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五章 十年跨越

十年跨越

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瞬間。而中國的2002至2012這十年,同樣的寒來暑往,一樣的四季輪迴,卻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史冊上展現着沉甸甸的分量。十年期間,“科學發展觀”自提出到實踐到日益成熟,它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得以彰顯,雖說風雨兼程,卻也碩果累累。

十年跨越,展翅飛騰。

“和爲貴”——孔子學院

2011年10月1日,全世界的人們突然發現,在被稱爲“世界的十字路口”——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上的超大屏幕上,出現了一個以水墨畫描繪成的中國老者形象。短片中,中國老者慈眉善目,兩手相交,手心向上放於胸前,身體微微前傾,做出“作揖行禮”的姿態,向行走在廣場上的人們表現出謙恭禮讓的樣子。

紐約市民紛紛駐足觀看,心中猜測着這則僅有30秒的短片中,出現的中國老者是誰?人羣中不乏“中國通”,一眼就認出短片中的“老者”是中國久負盛名的大聖人——孔子。

無獨有偶。

在德國柏林的一座公園裡,也有一座孔子塑像。塑像的底座上,用德文刻着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究竟是何種原因,讓這個中國古代的大聖人成爲世界各國城市的一道街景?

這一切,與孔子學院在海外的成立與發展是分不開的。

孔子學院,即“孔子學堂”。它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大學,而是一個非營利性的社會公益機構,是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漢辦”)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孔子學院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範、權威的現代漢語教材,提供最正規、最主要的漢語教學渠道。它秉承孔子“和爲貴”、“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動中國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以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爲宗旨。

自2004年11月21日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建立以來,中國“漢辦”已與世界100多個國家的教育機構合作,建成300多所孔子學院及近500所中小學孔子課堂,使孔子學院成爲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及漢學的全球品牌和平臺。同時,爲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理解,爲各國漢語學習者提供方便、優良的學習條件,孔子學院總部於2007年在北京設立。

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還是聞名於世界的文學大家。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爲,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整理編撰而成,主要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這本書語言簡練、含義深刻,書中有不少言論至今都被世人奉爲真理。其中《論語·學而》中的“和爲貴”,更是被譽爲一條“古今通理”。

2004年,中共中央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和諧社會,是指一種和睦融洽且各階級齊心協力的社會狀態,其主要內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中“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無疑是推動孔子學院在全球“遍地開花”的重要推動力量。

和爲貴,貴在能夠和順。

兩千多年前,孔子曾帶領着自己的弟子周遊列國,並有“乘桴浮於海”的夢想,可惜他處處碰壁,最終也沒能走出今天山東、河南兩省的地界。我們不妨大膽猜測一番:孔子與世長辭的瞬間,這個夢想已然是一種遺憾了。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

隨着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和國際交往的日益廣泛,世界各國對漢語學習的需求也急劇增長。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全球“漢語熱”催生了孔子學院的出現。孔子“和爲貴”的思想備受推崇,並伴隨着中國的影響力漂洋過海、花落五大洲。各國孔子學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內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思想的現實實踐。孔子及其思想,成爲中國走出國門及世界人民瞭解中國最好的一張“名片”、最暢通的一條“橋樑”。

自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國開課以來,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除了各國政府爭相要求在其本國建立孔子學院外,各國人民也從小孩到老人不同程度地表示了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喜愛。

莫斯科大學孔子學院是辦得最爲成功的孔子學院之一,成立於2008年。學院開設了漢語初級班、漢語提高班和漢語商務班等不同層次的班級,學習漢語的人數超過1000人。自開辦以來,莫斯科大科學孔子學院每年都會舉辦中俄文化節,旨在宣傳和弘揚中華文化,加強中俄文化的相互交流,讓更多的俄羅斯人瞭解中國文化及其民間藝術的魅力。在每屆的文化節上,來自中俄兩國院校的學生及社會各界代表,都會齊聚文化節現場。每年,文化節都會舉辦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節目,尤其是中國院校的師生及社會各界藝術家帶來的節目,都會贏得場場喝彩。

2011年10月29日,第三屆中俄文化節在莫斯科大學文科一樓拉開帷幕。當日,有700多人蔘加文化節。文化節上,中國的剪紙和皮影藝術展、中國民間文化實物展、書法展、民間音樂等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陣陣掌聲。莫斯科大學孔子學院成爲中俄兩國語言學習、文化交流和兩國友好關係的重要平臺。

隨着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這無疑是提升中國“軟實力”的一種有力手段。美國《新聞週刊》評論指出,“通過建設孔子學院來向世界介紹中國是一個好主意”。新加坡《聯合早報》也指出,“孔子學院的推廣,有助於外界瞭解中國,消除外界對中國和平崛起的誤解”。美國《紐約時報》評論說,“中國正在用漢語文化來創建一個更加溫暖和更加積極的中國社會形象”。

國家“漢辦”主任許琳說,孔子學院已成爲體現中國“軟實力”的最亮品牌,孔子學院已經成爲當代中國“走出去”的符號。

“中國結紅了北極天”——黃河站

提起挪威,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那飄渺、絢麗、神奇的北極光。挪威,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東鄰瑞典,東北與芬蘭和俄羅斯接壤,南同丹麥隔海相望,西瀕挪威海。它不僅是一個優良港口,更是一個風景旖旎的旅遊勝地。

新奧爾鬆,是挪威王國的一個小鎮。初到這個小鎮,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整個小鎮僅有60多棟房子,不到15分鐘就可以把整個小鎮全部走遍。這裡有巨大的冰川,層巒疊翠的山上卻寸草不生,大概是因爲太冷的緣故吧,整個鎮子顯得有些蒼涼。

新奧爾鬆的常住居民比較少,可鎮子上的生活設施和生活必需品卻一應俱全。更讓人無法想象的是,這裡竟然還有一個透明的“玻璃溫室”,裡面生長着無土栽培的綠色蔬菜,給蒼涼的小鎮裝點了一抹綠色。

新奧爾鬆位於北極地區的斯匹次卑爾根羣島上。根據《斯匹次卑爾根羣島條約》,世界上的很多國家有權利在這裡進行開發研究,其中也包括中國。這個島是在北極圈內建立常年科學考察站的最好選擇,也是理想的國際北極合作研究基地。這裡集中了挪威、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家的野外觀測和考察站,便於開展國際合作研究與交流,共享必要的野外作業實驗條件和觀測數據資料。同時,這裡也是極隙區,是研究高空大氣物理尤其是極光的理想之地。

