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前期,吉納將軍是公認了的美國海軍最有才華的年輕一代將領,而相同的是,莫懷聰也是被公認了的,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海軍最有能力的一名將領。而在新西蘭東北部海域的那場戰鬥,是兩人的第一次交手。而後來研究這兩名軍人的學者都非常重視這場戰鬥,而關於這場戰鬥的各方面的著作更是多如牛毛,但是其中真正能夠寫清楚戰鬥實際情況的並不多。比如,中國學者就比較重視莫懷聰將軍當時的計策,也就是戰前的部署,而忽視了將軍在戰鬥期間所表現出來的高潮的指揮藝術。而美國學者則更多的描寫了戰鬥後期吉納怎麼指揮艦隊撤退,而避免了更大的傷亡,同時也忽視了他在戰前與戰鬥期間所表現出來的過人一等的能力。所以,這裡我就將描寫的重點放到了戰鬥期間。
吉納指揮的第3艦隊在到達新西蘭之後,就只進行過一次作戰行動,並且全殲了中國的第12艦隊。這極大的鼓舞了艦隊官兵的士氣,也極大的提高了吉納本人的威信。隨後,第3艦隊返回拉姆頓港,養精蓄銳,官兵都得到了充足的休整,而且艦隊戰艦的性能一直保持在顛峰狀態,這次出戰,美國官兵都是抱着必勝信心而去的,在他們看來,吉納將軍能夠帶領他們再次獲得勝利!
莫懷聰中將在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官之前,就一直在大西洋戰區服役。雖然他作爲魯毅的參謀長,在歐洲內戰期間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這也是他能夠被破格提拔爲西南太平洋戰區海軍司令的一個主要原因,但是他的能力多半還是被魯毅的光輝所淹沒了。至少,在大部分的海軍普通官兵的眼中,莫懷聰當時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指揮官,甚至有人猜測他是憑藉着與魯毅當年的關係,纔得到了西南太平洋戰區海軍司令官一職的。而在前面的作戰行動中,他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艦隊官兵的精力也已經比較疲憊了,更麻煩的是,當時的第13艦隊與第14艦隊的一部分戰艦急需回港維修,性能大打折扣。所以,莫懷聰的兵力優勢只是表面上的,而說到艦隊的綜合作戰能力,他不會比吉納手中的砝碼多多少!
吉納在率領艦隊出港之後,就讓艦隊以最快的速度向東追趕中國艦隊。吉納心裡很清楚,他必須要儘快追上中國艦隊,儘量讓艦隊保持在空軍的支援範圍之內行動,而不要單獨的與中國艦隊作戰。從始至終,吉納都沒有忘記一點,即第3艦隊的首要任務是防止中國軍隊在新西蘭登陸。如果第3艦隊被中國艦隊吸引到遠海的話,他就無法保護新西蘭的安全,更無法阻止中國軍隊登陸了。就算他能夠在戰鬥中消滅中國艦隊,如果中國此時趁機奪取了新西蘭,那他還是得上軍事法庭。所以,吉納非常迫切的希望與中國艦隊交手,儘快解決戰鬥,不管是輸是贏,他都不希望與中國艦隊糾纏,這是最麻煩的事情!
莫懷聰卻完全不這麼想,他讓艦隊向東撤退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讓美國第3艦隊離開空軍的掩護,來一場單獨的海上決戰,以改變雙方的平衡力量。當然,莫懷聰也想過要拖延時間,把美國第3艦隊吸引走,這樣也算是完成了任務。但是,從本質上來講,莫懷聰當年在跟隨魯毅參加歐洲內戰的時候,就已經成爲了一名富有進攻性的將領。在他看來,一味的撤退並不是獲得勝利的關鍵,畢竟太平洋上的戰爭,是由海軍來決定的。即使這次登陸作戰成功,但是要放跑了第3艦隊的話,那麼今後還是要遇到麻煩。所以,還不如抓住機會消滅第3艦隊,重創美國海軍,爲以後的戰鬥打下基礎!
