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荀攸與徐庶

劉辨的後宮其實並不是沒有人,在起初董卓叛亂的時候,劉辨的後宮之中就有一個妃子了。

只是這幾年來,一直沒有子嗣,因此王允這纔想着上供給天子一些侍女,到時候萬一飛上枝頭了,也能給天子吹一些枕頭風。

只是他沒想到的是,林木根本就沒有想過這些。

至於貂蟬,林木也根本沒有想過接受,王允是世家的代表。

雖然如今似乎不如以前了,但其所在地太原王氏也是鼎鼎有名的世家大族。

他將貂蟬獻上來,只是想要對林木服軟罷了。

林木接受了,那就是接受了那些世家大族的投效,但這又怎麼可能接受?

若是就這樣讓這些世家壟斷下去,到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的局面就會提前到來。

即便是一個商品如果被壟斷了,那麼別人想要享受他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更何況是國家的官員呢?

這些世家將上升渠道所壟斷,這其中的危害是極爲巨大的。

就算是這些世家如今跟林木妥協,放開上升渠道,但以後呢?

世家不是一個人,他是由一羣人所形成的。

當只是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人會因爲各種感情的牽掛,從而做出違背自己階級的事情來。

但當一羣人的時候,他們所能受到的影響就會急劇下降,從而做出最有利於這個階級的事情。

個人是有情的,但整個階級卻是無情的。

就像是那些世家,他們想不想做忠臣?

想!

當他們知道了林木要做什麼的時候,他們即便是再想做忠臣,也要考慮一下了。

他們到時候將自己的家族利益交出去,大家變成小家。

那其他世家不交怎麼辦?

萬一天子死了怎麼辦?

到時候他們就跟平民沒有什麼兩樣,而其他的家族卻還是世家,他們則再也沒有翻身機會,一兩代後徹底淪爲平民。

千萬不要覺得這種事情很少見,這個時候可不是後世。

一個背癰、傷風都能死人的時代,多少改革都是人亡政息。

更何況在漢末這個時候,再加上天子還是個馬上天子,死的機率實在是太大了,他們又怎麼敢賭?

更何況如今朝廷如此是因爲林木,各地世家反對的也是林木這個皇帝。

若是林木死了的話,上一刻他們還是大逆不道的反賊,下一刻就可以爲大漢搖旗吶喊。

只要新繼位的皇帝願意維護他們,他們就是大漢最忠心的臣子。

但若是侵犯他們的利益,那就不好意思了。

子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林木沒有多說話,只是擺了擺手,示意王允退下。

見林木沒有答應,王允只能有些失望的告退離開。

只是讓林木有些意外的是,這王允爲什麼突然這個時候跑來示好。

就在王允走後,閔貢來到了書房之中,將一封書信遞給了林木。

林木打開之後,點了點頭這才明白爲什麼王允會來。

…………

三天一轉眼就過去了。

第一次科考也就這樣開始了,大批的人進入到專門的考舍之中。

在這裡一座就是一天,因爲是第一次考試,因此也沒有考太全面。

只是三道策論,與一道文章一道數算罷了。

在考過之後,由考場上的人將考生的姓名用貼紙糊住。

判卷官根本不知道這些卷子是誰的,也能杜絕一部分作弊的存在。

各種試題先由判卷官粗選一遍,將出衆的文章遞給上一級。

這些判卷官則是由朝廷之中的官員所組成的。

其中更是有朱儁劉備等人來判卷,當將這些試卷判完之後,還會在被海選下去的試卷之中隨即抽查。

以防有判卷官將有才之人,因自己不喜而故意選掉。

шωш✿ттkan✿¢ ○ 在五天之後,將選好的試卷遞給天子,由天子親自驗看。

將試卷驗看完了之後,將選中之人的姓名張貼出去。

在這第一次的科考之中,朝廷選中了三百餘人,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有幾個名字讓林木十分熟悉。

