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戰爭泥潭

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初期,中國在歐洲大陸採取的戰爭政策一直是個迷團。按照當時的情況,中國不可能放棄歐洲大陸戰場,這是牽制美國與俄羅斯的一個好地方,而且歐洲各國有持久作戰的能力。但是,中國也絕對不可能在歐洲戰場上投入太大的力量,畢竟這裡遠離中國本土,也不是戰爭的主戰場。那麼,到底中國在歐洲大陸需要達到一個什麼目標呢?而這個問題,即使是在大戰結束之後的幾十年之間,仍然爭議了好長一段時間。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中國不大可能在短時間內與俄羅斯開戰,道理很簡單,在戰爭初期,中國的重點是放在太平洋與南大西洋上的。而在整個戰爭頭一年的時間內,中國一直存在着兵力不足的尷尬情況。如果匆匆與俄羅斯開戰的話,那將是一場規模巨大的地面戰爭,其投入的兵力不會少於上一次中俄之戰。因此,在完成重點戰場的戰鬥,並且獲得充足的兵力之前,中國在對俄問題上仍然是比較剋制的。

在戰爭爆發之前,中國雖然已經有意識的開始加強預備役部隊的建設,並且修改了預備役部隊的訓練方法,以求在戰爭爆發的時候,能夠迅速的擴充軍隊。但是,不管怎麼說,預備役部隊仍然是預備役部隊,要其達到正規軍的作戰能力,需要很多的時間。而在戰爭爆發之前,中國解放軍的兵力只有120萬,其中陸軍35萬,海軍35萬,空軍30萬,天軍15萬,另外還有5萬文職人員。從本土防禦,以及保護中國勢力範圍這個職能上來看,這120萬軍隊是足夠了,但是要應付大戰期間的作戰行動,這顯然是不夠的。因此,中國在戰爭爆發之後,必然存在着一段兵力空白階段。當然,這個問題誰也無法避免。美國在戰爭爆發之前的兵力也只有110萬左右,比中國還要少一點!而這也是中美在戰爭最初的一年之內並沒有爆發多少次大規模的戰鬥,反而將注意力放到了一些次要戰場上的主要原因了!

拿歐洲戰場來講,美國大力支持俄羅斯,甚至迫使北歐三國做出讓步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想讓中國把精力放到歐洲戰場上來,以減輕自己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同時,迫使中國更加註重大西洋方向上的問題,而這正是美國的優勢所在,如果中國艦隊遠征大西洋的話,那就落入了美國的圈套,戰爭可能因此而發生逆轉。而中國高度重視歐洲戰場,想方設法的讓歐洲國家聯合起來抵抗俄羅斯的入侵,其目的自然是要歐洲國傢俱備獨立的戰鬥能力,減輕在歐洲的壓力,同時好將注意力放到太平洋戰場上來。

可見,歐洲戰場是中美兩國鬥智鬥勇的地方,雖然對兩個國家來講,這裡都屬於次要戰場,但是對整個戰局來講,在戰爭的頭一年,如果誰輸掉了歐洲戰場上的戰鬥,那麼誰就極有可能輸掉整場戰爭!

既然是第三次世界大戰,那麼戰爭的雙方就不會僅僅是中美兩國。而在戰前,中美兩國都有着自己廣泛的同盟體系,因此,當中美相互宣戰之後,雙方各自的同盟國也紛紛加入了戰爭,而這才能夠將這稱爲第三次世界大戰!

戰爭爆發之後,美國首先在中美洲與南美洲地區挑起了爭端,而焦點放在了哥倫比亞。這是一箇中美之間的老戰場了,在上百年的時間內,中美兩國在圍繞着哥倫比亞問題上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衝突,其中一次還差點釀成了大規模戰爭。對美國來講,南美洲就是他的後院,這是關係到美國安全的地區。比如,中國如果控制了整個哥倫比亞,就能夠輕易的封鎖巴拿馬運河,到時候,美國太平洋與大西洋這兩大艦隊就將被完全分割開來,無法相互支援,只能夠獨立作戰。而中國的三大艦隊則可以相互支援,連成一線。因此,美國在戰爭初期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從新控制南美洲,至少要將中國趕到阿根廷去,避免中國威脅巴拿馬運河,所以,在戰爭的初期,美國就在巴拿馬與哥倫比亞北部美控區內集結了大量的部隊,準備在哥倫比亞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進攻,以限制中國在南美洲的擴張!