可以看得出來,莫懷聰確實更有進攻性,而且其戰略眼光要比吉納遠得多,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莫懷聰的行動即使更照顧戰略上的需求,但是並沒有降低戰術上的要求。不管美國第3艦隊跟不跟上來,莫懷聰都掌握有主動權。如果第3艦隊不跟上來的話,那莫懷聰就將攔截美國的下一支運輸船隊,到時候,美國部署在新西蘭的軍隊將徹底的失去戰鬥力,照樣無法阻止中國軍隊登陸。所以,在兩支艦隊遭遇之前,莫懷聰就已經站在了一個穩勝不敗的位置上,不管吉納怎麼努力,他都最多與莫懷聰在戰術上打個平手,而戰略上的失敗,這已經是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的事情!
看着中國艦隊仍然在繼續向東撤退,吉納心急如焚,但是第3艦隊已經達到了最快速度,而中國戰艦的速度也不慢,照這麼追下去的話,那麼他們根本就沒有機會與中國艦隊交手。此時,吉納第一次對第3艦隊出海作戰產生了懷疑,他還真有點擔心被中國艦隊帶到遠海去。這一點,在吉納的《戰爭回憶錄》中寫得非常的清楚。
當吉納收到情報,中國艦隊已經停止了向東航行,正在調正航向,重新編隊的消息的時候,他終於鬆了口氣,根據當時的艦隊一名參謀員的回憶,當時將軍只說了一句話:“讓部隊準備戰鬥吧!”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莫懷聰也下達了同樣的命令。爲了能夠儘量的發揮出艦隊的打擊力量,這次,莫懷聰將第13艦隊與第14艦隊分成了兩部分。其中,第13艦隊又副司令指揮,配置在第14艦隊東面150海里出,主要的任務是爲第14艦隊提供防空掩護,並且準備進行第二輪攻擊。而第14艦隊則全力準備攻擊美國第3艦隊。這是莫懷聰要爭取在第一時間內發動打擊,同時照顧到艦隊本身安全的唯一辦法,如果將兩支艦隊混合編在一起的話,那麼必然導致艦隊規模太爲龐大,增加了被打擊的目標。這一點,在前面的海戰中已經表現了出來,過於龐大的艦隊,不但不好指揮,反而容易受到攻擊,會出現防空混亂的問題!
爲了加強第14艦隊的防空能力,第13艦隊抽調了一半的防空巡洋艦給第14艦隊。同時,兩支艦隊的7艘戰列艦都部署到了第14艦隊東面120海里的地方,它們的任務不但是起到第一道防空攔截的作用,同時還要儘量的發揮出戰列艦的火力,對美國艦隊進行炮擊!
吉納此時也認識到,中國艦隊的指揮官絕對不是個吃素的料。但是,現在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但是吉納已經知道了中國艦隊的指揮官是莫懷聰少將,不然的話,這位同樣是從美國大西洋艦隊調來的將軍絕對不會這麼大意,因爲他在此之前,已經在大西洋上與莫懷聰對峙過幾次,只不過並沒有進行過戰鬥而已!
按照當時的情況,吉納是極有可能並不知道他的對手是莫懷聰,但是他已經認識到,中國艦隊肯定會搶在第一時間發動進攻,而且前面的數次大規模海戰都證明,先下手爲強,後下手遭殃的這個道理。所以,吉納也命令艦隊的航空作戰部隊在第一時間升空,對中國艦隊進行攻擊,而不捨得耽擱哪怕是一分鐘的時間!
此時,雙方的情報都是由遠程戰略偵察機提供的,衆所周知,當時的遠程戰略偵察機的能力是相當有限的,無法對目標進行持續跟蹤,所以會導致情報出現斷裂,而無法及時反應戰場的情況,而正是這種情報上的差別,最終改變了這場原本應該是一邊倒的海戰!
中國的遠程戰略偵察機是從新喀裡多利亞島起飛的,它們到達美國艦隊上空的時候,只能夠執行2個小時的監視偵察任務,然後就必須返航,而當時中國部署在新喀裡多利亞島的遠程戰略偵察機就只有一箇中隊,按照兩架飛機一個編隊的出動方法,那麼每過12個小時,就會出現大概2個小時的情報盲區。而美國的遠程戰略偵察機是直接從新西蘭的基地起飛的,規模也是一箇中隊,但是因爲距離比較近一點,所以其每過16個小時,纔會出現一次大概1個小時的情報盲區。而這一點區別,最終徹底的影響了整個海戰的結果!