大概有人會問:爲什麼新奧爾鬆會被定爲北極科考基地?因爲新奧爾鬆被大峽灣、冰川、冰磧岩、冰川河流、山脈和一個典型的苔原生態系統所包圍,其地形地貌、地層系統、生態環境的複雜多樣性爲海洋、大氣、冰川與海冰、生物生態、地質、大地測量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場所。所以,這裡就成了各國科考的基地了。

走進新奧爾鬆,你會發現這裡不僅僅只有蒼涼的景觀,還是一塊涌動着科學激情的熱土。

從海拔400多米高的日普林山頂向北俯瞰,一塊黃綠色的苔原上星羅棋佈地坐落着三四十棟樓房,最東邊的一座絳紅色兩層樓房就是中國北極黃河站。中國北極黃河站建於2004年7月28日,是中國首個北極科考站,也是中國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兩站後的第三座極地科考站。

中國是第8個在挪威的斯匹次卑爾根羣島建立北極科考站的國家。值得稱道的是,中國北極黃河站擁有全球極地科考中規模最大的空間物理觀測點。中國能在極地科考事業中佔據一席之地,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是無比巨大的。

自20世紀80年代,隨着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極地考察事業邁出了歷史性的第一步,分別在南極大陸建立了長城站和中山站,南極科學考察一步步從大陸邊緣深入內陸。中國是極地科學考察事業中的後來者,但從未停止過前進的步伐。1999年和2003年兩年,中國政府先後組織了兩次“雪龍號”船赴北極科學考察,採集了大量數據資料,獲得了對北極的直接認識。漸漸地,北極也走進中國人的視野。

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中國在世界極地考察事務中佔有了一席之地。2004年,中國北極黃河站終於在挪威的斯匹次卑爾根羣島上建成。

關於中國北極黃河站的站名,國家海洋局曾於2004年1月12日上午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建站的有關情況,還通報了考察站站名徵集活動。按照站名徵集方案,新浪網站在近3000個有效投票中篩選了30個候選站名。在這30個候選站名中,“中國北極黃河站”贏得了大衆的一致贊同。最後,國家海洋局將中國首個北極科學考察站的站名定爲“中國北極黃河站”。

第一個提出“黃河站”名稱的人是江蘇啓東的陳文華先生。他在站名徵集中提交的說明是: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孕育了中華民族,可以說黃河等同中華民族,值得紀念。

2004年7月28日,中國北極黃河站喜迎落成儀式。當天,“黃河站”被裝點一新:大門兩邊各掛着一個大大的、紅紅的中國結,兩個漢白玉的獅子威嚴地蹲在大門口,鮮豔的五星紅旗飄揚在北極上空。這些深深打着“中國”烙印的物品齊聚新奧爾鬆,給中國北極科考隊的隊員們帶來了祖國的關懷和問候。

當天上午,由國家有關部委代表組成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到達新奧爾鬆爲黃河站的建成並正式投入使用剪綵,參加中國黃河站落成儀式的還有挪威外交部、工貿部的官員和已經在新奧爾鬆建站的其他各國考察站站長。在中國國歌聲中,國家海洋局局長王曙光揭開了“中國北極黃河站”銅牌的紅布,宣佈黃河站正式落成。

王曙光在黃河站建成儀式上講話指出,中國是一個自然環境複雜多樣的北半球國家,北極地區的自然過程及其變化對我國海洋、氣候、生態環境等系統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組織開展了北極地區海洋、空間、大氣與氣候、生物等領域的多學科綜合研究,並積極進行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羣島的新奧爾鬆地區建成的“中國北極黃河站”,是中國第一個北極科學研究基地,是一個跨學科、多功能、開放式的綜合考察研究平臺。它的建成,將穩固支撐中國在北極地區長期深入地開展多學科研究和重大科學問題研究,有力提高中國對全球變化科學的貢獻率,積極促進對北極地區與中國自然環境系統影響的認識水平的發展,爲保護北極地區的環境,爲社會的和諧、持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響徹在北極上空。中國北極黃河站的落成儀式結束後,科考隊員們便投入到緊張忙碌的工作中。

中國北極黃河站“駐紮”的站房,是一座斜坡頂的二層獨棟小樓,與其他7個國家科考站的距離都不遠。總面積約500平方米,裡面有實驗室、辦公室、閱覽休息室、宿舍、儲藏室等一應俱全,可供20至25人同時工作和居住。

“黃河站”的頂部有5個小“閣樓”,是北極科學考察中重要的設施——光學觀測平臺。透過透明的“閣樓”頂部,屋內裝備有3個三波段極光全天空CCD成像儀,科考人員們坐在屋裡就可以獲得空間物理、極光等觀測的數據。

除了觀測平臺外,科考站內還建有多個實驗室,其中包括有上下水設備的溼實驗室和沒有上下水設備的幹實驗室,以用於不同類型的實驗。科考採集的樣品,無論是來自海洋,還是來自陸地,都可以在站內進行實驗研究。

北極黃河站的建立,爲中國在北極地區創造了一個永久性的科研平臺,也爲解開空間物理、空間環境探測等衆多學科的謎團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歷史性握手:兩岸關係破冰前行

2013年春天到來之際,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於2月24日(元宵節)率團訪問大陸,預計2月27日返回臺灣。據悉,這次訪問團共有三四十位成員,涵蓋臺灣政商界人士。其中,包括臺灣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華南銀行董事長林明成等人。

這則新聞曝光後,立刻引來兩岸人員的高度重視。有關人士聲稱,連戰此次北京之行,被定調爲“走春訪老友”。

據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高輝表示,連戰此行雖然並非正式的“國共平臺”,可因其自身具有高度性,所以國民黨現任主席馬英九也熟悉連戰在北京的相關行程。在此期間,馬英九曾透過發言人表示,擴大與深化兩岸交流,是未來三年的重點工作,因此對連戰以民間身份訪問大陸樂觀其成,並會請連戰代爲問候習近平。

春暖花開,面朝大海。

連戰的2013年春天之行令人翹首期待,回顧起他2005年的那次“破冰之旅”,很多人都對那次的情形清晰如昨。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應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邀請,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率國民黨訪問團訪問大陸。

2005年4月29日下午三點,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接見連戰。這一刻,中華民族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有了歷史性的轉變。國共兩黨的最高領導人慢慢走近,胡錦濤總書記微笑着伸出右手,走上前來的連戰主席也微笑着伸出右手,兩隻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當即,早已等候多時的記者們,紛紛按下快門,捕捉這歷史性的一刻,頓時人民大會堂內鎂光燈頻頻閃動。