大殿之上百官爲這些新官道賀,這是林木特意爲這些人安排的殊榮。

站在這些隊伍首位的人氣度不凡,只是看上去就看得出來這是世家子弟。

這人正是荀攸,荀攸字公達,穎川世家荀家人。

也是荀彧的侄子,可以說是十足的世家子弟。

林木之所以選擇荀攸,一來是因爲荀攸的智謀亦是超羣,在曹操的評價之中,荀攸僅次於荀彧,要知道荀彧可是被稱爲王佐之才的。

但如今荀攸是孤身來京,這就說明了荀攸並不是帶着荀家的誠意來的,只是荀家的一種分散投資罷了。

如今天下勢力大的就那麼幾個, 朝廷雖然佔據三州之地,但論實力還真算不上什麼。

這三州之地一個是偏遠窮困的涼州,一個是被禍禍的差不多的司隸,一個是被輪番洗劫的雍州。

看似好像地盤很大,但其實人口加起來也超不過一百五十萬。

後漢初期(157)人口本來是有五千六百多萬的,但自中平元年起(184)先是黃巾之亂,又是董卓之亂,加上連年災荒與征戰,人口到如今竟然只有兩千三百多萬。

短短不到三十年,人口便下降了一半有餘。

而洛陽長安等地,雖然沒有遭遇什麼大規模的黃巾之亂,但該遭的兵禍卻是一點不少。

如今能剩下這些人,還是林木從那些世家嘴裡扣出來的。

因此朝廷雖然看樣子好像地盤很大,但其實基本上都沒什麼用。

但朝廷只有一個其他世家所不具備的條件,那便是正統。

其他諸侯雖然可以藉着什麼清君側什麼的名號反抗朝廷,但卻是不能直接針對大漢反叛。

他們只能誅殺了天子身邊的奸佞之後,做個丞相之位什麼的,即便是這樣他還是大漢忠臣。

這對其他天子可能是個極大的威脅,但這對林木根本算不上什麼。

如果他們願意來京,林木不介意給他們一人一個丞相。

這些世家雖然不看好朝廷,但卻還是在家族之中找了一個人來朝廷,分散投資,還真是漢室忠臣啊。

而另一個則是林木完全沒有想到的人了。

這人便是徐庶。

第一十三章 毒酒第三十一章 回京第四十三章 夜襲第九十一章 擒夏侯惇第二十五章 有些極端了第二十八章 天子親至第五十八章 撤回長安第四十六章 賈詡到來第三十八章 潼關第八十三章 太原城外第七章 曹操跑路第六十一章 科舉第六十二章 告老第三章 賈詡第八十九章 朕今爲帝,世間誰人可敵?第四十七章 至華陰第一十一章 大宴第八章 泥濘血水第九十八章 酒(4000)第七十五章 全權負責第四十章 下一個第四十八章 侯成與林木第四十三章 夜襲第九十三章 禰衡第十章 事態第一十六章 皇宮之亂第三十三章 多乎哉?不多也。第三十六章 無與倫比的武力第九十七章 襄邑破第一百零八章 劉曄第四十八章 侯成與林木第八章 泥濘血水第五十三章 相見第八十八章 無功而返第三十二章 冀州歸袁第五十六章 高順救場第五十四章 馬術、力量、技巧第一十六章 皇宮之亂第一百章 雨落第五十七章 大軍絞殺第三十六章 無與倫比的武力第九十八章 酒(4000)第一百零五章 士氣高漲第五十八章 撤回長安第二十六章 苦一苦世家,罵名我來擔第五十三章 相見第三十八章 潼關第五章 可敢殺朕第九章 猜忌第七十一章 高牆第四十五章 一躍而止第三十六章 無與倫比的武力第六十三章 帶枷第一章 穿越第三十五章 開戰第四章 上路第一百零五章 士氣高漲第六十三章 帶枷第八十五章 冰河時代第五章 可敢殺朕第四十七章 至華陰第四十六章 賈詡到來第七十二章 韓遂死第四十八章 侯成與林木第七十四章 光祿勳第九十一章 擒夏侯惇第一章 穿越第九十七章 襄邑破第八十章 曹仁第一百章 雨落第七十章 跳河第九十六章 搏殺(4000字)第五十二章 分歧第二十二章 董卓伏誅第四十九章 歸降第五十一章 狗咬狗第一百零七章 隱瞞第三十二章 冀州歸袁第一十三章 毒酒第八十五章 冰河時代第二十三章 亂世將起第四十六章 賈詡到來第九十三章 禰衡第八十三章 太原城外第五十七章 大軍絞殺第四十五章 一躍而止第六十七章 雪第一百零七章 隱瞞第九十八章 酒(4000)第九十七章 襄邑破第七章 曹操跑路第二十八章 天子親至第四十九章 歸降第四十二章 張遼第一十五章 火第六十一章 科舉第六章 曹操第一十九章 王允上架感言第九十七章 襄邑破
第一十三章 毒酒第三十一章 回京第四十三章 夜襲第九十一章 擒夏侯惇第二十五章 有些極端了第二十八章 天子親至第五十八章 撤回長安第四十六章 賈詡到來第三十八章 潼關第八十三章 太原城外第七章 曹操跑路第六十一章 科舉第六十二章 告老第三章 賈詡第八十九章 朕今爲帝,世間誰人可敵?第四十七章 至華陰第一十一章 大宴第八章 泥濘血水第九十八章 酒(4000)第七十五章 全權負責第四十章 下一個第四十八章 侯成與林木第四十三章 夜襲第九十三章 禰衡第十章 事態第一十六章 皇宮之亂第三十三章 多乎哉?不多也。第三十六章 無與倫比的武力第九十七章 襄邑破第一百零八章 劉曄第四十八章 侯成與林木第八章 泥濘血水第五十三章 相見第八十八章 無功而返第三十二章 冀州歸袁第五十六章 高順救場第五十四章 馬術、力量、技巧第一十六章 皇宮之亂第一百章 雨落第五十七章 大軍絞殺第三十六章 無與倫比的武力第九十八章 酒(4000)第一百零五章 士氣高漲第五十八章 撤回長安第二十六章 苦一苦世家,罵名我來擔第五十三章 相見第三十八章 潼關第五章 可敢殺朕第九章 猜忌第七十一章 高牆第四十五章 一躍而止第三十六章 無與倫比的武力第六十三章 帶枷第一章 穿越第三十五章 開戰第四章 上路第一百零五章 士氣高漲第六十三章 帶枷第八十五章 冰河時代第五章 可敢殺朕第四十七章 至華陰第四十六章 賈詡到來第七十二章 韓遂死第四十八章 侯成與林木第七十四章 光祿勳第九十一章 擒夏侯惇第一章 穿越第九十七章 襄邑破第八十章 曹仁第一百章 雨落第七十章 跳河第九十六章 搏殺(4000字)第五十二章 分歧第二十二章 董卓伏誅第四十九章 歸降第五十一章 狗咬狗第一百零七章 隱瞞第三十二章 冀州歸袁第一十三章 毒酒第八十五章 冰河時代第二十三章 亂世將起第四十六章 賈詡到來第九十三章 禰衡第八十三章 太原城外第五十七章 大軍絞殺第四十五章 一躍而止第六十七章 雪第一百零七章 隱瞞第九十八章 酒(4000)第九十七章 襄邑破第七章 曹操跑路第二十八章 天子親至第四十九章 歸降第四十二章 張遼第一十五章 火第六十一章 科舉第六章 曹操第一十九章 王允上架感言第九十七章 襄邑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