的,不會把場面搞的太難看。

嗯,這種行爲好像看起來不太容易理解,那如果理解爲工業化起步初期,沒收國內外資本的資產用來發展工業,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點?

“如今朝廷需要更加公平地分配資源,推動商業的健康發展,這種事情也是免不了的,而且,還是要給予這些商人一定的補償的,不需要朝廷出錢,給個政策就行了,讓他們在海貿領域擁有優先權,下次下南洋的時候,讓他們派船隻帶着貨物一起跟着,這樣他們也能從中受益。”

“這樣安排倒是妥當。”朱標點了點頭:“不過,如何確保這個類似泉府司的機構能夠不出現貪墨和濫權的問題?”

朱雄英早有準備,他解釋道:“目前是考慮參考泉府司的經驗,皇室只負責監督賬目和不法行爲,獲取收益,其他的還是交由聘用的掌櫃們負責,這些人按照業績來分紅。”

其實就是引入股份與職業經理人制度,皇室投資公司由皇室出資成立,擁有公司的最大股份,但具體經營則交由職業經理人負責,這些職業經理人需要具備豐富的商業知識和經驗,能夠爲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時,內廷充當了監事會的職責,對掌櫃這些“職業經理人”的行爲進行監督,確保運作符合皇室的利益。

這就相當於,皇室是董事會,聘用來的掌櫃們是職業經理人,而內廷則是監事會。

至於誰來監督內廷,這是一個好問題,不過暫時解決辦法都不理想。

這跟東廠監督錦衣衛,西廠監督東廠,內行廠監督西廠的邏輯是一樣的。

朱元璋聽後沉思片刻,說道:“強扭的瓜不甜,咱雖然可以直接讓這些商人獻上產業,但終究是面子上不好看,也沒這個必要,這件事情還是要看看商人們是個什麼意見,要是都覺得不想出海,那現在國內的東西,倒也不必去大動。”