當時,雙方艦隊的指揮官都非常清楚這一情況,因爲這些飛行在超高空的偵察機一直出現在艦隊防空雷達的視野之內,只不過,戰艦上的防空武器系統還無法攻擊這種目標而已。因爲美國偵察機佔有一定的優勢,所以,最終的主動權落到了吉納的手中。
在距離中國艦隊還有1200公里的時候,吉納讓艦隊放慢了前進速度,同時繞了一個大彎,改變了原有的航向。這個大的舉動的目的就是要規避中國艦隊的攻擊,同時拖延一點時間。隨後,當最後一架中國的遠程戰略偵察機返航之後,吉納立即讓艦隊全速前進,拉近與中國艦隊的距離,同時讓攻擊部隊出發了。吉納的想法很簡單,利用當時中國艦隊2個小時的時間差,來一次致命的攻擊,以決定海戰的勝負!
這一點,在莫懷聰的眼裡是非常明顯的,美國艦隊突然轉向,就讓莫懷聰察覺到了危險,所以,他立即命令艦隊轉向,繼續向東航行,但是此時雙方的距離已經足夠近了,而莫懷聰想要拖延時間,已經不大可能,他頭頂上的那架美國偵察機仍然在源源不斷的將情報發送給他們的艦隊呢!
但是,此時莫懷聰出了加強艦隊本身的防空力量之外,沒有讓部隊發動進攻,此時戰場是單向透明的,他的任何舉動都逃不過對方的監視,所以莫懷聰必須要拖延時間,再過兩個小時,美國偵察機就必須返航,到時候,他有足足一個小時的時間來準備進攻。當然,此時如果讓攻擊部隊出發的話,他也無法找到美國艦隊,攻擊也不會取得多大的成果。而這時候,莫懷聰做了一個讓吉納很是納悶的事情,他讓戰列艦編隊脫離了航母編隊,以最快的速度向西航行!
最初吉納只認爲這名中國指揮官肯定犯了錯誤,但是隨即,他就醒悟了過來。對方的一舉一動,都已經說明他不是個簡單的對手,而且,吉納想起了前面數次海戰中,中國戰列艦主炮那超遠的射程。雖然現在雙方的衛星系統都已經被摧毀,但是誰敢保證中國人沒有了別的辦法,讓戰列艦攻擊數百公里外的目標?
想到這,吉納立即讓艦隊改變航向,好於中國戰列艦編隊保持一定的距離,其實,他的理解完全錯誤了。現在,莫懷聰的想法就只有一個,立即找到美國艦隊。而戰列艦上裝備有遠程被動雷達,這種雷達能夠探測到600公里範圍內的海面艦艇,同時對400公里內的海面艦艇進行跟蹤鎖定。顯然,這是莫懷聰的一次賭博,他認爲美國艦隊會加速靠上來,以發揮戰列艦主炮的巨大威力,但是他的想法也錯了。
吉納的判斷,讓他失去了半個小時的時間,而莫懷聰的錯誤判斷,也讓艦隊的防空力量被削弱了不少。但是,抓住這半個小時的時間,莫懷聰讓更多的防空戰鬥機升空,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彌補了戰列艦編隊前出所出現的漏洞。
很快,雙方的戰機就爆發了空戰,雖然有後方的空中指揮機爲這些戰鬥機提供指揮與目標信息,但是這場空戰仍然打得非常的慘烈。莫懷聰投入了四艘航母上的所有八個防空戰鬥機中隊,組織起了第一道攔截線,而第13艦隊的六個防空戰鬥機中隊則組織起了第二道防空攔截線。他們需要對付的是由350架戰機組成的美國攻擊機羣。從戰機的數量上來看,莫懷聰並不佔優勢,當戰鬥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參謀人員都認爲應該將第13艦隊的多用途戰鬥機全都調上來,以應付美國機羣的攻擊,但是莫懷聰沒有接受這一意見,而是默默的等待着結果。
當時,在第14艦隊任防空作戰參謀的方玉上校後來回憶說:“將軍當時非常的鎮定,當美國的戰機突破我們的第二道防線,準備發射導彈的時候,將軍笑了起來,他對我們說,‘好了,我們的機會快要來了,讓大家準備戰鬥吧!’如果不是看到將軍那鎮定的樣子,我們還真的以爲將軍是不是腦子出問題了,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將軍確實過人一等,他的判斷太準確了!”
