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章 十年發展

十年發展

十年轉型,形成中國理念;十年改革,寫下中國探索;十年挑戰,塑造中國精神;十年崛起,做出中國貢獻;十年奮進,鑄就中國品格……在現代化事業波瀾壯闊的偉大進軍中,在改革發展振奮人心的輝煌成就中,中國故事不斷展開新的內容,中國道路不斷書寫新的輝煌。

WTO的挑戰與機遇

2001年12月11日,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歷經十五年的艱辛努力,中國終於成功入世,成爲世界貿易組織的第143個成員。

世貿組織是一個獨立於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它的前身是1947年訂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與關貿總協定相比,世貿組織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知識產權貿易,而關貿總協定只適用於商品貨物貿易。

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市舉行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1995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萊蒙湖畔。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關貿總協定臨時機構。世貿組織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國際組織,在調解成員爭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權威性。

由於歷史原因,新中國曾與世界貿易組織中斷聯繫長達三十多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對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大大提高。1986年7月11日,中國駐日代表團大使錢嘉東代表中國政府正式提交了申請關於恢復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中的締約方地位的照會。自此,中國開始了十五年的漫漫復關征程。

回顧那段艱辛的談判歷程,曾任外經貿部“入世”首席談判代表的龍永圖坦言:談了十五年,我們在原則問題上堅持了十五年。如果我們什麼都答應的話,談判早就結束了。誠然,關於入世談判的原則問題,江澤民曾指出:談判還要進行,但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我們決不做軟骨頭!”“如果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損我國的根本利益和國家安全,那還加入它幹什麼?不加入又有什麼了不起?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照樣向前發展!我們絕不會爲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拿國家的利益和安全做交易!這就是我們的政治底線。”

2000年4月至10月,中國分別與馬來西亞、拉脫維亞、歐盟、瑞士達成一致,簽署了關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雙邊談判,這標誌着中國結束了與所有世界貿易組織締約方的雙邊談判。

十五年的努力,十五年的等待,中國終於成爲世界貿易組織中的一員,這不僅有利於改革開放中的中國有機會更多的接觸到世界,也將爲世界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注入新的動力。

但是,當時世界上很多人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不看好。華爾街最大的投資銀行所羅門美邦曾預言,加入世貿組織後的前五年,中國將會出現4000萬人失業,國內企業將遭到毀滅性打擊。

如今,十年已經過去了,當中國民營汽車企業吉利收購了瑞典巨頭沃爾沃,當華爲、中興等通訊設備製造商把生意做到了五大洲,昔日的預言已成笑談。這個“打破經濟學教科書常規的國家”,以難以置信的“中國奇蹟”,讓社會主義制度活力煥發。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爲13%。其中,中國對東盟的貿易逆差呈現逐步擴大趨勢,東盟已成爲中國對外貿易逆差的主要地區之一。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成爲世界經濟的發動機。

現在,中國貿易排名已經上升爲全球第二位,入世加速了中國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我們也得到了在這個組織中對別人特別是美國分庭抗禮的地位;在WTO框架之內,中國可以更靈活地處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爭端。

WTO說到底既是個合作的舞臺,也是個鬥爭的舞臺。中國絕對不能總做運動員被別人制訂的規則趕着跑,我們也得把哨子搶過來裁判那些依仗強權經濟無視遊戲規則的玩家。中國球軸承反傾銷案的勝訴,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2002年2月13日,即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後的第64天,從大洋彼岸傳來消息:美國軸承製造商協會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和美國商務部(DOC)提出申請,認爲中國球軸承在美國市場以低於正常的出口價格銷售,對相同產品的產業造成實質性的損害,要求對中國銷往美國的球軸承產品及其零件進行反傾銷調查。

2003年4月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舉行的最終裁決聽證會,以4∶0的絕對票,認定中國球軸承應訴企業對美國軸承工業沒有造成任何損害,判定中國輸美球軸承傾銷案不成立。隨後,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與53家生產出口球軸承企業相繼收到了來自美國方面的正式確認信息。至此,歷時14個月之久的入世後首起中美反傾銷案以中國應訴企業全面獲勝而結案。

自入世以來,中國企業遭遇的貿易摩擦有增無減,而企業的應對方式也有了顛覆性轉變,從前面對國外反傾銷起訴的不知所措甘當沉默的羔羊,到有組織地積極應訴,再到某些領域主動出擊起訴他國企業侵權,在應對貿易保護和知識產權方面,中國企業十年內完成了三連跳。貿易保護重災區浙江、廣東、福建等外貿大省,面對頻頻找上門的洋官司,應訴率從2002年的40%提高到90%,對個別國家和地區甚至達到了100%。從害怕“狼來了”到“與狼共舞”。路透社稱:這表明中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不斷增加的自信。

但是,這一切是要付出代價的。中國爲了加入WTO,談判了十五年,而且做出了廣泛承諾,爲多邊貿易體制做出了巨大貢獻。

工業方面以紡織爲例,根據紡織品服裝協議ATC,WTO成員間逐步取消紡織品服裝的配額限制。紡織產業所面對的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市場看上去很美,站穩腳跟卻決非易事。