胡錦濤與連戰的握手,被稱作“歷史性的握手”,它跨過了臺灣海峽,穿越了60年的風雨,掀開了兩岸關係嶄新的一頁。

國共兩黨的最高領導人握手後,胡錦濤和連戰表情輕鬆、自然,並排走過紅地毯,步入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在這裡,兩黨最高領導人將舉行歷史性的會見,這是兩黨自1945年重慶談判後60年來,國共兩黨主要領導人的首次會談,也是兩黨啓動正式交往、面對現實、開創未來的一次最重要的會晤。

事實上,連戰此行並不容易。就在連戰即將乘坐專機前往北京之際,臺灣方面還出現了一些阻撓行動。先是支持“臺獨”的民進黨和臺聯黨派出計程車在高速公路上上演“追車秀”,一路追趕連戰的所乘的車輛,企圖阻止連戰到達機場。爾後,“臺獨分子”又聚衆集結在機場大廳內,和在場歡送連戰的支持者叫陣對罵,最後竟導致衝突。

2004年,臺灣當局出現兩個對立的陣營,政局動盪不安。“臺獨分子”爲了阻撓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上演了一幕幕玩弄分裂國家統一的把戲,可謂是花樣百出、層出不窮。根據臺灣島內的形勢,大陸方面於2005年3月14日推出了對臺重大措施——通過並公佈了《反分裂國家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代表人民意願以法律形式規範反對“臺獨”分裂活動和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特別法,標誌着大陸對臺政策全面進入“以法遏‘獨’、以法促統”的新階段。

《反國家分裂法》公佈後不久,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就決定訪問大陸。這個決定是順乎天、應乎時的,是順應兩岸支持國家和平統一民衆的心聲的。毫無疑問,連戰的大陸之行,是增進、改善臺灣同胞對大陸的認識,使大陸方面更加了解臺灣同胞的心態、心聲與訴求的一次溝通與交流。

胡錦濤與連戰在會談期間,共同發佈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奠定了雙方合作的政治基礎,指明瞭兩岸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得到兩岸同胞的支持和擁護,獲得國際社會和輿論的充分肯定。此次會談,開啓了兩岸尋求和解的新局面。

隨後,兩黨積極落實所達成的共識:一方面,開展了兩黨首批基層組織交流活動,兩黨相關工作機構就兩岸客貨運包機、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等議題進行了多次工作商談;另一方面,祖國大陸積極落實兩黨共識,出臺了一系列惠及廣大臺灣民衆的政策措施。

至2005年底,在這些共識中,凡由大陸單方面可以做到的已全部落實,需要兩岸協商落實的事項也取得了重要進展。所有這些,對推動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轉折,邁入和平發展軌道,發揮了重要作用。

連戰率領訪問團在大陸進行了爲期8天7夜的訪問。連戰大陸之行,被稱作“破冰之旅”。它標誌着國共兩黨告別長達60年的恩怨史,在新的條件下開闢了兩岸“黨與黨”對話的新篇章。

對於連戰的“破冰之旅”,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曾潤梅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連戰給兩岸人民留下了一個非常漂亮的背影,這次‘破冰之旅’必將載入史冊。”此外,外媒還就此事件給予了積極評價。法國的《歐洲時報》聲稱:“連戰這次大陸之行的最大功績在於,使由於‘臺獨’的作祟而久陷僵局的臺海兩岸關係,重新走向交往與對話。”敘利亞的《十月報》也稱:“連戰對大陸的訪問將對海峽兩岸進一步接近和開啓對話之門產生深遠影響,有助於緩和臺海地區緊張局勢。”

自從2005年的連戰大陸行及“胡連會”舉行後,兩岸關係發展越來越好,隨即發生了一系列的“臺灣大陸行熱”。有江丙坤、連戰的“尋親之旅”,蕭萬長的“融冰之旅”,宋楚瑜的“搭橋之旅”,吳伯雄的“雨過天晴之旅”和“雙贏之旅”,共同開啓了2005年之後兩岸關係有效溝通、坦誠交流的新局面,更爲日後的臺海交流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着兩岸人民的不斷努力,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及海空直航得以實現,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正式簽署,兩岸文化交流日益頻繁,2011年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達到125萬人次。

事實充分證明,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時刻,兩黨共同邁出的歷史性一步,通過政黨對話建立起的兩岸溝通新模式,有助於推動兩岸關係向着打破僵局、平等互利雙贏、良性互動的方向發展,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連戰的“破冰之旅”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十多年間,中國共產黨一直堅持“以人爲本”的原則,貫徹落實到對臺方針和兩岸關係的實踐中。“以人爲本”,體現在解決臺灣問題與堅持和平發展的戰略思考中,體現在對臺灣同胞的深情厚誼與殷切厚望中,體現在對臺灣同胞的莊嚴承諾與務實交流中。

“以人爲本”,促進了兩岸關係和平、和諧發展。

中國與世界共擔當——二十國集團(G20)峰會

二十國集團,簡稱“G20”,於1999年9月25日在美國華盛頓成立。它由原八國集團以及其餘十二個重要經濟體組成,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屬於佈雷頓森林體系框架內非正式對話的一種機制。

二十國集團的宗旨是爲推動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就實質性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以尋求合作並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其主要成員國由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德國、加拿大、意大利、俄羅斯、澳大利亞、中國、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韓國、印度尼西亞、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共19個國家以及歐盟組成。

中國作爲G20的創始國之一,曾參加歷次集團峰會,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示了中國敢於與世界共擔當的偉大歷史使命和責任。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末,一場號稱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震撼世界。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同時囊括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和主要新興經濟體的二十國集團,順應時勢,毅然崛起,成爲一個“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平臺”。

而中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最具增長潛力和最富經濟活力的主要新興經濟體,從2008年11月15日參加二十國集團第一次峰會開始,多次與二十國集團其他成員攜手合作,共克時艱。這段期間,是國際社會攜手應對危機取得明顯成效的非常時期,也是中國與世界在危急關頭共同擔當的非常時期。

正是這場巨大的金融危機,讓默默無聞的G20從幕後走向了歷史的前臺。

2008年11月15日,二十國集團峰會首次在華盛頓舉行。此次峰會的舉行,源於一次世界範圍的經濟危機。首先是美國的次貸危機,進而發展爲一場影響全球經濟的金融風波。

作爲危機的發源地和重災區,美國最初僅聯合了幾個發達國家一同應對危機。可在操作過程中,他們發現緊靠歐美幾個國家是無法與危機抗衡的,這時他們才明白,沒有中國等主要新興經濟體的參與,國際金融危機所產生的許多全球性經濟問題根本無法得到解決。