比起美國積極的準備工作來,戰爭初期,中國的目標是放在太平洋,歐洲以及非洲地區的。對中國來講,此時鞏固太平洋上的優勢地位,以及完全確立在印度洋的統治地位,所以,中國並沒有多少精力來照顧南美洲戰場上的問題。而中國爲了減輕壓力,在答應向阿根廷提供一大批新式武器的生產線,並且提供技術工人協助阿根廷自己生產武器裝備之後,讓阿根廷承擔起了南美洲戰場的主要任務,而中國軍隊則解脫了出來。

可以看出來,美國在進攻哥倫比亞之前的準備是相當充分的,而中國則幾乎沒有什麼準備,反而將原本部署在哥倫比亞地區的2萬部隊調了出來,部署到了非洲地區去。在這一增一減的對比下,哥倫比亞的局勢已經相當的危險了。

美國進攻哥倫比亞的決心是異常堅決的,而其投入的兵力也非常的強大,但是,在制訂作戰計劃的時候,美國考慮掉了一點,就是哥倫比亞的國情決定了,這裡必然會成爲美國軍隊深陷的一個泥潭!

即使是從全世界的範圍來講,哥倫比亞都算是相當落後的國家,而落後國家的特徵表明,哥倫比亞國內缺乏有效的交通道路設施,缺乏足夠的可以用被軍隊利用的基礎設施。而現代化戰爭是嚴重依賴於交通設施的,僅僅這一點,就註定美國無法在哥倫比亞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因爲簡陋的後勤保障設施,根本就無法爲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提供支持。而在哥倫比亞以山地和叢林爲主的地理條件下,小規模的軍事行動本身就存在着極大的風險,而在面對哥倫比亞游擊隊的時候,美軍如果採用小分隊作戰的方式的話,那麼危險係數更大!

所以,在美國入侵哥倫比亞的時候,他們的失敗就已經註定了。哥倫比亞是一個不可征服的國家,歷史已經多次證明了這個道理,西班牙人在這裡失敗了,隨後的法國人在這裡也失敗了,接着美國人也將在這裡失敗。大戰開始之後,美國急於保護巴拿馬運河,擴展在哥倫比亞的控制地區,這並沒有什麼好指責的,如果換着中國在美國的立場上,肯定也會想辦法保護好自己的海上生命線。但是,美國卻採取了一種錯誤的辦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中國降低了對哥倫比亞的控制之後,美國完全可以以幫助哥倫比亞獲得獨立的辦法來贏得哥倫比亞的支持,最終和平演變這個國家,而避免陷入戰爭的泥潭。但是,美國人沒有這麼做,因爲也沒有時間讓美國這麼做。因此,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十多年,中國重返哥倫比亞,在美國的咽喉下面訂上了一顆釘子,這確實是有顯見之明的。在當時的情況下,美國也只有通過入侵的辦法來控制哥倫比亞,但是在入侵之後,要想成功的站穩腳跟,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正是因爲美國入侵哥倫比亞,導致最先跟隨中國向美宣戰的不是阿根廷這些鐵桿盟友,而是哥倫比亞南方政府。哥倫比亞南方政府在宣佈將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反美抵抗之後,立即就向以阿根廷爲首的南美合作組織發出了請求,希望得到這些國家的幫助,並且按照同盟條約,要求阿根廷,智利,秘魯等國家向美宣戰。

阿根廷等南美國家向哥倫比亞提供的安全保證是雙重的,一是在中國的同盟國條約中,明確規定了任何一個同盟國成員如果遭到入侵的話,別的成員有義務與其共同戰鬥,也就是要向入侵者宣戰。而之前,中國並沒有遭到入侵,所以這一條約還不能生效,但是現在,哥倫比亞已經遭到了入侵,該條約自然就必須要得到履行。另外,南美合作組織的條約中也有相似的一條。而在當時的情況下,阿根廷在沒有得到中國的默認時,就只能以南美洲合作組織的條約規定,向美國宣戰了!