農業方面,從2005年開始,中國農業在加入WTO談判中爭取的過渡期已基本結束,農產品關稅已降至承諾的終點,由加入WTO前的23.2%下降至15.35%,遠低於世界農產品平均關稅62%的水平,比歐盟還低5.75%,中國已成爲世界上農產品關稅總水平最低和農產品市場最開放的國家之一。

電信業方面,從2004年12月11日起,外資被允許進入基礎電信業務市場,外商可以和中國公司合資的方式進入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市場,其中外資最高持股比例可達25%;而到2007年,這一比例已經升至49%,且不再有地域限制。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要想在世界的經濟浪潮中佔領一席之地,付出這些代價是在所難免的。同樣,中國人一直期盼加入世貿後所帶來的高質量的物質生活,十年過去了,中國人得到了什麼?

2002年入世之初,當《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上海舉行中國首映式的時候,或許沒人會想到,這部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的力作會見證中國文化出版業入世十年的發展歷程。幾年過去了,中國國產電影從2002年的100部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年票房從2002年的不足10億元人民幣增至2010年的超過百億,增速全球第一,票房擠進全球前十。

文化產業的發展只是中國的一個縮影。入世後,中國老百姓可以買到更多便宜的商品,二三萬元的汽車讓百姓大跌眼鏡,電腦等IT產品也越來越多地走進尋常人家;外資銀行全面進入中國,老百姓以後可以選擇把錢存到外資銀行,享受“國際化”的服務;每逢黃金週,國內各大航空公司的價格戰在所難免,乘坐飛機出遊也爲老百姓帶來更多便利。

同時,隨着部分行業如食品、紡織、服裝、建築、金融及其他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熟悉世貿組織規則,適應國際競爭的外語人才、複合型人才炙手可熱。

十年前,一本名爲《中國即將崩潰》的書,因語出驚人登上美國暢銷書排行榜。十年後,即使一度無視中國的人也不禁慨嘆:“世界其他國家必須重新評估這個新的經濟超級大國。”

化挑戰爲機遇,變壓力爲動力,在困難中奮起,在挑戰中前行。中國在加入世貿的十年中,快速發展經濟、保障人民權利、參與國際競爭、轉變發展方式,開啓了科學發展的新時代,在世界的東方寫下了載入史冊的“中國傳奇”。

圓夢飛天——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酒泉衛星發射基地。

上午9時,中國西部廣闊的戈壁灘尚沉浸在初冬的肅殺中,天地間一派肅穆。倏忽,烈焰升騰,大漠震撼。宛如巨龍的橘紅色火焰劃破秋日的戈壁長空,一枚火箭在地動山搖般的轟鳴聲中騰空而起,直指蒼穹。數分鐘後,當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飛行正常”的聲音通過電波傳到地面時,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華人都沸騰了!

這一天,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升空。它的成功發射,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之夢終成現實。回顧往昔,中國的航天事業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漫漫長路。

1956年,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制定了中國十二年科學發展規劃,把噴氣推進和火箭技術列爲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在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的領導下,中國於1956年10月8日建立了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這標誌着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起步。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航天事業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起步,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裡,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迴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載人航天是當今各國綜合國力的直接體現。各發達國家在發展戰略上都將增強綜合國力作爲首要目標,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發展,而載人航天技術就是其主要內容之一。一個國家如果能將自己的宇航員送入太空,不僅僅是國力的體現,而且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民衆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強凝聚力。

1992年,中國正式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誌着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此後,中國先後發射了正樣無人飛船“神舟二號”和“神舟三號”、可載人的無人狀態飛船“神舟四號”,至此,中國的載人航空技術終於走向成熟。

2003年10月15日,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這一天不僅是見證幾代中國航天人輝煌成果的時刻,更是中華民族數千年飛天夢想的圓夢之時。凌晨5時20分,航天員出征儀式在航天員公寓問天閣舉行。

胡錦濤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這裡,親切會見了首飛梯隊的3名航天員。面對身着航天服,整裝待發的航天員,胡錦濤鄭重地說,“神舟五號”馬上就要發射了,這是你們盼望已久的莊嚴時刻,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盼望已久的莊嚴時刻。一會兒,楊利偉同志就要作爲我國第一個探索太空的勇士出征,就要肩負着祖國和人民的重託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相信你一定會沉着冷靜,堅毅果敢,圓滿完成這一光榮而神聖的使命。我們等待着你勝利歸來。

執行首飛任務的航天員楊利偉激動地說:“我會聚精會神地做好每一個動作,決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

上午9時整,帶着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長征二號F”型火箭騰空而起,將航天員楊利偉與“神舟五號”飛船一同送向了無垠的太空。除了航天員,“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臺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太空中繞地球飛行14圈、歷經21小時後,終於在16日凌晨成功着陸於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當身着白色航天服的楊利偉從返回艙中探出頭來,當他微笑着向迎接的人羣揮手致意的那一刻,那是中國人最值得驕傲的時刻,也是中國載人航天曆史上最閃光的一筆。