朱元璋對於施政的想法,都是比較謹慎的,一般來講,沒有定好的東西,可以去折騰,而定好的,最好就不要亂改了。

正因如此,朱雄英關於皇室投資公司的提議,才已經被擱置了兩次,不過這第三次,隨着海貿情況的改變,應該就要通過了。

第108章 北元朝廷的困境第253章 胡季犛身死第154章 認親只是個開始第2章 咱的大孫,還活着?!第255章 午門獻俘,亂臣賊子懼!第4章 我原來是穿越者?第118章 倭寇作亂之根源第102章 新式火銃帶來的震撼第38章 人麻了,你管這叫尋常字畫?第36章 告白第2章 咱的大孫,還活着?!第186章 第二個預言,恐怖的天災!第156章 先知的恐怖預言第10章 重新燃起希望的朱元璋第5章 洪武寶鈔的價值第86章 您說我應該回到大明嗎?第212章 太湖蟲洞對應位置確定第207章 劉日新:有一處新的陰陽炁海第10章 重新燃起希望的朱元璋第30章 朱棣的求證第160章 被散養的藩王們第145章 “上等人與狼”第257章 “斡脫”第254章 交趾布政使司成立第185章 塌坊建立,第一個任務圓滿完成第223章 令人驚訝的鋼筋水泥城牆第106章 藍玉的感激第53章 主僕矛盾第10章 重新燃起希望的朱元璋第186章 第二個預言,恐怖的天災!第49章 拍賣會預展第16章 敕封聖孫?呂氏的警覺第197章 內帑的錢不能真躺着啊第88章 李景隆,咱還是低估你了!第153章 我在地府那些年第41章 北失南補第26章 道衍:若燕王不棄第2章 咱的大孫,還活着?!第183章 長夜第189章 曹國公府第248章 頓兵於雄關之下第188章 第二個任務第235章 南方局勢第113章 航海展與古董航海儀器第160章 被散養的藩王們第157章 新手引導任務:熟悉皇宮環境第86章 您說我應該回到大明嗎?第258章 放寬直隸路引制度第41章 北失南補第196章 保險第77章 朱棣:永樂帝壞了海禁?我第一個不答第114章 “勝利號”風帆戰列艦圖紙第59章 上架感言第98章 洪武二十年!第141章 四海商會第64章 女真人覆滅!第125章 大明版“杯酒釋兵權”第195章 匪禮失而求野兮第118章 倭寇作亂之根源第82章 我真是古代穿越者第17章 如何守住漩渦的秘密?第153章 我在地府那些年第107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啊!第31章 神器降臨!第2章 咱的大孫,還活着?!第241章 教官到來第34章 神器試驗成功,國公們的震驚!第69章 時空蟲洞的秘密第179章 蓄水池之論,朱元璋的讚歎第77章 朱棣:永樂帝壞了海禁?我第一個不答第159章 東宮屬官們的勸諫第76章 跨海徵日,可行否?第207章 劉日新:有一處新的陰陽炁海第30章 朱棣的求證第204章 行會登記的後續影響第49章 拍賣會預展第250章 雞翎關破第145章 “上等人與狼”第16章 敕封聖孫?呂氏的警覺第172章 朱雄英的謀劃第145章 “上等人與狼”第144章 藍玉到來(感謝‘37天下無雙’的上第1章 爺爺,我想你了第159章 東宮屬官們的勸諫第20章 爺爺你逗我呢?第103章 考成法!文官噩夢降臨!第231章 進攻日本外島的藉口第44章 朱元璋的兩個困擾第226章 火器化部隊的想法第188章 第二個任務第101章 爺爺想做海貿生意?缺錢有辦法啊第244章 馬上啓航第201章 工業願景第190章 離家出走的表哥李景隆第174章 應天府第226章 火器化部隊的想法第230章 大受震撼的日本南朝使團第8章 “打俺”的真正含義第121章 馬皇后的擔憂第172章 朱雄英的謀劃
第108章 北元朝廷的困境第253章 胡季犛身死第154章 認親只是個開始第2章 咱的大孫,還活着?!第255章 午門獻俘,亂臣賊子懼!第4章 我原來是穿越者?第118章 倭寇作亂之根源第102章 新式火銃帶來的震撼第38章 人麻了,你管這叫尋常字畫?第36章 告白第2章 咱的大孫,還活着?!第186章 第二個預言,恐怖的天災!第156章 先知的恐怖預言第10章 重新燃起希望的朱元璋第5章 洪武寶鈔的價值第86章 您說我應該回到大明嗎?第212章 太湖蟲洞對應位置確定第207章 劉日新:有一處新的陰陽炁海第10章 重新燃起希望的朱元璋第30章 朱棣的求證第160章 被散養的藩王們第145章 “上等人與狼”第257章 “斡脫”第254章 交趾布政使司成立第185章 塌坊建立,第一個任務圓滿完成第223章 令人驚訝的鋼筋水泥城牆第106章 藍玉的感激第53章 主僕矛盾第10章 重新燃起希望的朱元璋第186章 第二個預言,恐怖的天災!第49章 拍賣會預展第16章 敕封聖孫?呂氏的警覺第197章 內帑的錢不能真躺着啊第88章 李景隆,咱還是低估你了!第153章 我在地府那些年第41章 北失南補第26章 道衍:若燕王不棄第2章 咱的大孫,還活着?!第183章 長夜第189章 曹國公府第248章 頓兵於雄關之下第188章 第二個任務第235章 南方局勢第113章 航海展與古董航海儀器第160章 被散養的藩王們第157章 新手引導任務:熟悉皇宮環境第86章 您說我應該回到大明嗎?第258章 放寬直隸路引制度第41章 北失南補第196章 保險第77章 朱棣:永樂帝壞了海禁?我第一個不答第114章 “勝利號”風帆戰列艦圖紙第59章 上架感言第98章 洪武二十年!第141章 四海商會第64章 女真人覆滅!第125章 大明版“杯酒釋兵權”第195章 匪禮失而求野兮第118章 倭寇作亂之根源第82章 我真是古代穿越者第17章 如何守住漩渦的秘密?第153章 我在地府那些年第107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啊!第31章 神器降臨!第2章 咱的大孫,還活着?!第241章 教官到來第34章 神器試驗成功,國公們的震驚!第69章 時空蟲洞的秘密第179章 蓄水池之論,朱元璋的讚歎第77章 朱棣:永樂帝壞了海禁?我第一個不答第159章 東宮屬官們的勸諫第76章 跨海徵日,可行否?第207章 劉日新:有一處新的陰陽炁海第30章 朱棣的求證第204章 行會登記的後續影響第49章 拍賣會預展第250章 雞翎關破第145章 “上等人與狼”第16章 敕封聖孫?呂氏的警覺第172章 朱雄英的謀劃第145章 “上等人與狼”第144章 藍玉到來(感謝‘37天下無雙’的上第1章 爺爺,我想你了第159章 東宮屬官們的勸諫第20章 爺爺你逗我呢?第103章 考成法!文官噩夢降臨!第231章 進攻日本外島的藉口第44章 朱元璋的兩個困擾第226章 火器化部隊的想法第188章 第二個任務第101章 爺爺想做海貿生意?缺錢有辦法啊第244章 馬上啓航第201章 工業願景第190章 離家出走的表哥李景隆第174章 應天府第226章 火器化部隊的想法第230章 大受震撼的日本南朝使團第8章 “打俺”的真正含義第121章 馬皇后的擔憂第172章 朱雄英的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