中國參加G20華盛頓峰會,是第一次以平等的身份,在一個全球頂級官方平臺上,與發達經濟體協商世界經濟大事。

G20首屆峰會,主要就金融危機的起源、加強合作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支持經濟增長等問題達成共識,並就應對世界面臨的金融和經濟問題的措施達成一項行動計劃,其中包括提高金融市場透明度和完善問責制、加強管理、促進金融市場完整性、強化國際合作以及改革國際金融機構等。

在這次會議上,胡錦濤同出席會議的各國領導人討論了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共商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舉措,探討加強國際金融領域監管規範、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等問題。此外,胡錦濤還發表了題爲《通力合作共度時艱》的講話,全面闡述了中國政府關於國際社會加強合作,恢復金融市場穩定,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立場和主張。事後,各國領導人和國際輿論積極評價中方爲峰會成功舉行及其發揮的重要建設性作用,充分肯定了中國政府爲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採取的重大舉措。

對此,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教授韋利婭·埃爾南德斯認爲,胡錦濤在華盛頓峰會上提出的倡議必將成爲“全球克服金融危機的良藥”。

華盛頓峰會過後,二十國集團在協調國際社會應對危機方面的作用和優勢開始廣爲國際社會所接受。僅僅四個多月之後,二十國集團第二次峰會於2009年4月1日,再次在英國的首都倫敦舉行,力求進一步鞏固危機應對成果,實現世界經濟早日復甦。

在倫敦峰會上,胡錦濤發表題爲《攜手合作同舟共濟》的重要講話,其中重點強調了中方加強金融監管、反對保護主義,重視發展中國家利益等主張,同時提出了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指導性原則和可操作性的建議,受到了與會各方的高度重視。

2009年9月24日至25日,二十國集團第三次峰會在美國匹茲堡舉行。此次峰會的主要議題是,如何確保世界經濟強勁、均衡和可持續增長。在這次峰會上,胡錦濤在《全力促進增長推動平衡發展》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刺激經濟增長”、“堅定不移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堅定不移推動世界經濟平衡發展”等觀點。這一論斷,成爲匹茲堡峰會協調宏觀經濟政策的基礎性判斷。

在匹茲堡峰會前後,中國國內推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調整結構、促進增長、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並取得了成效。中國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政策措施,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

在二十國集團框架內,中國呼籲國際社會加強合作,沉着、冷靜應對危機,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均衡和可持續增長,充分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2010年6月26日至27日,第四次二十國集團峰會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這一次,二十國集團的領導人又將再聚首,共商全球大計。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胡錦濤第四次亮相G20的舞臺。這一次,國際社會再次對中國這支重要的力量給予了厚望。

很顯然,中國,在用行動詮釋着自己的重要影響和應盡責任,贏得了國際社會的一致好評。

此後,G20峰會又於2010年11月至2012年6月,分別在韓國首爾、法國巴黎、法國戛納、墨西哥洛斯科沃斯舉行。胡錦濤也分別出席了歷屆峰會,並應對彼時的國際問題給予了相關的倡議和實行了具體的舉措。

中國,作爲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在世界經濟的危難關頭,不辱使命地參與了新的國際經濟格局的改造,發揮了相當負責任的帶頭作用,贏得了國際社會各界的陣陣喝彩。毫無疑問,在以後即將召開的G20峰會上,中國將再一次與世界共同擔當,謀求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的長期穩定和繁榮發展。

“無以倫比”——北京奧運會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會上,國際奧委會投票選定中國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當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念出“Beijing”時,國人在那一刻沸騰了。中國人的百年奧運夢終於實現了。

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城市是中國北京,舉辦時間是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

本屆奧運會共有204個參賽國家及地區,設有302項(28種)運動,共有6萬多名運動員、教練員和官員參加。北京奧運會共創造了43項新的世界紀錄及132項新的奧運紀錄,共有87個國家在賽事中取得獎牌。其中,中國以51枚金牌居獎牌榜首名,是奧運歷史上首個登上金牌榜首的亞洲國家。

爲了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中國的幾代奧運人爲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1999年9月6日,中國奧運會申辦委員會在北京成立,由時任北京市長的劉淇擔任主席,伍紹祖任執行主席。

2000年6月20日,北京奧申委秘書長王偉在瑞士洛桑向國際奧委會正式遞交申請報告。報告回答了國際奧委會向申請城市提出的22個問題,陳述了關於北京籌辦2008年奧運會的計劃和構想,是北京市申辦2008年奧運會向國際奧委會遞交的第一份正式答卷。

2000年12月,北京奧申委聘請香港著名演員成龍爲申奧形象大使,隨後又與楊瀾、鞏俐、鄧亞萍和桑蘭四位傑出女性簽訂協議,她們和後來加盟的劉璇、王治郅等一道竭力宣傳北京申奧,並利用各自的國際關係,幫助北京在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競爭中獲得勝利。

2001年1月17日上午,北京奧申委代表團將申辦報告交到國際奧委會總部。兩天後,國際奧委會通知北京奧申委,北京的申辦報告完全符合要求。

2001年2月19日至2月24日,國際奧委會評估團的17名成員對北京進行了詳盡的考察,並出了一份客觀、公正的考察報告。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

爲了將北京奧運會辦成國際奧運史上最有特色、最成功的一屆奧運會,上到中國政府下至普通百姓,都爲北京奧運會的舉辦貢獻了一份力量。

早在2008年5月,時任國家總理的朱鎔基就曾明確表示,中國國務院對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十分重視、全力支持,並將從各個方面爲申辦工作創造良好條件。他指出,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尤其是近幾年,北京市的環境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並且正在爲儘早實現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目標而努力。這些都爲北京成功申辦奧運會奠定了十分堅實的基礎。

此外,北京奧申委在奧運會徽、奧運吉祥物、奧運火炬、奧運獎牌、奧運歌曲及奧運主場館的設計、建設方面都下足了功夫,灑下了辛勤的汗水。

奧運會會徽,即奧運會會標,是每屆奧運會的奧林匹克徽記。歷屆奧運會會徽的圖案雖然千差萬別,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標誌,即相互套連的奧林匹克五環標誌。爲了凸顯每屆奧運會的特色,主辦國則在會徽的設計上加上東道國的歷史、地理、民族文化等特點的主體圖案,使人一眼就看出該屆奧運會舉辦的時間及地點。