莫懷聰的判斷確實非常準確,雖然最終護航的美軍戰鬥機掩護着攻擊機到達了導彈發射點,並且發射了導彈,但是,此時前出的戰列艦編隊也已經到達了作戰位置,並且鎖定了後方的美軍指揮機,用超遠程防空導彈將負責戰場指揮的6架美軍指揮機全都幹掉了。而此時,前方的美軍戰機失去了統一的指揮,頓時陷入了混亂之中,而開始被衝散了的防空戰鬥機此時也殺了回來,並且很快就幹掉了大量的攻擊機。那些反艦導彈雖然發射了出去,但是卻失去了後面戰鬥機的引導與指揮,很多導彈在艦隊的防空火力網內被擊落了。最終,只有位於艦隊最東面的兩艘航母被導彈命中,負了輕傷,但是並沒有影響到航母的作戰使用!
殘酷的空戰,最終爲莫懷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在美國戰機返航的時候,一直盤旋在艦隊上空的那兩架美國偵察機也返航了。而現在,輪到莫懷聰出手了。而此時,戰場上的局勢對莫懷聰極爲有利,不但偵察機已經返回了美國艦隊上空,他們獲得了足夠的情報支援,而且戰列艦編隊此時也處於極爲有利的位置,封住了美國的退路!
現在,輪到吉納頭痛了。他已經失去了中國艦隊的具體位置,即使可以通過前一次戰鬥來判斷對方的大該位置,但是也要等到攻擊機羣返航之後,才能夠發動第二次打擊。但是,僅僅給這些戰機補充彈藥,準備第二次出動,就需要大概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而這段時間之內,中國的攻擊機羣也已經到達了。所以,吉納現在面臨着兩個選擇,戰還是撤!
莫懷聰此時做出的一個決定,徹底的讓吉納放棄了撤回新西蘭的想法。戰列艦編隊此時距離美國艦隊大概800公里,在美國艦隊的東南方向上。莫懷聰沒有讓戰列艦編隊直接去追美國艦隊,而是讓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向西航行,控制住美國艦隊向西撤退的航道。這一點,被證明是莫懷聰做出的最爲明智的一個決定,而且最終決定了這場海戰的結局!
美國戰機返航的時候,莫懷聰也下達了攻擊命令,他現在知道了美國艦隊的具體位置,所以他必須要抓住這一個小時的時間,儘量打擊對手。這次,莫懷聰沒有爲攻擊機羣派遣護航戰鬥機,因爲第14艦隊的所有戰鬥機都需要降落了。所以,在派出第14艦隊的攻擊機羣的時候,莫懷聰對他們只有一個要求,儘量的打亂美國艦隊的陣型,爲後面的第二波攻擊創造機會!
這批戰鬥機忠實的執行了任務,他們攜帶的都是遠程反艦導彈,並且沒有組成大的編隊,而是緊跟在美國機羣的後面向美國艦隊殺了過去。大部分戰機在距離美國艦隊還有450公里的地方就發射了導彈,然後隨即返航,準備下一次攻擊。而這些導彈是由處與美國艦隊上空的兩架偵察機負責引導的。當然,戰略偵察機的本質工作並不是爲導彈提供引導信息,所以每架偵察機只能夠引導12枚導彈進行攻擊,而且效果還不怎麼樣。其餘的所有導彈都只有依靠自身的制導系統進行攻擊,當然,這種攻擊的準確性就低了很多!
