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清政府和北洋軍政府時期就已經有了比較強大的軍事工業和科技力量,雖然今天仍然有好多人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試舉幾例:
一、1884年,金陵製造局第一次製造出可移動的車輪式37mm2磅後膛炮。該炮爲架退式,有完善的炮閂,裝彈簡便迅速;制炮材料由青銅或鑄鐵改爲普通鋼或錳鋼,提高了炮管的強度;炮彈也由球狀改爲長形,並附有彈帶。這些技術上的改進,提高了炮的射速和命中精度,大大勝過以往生產的前裝炮。該炮試製成功後,即投入了批量生產。在中法戰爭中,金陵製造局生產的這種後膛炮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二、1863年,蘇州洋炮局生產了短炸炮(前裝炮),俗稱田雞炮,被洋人稱爲天炮。其特點是炮身短、重量輕、射角大、炮彈所受的空氣阻力小,因而射程較遠。由於彈道彎曲,對打擊遮蔽物後的目標及有掩蓋的工事有很好的效果。該炮在當時的中國是唯一較先進的武器。
三、1884年,金陵製造局開始製造美式加提林輪迴機關槍(通稱十門連珠炮),爲美國人在1861年所發明。該槍口徑11毫米,槍管有膛線12條;配有6至10支槍管,可在一固定的中心軸上回轉按序裝填發射。每分鐘可連續射出子彈350發,射程可達2000米。在中法戰爭中,局裡生產的這種槍及後膛炮同樣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金陵兵工廠也製造過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
四、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湖北槍炮廠仿德國88式毛瑟步槍並加以改進,定名爲“漢陽式”步槍,俗稱“漢陽造”。
1890年9月6日,張之洞在大別山下找到廠址,長600丈,廣100丈,南枕山,北濱漢,西臨大江,與省城對岸。惟需築地基9尺,並增高堤防以防水淹。即在當地設鐵廠,槍廠和炮廠,1895年8月開始小量生產,冬季重建完成,開始生產,仿造德國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槍,因爲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爲88式,其全稱爲7.92釐米88式毛瑟步槍。使用圓彈頭。同時生產子彈,每月能生產十三萬發。
1896年開工生產。第一年生產1300枝步槍。
1901年,生產步槍2,500枝,馬槍316枝。擡槍53杆。徐建寅試製棉質無煙火yao成功.
1904年9月26日,張之洞奏請將湖北槍炮廠改名湖北兵工廠。當時可以日產步槍50枝。子彈12000顆。
1904年,湖北槍炮廠又對88式進行了改進,改進後的88式步槍與德M1888式不同點有:德M1888式槍管外部有一套筒,俗稱老套筒,
1907年陸軍部通令各省採購湖北兵工廠槍械。除特殊需要外,不應向外洋採購,一律向漢陽廠購買,並依期付款。該年生產步槍9,000枝。
五、1865年9月20日,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設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這是清政府洋務派開設的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又稱江南製造總局、江南製造局、上海機器局、上海製造局。1865年李鴻章以4萬兩銀在虹口買下美商的旗記鐵廠,並將蘇州洋炮局的部分機器和曾國藩派容閎從美國買回的機器,以上海洋炮局併入鐵廠,成立江南製造總局。造辦經費54萬餘兩,以後屢加擴充,由清政府指撥上海海關稅收的二成作爲常年經費。僱用工人2000多人。1867年搬到高昌廟鎮,擴充設備,建有機器廠、洋槍樓、汽爐(鍋爐)廠、鑄造廠、輪船廠等。佔地70餘畝。至80年代又相繼建成炮彈廠、水雷廠、鍊鋼廠、栗色火yao廠、無煙火yao廠等。該局以生產槍炮子彈爲主,輔之以修造船艦,並附設翻譯館、機械學校,培養技術人員,翻譯與軍事、工程有關的書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書籍。
這座由曾國藩和李鴻章一手締造起來的近代軍工廠位於上海高昌廟,是清末中國重要的軍火生產基地。早在速射炮問世後不久,這裡的技術人員就敏銳的注意到了這種新式武器。1890年(光緒十六年),江南製造局總辦劉麒祥向兩江總督李宗羲報告,要求仿製一種新式火炮:
“……泰西各國所用槍炮,巧樣百出,日新月異。查有德國克鹿卜廠所造新式全鋼後膛快炮一種,與英國阿姆斯脫朗廠所造異屬相同,較平常炮位每放一出,可以放至四五出,靈捷異常,以之安置炮臺、兵輪,洵稱利器。職道麒祥前在外洋,曾經見過,茲與華洋各匠再三討論,擬由職局設法仿造。第此種後膛新炮,其中關鍵各件,均繫緊密湊合,曲折甚多,若憑空摹繪圖式,範模試造,誠恐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擬先由外洋購買快炮一尊來局作樣,以便逐件拆開,仿照制配,庶有把握……”。
從這份報告可以瞭解到,江南製作局請求仿製的是一種“平常炮位每放一出,可以放至四五出”的速射炮,準備採用的仿製方法是,購回一門國外的速射炮,然後逐件拆開,對所有的零件進行一一複製,最後再把這些零件組合起來裝配成大炮。在不能完全掌握速射炮具體生產技術的情況下,這不失是一種可行的仿製方法。
兩江總督對這份報告相當感興趣,在批准了江南製造局請求的同時,着重強調了火炮的質量,要求:“妥慎籌辦,認真講求,務與外洋快炮一律堅利以資得力”。當時西方生產速射炮的主要是英、德兩國,在經過一番比較後,江南製造局最終引進了一門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全鋼後膛快炮”,“逐件拆開,照樣制配”,由此開始了中國製造速射炮的歷史。
從提交仿製報告算起,經過將近3年時間後,中國生產的速射炮終於向展現在世人面前。1893年6月的一天,江南製造局測試了新造的火炮,總辦劉麒祥特地邀請了大量中外人士前來觀看。當時進行試驗的共有兩門火炮,分別是八百磅子後膛大炮和四十磅子全鋼快炮,其中四十磅子全鋼快炮就是仿製的120mm口徑速射炮。試炮的結果非常成功,“中西觀者嘖嘖稱歎”。曾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大臣的薛福成在日記中詳細記錄了這種速射炮的性能參數:“快炮重二噸有奇,長十六尺二寸,口徑四寸七分,食黑色火yao十二磅,食無煙火yao僅五磅半。一秒時可放十二尺,彈出口時每一秒可行二千零八十尺,彈裡能擊十八里之遠”,並認爲“此項快炮最利於兵船”。由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這門火炮的性能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