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姑姑在宮裡這麼多年,養成的脾氣和習慣還是挺謹慎小心的。
她從國公爺口裡大概得知了一些事,花水木夫妻是對憨厚的,只不過,人家的女兒就近乎爲妖了。
秦姑姑有心想要接觸花水木,藉口自然是特別容易找了。
哪怕不是秀秀嫁進了花家,都能找藉口,更何況現在兩家嚴格來說是親家了。
秦姑姑找的藉口也挺容易的,那就是大傢伙樂呵樂呵,算是慶祝她的喬遷之喜。
那時候皇帝還在江南,就有說過,倘若秦姑姑找着了親人,那麼,允許她在江南享天倫。
倘若沒找着嘛,那就由國公爺護送她老人家回京城。
怎麼着也得讓皇帝儘儘孝不是?
而現在,秦姑姑找着了親人,自然會在縣裡安置房產,不好意思再住在行宮裡了。
秦姑姑原來的想法是,去和秀秀他們爹孃同住一個鎮上,大家互相彼此之間有個照應。
只不過,被國公爺啊,縣老爺,捕快否決了。
幾人的想法都是爲了秦姑姑的安全考慮。
雖然說,縣裡也有出過滅門慘案,不過,嚴格說來,還是縣裡更加安全些的。
算算每年的這些比例就知道了。
東城自然是首選,實在不行,你也可以選擇南城啊!!
縣老爺還拍了胸膛保證道,包管讓秦姑姑找到一處稱心如意的居所,讓她安享天倫。
據國公爺所知,那就是皇帝有發暗旨,大概的意思是秦姑姑的私已不是很多,所以,無論秦姑姑看中的院子是多少銀子,都只收秦姑姑五百兩。
至於另外的銀子,則由皇帝的內庫所貼。
縣老爺也是年近五十的人了,第一次收到皇帝的暗旨,那叫一個激動和雀悅啊。
立即拍着胸膛向人家來傳旨的太監保證,絕對不會多收秦姑姑銀子。
本來縣官老爺的想法是,由他私人來貼。
只不過,那傳旨的太監收了縣官老爺的好處,就提點他了。
你想啊,那別的銀子,那是皇帝孝敬秦姑姑的,你說你算哪根草啊?
再說了,一般三進的宅子,能配得上秦姑姑身份的,怎麼着
也帶亭臺樓閣吧?
你說你孝敬了,這不是變相在和皇帝說,那是你貪贓妄法得來的銀子嗎?
這讓皇帝怎麼想?
縣官一聽,自然明白要怎麼做了,又孝敬了人家太監一些銀子。
應該說,那太監走了之後,縣老爺就給縣裡的富戶開了一個會。
大會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問富戶們誰願意貢獻出私家宅子。
富戶們的銀子,誰也不是大風吹來的,縣官這樣,和明搶也沒分別,可是,他們有什麼辦法?
滅門的縣令,抄家的知府,更何況,人家上頭還有皇帝呢,你能怎麼辦?
雖然只給點點銀子補貼,不過,對富戶們來,也只能妥協。
因此,倒也是有十幾個富戶都貢獻了出來。
大家都是抱着一個念頭,指不定,人家秦姑姑不會看中咱家的呢?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縣令怎麼可能讓秦姑姑住到鎮上去的?
你想,到時候,萬一皇帝問起來,叫他怎麼回答?
皇帝不會認爲秦姑姑想和親人住得近些,只會認爲,他這個縣令辦事不利。
你想啊,只要宅子夠大,夠寬闊,多少親戚都住得下。
沒讓秦姑姑住得舒服,住得舒坦,那就是你的責任。
你連小小的事也辦不了,以後咱怎麼還把重要的事讓你打理?
還不如回家種紅薯呢。
縣官別看五十了,可人家對官途還是極爲嚮往的,自然得辦妥這件事了。
至於捕頭捕快們反對,則是完全爲了自己的利益。
你想,他們原先都是住在城裡,基本上,每人每片區都是劃分好了的。
那些鄉鎮的治安真心不歸他們管,除非發生命案了。
可發生命案,幾年也就出一單。
至於平常那些鄰里吵架,雞毛蒜皮的這種小事,全部由人家的鎮長啦,里長啦,保長啦,村長啦搞定。
可是,倘若秦姑姑住哪兒去了,怎麼着他們得多跑幾趟吧?
就算大家輪着來,在月收和沒有上漲的前提下,多幹活了,多跑鄉鎮了,那不是變相降收入嗎?
更何況,萬一秦姑姑在
哪兒,出了啥事,到時候,責任誰擔?
秦姑姑後來也是沒辦法,只能在城南,靠近城西這這挑了所宅子,不大,才兩進。
用秦姑姑的原話就是,自己年紀也大了,在宮裡也習慣清靜,所以,宅子不用大,侍候的人不用多。
她另外也上了道摺子給皇帝,大概的意思是她這次選擇的宅子極爲滿意,小橋流水,環境極爲的好,宅子裡還種了好幾棵大樹,她還打算再種些葡萄啥的,到時候葡萄成熟了,就孝敬給皇帝諸如此類的。
秦姑姑也知道自己買下的宅子挺便宜的,因此,便把人家賣家家的事兒提了提,順便還說了,人家的兒子挺聰明的,有心想考科舉。
皇帝又不是傻的,自然明白了,因此,人家的兒子輕易的獲得了一個國子監讀書的機會。
原先人家富戶還挺不高興的。
因爲,他家也就比袁天柱家好一些些。
在城裡,也就兩處房產。
秦姑姑買下的那處,他是打算以後年紀大了,來這裡養養老,畢竟環境是極爲不錯的,絕對的鬧中取靜。
那時候報上去,也是想着,別人家的都是三進大宅,自己才兩進,人家秦姑姑看慣大場面了,不會看得上。
哪裡知道運氣是這麼的不好,居然會被看上。
他的宅子雖然小,但也屬於小而精緻的,買下來,再到建造和裝修,由於是自己的養老所在,所以也花了近五萬兩銀子。
現在,五百兩就賣了,你說他心不心疼。
可有什麼辦法,誰叫秦姑姑看上了呢?
不過,沒鬱悶幾天,那邊縣裡就有人來告訴他,他兒子有個去京城讀書的機會了。
雖然他有想過,京城的皇帝估計會有點補貼,可哪裡知道,這個補貼是這麼的大,這麼的舒心。
江南文風較盛,所以,想要考取功名,那是千難萬難。
京城的先生未必會比江南的更加出色,更加的好。
可是,國子監的先生,那是肯定知道,如何教導,才能讓學生取得更好的功名。
畢竟,每次的考題都是人家出的不是?
你怎麼知道你兒子將來的先生不會輪到出考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