同時,“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順利返航,也標誌着中國成爲繼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這其中,在載人航天中承擔重要使命的“神舟”系列飛船可謂功不可沒。

“神舟”系列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它獨有的“三艙一段”的結構與總體方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神舟”飛船起點高,一步到位,智能化程度較高。雖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較晚,但並不是從“加加林”時代的飛船起步:先搞無人飛船,再搞單人飛船,最後纔是多人飛船,而是一步邁過美蘇的四十年發展歷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神舟”飛船第一步就可載三人;第一次載人飛行,蘇聯加加林只繞地球飛行一圈,謝潑德只進行了亞軌道飛行,而中國航天員卻在近地軌道飛行了一天。國外載人飛船是從搭載小動物開始試驗航天員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的,中國則採用了先進的現代裝置——模擬假人,模擬“航天員”所消耗的氧氣與二氧化碳,通過先進的地面醫監臺測試“航天員”的生理信號變化。

正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慶偉所說的,從1999年到2003年,中國先後成功地發射了四艘無人飛船和一艘載人飛船,突破了載人飛船再入升力控制、應急救生、軟着陸、GNC故障診斷、艙段間分離、防熱等13項關鍵技術。作爲中國高技術領域的跨世紀工程,“神舟”飛船總體性能優越,達到了20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2003年11月7日,慶祝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向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授予“航天英雄”的光榮稱號,並向他頒發“航天功勳獎章”,以表彰他爲中國航天事業作出的貢獻。

隨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了重要講話。胡錦濤的講話在肯定了中國在航天事業上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時,以滿腔的榮耀和自豪,向全世界宣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把我國首位航天員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並安全返回,這一舉世矚目的重大科技活動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已成爲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完成的又一個偉大壯舉,是我國航天發展史上聳立的又一座里程碑,是我們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中取得的又一個輝煌成就,也是中國人民爲世界航天事業作出的又一個重要貢獻。這一偉大勝利,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極大地增強了全黨全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信心。全體中華兒女都爲我們偉大祖國取得的這一輝煌成就感到榮耀和自豪。

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充分表明,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偉大創造力的民族,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我們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實現飛天夢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美好夙願。自古以來,嫦娥奔月、敦煌飛天等許多動人的傳說就在我國人民中間廣爲流傳。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自主研製的載人飛船和自己培養的航天員送上了太空,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

發展航天事業,是黨和國家爲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增強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項強國興邦的戰略決策。四十多年前,以毛澤東同志爲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從國內外大局的戰略高度出發,以長遠的眼光和非凡的膽略,毅然決定研製“兩彈一星”。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鄧小平同志爲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把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納入發展高技術的“863”計劃。上個世紀90年代初,面對世界科技進步突飛猛進、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以江澤民同志爲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對我國尖端科技事業的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並對工程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11年的實踐證明,這一重大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載人航天工程是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的成就,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體現。這再一次說明,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堅定不移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我們就能不斷奪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更大勝利。

載人航天工程實施11年來,參加工程研製、建設和試驗的同志們始終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牢記重託、不辱使命,以國家需要爲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爲最高利益,視祖國的航天事業爲生命,以崇高的追求和執着的信念,頑強奮戰在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線;始終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嘔心瀝血、無私奉獻,大力發揚“兩彈一星”精神,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戰勝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用滿腔熱血譜寫了共和國載人

航天事業的壯麗史詩;始終勤於探索、善於借鑑,勇於創造、敢於超越,瞄準當今世界航天科技發展的最前沿,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國際宇航界公認的尖端課題,掌握了一項又一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展示了新時期航天工作者的創新能力和時代風采;始終依靠科學、加強管理,嚴慎細實、一絲不苟,堅持把質量建設作爲生命工程,把確保成功作爲最高原則,以現代科學管理謀求最大效益,初步走出了一條高起點、高質量、高效益、低成本的航天發展道路。我國第一代航天員隊伍是一個英雄羣體,他們英勇無畏地選擇了航天飛行這一極具挑戰性的工作,爲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總之,廣大航天工作者是祖國和人民的功臣,他們爲祖國、爲人民、爲民族創造的非凡業績將彪炳史冊。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在長期的奮鬥中,我國航天工作者不僅創造了非凡的業績,而且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永遠值得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學習。

……

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標誌着我國載人航天事業開啓了新的征程。航天戰線的全體同志要繼續團結奮鬥,努力在人類探索外層空間的偉大事業中有所創造、有所作爲。我們將同國際社會一道,堅持和平開發利用外層空間的方向,不斷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天河一號”

古老的中國曾經是著名的“算盤王國”。隨着新世紀的到來,世界範圍內的高新技術不斷髮展,“算盤王國”自然也不幹落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中國的科研人員用智慧和勤勞,書寫了古老“算盤王國”的新傳奇。

2010年11月14日,國際TOP500組織在其網站上公佈了最新的全球超級計算機前500強排行榜,中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天河一號”雄居第一。