根據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奧運會會徽中的奧林匹克標誌覆蓋的面積不得超過整個會徽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而且奧林匹克標誌必須完整出現,不得改動。奧運會會徽的圖樣不僅要體現奧林匹克精神,而且還要反映出東道國和奧運城的特徵。

爲了讓人對奧運會徽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每屆奧運會的主辦城市都會變着法兒地玩許多花樣。北京奧運會要辦成一場“無與倫比”的盛會,自然要在會徽的設計上狠下功夫。

北京奧運會的會徽是一個小巧的篆書“京”字圖案,形似一個奔跑衝刺的運動員,又像一個載舞之人歡迎奧運會的召開;既代表奧運會舉辦地北京,同時又極富中國東方的神韻。會徽的字體設計採用了中國毛筆字漢簡的風格,設計獨特,不僅將中國特色、北京特點和奧林匹克運動元素巧妙結合,還富含中國傳統文化及北京開放、包容的個性。

福娃,是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它是由“童話大王”鄭淵潔先生提議,由畫家韓美林設計而成。福娃有五個,每個娃娃都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和“妮妮”。當把五個娃娃的名字連在一起,你會讀出北京對世界的盛情邀請——“北京歡迎你(貝晶歡迎妮)”。

“貝貝”的造型中融入了水和魚的元素,傳遞的是繁榮,代表奧林匹克五環中藍色的一環。“晶晶”的造型中融入了大家喜愛的大熊貓形象,傳遞的是快樂,代表奧林匹克五環中黑色的一環。“歡歡”的造型中融入了火的形象,傳遞的是激情,代表奧林匹克五環中的紅色一環。“迎迎”的造型中融入了藏羚羊的形象,傳遞的是健康,代表奧林匹克五環中黃色的一環。“妮妮”的造型中融入了燕子的形象,傳遞的是喜悅,代表奧林匹克五環中綠色的一環。

福娃代表了中國的奧運夢想以及中國人民的渴望,其形象設計應用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展現了中國的燦爛文化。此外,福娃還向世界各地的孩子們傳遞友誼、和平、積極進取的精神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這一設計蘊涵的深層含義爲:奧運精神和理念要從娃娃抓起。

北京奧運會的火炬是祥雲火炬,長72釐米,重985克,燃燒時間15分鐘,在不高於每小時65千米的風速下能正常燃燒,在零風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釐米,在強光和日光情況下均可識別和拍攝。火炬的創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雲”圖案。火炬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書畫卷軸。整個火炬上下比例均勻分割,祥雲圖案和立體浮雕式的工藝設計使整個火炬高雅華麗、內涵厚重。

北京奧運會的獎牌分別是金鑲玉、銀鑲玉、銅鑲玉。獎牌正面爲國際奧委會統一規定的圖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臘勝利女神和希臘潘納辛納科競技場。獎牌背面鑲嵌着取自中國古代龍紋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屬圖形上鐫刻着北京奧運會會徽。獎牌掛鉤由中國傳統玉雙龍蒲紋璜演變而成。整個獎牌尊貴典雅,中國特色濃郁,既體現了對獲勝者的禮讚,也形象詮釋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玉”比“德”的價值觀,是中華文明與奧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奧運會形象景觀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北京奧運會的口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One World,One Dream)。這一口號集中體現了奧林匹克精神實質和普遍價值觀——團結、友誼、進步、和諧、參與和夢想,表達了全世界在奧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類美好未來的共同願望;體現了作爲“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的核心靈魂的人文奧運所蘊涵的和諧的價值觀;表達了“全人類同屬一個世界,全人類共同追求美好夢想”的深刻主題。

2008年8月8日晚上,第29屆夏季奧運會暨北京奧運會拉開了帷幕。位於北四環邊上的奧運主場館之一的“鳥巢”內外人頭攢動、燈光璀璨。隨着時鐘晚上八點整的敲響,胡錦濤擲地有聲地宣佈:北京奧運會正式開始!瞬時,一串串“腳印”在北京的中軸線上空“一步步”出現,煙花醉人,人心沸騰。

中國人百年的奧運夢在這一刻變成現實,人們歡呼雀躍,也有人潸然淚下。開幕式會場,一幕幕精彩絕倫的演出正在上演;開幕式會場外,人們歡歌齊舞、其樂無窮。這夜,註定是一個不眠之夜。

在隨後的近半個月內,中國運動健兒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一併在運動場上努力拼搏,賽出成績,賽出風格,賽出友誼。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無與倫比!

披荊斬棘——出兵亞丁灣

亞丁灣,是指印度洋在也門和索馬里之間的一片水域,它通過曼德海峽與紅海相連,是波斯灣石油輸往歐洲和北美洲的重要水路,也是全球海盜活動的主要區域之一。

近年來,位於亞丁灣南岸的索馬里聯邦共和國,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社會動盪不安,導致當地的人民自20世紀以來即以海盜爲生。他們常常結伴而行,在亞丁灣突襲過往的各國商船,發生過多起劫持、暴力傷害船員的事件。

索馬里海盜的行爲是違法的。對於索馬里海盜的殘暴行徑,聯合國安理會在索馬里境內和境外設立了特別法庭,負責審判在索馬里附近海域實施海盜行爲的嫌疑人。除了法律制裁外,各國政府爲了保護本國商船的安全和經濟利益,還派遣了護航艦隊,爲本國商船途徑亞丁灣時保駕護航。這其中也包括中國。

目前,在中國登記註冊的遠洋船有1千餘艘,有中國背景或中國海員的船隻則遠不止這個數字。索馬里海域也是中國遠洋船隻和中國船員的必經之地。如此一來,中國船舶與船員便不可避免的被這裡的海盜盯上。

在亞丁灣這片海域,中國船隻也曾遭遇過索馬里海盜。2006年4月4日,韓國“東源628”號漁船在距索馬里海岸線200公里左右的海域捕魚時,被索馬里海盜埃弗亞手下的8個海盜所劫持。經過長達4個月的艱苦談判,在船東交了80萬美元的贖金後,包括3名中國船員在內的25人才得以獲釋。

僅14天后,在索馬里沿海作業的臺灣“慶豐華168”號漁船又遭埃弗亞手下劫持。2006年5月25日,由於索馬里海盜與臺灣船東的談判陷入僵局,埃弗亞讓手下殺害了一名遼寧籍船員。後來,臺灣船東和埃弗亞整整談判了7個月,付了150萬美元贖金後,才和10餘名船員平安回國。