此時,美國艦隊上空的防空戰鬥機也非常的有限,但是他們仍然輕易的攔截了這批導彈,唯一讓吉納後悔不已的是,爲了攔截這批導彈攻擊,艦隊的防空戰艦至少消耗掉了一半的彈藥,而在面對半小時之後到達的第二批攻擊機羣的時候,艦隊的防空能力已經不能夠滿足要求了!
第二波攻擊是從第13艦隊出發的。第13艦隊出動了210架戰鬥機,連那些多用途戰鬥機都出動了,而且這些戰機還得到了第14艦隊的四個中隊的戰鬥機掩護。顯然,這纔是莫懷聰將軍的致命一擊。這批機羣的任務就是終結掉美國第3艦隊!
吉納在這半個小時之內,也重新部署了艦隊,將原本處於艦隊西南方向上的防空戰艦全都部署到了東北方向上來,這是他做的最爲關鍵的一件事情,而這也才最終避免了第3艦隊遭遇全軍覆沒的厄運。同時,艦隊裡的航母都向西南撤了50公里左右,這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當中國機羣再次發動攻擊的時候,他們遭到了美軍防空戰鬥機的攔截,雙方的空戰打得仍然非常激烈。但是,最終,因爲美國艦隊沒有時間放出更多的戰鬥機,所以攔截效果並不理想。大部分的攻擊機都到達了導彈發射空域,將導彈發射了出去,並且爲這些導彈提供了引導信息。而那些護航的戰鬥機則全力纏住了美軍的防空戰鬥機,好讓攻擊機飛行員安心的引導導彈進行攻擊。
如同暴風驟雨般的導彈襲擊,讓美國第3艦隊損失慘重,位於艦隊東北面的四艘戰列艦全部負重傷,另外還有四艘巡洋艦在第一波導彈到來的時候就被擊沉了。但是美國艦隊的頑強抵抗,讓他們的航母躲過了這一劫難,只有兩艘航母負重傷,並且最終都返回了珍珠港,於半年之後重新投入了戰爭。
第二波攻擊結束的時候,美國的偵察機也找到了中國艦隊,而此時,雙方的指揮官都陷入了一個艱難的選擇之中,到底是繼續攻擊,還是結束戰鬥!
莫懷聰早已經準備好了第三波攻擊的力量,第14艦隊的所有戰鬥機都已經掛上了導彈,準備發動攻擊,但是此時美國艦隊已經開始向西北方向撤退,而且他們的防空力量得到了明顯的加強,第三攻擊波又主要是由防空戰鬥機組成的,攻擊效果並不會太理想,而且損失也必然很大。當然,最終讓莫懷聰放棄繼續攻擊的原因,直到現在還是一個密。現在還有很多軍事密在議論,如果當初莫懷聰發動第三次攻擊的話,那麼美國艦隊肯定完蛋了,但是真正的軍事學家是不會這麼看的!
當時,中國艦隊的很多戰艦都出現了故障,比如在第14艦隊中,就有四艘巡洋艦無法繼續作戰,需要回港維修,而戰機的出動率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其次,莫懷聰對這場戰鬥的要求是迫使美國第3艦隊放棄對新西蘭的掩護,爲登陸作戰創造機會,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他已經達到目的了。最後,當時莫懷聰肯定是考慮到了飛行員的損失情況已經非常嚴重,他需要時間去打撈落水飛行員,以減少損失,而且他還把希望寄託在了戰列艦編隊的身上,希望能夠讓戰列艦編隊來最終解決這場戰鬥。所以,莫懷聰沒有讓掛上反艦導彈的防空戰鬥機去發動第三次攻擊。
此時,吉納也決定要退出戰場了,他的艦隊已經遭到了重創,航空作戰能力損失了2/5,艦隊的防空能力損失了一半以上,而且5艘主力戰艦已經無法繼續戰鬥。雖然,他還有發動一次攻擊的能力,但是在他知道中國艦隊正在高速向東行駛,同時加強了艦隊防空力量之後,吉納放棄了繼續作戰的想法。他清楚的知道等到前兩批中國的戰鬥機返回艦隊的話,他要是還沒有撤走,那第3艦隊就要徹底完蛋了。而且,此時中國的戰列艦編隊正在高速包抄他的後路,他如果撤得不及時,更是必死無疑,因此,吉納最終放棄了戰鬥,準備撤退!
