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嶽山,又名霍太山,高可及千丈,崇峰疊嶂逶迤綿亙,高聳入雲峻極於天。
其雄偉磅礴之勢,凌駕於整個晉中。
相傳遠古時候,人們曾以爲這座霍地而起的大山便是華夏第一高峰,故而冠以‘太’字,其中疊嶂連雲劈地摩天,奇峰險峻多不勝數,岩石崢嶸斷崖壁立,溝壑幽深猶如仙境。
又有林木繁茂滿目蒼翠,集雄、秀、古、奇、險、幽於一身。
此時的太嶽山,一處荒山的山腹之中,一位白袍老者正端坐於一塊巨大的寒玉之上,寒玉的存在給這處密閉的石洞帶來了一絲難得的涼意,但是端坐於寒玉之上的老者周身,卻不斷的散發着一股股令人灼熱難安的熱氣。
甚至那坐下的千載寒玉都有些承受不住這股熱浪的侵襲。
石洞中空空蕩蕩的,除了老者和他坐下的寒玉之外竟是別無長物,洞壁仍殘留着造物的痕跡,沒有半分人工雕琢的跡象,就此看來似乎這裡便是一處尋常的山洞罷了。
若說唯一能夠爲這石洞增色的,怕只有那面洞口處的鐵門了,正面鐵門成陰陽太極之狀,通體都用鐵精澆築而成厚達兩尺,若是沒有開啓的機關,即便是以火石烈藥相侵,沒有個旬日也萬難炸開。
這樣的鐵門顯然出自能工巧匠之手,自然不會是造物所制。
鐵門往外,四周的格局驟然改變,一番繁華熱鬧撲面而來,在沒有半分荒山洞穴荒蕪慘淡的痕跡。
一座座房屋殿堂鱗次櫛比,即便是那繁華水鄉小一些的鎮甸也不如這裡繁華,若是單看這場面,絕無法想象眼前這一切竟然會真實的存在於一片山腹之中。
而這裡便是天火門數十年經營下的根基聖火殿,任何一個親眼見到過聖火殿的天火門徒都會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繼而死心塌地的臣服於這莫然能御的天火神威之下。
這裡也是天衆天齊得以統御天火門的最根本。
一個個天火門門徒在這片聖火殿四周忙碌着,顯然當前這般的規模並不足以滿足天齊的野心,想來照着這樣發展下去,整個山腹有朝一日會被建設成一座山中的城池也說不定。
而在天衆天齊也就是現在的天火門門主天齊的心中,這裡遲早會成爲取代玄山的武林聖地,而他本人也必定會推翻冥帝吳冥成爲武林中最有權勢的人,甚至一統武林稱霸天下。
一個白袍人穿過聖火殿層層殿宇,一路走到那道太極門前,看着緊閉的太極門不知在想些什麼。
此人渾身上下都籠罩在如雪的長袍下面,雪白的長袍只有袖口和背心處繡着三朵金絲怒焰,這些火焰繡的是如此的逼真,在山腹明滅的火光中,怒焰彷彿活過來了一般正在熊熊燃燒着。
不一會兒,又有一個白袍人走到了這裡,同樣是看了一眼緊閉的太極門輕輕地皺了皺眉,這才轉向面對先來的那人說道:“紅蓮,教主大人還在閉關麼?”
紅蓮尊者沒好氣道:“青蓮,這種事情你似乎不用來問我吧,太極門未開顯而易見尊主仍未完功。”
青蓮尊者脾氣看上去倒是要比紅蓮尊者好上不少,也不在意紅蓮的口氣,繼續道:“我說紅蓮啊,尊主大人以前也時常閉關,但是如這般半年仍未出關的情況卻還從未遇到過,你說會不會?”
紅蓮尊者冷冷道:“尊主大人玄功突破在即,這一次坐關時間長些也在意料之中不足爲奇,你我二人各司其職靜候尊主佳音便是了,旁的事情不需要咱們操心。”
青蓮趕忙舉手投降道:“行了紅蓮我就是那麼隨口一說,你何必這麼認真,畢竟咱們天火門的榮辱興衰全在尊主一身,若是尊主但凡出現個差池咱們這些人怕是都要落得個萬劫不復的下場,也是這一次那玄羅神教難得安靜了一陣子,否則要是仍同先前那般,沒有尊主大人領導咱們怕是應付不來的。”
шωш◆ ttКan◆ CΟ
紅蓮尊者冷笑道:“玄羅神教?冥帝吳冥手下的那些人屢屢受挫,現在正是焦頭爛額的時候,哪有閒心思理會咱們。”
青蓮尊者眼睛一亮追問道:“哦?難道說玄山出了什麼事不成?”