這樣的事件不止一次地發生,每一次都那麼的觸目驚心……

2008年10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838號決議,呼籲關心海上活動安全的國家積極參與打擊索馬里海盜的行動。

2008年12月26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編隊從海南三亞起航,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護航編隊由“武漢”號和“海口”號導彈驅逐艦、“微山湖”號綜合補給艦、兩架艦載直升機和部分特戰隊員組成,共800餘名官兵。他們的任務是保護中國航經亞丁灣、索馬里海域的船舶和人員安全,保護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運送人道主義物資船舶的安全。

這是我國首次使用軍事力量赴海外維護國家戰略利益,是我軍首次組織海上作戰力量赴海外履行國際人道主義義務,也是我海軍首次在遠海保護重要運輸線安全。

四個月的護航任務結束後,首批海軍護航艦隊返回國內,繼而第二批護航艦隊於2009年4月2日上午,從廣東湛江起航,奔赴索馬里執行接替護航任務。

隨後,第三批、第四批……一直到第十三批護航艦隊,分批駛向亞丁灣,爲經過亞丁灣的中國籍商船建立起一道安全的防護屏障。在一批批護航艦隊訓練有素的保護下,一艘艘中國籍商船平安經過亞丁灣又平安返回國內。

2013年2月22日上午八點,中國海軍第十四批護航艦隊從青島出發,駛向亞丁灣,接替第十三批護航艦隊的護航任務。當日,碧空如洗,陽光燦爛。浪花朵朵的海面上,三艘艦船停泊在我國的海疆內。

在“哈爾濱”艦上看到,全艦官兵着裝整齊地列隊于飛行甲板上。不遠處的“綿陽”艦、“微山湖”綜合補給艦的宣誓人員也已列隊完畢。3艘戰艦成人字形破浪前行,威武壯觀。

汽笛長鳴時,主持人下達

“敬禮”口令,整個過程持續10秒鐘後,3艘艦艇官兵“禮畢”!9時整,艦艇編隊“再見祖國·走向大洋”宣誓儀式正式開始。

隨着莊嚴的國歌聲響起,4名護旗手手執國旗走向艦尾,全體官兵面向國旗,舉起右手,在編隊政委吳海華的領讀下莊嚴宣誓:勇闖大洋、連續作戰、依法行動、爲國爭光;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攻堅克難、勇於擔當,堅決完成護航任務!

宣誓儀式結束後,官兵們紛紛在8米多長的橫幅上籤上名字,表達護航官兵對祖國的莊嚴承諾。

隨後,第十四批護航編隊穿越祖國傳統疆域線,走向大洋,走向深藍,履行亞丁灣護航使命。

自中國海軍首批護航艦隊出兵亞丁灣開始,就一直備受國內外的關注。中國海軍出兵亞丁灣有其深刻的內外原因。

首先,維護國家利益。海盜行爲不僅擾亂了航行安全,而且對中國國家發展利益的實現也造成了阻礙,這明顯對國家利益造成侵害。從維護國家利益需求來說,這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塑造國家形象。中國海軍去解救被劫持的人質,保護商船航行,是一個國家形象問題。這是在向世人昭示,中國動用海上力量維護自己的海上利益,維護地區的安全,維護海上航行和海洋通道的安全這種決心、意志和能力。

第三,履行大國的責任和義務。如果各國軍艦用強制的力量保護航道的安全,對於恢復亞丁灣正常秩序、恢復國際航運業的信心是非常有幫助的,中國軍艦在這方面也一定要盡到責任和義務。

第四,鍛鍊中國海軍。海軍遠涉重洋,到一個危險區域進行這樣的準戰爭任務,對官兵的訓練、艦艇編隊的訓練意義重大,也是鍛鍊中國海軍的海上行動能力的良好機會。

戰亂、混亂和國家制度的崩潰是造成索馬里海盜猖獗的根源。很多索馬里人不知道自己明天是否還能活着。當社會出現無序時,某些人採取了鋌而走險的舉動,可能是一種必然。然而,混亂不能爲違法行動提供合理性。若要根除索馬里的現狀、改善亞丁灣的海域環境,一方面要治本,包括國際援助是必要的,幫助索馬里恢復國內秩序;另一方面也要治標,必須制止這種行爲,要讓這種行爲付出他們不能忍受的代價,必須維護現有國際法和國際秩序的尊嚴。

舉世矚目——六十週年國慶

衆所周知,每年的公曆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一個舉國歡騰的日子。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曾在天安門舉行過14次國慶慶典和閱兵式。其中,尤以2009年的60週年國慶慶典最爲舉世矚目。

2009年60週年國慶大閱兵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進入關鍵階段的大背景下舉行的,因此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10月1日上午,整條長安街被五彩繽紛的鮮花布置一新。參加國慶慶典的羣衆早已在天安門廣場上翹首以待。此刻,天安門廣場上紅旗獵獵、花香四溢。人們靜靜地觀望着,等待閱兵式正式開始的那一瞬。接受黨和人民檢閱的各個受閱方隊,正在做最後的檢查工作,以確保將自己和方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全國人民;後勤人員們也在進行最後的設備檢查,以確保將60週年國慶慶典以最好、最清晰的方式呈現給更多的人。

上午10點09分,激昂的軍樂聲拉開了國慶60週年閱兵的序幕。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胡錦濤,在閱兵總指揮、北京軍區司令員房峰輝的陪同下,乘紅旗牌檢閱車徐徐向東,迎着受閱將士的注目禮,開始檢閱了在長安街威武列陣的44個地面方隊。

胡錦濤在檢閱地面部隊過程中,表情莊重,目光和藹,半向受閱官兵進行親切問候:“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隨即,受閱方隊整齊響亮地分別回答:“首長好!”“爲人民服務!”聲音響徹整條十里長街。

國慶60週年慶典之前,人民軍隊曾在天安門廣場進行過13次受閱。此次閱兵,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的集中展示,是對建軍82年特別是新世紀新階段中國人民武裝力量建設發展的莊嚴檢閱。

10時37分,三軍儀仗隊邁着鏗鏘的正步,護衛着神聖的軍旗通過天安門,拉開了分列式的序幕。

首先是陸軍方隊,由陸軍學員方隊、陸軍步兵方隊、陸軍特種兵方隊組成。

陸軍學員方隊由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在校學員組成。該學院前身是晉察冀抗日軍政幹校,是全軍唯一一所機械化步兵學院。歷年來,培養輸送了大批步兵、裝甲兵初中級指揮軍官。先後組織參加了華北軍事大演習閱兵、國慶35週年和50週年閱兵等一系列重大活動。