跟隨阿根廷之後,智利,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四國也先後向美國宣戰。而由美國控制的委內瑞拉以及圭亞那也跟着向阿根廷等國宣戰了。緊隨歐洲戰場打響之後,南美洲戰爭也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3個月開始了!

在這場南美洲戰爭中,以巴西,烏拉圭以及巴拉圭組成的南美三國組織保持了中立地位。原本這三個國家都是親歐集團的成員,但是當歐洲分裂之後,他們並沒有投靠中國,或者是倒向美國,而是成立了獨立的三國集團,以獲取在南美洲的利益,並且通過自己搖擺不定的身份,在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謀求利益。而正因爲巴西的強大實力,以及中美兩國都不向將這三個國家推到另外一邊去,所以對三國集團採取了剋制的態度,並且在經濟上與其展開了合作。這讓三國集團能夠迅速的度過經濟危機,並且獲得了快速發展的機會。很顯然,在南美洲戰爭爆發的時候,這三個國家仍然向從這場戰爭中謀求利益。現在,阿根廷是巴西的第一大貿易國,阿根廷工廠裡需要的大量的石油以及鐵礦石都是從巴西進口的,另外巴西出產的木材也主要銷往阿根廷,相反,阿根廷生產的小麥,肉類製品,以及工業產品也有很多銷往巴西。而美國則是巴西的第二大貿易國,美國需要的可可,菸草,橄欖等等農作物都是從巴西進口的,而巴西的主要機械設備則是從美國進口。可見,以巴西爲首的南美三國集團在兩個超級大國的集團中間處於一個什麼位置。而他們能夠在戰爭中安然不動,顯然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他們是南美大陸平衡的支點,而誰也不希望因爲過激的政策,將這三個重要的國家推向了另外一邊!

從整個戰爭來看,南美洲戰場的重要性是相當低的。對中國來講,底線是在阿根廷,秘魯到智利一線,也就是說,中國在南美洲並沒有太大的野心,只需要保護好這三個主要的資源出產國,並且爲美國製造一點麻煩就好了。而美國則力求控制南美洲地區。因此,雙方之間的投入差距是相當大的。在這個戰場上,美國採取的是主動進攻,而中國則進行防禦。因此,中國在南美洲戰場上投入的兵力也非常的薄弱。在大反攻之前,中國在南美洲的兵力部署,即使是在鼎盛時期,也不足10萬人,其中還包括了一支大概2萬人的輔助性部隊!而在整個南美洲戰場上,同盟國的主要兵力來源是阿根廷,在最高峰時,阿根廷動員了450萬部隊參戰,另外,智利動員了150萬,秘魯動員了250萬,厄瓜多爾動員了100萬,玻利維亞動員了200萬。除了阿根廷軍隊之外,別的國家的軍隊的作戰能力並不高,比一般的民兵強不了多少。而美國在鼎盛時期,投入南美洲戰場的兵力達到了250萬。雖然美國在兵力上處於絕對的劣勢,但是其部隊的戰鬥力更強,而且掌握着戰場上的主動權,所以在南美洲戰爭的前期,美國一直處於優勢地位,控制着戰場上的局勢發展!

中國能夠在南美洲戰場上堅持下來,除了南美洲國家的大力支持之外,最大的優勢來自於哥倫比亞的惡劣環境。在糟糕的作戰環境下,進攻一方佔據主動權的優勢是相當不明顯的,而防禦的一方則可以通過主動的出擊,來打擊對手,鞏固防線。所以,南美洲戰場從一開始就註定這是一個艱難的地點,即使雙方投入再多的兵力,而真正能夠在前線作戰的部隊則是相當有限的!