紅蓮尊者剛要答話,突然彷彿想起了什麼似得,語氣森嚴道:“青蓮,你在套我的話!!!”
青蓮尊者嘴一撇,不以爲意道:“這些事又不犯忌諱,說說又何妨,我可不像你那麼好命能夠四處走動,整天窩在這山腹之中連個日頭都看不到。”
紅蓮尊者彷彿也意識到了自己先前的口氣太過生硬,緩和道:“青蓮我也知你不易,但是青蓮主內,紅蓮主外乃是尊主定下的規矩,你當我整日在外奔波便容易麼,多少人惦記着咱們呢。”
紅蓮尊者說到這裡頓了頓才繼續道:“那玄羅神教這段日子裡確實遇到了不少變故顧不上咱們,這些個事對於你我來說本來算不上什麼機密,但是現在尊主閉關未出,我若是先將事情說與你知曉終是有些不妥的......”
青蓮尊者連連擺手道:“行了紅蓮,我知道你也不容易,剛纔不過是隨口一說罷了,那些事說與我聽也沒什麼用處,還是等尊主大人出關了在做決斷吧。”
說完了這句話,青蓮尊者便飄然離去,這山腹之中常年駐有千百天火門門徒,每日瑣事不知多少,青蓮尊者地位高崇雖然不至於事事躬親,但是每日也都忙忙碌碌幾乎脫不開身,尤其是門主天齊閉關之後,許多原本不是他的職司也落到了青蓮的身上,許多事情他本不方便決斷,但是見不到尊主天齊只能硬着頭皮挑起,這麼一來做起事情更是爲難。
紅蓮尊者這一次回返聖火殿,倒好似真有什麼重要的事情稟報,並未如同以前那般匆匆就走,而是一直守在了石洞外面等候門主天齊出關。
古人云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這句話紅蓮尊者現在卻是深有體會,別看他只在洞中呆了旬日,但是當真感覺渡過了千年萬年一般。
想到自己待在石洞中的這些時日,石洞外的江湖說不定又有許多的風雲變幻,由不得紅蓮尊者不急。
就在紅蓮尊者左右爲難,不知道該在聖火殿中繼續等候呢,還是如同前幾次一般,先出洞繼續打探情報,隔些時日再回來稟報。
這樣的選擇紅蓮尊者以前做過許多,但是都不如當下這般爲難,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這次他蒐集而來的信息,實在是對尊主天齊有莫大的價值,所以他不敢擅自離去。
又過了兩日,紅蓮尊者的耐心已經被擠壓到了極限的時候,那扇厚重的精鐵陰陽太極門終於吱呀吱呀的打開了。
卻說天火門門主天齊,原本乃是玄羅神教前任教主玄帝酆都麾下天龍八部衆中的天衆部部主,武功在玄羅神教中也屬於最頂尖,僅次於玄帝和二王而已,即便是不動冥王和大羅法王這兩兄弟武功雖然高於他,高的也着實有限,只有玄帝酆都的驚人藝業才能夠讓天齊衷心的折服。
也正是出於對玄帝酆都的敬服,當年在江湖上叱吒風雲的天齊纔會收斂脾性,投入了玄羅神教做了一部之主。
但是這樣的日子在玄帝酆都遇害之後便一去不復返了。
當年玄帝酆都身死的消息傳出時,八部天龍衆正分散在玄羅神教各處分舵支援,八部部主等到這樣的消息之後,反應也是各不相同。
其實早在玄帝酆都未死之前,隨着玄羅神教的壯大,教中已經不可避免的出現了黨派之分,玄帝酆都雄才大略雖然早有察覺,但是這般的黨派紛爭無論是哪個門派都不可避免的,他勢力高絕自認爲足夠壓制住這些不協調,便也從未認真的處理。
到了後來,隨着玄羅神教職司的細化,玄帝酆都將手中的權力分出,這種黨派的發展便更加肆意無忌,只是表面上大家都刻意表現出一片祥和罷了。
龍衆龍滅、夜叉夜鶯、迦樓羅歐陽魔劫這三人都是不動冥王和大羅法王這兩兄弟費盡心思拉攏入教的,對他們兩兄弟也最爲親近。