TOP500是全世界最權威的超級計算機排名榜。從1993年起,作爲對全球已安裝的超級計算機進行排名的權威機構,國際TOP500組織以計算機實測速度(Linpack測試值)爲基準,每年兩次發佈世界上最快的500臺超級計算機排名。14日公佈的是第36版排行榜。在這份榜單上,此前排名第一的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超級計算機“美洲虎”,此次以實測運算速度每秒1750萬億次排名第二。

中國“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以每秒2570萬億次的實測運算速度,成爲世界運算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這是來自歐美日之外國家的超級計算機首次登上榜首位置,引起多個國家和專家的高度關注。“這是一個有趣的變化,”英國愛丁堡大學並行計算中心主任阿瑟·特魯教授在接受中國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許多年來美國都以擁有世界上運算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而驕傲,但現在中國成爲這一榮譽的擁有者。”

特魯認爲,與這個變化本身相比,更重要的是變化背後的努力——中國多年來在計算機產業上的巨大投入。他還注意到,中國現在不僅有許多超級計算機,還有大量使用這些計算機的軟件人才。

“天河一號”榮獲運算速度世界第一的稱號,令所有中國人振奮,它的意義遠超過計算機本身。對於“天河一號”的研製者——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的科研人員來說,這份成功更是對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的至高褒獎。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國防科技大學就已經開始了對大型計算機的研究。在當時技術落後、資料匱乏的情況下,以慈雲桂教授爲代表的一大批科技人員,創造性地爲中國第一臺巨型機設計出“雙向量陣列”的巧妙結構,突破了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僅用五年時間就提前完成了研製任務。

1983年11月,中國首臺命名爲“銀河”的億次巨型計算機在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成功,中國從此成爲繼美、日之後能獨立設計和製造巨型機的國家。此後,國防科大的科研人員依靠自主創新,相繼研製出“銀河-Ⅱ”、“銀河-Ⅲ”等一系列巨型機,一步步將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研製技術推向國際前沿。

2007年,中國製定出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將研製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列入其中。當時,爲突破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關鍵技術進行了多年預先研究的國防科大計算機學院,抓住這一機遇,積極申報“千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系統研製”項目,被列入國家“863”計劃重點攻關課題,進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行列。同年10月15日,黨的十七大召開,胡錦濤同志在大會報告中提出:要更好地發揮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這一論述讓國防科大看到了發展的方向。不久,由校領導率領的專家考察組來到天津濱海新區,探討開展科技合作事宜,雙方一拍即合,迅速達成科技合作協議。

2009年5月,科技部批准成立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一個月後,雙方正式簽署共建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合作協議,天津濱海新區爲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研製提供配套資金支持,之後,他們又投資專項經費用於超算中心建設與推廣應用。

正如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政委劉學民所說的那樣,“‘天河一號’之所以能在較短時間內研製成功,又能在一年的時間裡完成技術升級並投入使用,這是走軍民融合式自主創新道路帶來的高速度與高效益”。

2009年10月29日,作爲第一臺國產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天河一號”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首次亮相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使用中國芯片,每秒鐘1206萬億次的峰值速度,和每秒563.1萬億次的Linpack實測性能,使這臺名爲“天河一號”的計算機位居同日公佈的中國超級計算機前100強之首,也使中國成爲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能夠自主研製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國家。

“天河一號”採用6144個INTEL通用多核處理器和5120個AMD圖形加速處理器,內存總容量98TB,點對點通信帶寬40Gbps,而共享磁盤總容量則達到1PB。按照2009年6月的性能數據,天河一號實測性能排列TOP500第四位,峰值性能列第三位。這個速度意味着,如果用“天河一號”計算一秒,則相當於全國13億人連續計算88年。如果用“天河一號”計算一天,一臺當前主流微機需要計算160年。“天河一號”的存儲量,則相當於4個國家圖書館藏書量之和。

但是,科研人員並沒有就此停下腳步。在“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副總設計師胡慶豐看來,近三十年來中國在高性能計算領域取得的發展,是從“追趕”到“領先”的過程。胡慶豐說:“這個中間首先是追趕,差距一點點縮短,到‘天河一號’爲標誌,終於是跨進了領先的行列裡,至少在第一陣營之中。”

一年後,科研人員成功對“天河一號”一期系統進行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升級與綜合性能優化。升級後的“天河一號”機櫃從113個增加至140個,“刀片”即計算結點由豎向插入改爲橫向插入。由於採用了世界最先進的水冷製冷等技術,新一代“天河一號”的能效值提升了近50%,是僅次於IBM“藍色基因”的世界上最節能的超級計算機。同時,在異構融合體系結構、64位多核多線程自主CPU、基於高階路由的高速互聯通信、多級並行編譯優化、高性能虛擬計算域、軟硬一體的低功耗控制等方面,新的“天河一號”實現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其每秒4700萬億次的峰值性能和每秒2570萬億次的持續性能,雙雙刷新了當前世界超級計算機系統運算速度記錄。