從戰爭的烈度上來看,南美洲戰場甚至比上不非洲戰場。這是整個大戰中最爲輕鬆的一個地點。在前期的對抗中,美國發動的大規模進攻作戰是相當有限的,而且這些戰役主要針對的都是哥倫比亞的大城市,而對其偏遠地區,美軍是無能爲力的。而主要的作戰形式是小規模的對抗,雙方投入的兵力一般在營級以下的規模,然後輔助以強大的空中打擊。而大多數的戰鬥其實是巡邏隊之間的遭遇戰。規模不大,但是卻相當的殘酷,在整個戰爭期間,這裡一直是中美兩國特種部隊的主要戰場,因爲在哥倫比亞的山地與叢林裡面,只有特種部隊才能夠發揮自如,而一般的作戰部隊則主要駐紮在大中型城市裡面,並不參與直接的作戰行動!

從後來戰爭發展的方向來看,美國過早的介入南美洲地區其實是一個相當大的失誤,當美國認識到南美洲是一塊雞肋的時候,已經爲時太晚了。中國從來就沒有想過在奪取太平洋的制海權,拿下澳大利亞之前在巴拿馬運河方向發動進攻,因爲這種進攻是沒有基礎的,很容易遭受到失敗。而美國則錯誤的認爲,中國爲了控制太平洋,必然會想方設法的切斷美國兩洋艦隊的聯繫,控制巴拿馬運河。所以,美國積極的發動了針對哥倫比亞的入侵作戰,最終讓自己陷入到了一個戰爭的泥潭之中,而無法自拔。更爲悲哀的是,在戰爭最緊張的階段,正是因爲大批美軍陷入了哥倫比亞戰場,而不能撤出來,導致美國在澳大利亞戰區的防禦兵力嚴重匱乏,最終讓中國抓住了這個軟肋,一舉攻佔了澳大利亞,讓美國喪失了唯一能夠威脅到中國本土的前沿基地。因此,可以說,正是美國過早的入侵哥倫比亞,導致美國在後面的作戰行動中連連出現失誤,將大好的機會拱手讓給了中國。

設想一下,當時如果美國不入侵哥倫比亞,而是將這些部隊投入到西南太平洋戰區,鞏固澳大利亞的防禦。在這一情況之下,中國絕對不敢貿然的在南美洲北部地區發動進攻,去威脅巴拿馬運河,因爲此時通往哥倫比亞港口的海上航線基本上都在美國的控制之中,而由阿根廷或者秘魯前往哥倫比亞的陸上交通線又相當的脆弱,且這兩個國家都沒有實力進攻巴拿馬運河。因此,中國在進攻澳大利亞,控制西南太平洋,進而控制整個太平洋的制海權之前,是不可能在南美洲戰場上挑起新的戰鬥的。所以,只要美國加強澳大利亞的防禦,讓中國無法攻佔澳大利亞,那麼自然就保護了巴拿馬運河。但是,美國的決策者並沒有看到這一點,只看到了中國部署在哥倫比亞的軍隊已經可以威脅巴拿馬運河的現實。所以,這是美國在整個戰爭期間犯的第一個嚴重錯誤,而正是這個錯誤,導致了美國連續犯下了多次錯誤,而最終輸掉了整場戰爭!

與南美洲戰場上的情況不一樣,非洲地區戰爭爆發與中美兩國都沒有直接關係,而是因爲隨着大戰的爆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總矛盾的爆發,而該地區國家之間的矛盾也失去了壓制,就跟隨着爆發了出來!

在歐洲解體之前,非洲地區是處於三方平衡狀態的,中國控制了從埃及到莫桑比克之間的東部非洲地區,而美國則控制則南非到喀麥隆的西南非洲地區,歐洲控制着西北非洲與北非地區。但是,隨着歐洲解體,非洲大陸上的局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初,西北非地區的國家是比較親美的,而北非地區的國家則隨着中國艦隊進入地中海,而迅速的投靠了中國。本來,這一來也就相安無事了。但是,正因爲歐洲在統治這兩個地區的時候,爲了化解各國之間的矛盾,將北非與西北非地區併入歐洲版圖,而認爲的製造了一些麻煩。當然,這只是在歐洲解體之後纔看得出來是麻煩,而在此之前,這對形成一個統一的非洲國家有着巨大的幫助。