陸軍步兵方隊是由北京軍區某“紅軍師”爲主組建的,是全軍步兵的唯一代表隊,該“紅軍師”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一師。戰爭年代,涌現出了“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五壯士”等一大批英雄模範和先進集體。

陸軍特種兵方隊來自北京軍區某集團軍特種兵大隊,該大隊組建於1991年11月,是應對局部戰爭、武裝衝突和突發事件的“拳頭”和“尖刀”力量,素有“響箭”的美譽。該大隊先後完成了“愛爾納突擊”國際偵察兵比武、2008奧運安保支援等90餘項重大任務。

緊跟陸軍方隊的是海軍方隊,由海軍學員方隊、海軍水兵方隊、海軍陸戰隊方隊組成。

海軍學員方隊由素有“海軍軍官搖籃”之稱的海軍大連艦艇學院組成,先後13次代表海軍參加首都國慶大閱兵。

海軍水兵方隊是一支具有光榮歷史的方隊,先後13次參加受閱。60年來,新中國水兵以對人民、對祖國無比忠誠,在海戰、空戰的烈火硝煙中,在海防前哨平凡而光榮的崗位上,譜寫着一首首壯麗的凱歌。

海軍陸戰隊方隊由海軍陸戰隊某旅抽組而成。該旅是一支具有光榮歷史和優良傳統的部隊,曾參加過解放戰爭、廣西剿匪、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等戰鬥,立下過赫赫戰功。

繼而向主席檢閱臺走過來的是空軍方隊,由空軍飛行學員方隊、空軍空降兵方隊組成。

空軍飛行學員方隊由空軍部隊抽組、空軍航空大學負責承訓。空軍航空大學是中國唯一一所以培養飛行人才爲主體,航空飛行指揮與航空工程技術兼容的綜合性軍事大學,前身爲東北老航校。多年來,該學校培育了航天員聶海勝、費俊龍等一大批航天精英。

空軍空降兵方隊由空降兵某軍組建。該空降兵部隊涌現出了特級英雄黃繼光、上甘嶺特功八連等一大批英雄模範,先後完成了11次首都國慶閱兵、1998年長江抗洪、2008年四川汶川抗震救災等重大任務,形成了以黃繼光英勇獻身精神和上甘嶺戰鬥作風爲精髓的光榮傳統。

武警方隊由武警北京總隊組建。參閱官兵來自國旗護衛隊、摩托車護衛隊、武警儀仗隊、禮炮中隊、雪豹突擊隊等多個有特色的部隊。武警北京總隊擔負着首都黨政機關、重要部門、外國駐華機構以及中國駐伊拉克、阿富汗使館警衛等各類重要目標和重大國事活動的安全保衛任務。

預備役部隊方隊由北京陸軍預備役高炮師組成。該師自1998年10月組建以來,在探索中前進,在改革中創新,逐漸鍛造成爲首都防空的一支勁旅。

女民兵方隊由來自朝陽區所轄一百多家單位,她們當中有在校大學生、留學歸國人員、公務員、教師、醫護人員、大學生村官、企業職員等。北京市朝陽區有着抽組民兵方隊的優良傳統,先後參加過國慶35週年、50週年首都大閱兵的女民兵方隊,成爲閱兵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4個徒步方隊一一走過主席檢閱臺,受閱時長約12分鐘。每個方隊以每分鐘116步的速度踢出128步正步,走完天安門東西華表間的96米。這是一組像作戰時間一樣精確的數字。爲了這96米,受閱官兵在訓練場上走過了數千公里,堅硬的路面被踩出了一行行腳印。

轟隆隆的響聲傳來,大地微微有些顫動。伴隨着雄壯的《裝甲車進行曲》,國產99式主戰坦克方隊似一支利箭,行進在裝備方隊最前列。這是新中國閱兵史上的第一支“箭”形裝甲方陣,由整建制裝備該型主戰坦克的裝甲團——北京軍區某機械化師紅軍團組成。雄偉的天安門前,從出發線到禮畢線,這支“箭”形鐵甲雄師走過了驕傲的35秒,引領受閱裝備方隊,自信地向祖國和人民彙報。

當聲勢浩大的國慶閱兵接近尾聲時,最後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是由第二炮兵某旅12輛特裝車輛組成的“壓軸巨陣”。這個方隊把閱兵推向**。

就在最後一個地面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的同時,戰機劃過長空呼嘯而來。中國首批殲擊機女飛行員以萬里碧空作窗口,首次集體亮相在共和國60週年盛大的閱兵慶典上!她們駕駛戰機通過天安門廣場的英姿向世人莊嚴宣告——中國成爲世界上爲數不多的擁有殲擊機女飛行員的國家之一!巾幗亮翅,勁舞蒼穹。15架藍白相間的國產教-8教練機組成3個楔形編隊,挾雷霆萬鈞之勢,跨越時空,超越歷史,以整體推進式的密集隊形,拉着多彩的煙帶,奔向遠方……

閱兵式結束後,聲勢浩大的羣衆遊行方陣一一走過天安門城樓。每個方陣設計獨特、特點鮮明,是人民羣衆向祖國母親60華誕敬獻的賀禮。

當日的國慶慶典,除了莊嚴肅穆的閱兵式、形式多樣的羣衆遊行方陣,還有精彩絕倫的歌舞表演和璀璨奪目的煙花表演,將60週年國慶慶典一次次推向**。

新中國成立60年,也是共和國走向成熟的60年。2009年的國慶60週年慶典,是展示新中國成立60週年以來綜合實力的最佳舞臺,着實讓世人驚歎!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會

世博會,即世界博覽會,又稱“國際博覽會”或“萬國博覽會”。它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委託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分兩種形式:一種是綜合性世博會,另一種是專業性世博會。參展者向世界各國展示當代的文化、科技和產業上正面影響各種生活範疇的成果。

世博會的起源是中世紀歐洲商人定期的市集,市集起初只涉及經濟貿易。到19世紀,商界在歐洲地位提升,市集的規模漸漸擴大,商品交易的種類和參與的人員越來越多,影響也越來越大,從經濟到生活藝術到生活理想……到19世紀20年代,這種初具規模的大型市集便成爲博覽會的雛形。

第一屆世博會於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當時,中國廣東商人許榮村將自己經營的“榮記湖絲”裝成12捆,託運至英國,參加世博會,最終質壓羣芳,脫穎而出,獨得金、銀大獎。隨後,不少外國商人穿越大洋,到廣東購買“榮記湖絲”的絲織品。