新一代“天河一號”面世的消息傳出後,在世界上引發了軒然大波。2010年10月28日《紐約時報》報道說,美國田納西大學創新計算機實驗室每半年發佈一次的“世界最快電腦500強”名單即將問世,中國製造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可能會奪得頭籌。

此消息一出,令超級計算機霸主美國心態糾結。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超級計算機專家表示,目前沒有任何一臺超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性能能與“天河一號”匹敵。《華爾街日報》稱,中國新研製的超級計算機系統的性能有望在全球奪魁,再次顯示出中國日益強大的科技實力可能給美國競爭力與國家安全帶來的挑戰。評獎委員會成員傑克·唐加拉則表示:“到11月1日的時候評選才會結束,現在還不能下最後結論。但我個人認爲,在評選結束之前,已經不可能有比(中國)這臺電腦更快的機器出現了。”

果然,在2010年11月14日公佈的第36版排行榜上,“天河一號”改進型排名世界第一。

誠然,在超級計算機領域,上路不久的中國已經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是,恰如阿瑟·特魯教授所說說:“擁有超級計算機只是任務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去使用它,用它來做出有意義的成果。”

中國的超級計算機的研製和應用始終是聯繫在一起的。早在“天河一號”落戶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之初,天津濱海新區便已經與國防科大緊密合作,圍繞國家、地方經濟發展佈局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合力打造了石油勘探數據處理、生物醫藥數據處理、動漫與影視超級渲染、高端裝備製造產品設計與仿真、地理信息等5個大型應用平臺,在天津、北京等地高校建立了5個分中心,面向用戶需求開發了多個高性能應用軟件,從而爲“天河一號”的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截至目前,“天河一號”用戶已超過300家,應用範圍涵蓋了石油勘探、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高端裝備製造、土木工程設計、氣象預報、海洋環境、新能源、新材料、基礎科學研究、動漫與影視渲染等領域。

2011年初,中石油東方物探公司首次將面積達1060平方公里石油勘探地震數據放在“天河一號”上進行計算,僅用16個小時就完成了計算處理任務,運算效率提高了三十多倍,極大提升了中國石油勘探數據處理效率。

在製藥領域中,“天河一號”出現前,一種新藥的問世要經過原理研究、動物實驗、志願者實驗等數個步驟,整個研製週期在15年左右。而如今,很多基礎性的實驗和計算工作都可以由超級計算機來完成,一種新藥的研製週期可以縮短爲3 ~至5年。衆所周知,一種新藥可以改變人類的命運,比如盤尼西林,就以其廣譜抗菌能力,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在飛機制造領域,“天河一號”計算機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前,飛機確定外形需要在風洞中進行大量實驗。比如,某型波音飛機在確定外形前就在風洞中進行了3年的定型試驗。而現在,通過超級計算機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模擬技術,大量的實驗可以通過計算機計算和模擬而省去,週期可以縮短到3至6個月。

總而言之,“天河一號”的誕生,是中國高性能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又一重大突破,是國家和軍隊信息化建設的又一重要成果,標誌着中國超級計算機研製能力實現了從百萬億次到千萬億次的重大跨越,中國成爲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能研製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的國家,對提升綜合國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超級雜交水稻”

在中國,流傳着這樣一句話,“解決中國吃飯問題要靠‘兩平’,一靠鄧小平,二靠袁隆平”;在世界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中國有一種“超級魔稻”,被稱爲“第五大發明”;在宇宙中,有這樣一顆行星,它被命名爲“袁隆平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閃爍翱翔。

當今中國,甚至在當今世界,“超級雜交水稻”和“袁隆平”幾乎已經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因爲袁隆平不僅是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始終是這一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而且創建了一門系統的新興學科——雜交水稻學,讓中國的雜交水稻研究將世界各國遠遠留在身後,甚至領先美國二十多年。

面對驕人的成績和紛至沓來的讚譽,袁隆平卻始終如一,不斷進取,從不敢稍有懈怠。因爲對他來說,研究水稻的意義只有一個,那就是生命。這種近似於固執的堅持,卻和他的生活經歷有着不可忽視的關聯。

袁隆平出生在中國最爲動盪的20世紀30年代。在日軍轟炸的炮火中成長起來的袁隆平,目睹了當時中國的山河破碎,身經了戰亂的風雨飄零。這一代經歷了國土淪喪、戰爭及頻繁政治運動的中國知識分子,愛國情懷卻被動盪打磨得越發熾熱,在所有黯淡的日子裡熠熠生輝,代表性的就是袁隆平這樣的人,哪怕腹中飢、衣衫破,哪怕是在沒有科研資料、沒有科研環境甚至挨批捱整的情況下,只要有一口氣在,總是想爲國家和人民做點事。不爲此道,覺得枉生一世。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農校教書,最初他研究紅薯、西紅柿的育種栽培。就是在這裡,袁隆平看到有人餓死在路邊,意識到只有水稻纔是農民的救命糧。

