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王大妃棄卒保車

權裕逆反先王,罪大惡極,人證物證交相證實,當場就被純宗大王下獄!

朝會在一種無可描述的氣氛下散場,權裕自然是被剝去官服烏紗,由兩個大殿別監和內禁郎挾着關進義禁府去了。

似乎是還有些期待,權裕並沒有大吵大鬧,去學什麼電視劇上被問罪的大臣大罵昏君或者痛哭流涕哀求寬恕之類的。

因爲貞純王大妃始終沒有受到攻擊,不論是洪景來,還是純元王妃,所有的證言證物都指向貞純王大妃不知此事,或者刻意避開貞純王大妃在其中的情節。只要貞純王大妃沒事,那僻派就有靠山在。大不了論一個流放濟州島,他們兩班大臣,流放都是坐着牛車去的,沒那麼慘。

貞純王大妃不倒,權裕就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僻派諸大臣心驚肉跳,剛剛純宗大王那雷霆震怒的樣子真的嚇着他們了。純宗大王是十五歲的孩子沒錯,但他在這件事上不是光桿司令,他有掌握兵權的岳父金祖淳和掌握財權的樸宗慶支持。

有這兩位的助力,純宗大王的王權就足夠強大。強大到能壓制住已經公開宣佈撤簾歸政的貞純王大妃。而外戚們早就想扳倒僻派,擭取更大的權力。現而今這麼好的機會,他們只會推波助瀾,不會見好就收。

現在權裕還沒有經過所謂的司法程序定罪,就算是當庭被下獄,按照規矩流程也要在義禁府進行拷問。拷問結束後獲得認罪伏法的供狀,再經由拷問官呈交給大王,經過殿上大臣的討論之後定罪。

想要翻盤只剩下今天這短暫的時間了,純宗大王還沒有任命拷問官,那權裕的罪名就還只是嫌疑而不是定論!

包括金達淳在內的僻派大臣們立馬設法聯絡宮中的貞純王大妃,權裕當年主張“三揀不爲”有些人是知道的。但當時只是這麼一說,還真沒得到貞純王大妃的同意,哪裡知道會既有人證又有物證,什麼東西都一下子跳出來。

金達淳這時候根本無暇顧及什麼洪景來了,連忙和沈煥(之)等僻派大臣匯合。而金祖淳和樸宗慶等大佬表情淡淡,但是個人就看出他們內心那都要爆炸出來的喜悅。

金祖淳立刻以國舅的身份繼續跟着純宗大王進宮,加把火,務必把權裕一下給弄死。而樸宗慶也是以求見嘉順宮綏妃的名義,立馬入宮,商量後續。

他們兩位也知道這不過是開始而已,斧子剛剛砍到僻派這棵大樹的樹根上而已,能不能把根莖砍下來還要看權裕的案子最後怎麼定調。

簡單的給同黨親近大臣吩咐幾句,兩位大佬就一左一右夾住純宗,跟着儀仗往裡走。

只有洪景來,從石板上站了起來,人一暈差點沒站住。

“孟浪了吧!平時看你是個仔細人,怎麼這次這麼魯莽?”閔景爀就在洪景來旁邊,立馬扶了一把。

他們兩個的師徒名分天下皆知,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同體。這也是閔景爀最後站出來幫洪景來說話的緣故之一,現而今不少大臣以異樣的眼光看着洪景來,也不知道心中想的是什麼。

“哎呀,五峰啊五峰,你這次太冒險了!”閔廷爀剛剛和金祖淳咬了幾句耳朵,現在散場也走了過來。

“是魯莽了!再也不敢了!”

玩政治遊戲真的不是洪景來能下場的,仗着自己知道權裕一定會完蛋,一定會倒臺,豬油蒙了心就大膽放肆的孤身跳出來。

真有些利令智昏!

什麼預想中的純宗大王深愛王妃,聞聽之下一怒而起。什麼僻派大佬丟卒保車,維護貞純王大妃,讓權裕一肩頂罪。什麼外戚大臣迎風而上,羣起攻之……

全特麼都是想得美!