中國政府第一次自派代表,以國家身份參加的世界博覽會是1876年在費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當時,作爲中國工商業代表的人叫李圭,是一個有智、有勇、有謀、有骨氣的中國人。他寫了一本書叫《環遊地球新錄》,記錄了1876年的費城世界博覽會。雖然他是中國代表團中的唯一一名中國人,但這一次也代表着中國正式踏入世界博覽會。

此後,世界博覽會在世界各地相繼舉行,共舉行了40場,獨獨沒有在中國舉行過一場。1999年12月,在國際展覽局第126次全體大會上,中國政府正式宣佈要申辦2010年世博會。2000年3月17日,中國政府成立2010年上海世博會申辦委員會,時任國務委員的吳儀擔任主任委員。2001年5月,中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國際展覽局遞交舉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申請函。2002年1月30日,中國政府向國際展覽局遞交舉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申辦報告。2002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率中國代表團,參加了國際展覽局第132次全體大會並作申辦陳述。2002年12月3日,經國際展覽局大會投票表決,中國獲得2010年世博會舉辦權。

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第41屆世界博覽會,屬於綜合性博覽會。主辦城市是中國上海,舉辦時間爲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這是世博會首次在中國舉辦。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意爲“和諧城市”是上海世博會主題的精髓。

城市,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地方。如何讓城市成爲人民生活更美好的載體,是人類深刻思考的課題。

數百年來,人們對“和諧城市”模式的探討,從來沒有停止過。從“烏托邦”到18世紀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園都市”等一系列的理論、主張和模型,無一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間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質吐納上的平衡與和諧。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環境問題和發展問題的日趨嚴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應運而生。各國城市政府爲提出的發展戰略大多是圍繞如何重建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達到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和諧等問題。

由此可見,對“和諧生活”和“和諧城市”的追求和實踐貫穿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並且正越來越彰顯在人們爲明天城市所描繪的藍圖之中。

“和諧”的理念蘊藏在中國古老文化之中。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和諧城市”的理念來回應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訴求。

建立“和諧城市”,是從根本上立足於人與自然、人與人、精神與物質和諧,在形式上體現爲多文化的和諧共存、城市經濟的和諧發展、科技時代的和諧生活、社區細胞的和諧運作以及城市和鄉村的和諧互動。“和諧城市”的理念將爲城市管理和城市規劃提出更新的挑戰,並將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上海承辦第41屆世界博覽會被批准後,繼而開始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2004年11月29日,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會徽被公佈。會徽圖案以漢字“世”爲書法創意原形,並與數字“2010”巧妙組合,相得益彰,表達了中國人民舉辦一屆屬於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覽盛會的強烈願望。

從形象上看,會徽圖案猶如一個三人合臂相擁,好似美滿幸福、相攜同樂的家庭,也可抽象爲“你、我、他”的廣義人類,對美好和諧生活的追求,表達了世博會“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突顯出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人爲本”的積極追求。

會徽以綠色爲主色調,富有生命的活力,增添了向上、升騰、明快的動感和意蘊,抒發了中國人民面向未來、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創造激情。

2007年12月18日,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揭曉。上海世博會吉祥物的設計,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演繹的角度出發,創造性地選用了漢字的“人”作爲創意點,被命名爲“海寶”,取“四海之寶”之意。

整個吉祥物主體爲藍色,表現了地球、夢想、海洋、未來、科技等元素,符合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吉祥物整體形象結構簡潔、信息單純、便於記憶、宜於傳播。雖然只有一個,但通過不同動作的演繹、不同服裝的變化,可以千變萬化,形態各異,展現了多種風采。

上海世博會有三位形象大使,分別是成龍、姚明和郎朗。他們三位聯袂演出了一首名爲《城市》的歌曲音樂錄影帶,並在此期間首發。此外,張韶涵、BOBO組合、潘瑋柏、英國歌唱家莎拉·布萊曼、日本乒乓球運動員福原愛,以及谷村新司、小筱順子等一批海內外名人受聘擔任上海世博會海外推廣形象大使。

如此一個盛大的博覽會,對志願者的需求之多和要求之高也很受矚目。

2010年上海世博會志願者標誌的主體由漢字“心”、英文字母“V”、嘴銜橄欖枝飛翔的和平鴿構成,表達了志願者的用“心”和熱“心”。“V”是“志願者”英文“Volunteer”的首字母,闡述了標誌所代表的羣體,賦予其清晰的含義;飛翔的和平鴿代表上海,也象徵和平友愛,橄欖枝則寓意可持續發展和希望,傳承“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會主題。志願者的主口號是:“世界在你眼前,我們在你身邊。”

除了這些準備外,上海市還開通了12條軌道交通線,相互之間可以換乘。其中通往世博園區浦東浦西9個出入口共有5條軌道交通可以到達,分別是4號線、6號線、7號線、8號線、13號世博專線。上海世博會期間,武警上海市總隊醫院承擔了爲普通市民、國內外遊客及武警安保工作者的醫療服務任務。

參加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共有200多個國家和40多個國際組織。各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主場館無疑是最受人關注的。各個場館被劃分爲A、B、C、D、E片區。

A片區主要是中國國家館、除東南亞外的其他亞洲各國的國家館。B片區是主題館、東南亞和大洋洲部分國家館、國際組織館、公共參與館、演藝中心。C片區是歐洲、美洲和非洲各國國家館。D片區是部分企業館。E片區是部分企業館、城市未來館、城市足跡館、城市最佳實踐區。

中國館,自然是最受歡迎的展館。世博會開園的第一天,中國館共接待遊客3萬餘人。它以傳統的大紅色奪人眼球,展館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展館的展示以“尋覓”爲主線,帶領參觀者行走在“東方足跡”、“尋覓之旅”、“低碳行動”三個展區,在“尋覓”中發現並感悟“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

外國場館中最受歡迎的場館依次是瑞士、法國、德國、西班牙、日本、意大利、沙特阿拉伯、英國、韓國和美國。

上海成功申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爲上海的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經濟和社會發展、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綜合素質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世博會將帶來的主要經濟效應有:推動上海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基礎設施建設的升級、對GDP的貢獻效應、增加就業機會以及後續經濟效應等。

上海成功申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還將給上海帶來其他效應,如推動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參與度,提高上海的知名度和區域輻射效應等。

上海成功舉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是一次探討新世紀人類城市生活的偉大盛會、是世界各國人民的一次偉大聚會,也會成爲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精彩對話。

(本章完)

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
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