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1章 國號中華

PS:(感謝knowknowknow朋友的打賞!今天第一更送到!)

三天時間,一晃而過。耶律普速完和岳雲都向對方通報了己方的決定。

漢遼雙方都同意了合併爲一個新國家,並確立了四條基本原則:

第一、新國家既不能叫遼國,也不能叫漢國,而是要取一個新的國號。而國號名稱等漢國參於談判的大臣們到來之後再與遼國大臣商定;

第二、新國家的皇帝由岳雲擔任,而皇后由耶律普速完,兩人具有同等權利;聖旨和國書須要兩人都蓋章才能生效;

第三、新國家的下一任皇帝只能由岳雲及耶律普速完所生的子女擔任。但從再下一任皇帝開始,則以諸皇子中最爲賢明者擔任皇位繼承人。

第四、新國家的首相應由契丹人擔任,副首相則由漢人擔任,但僅第一屆內閣纔是如此,從第二屆開始,則按正常程序產生。

二十五天後,從臨安坐船到塘沽登陸的虞允文、鞏月漓、李雨柔、朱熹等一干大臣抵達了燕京城外的漢軍大營。並於第二天和遼方開始了正式合併談判。

談判的第一個焦點便是國號的問題。兩國的大臣們提出了許多國號,遼國的大臣們便提出了用“幽”、“燕”等帶有遼國地域特色的國號。

當然,漢國的大臣們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了用“荊”、“吳”、等帶有岳家軍起家之地和漢國的首都臨安所在的江南之地特色的國號。

當然,也有人居中提出了用“青”、“晉”等位於幽燕和荊襄、江南等地中間的地域名稱作爲國號。但岳雲和耶律普速完都覺不妥。

虞允文又提出,可以叫“唐”。因爲在前唐時期,現遼國和漢國的土地皆包括在內,且唐朝是一個強大的多民族國家,是中原王朝最盛之時,民衆大多懷念前唐。以“唐”爲國號能夠最大程度地得到人民的認同。

不過陸游、朱熹等卻極力反對,認爲既然是建立新朝,就應該推陳出新,怎麼還能叫一個已經滅亡的朝代國號呢?

眼見兩國衆臣爭執不休。岳雲便有些不耐煩了,心想第一個議題就討論了幾天還沒結果,那這場談判不知何時才能結束。他想起後世的國家名稱,於是便脫口而出道:“國號一定要用一個字的嗎?朕看兩個字的也行啊!不如就用‘中華’二字吧。我們的新國家就叫中華帝國如何?”

“中華帝國?”兩邊的大臣皆爲之一驚,因爲兩個字的國號倒也不是沒有過。就象遼國的國號。以前就是以民族爲國號,稱爲契丹,後來受中原文化影響較多之後,契丹人逐漸漢化。通用漢語,才仿中原習慣,改稱遼。

“不錯!朕的意思就是取”中華”二字。之前,衆位愛卿提出了‘幽’、‘燕’‘荊’、‘吳’、‘青’、‘晉’等國號,都帶有嚴重的地域色彩。兼有偏安一地之意。而我新朝的面積超過之前面積最大的唐朝兩倍以上,應該取一個符合新朝特色的名稱。而我新朝領土的核心中原別稱也爲中華,海軍的旗艦也爲中華號。因此,朕覺得取名‘中華’,應該是最符合目前我新朝特色的國號!”

岳雲的提議立刻得到了漢國一方大臣的紛紛贊同。

朱熹當即便引經據典道:“不錯,在上古時期,我中原大地諸部混居,其血緣宗族各不相同。因諸部共用‘夏禮’故稱華夏族。如今新朝也與那時一樣疆域之內多族共存。但現在我國境內,不管漢族、契丹、女真、高麗、南洋、日本等諸多民族都奉行中華之禮。那我等諸族亦能稱爲中華民族。”

遼國一方的大臣都覺言之有禮,如此一來,大家都是一個民族的了,就不存在什麼華夷之分了,將來的矛盾隔閡也會少許多。

耶律普速完聽聞之後。亦是俏眸閃爍,點頭同意道:“嶽大哥的國號建議不錯,我也贊同!”

顯然她對岳雲的國號提議很滿意。

遼國的大臣們見自己女皇也同意了,便也紛紛表示贊同。於是國號就這麼很快定了下來。

國號定下來了之後便是定年號。而這年號卻是很快就商量出了結果。

耶律普速完索性就提議。既然國號叫中華,那年號不如也跟着叫中華。今年就叫中華元年,以後就一直這樣傳下去,不用每一個皇帝登基都換一個年號,免得後世之人查詢麻煩。

這個提議岳雲深以爲是,當即表示贊同。兩國羣臣見自己的皇帝都同意了,自然也不會有什麼意見,於是年號採用中華紀元的制度也就確定了。

國號和年號確定之後,便是談判首都的所在地了。

遼國一方堅持要求首都定在燕京,他們的理由便是,漢國的百姓爲漢人,而燕京的百姓也多是漢人,且燕京在如今漢遼兩國的邊境線上,東面是遼東,北面是大漠,西面是河套、西域、南面是中原,離海岸線亦只有一百多裡。是最佳的首都選擇。