好了,非洲大陸的劃分重新開始,隨着不同的國家倒向不同的靠山,那麼之前的那些爭端,特別是領土爭端自然就爆發了出來,比較明顯的有阿爾及利亞與毛里塔尼亞之間的領土爭端,以及坦桑尼亞與剛果(金)之間的湖泊水域爭端。在大戰爆發之前,因爲這些矛盾都被中美壓制了下來,所以還可以得到控制,而現在中美兩國都打了起來,這些分別投靠不同靠山的國家自然也不甘示弱,很快也就捲入到了這場戰爭中來。

坦桑尼亞是中國在走向全球爭霸的時候締結的第一個盟國,也是中國在非洲地區最重要的盟友,在埃及與中國結盟之前,坦桑尼亞一直是中國在非洲地區的核心。而到現在,坦桑尼亞仍然是中國在東非地區最重要的盟國,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坦桑尼亞是跟隨中國步伐前進的,這從中坦雙邊經貿關係中就可以看出來。

中國一直是坦桑尼亞最大的貿易伙伴,坦桑尼亞出產的原料,農產品以及工業半成品的銷售對象一直是中國,而中國生產的飛機,汽車,電子產品,以及機牀等等生產工具一直是坦桑尼亞進口的主要產品。因此,中坦關係是相當密切的。在戰爭爆發之前,中國進口的農作物中,有40%來自坦桑尼亞,而坦桑尼亞進口的高端工業產品的85%則來自中國。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坦桑尼亞已經成爲了中國的一個下級市場,同時,坦桑尼亞也從這種合作中得到了巨大的好處,因爲在中國看來的下級市場裡,坦桑尼亞是東非地區的高端市場,坦桑尼亞基本上控制了整個東非地區國家的進口貿易,特別是對一些內陸國家來講,坦桑尼亞是他們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剛果(金)之前一直是爭議地區,中美歐都對這個國家有着自己的野心,因爲這是非洲地區國家中,資源最豐富的一個。剛果生產鑽石,黃金,以及稀有礦物。而隨後,又在剛果河三角洲地區發現了高質油田。在剛果(金)被美國控制之前,該國的內戰打了近40年,上千萬人死於內戰,另外還有近兩千萬人淪落爲戰爭難民,流離於鄰近國家,其中進入坦桑尼亞的難民就達到了550萬!

正是這550萬難民引發了坦桑尼亞與剛果(金)之間的矛盾。在這批難民中,有前政府總統的兒子,而這個有野心的年輕人在坦桑尼亞境內成立了流亡政府,在同意重新統治剛果(金)之後,將原本兩國有爭議的坦噶尼喀湖地區劃給坦桑尼亞,從而獲得了坦桑尼亞政府的暗中支持,爲其提供武器裝備,並且派遣人員幫助他訓練了自己的部隊!

兩年之後,這支武裝起來的軍隊打回了剛果(金),並且控制了全國,但是讓坦桑尼亞政府沒有想到的,這位當年曾經信誓旦旦要年輕總統,在統一了剛果(金)之後,竟然一頭倒在了美國的懷抱裡,拿着大筆的美援,開始擴充軍隊,而其同意讓出來的爭議地區也就沒有了下文。

雙方之間的矛盾就這麼產生了,當時中國顧全大局,沒有同意讓坦桑尼亞就此問題向剛果(金)發動戰爭,而坦桑尼亞在得不到中國支持的情況下,也不會貿然的與有美國支持的國家開戰,這事就這麼擱置了20多年,但是雙方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因爲時間而消磨,反而因爲長期的邊境衝突而愈演愈烈。

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中國已經沒有能力限制坦桑尼亞的行動,同時中國也希望在更多的地區牽制美國,所以,坦桑尼亞與剛果(金)之間的矛盾就演變爲了戰爭。雙方在壇噶尼喀湖地區展開了激戰。當然,相對來講,這只是一場小規模的戰爭,中美雙方的軍隊都沒有投入進去,只是在後方爲這兩個國家提供支援而已。比起此時在歐洲大陸上進行的戰爭來講,這裡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是毫無疑問的,正是這個遙遠的戰場,在無情的消耗着中美兩國的戰爭實力!