美國第3艦隊撤出戰場的行動一直被視爲當時的一個奇蹟,這也證明了吉納在指揮防禦作戰中的功底。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吉納的艦隊已經有兩艘航母,三艘戰列艦遭到了重創,這些戰艦的速度都掉到了24節以下,而中國艦隊的速度則達到了55節,按照當時的情況,只需要8個小時,中國戰列艦編隊就可以追上來,給他們致命的一擊,而第3艦隊是不可能在8個小時之內撤退到自己空軍的掩護範圍之內的!但是吉納他確實做到了!
爲了避免更多的損失,吉納讓四艘驅逐艦伴隨着受傷的五艘主力艦立即向薩摩亞方向撤退,而這條航線與當時莫懷聰指揮的艦隊前進的方向正好成切線,而美國空軍在薩摩亞有一個聯隊的戰鬥機,只要這些戰艦進入了空軍的掩護範圍,那麼就可以保證安全了。其他的戰艦此時則留了下來,繼續打撈落水的官兵,而沒有立即撤退。吉納知道,此時他必須要先吸引中國艦隊的注意力,讓他們放棄去追擊那幾艘受傷的戰艦,因此,他必須要晚2個小時撤退!
莫懷聰此時犯下了他在這場戰鬥中最大的一個錯誤,沒有讓艦隊向北包抄,先消滅那幾艘受傷的戰艦,而是命令附近的潛艇去襲擊那幾艘美國戰艦,但是最後證明,美國的遠洋反潛能力足以阻止中國潛艇的行動。而莫懷聰則率領艦隊繼續靠近美國艦隊,他還要2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讓返航的攻擊機重新發動進攻了!
此時,戰列艦編隊仍然在繼續向東偏北的方向高速航行。很多人都認爲,這是莫懷聰當時的一個敗筆,如果讓戰列艦編隊立即北上,殺向美國艦隊的話,那麼他們在3個小時之後就可以對美艦隊進行炮擊,徹底的解決掉第3艦隊,但是這種說法根本就站不住腳!
現在,我們從吉納的回憶錄中可以隱約的察覺到一點,當時吉納最忌諱的就是這支戰列艦編隊,而第3艦隊的撤退計劃完全是根據中國戰列艦編隊而制訂的。我們做個設想,如果此時戰列艦編隊轉向,朝美國艦隊殺去的話,那吉納肯定會讓艦隊立即向東以最快的速度前進,返回新西蘭,而從雙方的距離,航線的角度,以及相對速度上來看,在吉納他們返回空軍的掩護範圍之前,中國的戰列艦編隊根本就追上第3艦隊。而相反,戰列艦編隊繼續向東偏北的方向航行,這正好切斷了吉納返回新西蘭的航道,如果此時第3艦隊朝新西蘭方向前進的話,在他們進入空軍的掩護範圍之前,就將遭到致命的打擊。
可以明顯的看出來,當時莫懷聰安排戰列艦編隊單獨行動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阻止第3艦隊返回新西蘭,從而達到這場戰役的根本目的。而戰列艦編隊的指揮官是非常瞭解這一點的,所以從始至終都沒有改變艦隊的前進方向,從而迫使第3艦隊放棄了返回新西蘭的想法。這一點,在吉納的回憶錄中是非常明白的,如果當時沒有這支戰列艦編隊的存在的話,那麼整個新西蘭戰役恐怕都要改寫了!
在發現中國艦隊朝自己殺來之後,吉納鬆了口氣,至少受傷的那幾艘戰艦暫時安全了。在打撈起了一半的落水官兵之後,吉納將打撈任務交給了搜救飛機,艦隊則全速向薩摩亞前進。他的目的達到了,此時中國艦隊要想攔截他們基本上已經不可能了。
此時,莫懷聰也終於瞭解了對方的真實意圖,美國第3艦隊不是要繼續戰鬥,而是要全身而退,但是此時他再做出反應,已經太遲了。最終,莫懷聰放棄了進攻,而是迅速與戰列艦編隊會合,返回了新西蘭東北面的海域,執行封鎖任務。而此時,登陸作戰已經正式開始,所以,他也沒有必要去與美國艦隊決戰,而支援登陸作戰,成爲了莫懷聰新的任務。而直到二十多年之後,中國海軍當時的一份資料才解密,從而讓所有人都知道,最終命令莫懷聰放棄追擊的是戰區司令,而不是莫懷聰本人!