而漢國一方的大臣則認爲,燕京的居民雖然是漢人,卻心向遼國,如果以燕京爲首都,不免有胡化的嫌疑。而且此地還是一個苦賽之地,居住在這裡不免要受苦。

當然,這些話他們亦只敢在心中腹誹,表面上還是擺出了許多光冕堂皇的理由。說燕京位置偏北,離新國家南面的領土,如澳州等地,在一萬多里路程以上,且當地氣候寒冷,雨水稀少,且經常鬧沙塵暴,氣候不適應當首都云云。

但他們未料到,遼國一方態度卻是極其強硬,表示如果不讓燕京當首都,他們就拒絕繼續談下去。這讓漢國一方的大臣有些猝不及防。

對於岳雲來說,倒是無所謂。因爲燕京也就是後世的北京,自金以後,歷經元、明、清、及至後世的共和國,都一直是中國首都。所以,對於燕京成爲首都,他是沒有多少牴觸的。

而且,在他看來,以燕京爲首都,也未必沒有好處。

一來,可以加強對北方內陸的影響,畢竟首都對於全國百姓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人才、資源、金錢都會向燕京流動,加速北方的經濟發展,有利於自己開發遼東和塞北。

二來,有利於自己將來針對蒙古的軍事行動。畢竟燕京向北幾百裡便是進入大漠了,以燕京爲首都,出兵伐蒙古,可比從臨安出發要方便多了。而且兵士如果長期居於燕京,對於適合大漠的沙塵暴氣候也大有好處。

況且,岳雲認爲,後世的明朝之所以要把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便是信奉着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賠款的信念,算是最有骨氣的一個朝代了。自己總不能比明朝皇帝還不如吧。

當然,自己這方大臣們心中的擔憂他也可以理解。畢竟要放棄已經習慣的,在臨安的產業,去在他們心目中的苦寒之地燕京生活,肯定是不願意的。

就在岳雲爲此有些憂慮,覺得難以說服本方大臣時,辛棄疾卻偷偷向他建議,認爲這正是解決遼漢兩國合併後,官員重疊,難以安置的好機會。

“陛下完全可以宣佈:願意繼續作官的,就可以到燕京來當官,覺得燕京是苦寒之地,難以適應,歲數較大的官員,可以就在臨安生活,但朝廷依舊按先前的標準發給俸祿,允其退休。這樣一來,官員過多的問題就將減輕不少。”辛棄疾說道。

“棄疾,你這提議倒也是個解決辦法。不過,這樣一來,帝國新政府中官員豈不就大部分成了原遼國的官員了嗎?”岳雲有些疑惑道。

“陛下,這也沒什麼?如果新政府中原遼國的官員居多,反而有助於消除他們的不安心理,因爲不管怎麼說,帝國皇帝還是您啊!他們不是您的嫡系人員,哪怕有普速完陛下在,也擔心遭到排擠呢。而如果朝中原遼國大臣爲多數,他們就會安心不少……其實,只要刑部、國防部、財政部、內政部等幾個關鍵的部,一把手在我們手中就行了。”辛棄疾建議道。

岳雲聽聞之後,亦是微微點頭,他更進一步想到,由於江南一帶,士大夫的勢力很大,自己的許多改革措施也不敢施行下去,如今到了燕京,有大批遼國大臣的加入。由於他們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較淺,反而可能沒有江南文人那樣保守,民主的進程說不定反而能推進得更快一些。

“好!那就這麼定了!正好我們也可以用在首都這個問題上的讓步,來換取遼方在其他問題上的退讓!”岳雲一拍桌子,興奮道。

由於岳雲的讓步,中華帝國的首都便確定在了燕京。

同時,岳雲還同意,新帝國的第一任首相由遼國的丞相蕭斡裡刺擔任,但作爲平衡,新政府內閣的刑部、情報部、內政部、科技部、財政部、文化教育部等六部的部長皆由漢國一方的大臣擔任,而國防部、外交部、監察部三部的大臣則由原遼國一方的大臣擔任。