而在西北非地區,阿爾及利亞與毛里塔尼亞之間的衝突就不是這麼簡單的了。這兩個國家以前都是投靠歐洲的,而正在歐洲控制期間,這些兩個國家之間的邊境出現了一些改動,原本生活在阿爾及利亞西南部地區的圖阿格族與毛里塔尼亞的圖庫勒族是一個民族,而在歐洲的干預之下,原本屬於阿爾及利亞的一塊地區被分給了毛里塔尼亞。當然,在歐洲統治時期,這種領土的變動是沒有多大影響的,但是隨後,歐洲解體,阿爾及利亞投靠了中國,而毛里塔尼亞則倒向了美國,一時之間,兩國在領土問題上的爭端就爆發了出來!

戰爭爆發之後,阿爾及利亞迫不及待的讓自己的軍隊奪回了被分劃給毛里塔尼亞的地區,並且開始將遷入該地區的毛里塔尼亞國民以及原本是屬於阿爾及利亞的圖阿格族人全部趕往了毛里塔尼亞,釀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毫無疑問的,阿爾及利亞的這種行爲是錯誤的,但是在戰爭期間,出了用戰爭說法之外,別的一切和平手段都不可能解決兩國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就算是比起坦桑尼亞與剛果(金)之間的衝突,西北非地區的戰爭的規模都是夠小的,因受到了沙漠地區的限制,部隊的後勤保障跟不上,所以雙方投入的兵力都不多,並且基本上都是輕型部隊,缺乏足夠的火炮與裝甲力量,而兩國的空軍都非常的弱小,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並不大。如果說別的地方的進行的都是戰爭的話,那麼這裡僅僅能夠算得上是一場邊境衝突,雙方投入的兵力總和從來沒有超過10萬!

就是這場邊境衝突,卻極大的改變了西北非,西非,乃至中大西洋地區的格局。對美國來講,非洲戰場仍然是牽制中國的理想地點之一。畢竟,非洲大陸是全世界最後一個還沒有得到開發的大陸,根據一些專家預測,在非洲地區蘊藏的資源,將要超過南美洲以及亞洲西部與南部地區。而對戰爭雙方來講,資源是關係到最後勝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中美兩國雖然都是資源大國,但是其主要的戰爭資源以進口爲主。比如,美國的石油資源有超過80%是依靠進口的,而其鐵礦石更是95%的依靠進口,另外,橡膠,木材,有色金屬礦石,農作物等主要的戰爭原料基本上都是依靠進口的。而中國的石油資源更有90%依靠進口,鐵礦石,有色金屬,農作物等等戰爭資源的大部分也必須要依靠進口。因此,誰控制了更多的資源,那麼誰就更有可能贏得戰爭的勝利。而世界其他地區能夠找到的資源基本上已經被瓜分完了,而非洲大陸上卻還有很多地區根本就沒有被勘探過,誰也不知道蘊藏在這個人類發源的大陸地下的資源有多麼的豐富!

爲了完全控制西北非,並且迫使中國在北非地區投入更多的兵力,美國雖然沒有直接出兵支援毛里塔尼亞作戰,卻派遣自己的海軍艦隊攻佔了加那利羣島與馬德拉羣島。這是兩個鄰近西飛海岸線的羣島,扼守着西非地區的海上通道,同時也扼守住了大西洋上通往歐洲地區的海上通道。

在此之前,美國一直謀求攻佔這兩座重要的島嶼,但是因爲中國大西洋艦隊的存在,以及太平洋上戰事吃緊,所以美國大西洋艦隊很難有機會尋找到機會。而現在,中國大西洋艦隊退到了阿森松島附近,而印度洋艦隊則返回了地中海。而太平洋上,中國因爲受到了歐洲戰場的牽制,已經難以在短期之內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了,所以美國加強了大西洋艦隊的實力,在中國攻佔迪戈加西亞美國海空軍基地的同時,他們也拿下了馬德拉羣島,隨後又攻佔了加那利羣島。成功的控制了赤道以北大西洋的制海權。

美國的戰略行動是一步步來的,但是可以明顯的看出來,中美兩國在戰爭爆發的頭半年裡,重點任務還是清除掉在自己勢力範圍之內的敵方據點,穩固自己的根基。這無疑是正確的戰略步驟,如果在戰爭的初期就盲目的進攻的話,那麼很容易被對手抓住致命的要害,而遭受慘重的損失,甚至因此導致最終輸掉整場戰爭!