這一戰,可以說是中美海軍之間第一次完全的海上決戰。之前的兩次中途島海戰中,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空中力量,以支援海軍艦隊作戰。而這次,雙方沒有動用一架空軍的作戰飛機(戰略偵察機不包括在內),完全是由海軍艦隊來決定勝負。而從戰果上來看,雙方基本上打成了平手。
中國艦隊損失了三艘巡洋艦,兩艘航母負傷,而美國艦隊損失了四艘巡洋艦,三艘戰列艦、兩艘航母遭到重創。從艦艇的損失上來看,這遠比不上前面的第二次中途島海戰,可以說,雙方基本上是在一個實力相對來講比較平衡的條件下戰鬥的。另外,中國艦隊損失了129架作戰飛機,48名飛行員陣亡,1275名艦隊官兵陣亡,另外還有27名飛行員負傷,2719名艦隊官兵負傷。美國艦隊則損失了152架作戰飛機,包括6架空中指揮機。損失飛行員120名,艦隊官兵有5298人傷亡。雙方的損失也相差不大!
從戰術上來看,雙方這次是打了一個平手,所以在戰鬥結束之後,雙方的宣傳機構都大力的宣揚了這次戰鬥,而這也是爲什麼這次在整個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並不算激烈的海戰大受關注的一個主要原因。美國政府宣佈重創了中國西南太平洋艦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其實這是爲自己在中途島海戰中的失利找回一點面子,而且吉納少將回去之後還被晉升爲了中將,以表彰他在戰鬥中的傑出表現。當然,吉納自己明白這個嘉獎是個什麼味道,這點在他的回憶錄裡寫得非常的清楚,吉納視這次獲得的嘉獎爲其最大的恥辱!
中國方面也宣佈獲得了完全的勝利,而莫懷聰中將在新西蘭戰役結束之後就被調往了中太平洋分戰區,雖然沒有得到晉升,但是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他的指揮能力已經得到了承認。而艦隊大部分官兵都得到了嘉獎,這是自戰爭爆發以來,中國海軍規模最大的一次集體獎勵了!
從戰略的角度上來看,美國海軍這次是徹底的失敗了。雖然第3艦隊最終保全了絕大部分的作戰力量,那五艘主力戰艦也在半年之內全部被修復,重新投入了戰鬥。但是,正是因爲第3艦隊撤出了新西蘭,最終無法阻止中國軍隊在新西蘭登陸。也就是在第3艦隊到達薩摩亞之前12小時,中國登陸新西蘭的戰役正式打響了。如果第3艦隊能夠返回新西蘭的話,那麼新西蘭戰役肯定要改寫,至少能夠爲美國爭取到至少2個月的準備時間,甚至有可能將新西蘭戰役推遲到下一年,這必然將會對整個戰局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從太平洋戰場上的情況來看,中國抓住了這次機會,隨着第3艦隊撤出新西蘭,登陸作戰打得很輕鬆,最終大部分的美軍在缺乏作戰物資的情況下投降。而在新一年的季風到來之前,中國就已經佔領了新西蘭,成功的實現了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擴張,並且最終把美國部署在澳大利亞的部隊給困死了。而提前一年奪取了新西蘭,這也讓中國能夠在06年初將海軍兵力集中到中太平洋上,解決了兵力緊缺的問題,同時爲下一步進攻創造了機會,最終奠定了中國海軍橫掃太平洋的基礎!
這場海戰的規模並不大,但是毫無疑問的,這對整個太平洋戰局,甚至對整個第三次世界大戰都有着深遠的影響,而莫懷聰將軍也通過這場戰鬥證明了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