當日不動冥王和大羅法王兄弟二人爲了防止意外發生,便是帶着龍衆部和迦樓羅部趕去的鳳陽,足可見這兩支隊伍早就已經被兄弟二人牢牢掌握住了。
夜叉夜鶯領軍在外,聽到了不動冥王的宣召,毫不猶豫的帶人回到了玄羅神教,也可以說是二王的親信,又或者暗地裡被不動冥王收買了。
剩下的摩呼羅迦蒼莽,卻是心思遲鈍憨厚,得了不動冥王的召集不疑有他,追在夜叉夜鶯後面也回了玄山總壇,等到他回到了玄山後即便有所察覺一切便不再是他說的算了,更何況以蒼莽的憨實未必能夠有所察覺。
八部天龍衆中剩下的四位部主可就麻煩的多了,這些人都是傾向於玄帝酆都的人馬,又或者私下裡便和不動冥王大羅法王兩兄弟不和。
其中乾達婆納蘭秀和緊那羅齊宮羽隱約察覺到情形不妙,玄帝酆都的本事他們是知道的,以玄羅神教當日的聲威和玄帝的雄才大略,即便是偶遇挫折也不該是這般驟然喪命。
但是他們兩人雖然心存懷疑,卻仍然算得上對玄羅神教忠心耿耿,只是獨自抽身離去,而乾達婆部和緊那羅部兩支人馬則完好的回返了玄山總舵。
剩下的阿修羅羅血荷則簡單的多,她根本就看不上不動冥王和大羅法王兩兄弟的才幹,阿修羅部部衆又全是她自己挑選的人馬建立起的,乾脆便帶領着手下姐妹譁變,直接奔去了北面陰山支脈大馬羣山中的血海,建立起了血荷宗,既不與玄羅神教爲敵,也不聽從不動冥王的調遣,恢復了自己的逍遙自在。
而最後的天衆天齊不但是八部天龍衆八位部主中武功最高,也是勢力最大心思最縝密的,他不但從不動冥王發來的消息中敏銳的嗅到了一股陰謀的味道,更是看到了那陰謀背後的機會。
在玄帝酆都活着的時候,他只有恭敬不敢有絲毫的悖意,但是此時玄帝酆都已死,那麼便不該有人能夠再橫架於他天齊之上,他叫天齊他要與天相齊。
憑藉着早先在教中發展的根基,天齊不但帶走了整隻天衆部,更是趁着不動冥王立足未穩的機會,從玄羅神教幾處分舵帶走了一批人馬。
隨後天齊便以這些人馬爲根基,建立起了天火門,正式走上了與玄羅神教對抗的路子。
但是天齊畢竟小看了不動冥王吳冥的本事,玄帝酆都剛死不久,不動冥王便不知用了什麼法子分化了滅玄聯盟。
那是的玄羅神教雖傷卻不殘,不動冥王手段很辣用極快的速度便大致整合了神教,等到天齊帶人反攻時,迎來的竟是當頭棒喝迎面一擊。
好在天齊也不是省油的燈,兵發之前便已經先謀劃了退路。
敗退之後的天齊,終於認識到了天火門和玄羅神教之間的巨大差距,帶着天火門徹底的蟄伏了起來。
而天齊和不動冥王交手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不動冥王吳冥的武功竟然比他預計的高出了許多,他不知玄帝酆都煉製出絕世靈丹九竅不死丹後,曾將兩粒副丹七竅延壽丹賜給了不動冥王和大羅法王兩兄弟,兩人心懷鬼胎又急欲成就大事,得到七竅延壽靈丹後便立馬依法服用功力大增,還當是不動冥王大羅法王心機深沉往日裡一直隱藏實力有心欺瞞。
這讓心高氣傲的天齊頗受打擊,潛伏之後便開始苦練自己的天人五衰功。
這天人五衰功也是江湖上一門難得的絕學,共分爲五個境界,分別是第一層衣裳垢膩、第二層頭上花萎、第三層身體臭穢、第四層腋下汗出、第五層玉子離散。
當日天齊帶人反攻玄山總壇時,便是剛剛突破了第三層身體臭穢的境界,原本以爲不動冥王和他不過伯仲之間,自己方有突破定能全然大勝,誰知道最後卻仍輸了不動冥王吳冥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