在各自鞏固自己地盤的時候,誰能夠最先完成大規模進攻的準備工作,即首先完成對自己後方的鞏固行動,那麼誰就能夠在下一輪的大戰中搶得先機,控制戰爭的主動權。而從戰爭爆發半年之後的局勢來看,毫無疑問的,中國已經走在了前面,美國因爲自己犯下的錯誤,已經無法避免的失去了搶得先機的機會了!

美國最大的失誤就是在哥倫比亞,這是一個戰爭泥潭,而美國在沒有審清形勢之前,就盲目的在哥倫比亞發動了進攻,最終導致大量的精銳部隊陷入了這個深不見底的深淵之中。半年之內,美國陸續在哥倫比亞投入了25萬地面部隊,另外還有2500架作戰飛機被調配到了該戰區,而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第5艦隊也留在了哥倫比亞沿海地區,而無法使用到更重要的戰場上去!

其次,美國攻佔加那利羣島與馬德拉羣島耗費了太多的時間,其大批的精銳陸戰隊被使用到了這裡,而大西洋艦隊原本可以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也被這裡的戰鬥限制住了手腳。戰後有些人對美國在大西洋上的行動做了分析,甚至想證明,如果美國當時能夠提前三個月攻佔加那利羣島與馬德拉羣島的話,那麼美國就有能力在中途島海戰爆發的時候,將大西洋艦隊的一半力量抽調到太平洋艦隊,支援太平洋艦隊作戰,而在中途島海戰中,美國就不會存在着實力差距的問題。但是,反過來看,當時美國是絕對沒有能力提前三個月攻佔加那利羣島與馬德拉羣島的,因爲當時中國大西洋艦隊還活躍在亞速爾羣島地區,另外中國印度洋艦隊也留在直布羅陀海峽,如果美國大西洋艦隊提前行動的話,肯定打的就是一場更大規模的海戰,損失就會更加慘重了。當然,從戰局上來看,美國控制了這兩座羣島之後,已經徹底的切斷了通往西歐地區的海上交通線,中國援助法國,英國,西班牙以及德國的物資只能夠被運送到地中海的港口,然後通過陸上通道輸送過去,其效率降低了很多,這對歐洲戰場的影響極爲深遠。

中國在發動大規模進攻之前的準備工作就要少得多了,奪取迪戈加西亞島的戰鬥並不困難,戰鬥也只打了半個月就結束了。隨後,中國加強了自己在北方以及中亞地區的陸上防線,在東南亞地區部署了更多的空軍戰機,以防禦澳大利亞方向上可能出現的危險。而這些工作,在半年之內就已經完成了。戰爭發展到這個時候,中國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在太平洋上集結起一支強大的艦隊,以及用於登陸作戰的海軍陸戰隊。按照中國當時的戰略計劃,在攻佔了中途島,將中國在太平洋戰區的防線向東推進了1500海里之後,中國就可以放心大膽的來解決西南太平洋上的問題了。

可以看出來,中國的進攻準備是很迅速的,而中途島海戰將決定未來中太平洋的制海權,太平洋上平息了幾個月之後,一場惡戰終於要開始了!