第710章 紇石烈志寧的挑戰第311章 以利動人第398章 再見銀鈴第771章 新的盟友第520章 三國內部的混亂局面第148章 如何出洞第206章 順風樓的宴會第364章 薩摩藩的覆滅(上)第818章 雙皇約會第168章 決戰小商河(九)第254章 生死狀第530章 吳璘的煩惱第650章 賑災檢查第592章 風暴的前奏第104章 犒賞大軍第281章 水師的危機第385章 臨行前的道別第245章 千鈞一髮第128章 攻入汴京第63章 理想的現實問題第12章 糧食危機第696章 進攻穎昌第359章 山越人來攻第166章 決戰小商河(七)第8章 初見張憲第35章 楚州的逆流第134章 汴京之戰(一)第767章 德州之戰(下)第722章 李師師的擔憂第298章 秘密換比武第404章 新的計劃第358章 劉光世赴任第682章 陷入僵局第257章 清風樓四兄弟第509章 與趙琢攤牌第484章 江淮防線的崩潰第476章 老丈人的心思第481章 黃金兩年的發展第654章 万俟卨的計策第317章 兩女暗鬥第71章 留下金使第519章 抵達彭澤第797章 金國投降第120章 兀朮的佈置第255章 比武開始第354章 與李師師一起賞雪第130章 讓人頭疼的公主第700章 穎昌淪陷第369章 收穫頗豐第151章 秦熺回京第378章 歹毒的陰謀第569章 發行國債第157章 另類的救人方法第225章 朝廷的商議第756章 假途伐虢第795章 金遼公主的決鬥第779章 遼國援軍到了第6章 拜會曹公公第240章 葫蘆谷之戰(九)第11章 朱仙鎮?難民營?第496章 以水制勝(上)第184章 月漓來了第308章 臨安花魁大賽的運作第818章 雙皇約會第353章 明升暗降第254章 生死狀第373章 “呂宋國”的覆滅第496章 以水制勝(上)第803章 遼國女帝第28章 完顏亮的陰謀第574章 燧發槍的研製第110章 掃尾事宜第60章 反擊第569章 趙構現身第229章 行營左護軍的覆沒第587章 兩拔宋使第692章 決堤淹城第782章 沙河之戰(上)第168章 決戰小商河(九)第348章 大央嶼海戰(中)第318章 秦檜來探第94章 全能太守第242章 葫蘆谷之戰(十一)第399章 引發嫉恨第11章 朱仙鎮?難民營?第454章 陰謀與騙局第719章 趙琢的篡權大計(中)第577章 吳璘的真實身份第778章 真相大白第32章 一項美差第666章 完顏雍的敗亡第380章 千鈞一髮第381章 翻雲覆雨第830章 收了成吉思汗的母親第156章 公主柔情第386章 黃龍府第213章 解救行動第464章 海外都護府的體制第155章 赴遼廷議(下)第450章 舞女比武
第710章 紇石烈志寧的挑戰第311章 以利動人第398章 再見銀鈴第771章 新的盟友第520章 三國內部的混亂局面第148章 如何出洞第206章 順風樓的宴會第364章 薩摩藩的覆滅(上)第818章 雙皇約會第168章 決戰小商河(九)第254章 生死狀第530章 吳璘的煩惱第650章 賑災檢查第592章 風暴的前奏第104章 犒賞大軍第281章 水師的危機第385章 臨行前的道別第245章 千鈞一髮第128章 攻入汴京第63章 理想的現實問題第12章 糧食危機第696章 進攻穎昌第359章 山越人來攻第166章 決戰小商河(七)第8章 初見張憲第35章 楚州的逆流第134章 汴京之戰(一)第767章 德州之戰(下)第722章 李師師的擔憂第298章 秘密換比武第404章 新的計劃第358章 劉光世赴任第682章 陷入僵局第257章 清風樓四兄弟第509章 與趙琢攤牌第484章 江淮防線的崩潰第476章 老丈人的心思第481章 黃金兩年的發展第654章 万俟卨的計策第317章 兩女暗鬥第71章 留下金使第519章 抵達彭澤第797章 金國投降第120章 兀朮的佈置第255章 比武開始第354章 與李師師一起賞雪第130章 讓人頭疼的公主第700章 穎昌淪陷第369章 收穫頗豐第151章 秦熺回京第378章 歹毒的陰謀第569章 發行國債第157章 另類的救人方法第225章 朝廷的商議第756章 假途伐虢第795章 金遼公主的決鬥第779章 遼國援軍到了第6章 拜會曹公公第240章 葫蘆谷之戰(九)第11章 朱仙鎮?難民營?第496章 以水制勝(上)第184章 月漓來了第308章 臨安花魁大賽的運作第818章 雙皇約會第353章 明升暗降第254章 生死狀第373章 “呂宋國”的覆滅第496章 以水制勝(上)第803章 遼國女帝第28章 完顏亮的陰謀第574章 燧發槍的研製第110章 掃尾事宜第60章 反擊第569章 趙構現身第229章 行營左護軍的覆沒第587章 兩拔宋使第692章 決堤淹城第782章 沙河之戰(上)第168章 決戰小商河(九)第348章 大央嶼海戰(中)第318章 秦檜來探第94章 全能太守第242章 葫蘆谷之戰(十一)第399章 引發嫉恨第11章 朱仙鎮?難民營?第454章 陰謀與騙局第719章 趙琢的篡權大計(中)第577章 吳璘的真實身份第778章 真相大白第32章 一項美差第666章 完顏雍的敗亡第380章 千鈞一髮第381章 翻雲覆雨第830章 收了成吉思汗的母親第156章 公主柔情第386章 黃龍府第213章 解救行動第464章 海外都護府的體制第155章 赴遼廷議(下)第450章 舞女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