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禕故作義憤填膺之態:“賈氏上下,挾天子以令諸王,倒行逆施,致使天下,流民遍地、盜匪四起,賈氏更三番五次要加害殿下……如今殿下正打算召集天下藩王,以清君側之名共同討伐賈氏,先生覺得如何?”
對此,孫秀早已成竹在胸,因此表現得尤爲淡定,“殿下可想過這樣做的後果?”
“什麼後果?”司馬橘一臉錯愕。
“賈氏之禍,只在朝堂,而非天下,剷除賈氏不難,難的是剷除賈氏之後……”孫秀不緊不慢的說道。
司馬橘的臉色越發難看,且一言不發的盯着孫秀,他被賈氏迫害數年之久,半年之前,甚至險些喪命,而這廝卻說剷除賈氏不難,這不是打他的臉麼?
張禕同樣不解:“還請先生爲我等解惑!”
點點頭,孫秀繼續說道:“半年前,趙王聯絡虎賁郎一同起事,殿下可知趙王手裡究竟有何依仗?”
司馬橘癟嘴道:“孫先生可是忘了自己曾告訴過孤麼,趙王打的注意,便是借孤的名義,拉攏對孤忠心之臣,以及宮衛軍的那些都伯,孤說得對否?”
“光拉攏太子黨羽就能成事,你司馬橘又何必逃到蜀中來避禍?”孫秀內心鄙夷之極,表面卻不動聲色道:“天下乃陛下之天下,而非賈氏之天下,眼下,朝綱雖被賈氏所掌控,但賈氏手中的權柄,卻只限於帝都之內,賈氏看似權傾朝野,實則外強中乾,更難以得到洛陽周圍那幫驕兵悍將的擁戴,若非如此,趙王又怎會輕易死在皇城門外?只需有人將……將賈后誅殺,賈氏一黨,頃刻便會土崩瓦解,趙王正是看透了這一點,因此敢於奮起一搏,只可惜……”
孫秀明面上在說司馬倫謀反一事,其實卻是在暗指司馬家分封藩王的弊端。
並未聽出孫秀話中之意,司馬橘卻是一臉曬然:“嘿,賈氏果真如你所言那般不堪,趙王又因何死得不明不白?”
“趙王並非死於賈氏之手!”王卓卻在一旁插話道。
這已是王卓第二次說出這樣的話,而且如此肯定,非但司馬橘感到意外,孫秀更是吃驚不小;
孫秀判斷趙王並非被賈氏所害,乃基於形勢上的判斷,賈氏既然能拿走趙王手中的宮衛軍控制權,那麼一定也想到了趙王心有不甘,所以必然有所準備,如果賈氏當真發現趙王有謀反的苗頭,只需羅列一條莫須有的罪名,就能將趙王趕出洛陽,而非派人在帝都門前刺殺趙王;
王卓如此肯定,卻是讓人猜之不透。
“趙王被刺那一晚,卓正好在西門之外,且親眼目睹了當時的慘狀!”想起那晚的經歷,王卓仍感到心有餘悸。
太子和張禕曾聽王卓提起過此事,卻沒有發現其中有任何破綻,而這話落入孫秀耳朵,卻讓孫秀心頭波濤翻滾;
趙王不明不白被刺這件事,是孫秀心口永遠的痛;
從龍之功,乃世間最誘人的功勞,卻因一場莫名其妙的刺殺,讓一切化爲烏有,直到此刻,趙王被刺的原因,依然成謎,豈知親眼目睹那一幕的人,居然近在眼前……
孫秀抖動着嘴脣問道:“虎賁郎……是否……是否看清了那羣歹人的樣子?”
王卓搖搖頭,道:“那夜,本將與趙王約定在西門之外相見,曾看見趙王被整整一百鐵甲軍士護衛着去了西大營,大約過了一個時辰,西營方向突然傳來數道驚雷之聲,等本將摸黑趕到,卻看見那羣歹人正在屠殺趙王的衛隊,而趙王的車架卻早已被掀翻在地……”
“那隊人馬,是何來路,虎賁郎可曾看清?”孫秀一臉急切。
“那時天色太暗,況且我只敢在遠處觀望,因此並未看清那羣人是何來路,那些人甚至不到一百之數,卻全都披着制式鎧甲,其中幾人還穿着鐵甲,而且都騎着彪壯戰馬;事後,我聽身邊的護衛說,那羣人裡面非但有胡兒,似乎還有一名女子……若非那羣人身披制式鎧甲,本將甚至以爲他們是一羣山野豪強,如此古怪的一尋人,又怎會是賈氏派去的?再者,既然賈氏掌握了趙王的行蹤,又怎會放過本將?又如何肯派本將保護殿下到蜀地?這一切,都說不通啊……”
孫秀那對老鼠般的眼珠不停的轉,過了良久,他突然問道:“虎賁郎與趙王秘密相會一事,可還有旁人知曉?”
王卓搖頭:“事關重大,除了本將,無人知道我與趙王的那次約定!”
“既然不是虎賁郎泄露了行蹤,那多半是趙王身邊出了內鬼,不過那晚之事,除了趙王與小人,似乎並未告訴過旁人啊!”孫秀自言自語道。
王卓和孫秀一人一句,竟勾起了司馬橘和張禕的興致,房間裡霎時變得安靜起來。
不知過了多久,孫秀身體一顫,脫口說道:“不對……那夜,除了我們三人,還有人打聽過趙王的去向,難道真是那個賤人?”
說到最後,孫秀嘴巴張得老大,卻是一臉不敢置信的表親。
“那人是誰?”其餘三人,竟一同開口。
“望仙樓的女掌櫃……蘭蔻!”說話間,孫秀卻是一臉的猙獰。
原以爲趙王身邊出了叛徒,又或者“豬隊友”,不想那個豬隊友居然會是自己,孫秀那個恨吶。
“若殿下想知道趙王被刺的原委,可差人前往洛陽,去望仙樓中找一名叫做蘭蔻的女子,只要找到那個賤人,或許趙王被刺的秘密便會水落石出!”
“趙王一死,趙王一脈就此沒落,如今再將此事揪出來,對我等並無多大好處,孤知道先生心有不甘,但事已至此,先生還是不要記掛的好!”司馬橘打聽趙王之死的原委,純屬八卦的心態在作祟,對趙王一家,乃至眼前的孫秀,卻全無好感,因此語氣之中,卻有那麼一絲挖苦的味道。
眼中的陰鬱之色,一閃而逝,孫秀再次開口:“殿下,小人並非無的放矢,破解當前困局的關鍵,或許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