袁隆平從一些學術期刊上發現,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促使他產生了研究雜交水稻的想法。在當時,蘇聯植物育種學家米丘林的“無性雜交”學說——“無性雜交可以改良品種,創造新品種”的傳統論斷壟斷着科學界,特別是對蘇聯、東歐和中國的生物學研究影響深刻。

袁隆平在做了一些實驗性研究後,逐漸開始懷疑“無性雜交”的一貫正確性,決定改變方向,沿着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研究水稻雜交。而在當時,作爲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認爲根本沒有雜交優勢。“別人都講我是‘鬼五十七’(長沙方言,意爲不務正業),我也不理。”從此,他義無反顧地選定了雜交水稻這道科研課題。

上天總是眷顧那些步履堅定的人。1960年7月,一個偶然的契機,袁隆平發現了一株與衆不同的水稻植株。也許誰都沒有料到,正是這株看似普通的水稻,卻由此改寫了中國水稻發展的歷史,也深刻影響了袁隆平的一生。

事後證明,這株與衆不同的水稻正式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天然雜交稻”的發現讓袁隆平欣喜若狂:只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產量。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洞庭早秈稻田中找到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的種子。1965年7月,他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連同上年發現的不育株,共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袁隆平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並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爲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

後來回想起這一切,袁隆平深有感觸地說:“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爲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要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熱諷,害怕標新立異。如果老是迷信這個迷信那個,害怕這個害怕那個,那永遠也創不了新,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後面。科技創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懷、智者的頭腦,更需要勇者的膽識、志者的堅韌。我們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堅持,相信自己能夠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創新,做科技創新的領跑人,這樣纔會取得成功。”

1972年,袁隆平與同事們一起率先育成中國第一個實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號”,並於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產雜交種子的制種技術,1976年三系雜交稻開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

面對這一系列的成績,袁隆平並不滿足。1985年。面對世界性的饑荒,袁隆平以強烈的責任感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一文,提出了選育強優勢超高產組合的四個途徑,其中花力氣最大的是培育核質雜種。可是多年的育種實踐,卻沒有產生出符合生產要求的組合。他便果斷迅速地從核質雜種研究中跳了出來,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領域去探索。

袁隆平憑着豐富的想象、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20年“三系雜交稻”育種經驗,以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育種材料,於1986年10月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高瞻遠矚地設想了雜交水稻的兩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爲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爲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爲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每畝增產5%~10%。1996年,爲了滿足21世紀所有中國人的糧食需求,農業部提出了超級雜交水稻培育計劃。1997年,袁隆平發起了向超級雜交稻的進軍。

2000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範片畝產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範片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2011年,超級雜交稻百畝示範片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正式實現。

據統計,截止到2006年,中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56億多畝,增加畝產5200多億公斤。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2.4億畝左右,全中國年增產的稻穀可以養活7000多萬人口。

7000多萬,這個數字意味着什麼呢?它是全世界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數量的總和。袁隆平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用“偉大”二字並不過分。

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後,從1985至1988年的短短4年內,他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友人稱頌這位“當代神農氏”培育的雜交水稻

是中國繼指南針、火藥、造紙、活字印刷之後,對人類作出的“第五大貢獻”。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爲‘雜交水稻之父’,因爲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2004年年底,袁隆平當選爲“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之一。評委會在給他的頒獎詞中這樣寫道: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袁隆平說:“我做過一個夢,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穀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們一塊在稻田裡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

滿載着袁隆平的夢想與希望,雜交水稻在中國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種和收穫,創造着一個個神話般的奇蹟。

“遼寧”號起航

2011年8月1日這一天,前往大連的機票突然一票難求,各大航空的班次通通售罄。原來,有傳言稱,紛紛揚揚傳了幾年的中國首艘航空母艦“瓦格良”號將在這一天試航。消息一出,全國各地的軍迷網友紛紛飛赴大連,準備一睹爲快。事實上,確實有很多人在這一天目睹了這艘傳說中的航空母艦,它試航的視頻隨後也出現在了各大主流網站。

航空母艦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轟動,這和它的巨大影響力是分不開的。航空母艦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是航空母艦戰鬥羣的核心,並整合通訊、情報、作戰信息、反潛反導裝置及後勤保障爲一體的大型海上戰鬥機移動基地平臺。依靠航空母艦,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不依賴當地的機場施加軍事壓力和進行作戰行動。

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誕生於1918年,它就是同年9月正式編入英國皇家海軍的“百眼巨人號”。自它誕生之日起,便標誌着世界海上力量發生了從制海到制空、制海相結合的一次革命性變化。

進入新世紀後,航空母艦更是逐漸發展成了集各種高新技術和衆多先進武器裝備於一身的“海上巨無霸”。甚至可以說,從一個航空母艦的編隊上,就可以看出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弱。如果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不強,就不太可能擁有它。隨着綜合國力的提高,特別是技術和造船工業能力的提高,才能夠使一個國家有能力發展和建造航空母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航空母艦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有了航空母艦以後,國家的海上力量將出現立體化、體系化、綜合化和信息化的提升,將一個國家的海上活動能力從近海推向了中遠海。