這漢陽連路上的野狗都長了兩分心眼兒,洪景來居然腦子一抽,以爲知道歷史進程就敢隨便往上撲。這和飛蛾撲火毫無區別,真要掉進去連骨頭渣子都剩不下。

“你怎麼不早些把那名簿拿出來,你我編織一下,才十全穩妥啊!”閔景爀看洪景來認錯的樣子那真的是慫了,這纔不怪罪。

“不過此番權樞事壞了事,你倒是揚名了!”閔廷爀不可微查的瞥了一眼往後宮去的金祖淳,話音裡有些意味深長。

“焉知不是禍事?”難得的閔景爀難得和他哥哥唱反調。

“回去再說,回去再說!”

閔廷爀也不和他弟弟爭論什麼,明政殿前的廣場上根本不是說話聊天的地方。若說漢陽的狗有兩分心眼,那明政殿上的別監就有十分順風耳!

這要是說點什麼被他們聽取了,指不定又要出什麼幺蛾子。還是回到自己家裡,關起門來,悄悄地討論來的保險。

權裕下獄這麼一樁子大事突然發生,大半個漢陽衙門的官員根本沒有心思回去上值,都在串聯和打聽。無處可去的官員,就算坐在衙門裡,也是神思不屬。

上朝前還堂皇的正二品知中樞府事權裕,說完就完了,風雲突變啊!

到了中午,宮內再度傳出消息。貞純王大妃頒下旨意,明確告知大小臣工和八道百姓,她對於權裕主張的“三揀不爲”一事一概不知。

在揀擇時她確實告知了純元王妃揀擇正常進行,這也是純元王妃的證言中真實的一環。至於權裕有沒有派人或者親自過來告訴純元王妃揀擇不進行了,這件事肯定是筆糊塗賬。

權裕把參加三揀的純元王妃晾在那裡肯定是真的,畢竟整個儀式延遲了一個時辰。而貞純王大妃身爲當時主持揀擇的大王大妃對此事一概不知?說出來誰信啊?

肯定是看純宗大王對此事雷霆震怒,權裕已經事不可爲,索性讓他徹底背鍋罷了!