第三章 分兵而進第十七章 千鈞一髮第十一章 策反行動第九章 螳螂捕蟬第十章 全面反擊第十三章 大洋之戰第四章 獨島之爭第二章 科技強國第十九章 國家軍人第十二章 經濟成就第五章 爭奪關島第五章 德意志鷹第十一章 蛟龍發威第七章 取證行動第四章 黑暗之戰第七章 迷霧漸開第三章 飛越大洋第十八章 戰役收宮第十七章 臺北戰役第八章 星州阻敵第十章 錯誤行動第十二章第一章 幕後操縱第二十章 勇追窮寇第六章 由海到陸第一章 龍騰於海第一章 和平到來第二章 航母殺手第十一章 大顯神威第十一章 戰略行動第十三章 恐怖組織第二十章 血染冰島第三章 未來海軍第五章 戰略僵持第二十一章 誘餌和魚第六章 世界震盪第十一章 全面轟炸第十一章 朝鮮危機第三章第三章第二章 主動邀請第五章 戰略僵持第八章 羅馬會議第五章 危險邊緣第九章 外交煙霧第九章第一章 中歐反目第十三章 打破平衡第九章 轉移重點第十章 轉折之戰第十三章 “聯合”作戰第六章 臨危授命第六章 戰火紛飛第八章 局勢大亂第八章 優勢易手第八章 基因革命第二十三章第十三章 恐怖組織第六章 美國反擊第一章 和平到來第十三章 大洋之戰第十九章 天下大亂第一章 日本參戰第十四章 有限讓步第五章 德意志鷹第十一章 突擊一千第二十章 裝甲突擊第十三章 重返前線第十章 天軍出動第一章 黑日出海第十七章 全球災難第十四章 鐵血軍團第二十三章 烈火燎原第五章 潛艇事件第九章 和平傳奇第二章 中國元帥第九章 登陸馬島第三章 權力之爭第二十四章 躍馬平川第六章 貌似神非第八章 選找突破第七章 借刀殺人第十四章 羣島攻略第四章 東方獅吼第二十七章 勇往直前第二十二章 生死距離第十章 拉鋸消耗第二十章 百口莫辯第六章 拉虎皮,做大旗第二章 空中霸主第四章 聯手行動第九章 磨難重重第十二章 堅盾利矛第十章 錯誤行動第四章 重振軍威第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四章 並不平靜第一章 戰略決策第十章 虎頭蛇尾第二章 深海對決
第三章 分兵而進第十七章 千鈞一髮第十一章 策反行動第九章 螳螂捕蟬第十章 全面反擊第十三章 大洋之戰第四章 獨島之爭第二章 科技強國第十九章 國家軍人第十二章 經濟成就第五章 爭奪關島第五章 德意志鷹第十一章 蛟龍發威第七章 取證行動第四章 黑暗之戰第七章 迷霧漸開第三章 飛越大洋第十八章 戰役收宮第十七章 臺北戰役第八章 星州阻敵第十章 錯誤行動第十二章第一章 幕後操縱第二十章 勇追窮寇第六章 由海到陸第一章 龍騰於海第一章 和平到來第二章 航母殺手第十一章 大顯神威第十一章 戰略行動第十三章 恐怖組織第二十章 血染冰島第三章 未來海軍第五章 戰略僵持第二十一章 誘餌和魚第六章 世界震盪第十一章 全面轟炸第十一章 朝鮮危機第三章第三章第二章 主動邀請第五章 戰略僵持第八章 羅馬會議第五章 危險邊緣第九章 外交煙霧第九章第一章 中歐反目第十三章 打破平衡第九章 轉移重點第十章 轉折之戰第十三章 “聯合”作戰第六章 臨危授命第六章 戰火紛飛第八章 局勢大亂第八章 優勢易手第八章 基因革命第二十三章第十三章 恐怖組織第六章 美國反擊第一章 和平到來第十三章 大洋之戰第十九章 天下大亂第一章 日本參戰第十四章 有限讓步第五章 德意志鷹第十一章 突擊一千第二十章 裝甲突擊第十三章 重返前線第十章 天軍出動第一章 黑日出海第十七章 全球災難第十四章 鐵血軍團第二十三章 烈火燎原第五章 潛艇事件第九章 和平傳奇第二章 中國元帥第九章 登陸馬島第三章 權力之爭第二十四章 躍馬平川第六章 貌似神非第八章 選找突破第七章 借刀殺人第十四章 羣島攻略第四章 東方獅吼第二十七章 勇往直前第二十二章 生死距離第十章 拉鋸消耗第二十章 百口莫辯第六章 拉虎皮,做大旗第二章 空中霸主第四章 聯手行動第九章 磨難重重第十二章 堅盾利矛第十章 錯誤行動第四章 重振軍威第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四章 並不平靜第一章 戰略決策第十章 虎頭蛇尾第二章 深海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