21世紀初,世界上一共有10個國家擁有航空母艦:阿根廷、法國、意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印度、泰國、英國和美國。世界各國海軍一共有數十艘在使用。其中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和最大的航空母艦,現役航空母艦數量達11艘。

中國的航空母艦夢由來已久。據史料和文獻記載,20世紀早期,時任國民黨海軍署長的陳紹寬就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艦,但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根本無力建造航空母艦。新中國成立後,海軍建設一直受到重視,然而建造航空母艦需要以強大的國力和先進的科技爲基礎,多年來航空母艦之夢始終依稀。

但中國的航空母艦夢想一直在。首任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大將說過,沒有航空母艦就沒有制空權,就沒有遠海作戰勝利的保證。軍委前副主席劉華清也提出,海軍有了航空母艦,質量就會發生大的變化,作戰能力也就會有較大提高,有利於提高軍威、國威。

建國幾十年來,中國一直秉持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原則。但是,隨着綜合國力的穩步提升,中國對於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也就越來越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擁有一艘自己的航空母艦已經刻不容緩。

2011年7月,在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宣佈,中國目前正在利用一艘廢舊的航空母艦平臺進行改造,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這是官方第一次證實了傳言中那艘航空母艦的真實性。隨之,這艘名爲“瓦格良”號的航空母艦逐漸掀開了神秘的面紗,正式在世人面前亮相。

“瓦良格”號是蘇聯時期開始在基輔造船廠建造的,排水量76000噸,實際超過8萬噸,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尼米茲級的航空母艦。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由於經濟困難,無法繼續向基輔造船廠提供資金,建造被迫中止。烏克蘭政府最後決定在國際上公開招標拍賣這艘尚未完工的航空母艦。

1998年,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通過競標,以2000萬美元(加上罰息、打官司等總共花費一億美元)的代價買下“瓦良格”號,聲稱要將其改造成一個大型海上綜合旅遊設施——包括迪斯科舞廳、旅館和博彩設備等,日後將其停泊於澳門附近海域。

1999年7月,澳門公司僱用International Transport Contractors(ITC)公司的Sable Cape號拖船,拖着“瓦良格”號開始了漫長的航程。當該船駛抵土耳其北部黑海水域,準備通過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時,遭到土耳其政府的攔阻。西方媒體也藉機紛紛大肆炒作“中國航母威脅論”。中國與土耳其從此開始了長達一年半之久的談判……

直到2001年8月,在向中國提出了“瓦格良”號通過海峽時必須具備的20項苛刻的安全條件後,土耳其政府才迫於各方壓力同意了通行的請求。

不久,“瓦格良”號在愛琴海附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風暴。這艘航空母艦船體從風暴中脫險後,蘇伊士運河不允許其通過,再經地中海,穿過直布羅陀海峽,出大西洋,經加那利羣島的拉斯帕爾馬斯,2001年12月11日繞過非洲好望角進入印度洋,經莫桑比克的馬普托,2002年2月5日通過馬六甲海峽。2002年2月11日晚抵達新加坡外海,2月12日進入中國南海。

2002年3月3日,“瓦格良”號結束了15200海里、耗時123天的艱難遠航,成功抵達大連港,從此開始了它長達數年的雪藏和秘密改造。

但幾年來,國人對“航空母艦”的猜測和好奇從未停止,直到2011年7月,“瓦格良”號的改造接近完成時,國防部發言人終於證實了人們的猜想。

2012年9月25日,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已按計劃完成建造和試驗試航工作,並於當天上午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正式交付海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出席交接入列儀式並登艦視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同出席並宣讀了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賀電。同日,中國國防部正式宣佈,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正式交接入列,艦長爲張崢大校,政委爲梅文大校。

“遼寧號”航空母艦交接入列,標誌着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果。進入21世紀,全球非傳統安全問題重要性日益上升,中國面臨的安全威脅的綜合性、複雜性、多變性凸顯。同時,世界新軍事變革蓬勃發展,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亟須加速推進。近年來,在海軍建設方面,中國不斷進取,已經在水面艦艇部隊、岸防兵部隊、航空兵部隊、潛艇部隊和海軍陸戰隊形成了強大的海上綜合防衛體系。現代航空母艦不僅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強大的體現,而且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國防、科技力量的綜合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說,擁有現代航空母艦,標誌着一個國家海軍的強大,也顯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中國擁有航空母艦,還標誌着中國軍隊捍衛國家主權,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不變決心。

多年前,對於中國發展航空母艦,中國領導人就表示,目的不是爲了和誰比賽,主要是用於完成解決爭端和維護權益等方面的任務,還可以用於擴大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影響。

2005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週年的首腦會議上發表題爲《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第一次系統闡述了中國的和諧世界理念。他說:“應該從四個方面建設和諧世界:第一,堅持多邊主義,實現共同安全;第二,堅持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繁榮;第三,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第四,堅持積極穩妥方針,推進聯合國改革。”