先把貞純王大妃摘出來,權裕大不了就真的論一個逆反先王的罪名。流放就流放嘛,總會有由頭把人撈回來的。

坐在閔家的三人,聽了這消息,各自舒了一口氣,僻派經此大變,到底還是保守起來,不復曾經的霸道。

11.教導兵出動驅離28.古邑誠然真大勝16.大事臨頭終決意2.巧遇故人選吏曹10.殿上爭鋒憑口舌9.安州城不戰自潰28.布衣上而交天子16.原州鄉班大誇贊14.爲官清廉金常明35.被指惡逆非道孫24.如今變法甚輕易17.天平一朝換傾倒31.楓皋對我換顏色4.感慨家中有好手36.間宮倫宗結善緣21.一場謀劃似成空12.御門前臣有本奏5.不在嘉山多淹留5.可惜不曾得署理22.甲第高門盡血沒30.借清使整頓市容16.趙萬永藉故離京36.官授堂上副承旨11.不做清官做循吏37.沈煥改判敦寧府30.原來清宮有巧匠5.今科我意選良民32.走馬上任常平司3.不惜血本小白菜4.咱們景來到東萊40.德川家慶元服禮1.登壇誓師出兵去21.八大胡同找樂子9.再遭鐵拳一重擊35.賢表戚里堪行重5.訓練營倉促出兵33.是反其道而行之47.下臣萬不敢受書16.無人可得自由生44.英吉利不好相與18.且讓貴秭做我姐31.楓皋對我換顏色2.鐵山有人伸手來30.萬古逆賊洪景來26.崩潰從內部開始42.一身輕鬆反家鄉9.李氏如願得中標29.定獎敘功正當時21.所謂臉面價十兩29.先行起復任諫臺23.世上從無萬全法41.大監戲言願通榜17.鍊鐵亦有萬般難33.本官奉命發餉俸27.密不透風老朱珪8.曠野傳道洪先知12.對半來投小聰明40.德川家慶元服禮9.昌德宮毀於一旦34.露西亞試圖南下10.口蘑一斤同白銀17.一步千鈞行難重2.可願文資轉武資3.鄭日煥憂懼而亡(爲THEBIRD加更)2.韓五石衣錦還鄉11.不做清官做循吏41.金在昌用力一擊1.五峰鐵山初始興4.巧言變色金家奴18.解脫煩惱歸家鄉20.金斗吉謀劃長久30.金平淳開肅靖門28.布衣上而交天子5.思慮己身出路途10.訓練營至大同江25.揀辨飄民甚輕易16.結親王室以緩和29.此夷船非彼夷船1.小洪僉正真清明21.禮曹典客司正郎19.夤夜浪戰不得脫2.滿院飄香一百兩24.趙萬永外放全羅3.書院七百遍八道10.彩繪天地和春圖3.鮁魚有利十六倍18.何言火繩勝燧發1.洪妃鬆口聯姻事5.當年揀擇有情由29.我爲宗親不修學27.羅禪國先使一步3.鄭日煥憂懼而亡(爲THEBIRD加更)26.鋪裝枕木安鐵軌25.走馬上任無波瀾13.論理你我是叔侄21.李尚憲剋期會師28.心中暗籌借洋兵16.大事臨頭終決意19.林尚沃居中斡旋35.幕府尚有有識士
11.教導兵出動驅離28.古邑誠然真大勝16.大事臨頭終決意2.巧遇故人選吏曹10.殿上爭鋒憑口舌9.安州城不戰自潰28.布衣上而交天子16.原州鄉班大誇贊14.爲官清廉金常明35.被指惡逆非道孫24.如今變法甚輕易17.天平一朝換傾倒31.楓皋對我換顏色4.感慨家中有好手36.間宮倫宗結善緣21.一場謀劃似成空12.御門前臣有本奏5.不在嘉山多淹留5.可惜不曾得署理22.甲第高門盡血沒30.借清使整頓市容16.趙萬永藉故離京36.官授堂上副承旨11.不做清官做循吏37.沈煥改判敦寧府30.原來清宮有巧匠5.今科我意選良民32.走馬上任常平司3.不惜血本小白菜4.咱們景來到東萊40.德川家慶元服禮1.登壇誓師出兵去21.八大胡同找樂子9.再遭鐵拳一重擊35.賢表戚里堪行重5.訓練營倉促出兵33.是反其道而行之47.下臣萬不敢受書16.無人可得自由生44.英吉利不好相與18.且讓貴秭做我姐31.楓皋對我換顏色2.鐵山有人伸手來30.萬古逆賊洪景來26.崩潰從內部開始42.一身輕鬆反家鄉9.李氏如願得中標29.定獎敘功正當時21.所謂臉面價十兩29.先行起復任諫臺23.世上從無萬全法41.大監戲言願通榜17.鍊鐵亦有萬般難33.本官奉命發餉俸27.密不透風老朱珪8.曠野傳道洪先知12.對半來投小聰明40.德川家慶元服禮9.昌德宮毀於一旦34.露西亞試圖南下10.口蘑一斤同白銀17.一步千鈞行難重2.可願文資轉武資3.鄭日煥憂懼而亡(爲THEBIRD加更)2.韓五石衣錦還鄉11.不做清官做循吏41.金在昌用力一擊1.五峰鐵山初始興4.巧言變色金家奴18.解脫煩惱歸家鄉20.金斗吉謀劃長久30.金平淳開肅靖門28.布衣上而交天子5.思慮己身出路途10.訓練營至大同江25.揀辨飄民甚輕易16.結親王室以緩和29.此夷船非彼夷船1.小洪僉正真清明21.禮曹典客司正郎19.夤夜浪戰不得脫2.滿院飄香一百兩24.趙萬永外放全羅3.書院七百遍八道10.彩繪天地和春圖3.鮁魚有利十六倍18.何言火繩勝燧發1.洪妃鬆口聯姻事5.當年揀擇有情由29.我爲宗親不修學27.羅禪國先使一步3.鄭日煥憂懼而亡(爲THEBIRD加更)26.鋪裝枕木安鐵軌25.走馬上任無波瀾13.論理你我是叔侄21.李尚憲剋期會師28.心中暗籌借洋兵16.大事臨頭終決意19.林尚沃居中斡旋35.幕府尚有有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