2007年10月,中國共產黨正式將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戰略思想寫入了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出:“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我們堅持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秉持公道,伸張正義。”

國家最高科技獎

袁隆平、王選、黃昆、吳文俊……這些名字早已爲每個中國人所熟知。他們對於科技的發展,乃至整個中國的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令世界敬佩的成就。

殲-10飛機工程、H5亞型禽流感滅活疫苗的研製及應用、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反應堆……這些項目名稱或許聽起來拗口,但是它們的研究成功卻讓國家、社會和百姓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正是有這樣一批甘於“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技先鋒的存在,才使中國在飛速發展的新世紀逐步站穩腳跟,屹立東方。

爲了獎勵在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調動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速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國務院於1999年5月發佈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

根據《條例》,國務院設立了五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報請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獎金數額由國務院規定。獲獎者的獎金額爲500萬元人民幣。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爲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根據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公佈的國家最高科技獎評選流程,要摘取這項桂冠,需經過重重篩選。其評選流程爲:省級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推薦或最高獎獲得者個人推薦——院士、專家對推薦人選進行諮詢、打分——國家最高科技獎勵評審委員會評選——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審定——科技部覈准——報國務院批准——國家主席簽署證書,頒發獎金。

《條例》的規定,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負責對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進行宏觀管理和指導。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聘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負責評審工作並向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提出評審建議。在獎項中,每年不超過兩名的國家最高科技獎,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自2000年國家科技獎開評以來,共有22人獲此殊榮,平均年齡超過80歲。他們分別是:

2000年

吳文俊,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數學家,其主要成就表現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兩個領域。他爲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爲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至今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

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世界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是中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爲中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2001年

王選,兩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自1975年開始,王選組織並且進行了漢字激光照排和電子出版系統的研製工作。他主要致力於文字、圖形和圖像的計算機處理研究,其多項成果都屬國內首創並且位居國際領先水平。

黃昆,著名固體物理學家,他1955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學院聘爲外籍院士,1985年當選爲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2年

金怡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他是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2003年

王永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技術專家,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同時,作爲載人航天工程的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他帶動了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

劉東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對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地質學、青藏高原與極地考察等領域,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原創性研究成果,使中國在全球變化研究領域中躋身世界前列。

2004年空缺

2005年

葉篤正,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國際大氣科學界屈指可數的幾位學術巨匠之一,爲全球變化、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研究做出了開創性重大創新貢獻,在全球變化領域提出了新的系統創見。

吳孟超,中國科學院院士,肝膽外科專家。他在20世紀60年代首創簡便安全的肝臟外科手術新療法——間歇肛門阻斷切肝法,並且突破肝臟禁區,施行中肝葉切除術成功。

2006年

李振聲,中國科學院院士,小麥育種專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在55年的科學生涯中,他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同時開展了農業發展戰略研究。

2007年

閔恩澤,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1980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1993年當選爲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爲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高級顧問。

吳徵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他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70年,是中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權威學者。

2008年

王忠誠,中國工程院院士,神經外科專家。他是中國神經外科開拓者之一,現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教授。

徐光憲,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他在稀土元素分離以及應用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9年

谷超豪,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他在“規範場數學結構”、“非線性雙曲型方程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經典規範場”等數學領域的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果。2009年8月6日,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國際編號爲171448的小行星被命名爲“谷超豪星”,作爲對這位著名數學家的褒獎。

孫家棟,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天研究院院長。他曾獲得2009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2010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終身成就獎。根據國際天文聯合會第77508號《小行星通報》,小行星第148081號正式命名爲“孫家棟星”。

2010年

師昌緒,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特邀顧問。他是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發展了中國第一個鐵基高溫合金。

王振義,中國工程院院士,內科血液學專家,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他在國際上首先創導應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2011年

吳良鏞,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城市規劃及建築學家,教育家,他長期致力於中國城市規劃設計、建築設計、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教學、科學研究與實踐工作,爲北京、桂林、三亞、深圳等城市的規劃,特別是舊城區改造整治規劃設計工作作出重要貢獻。

謝家麟,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加速器物理及技術專家,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爲中國實驗覈物理,加速器物理及技術和電真空工業的發展,起到了推進的作用。

2012年

鄭哲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物理學家,著名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他早期在水彈性力學研究中取得成就,後長期從事固體力學研究,開拓和發展了中國的爆炸力學事業。

王小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學信號處理專業、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博士生導師。他爲中國預警機形成初步規模、進入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爲“中國預警機之父”。

科學的重要,在今天這個時代已毋庸置疑。持續不斷的自主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巨大源泉。隨着人們的生活與科技的關係越來越緊密,讓科技面對公衆,讓公衆共享科技,才能更好地用科技爲人民謀福利。與此同時,讓更多人瞭解科技、領悟科學、提升國民的科學素養是中國實現持續發展的根本!

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參加國家最高科技獎頒獎大會時所強調的那樣:“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搶抓機遇、奮起直追,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奮鬥目標,進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只有把科學技術真正置於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真抓實幹,奮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機,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本章完)

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
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