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三國時期武將個人勇武對軍隊和戰爭作用

我曾經以爲,三國演義中的戰爭場景完全是羅貫中憑毫無邏輯的古代文人想象所做的純文藝創作。但是認真閱讀了資治通鑑,後漢書,三國志等史料後,認爲他突出武將個人勇武在戰爭中的作用也不是毫無根據。

史料記載的幾千年歷史,唯有三國時代,對這些以個人勇武爲長的武將做過詳細記載。其餘時代的著名武將都是以兵法或帶兵之法見長,無論這兵法是兵技巧還是兵權謀還是兵形式。純粹以個人勇武而被記載於史書上的名將在以後時代幾乎沒有。

如果說這些史料作者也和羅貫中一樣憑文人想象所寫的三國戰爭和將領,那麼爲什麼除了三國時代,其它時代不這樣寫?三國時代的戰爭和其它時代戰爭到底有什麼本質不同,才導致這種現象。

筆者經過認真思考推導,認爲是人口的差異導致戰爭規模的差異,而戰爭規模和將領個人勇武對戰爭影響程度成反比關係,和將領兵法造詣,組織能力,領導能力,指揮能力對戰爭影響程度成正比關係。

比方說,八十年代香港街頭的古惑仔械鬥,少則幾人,多則幾百人。這種規模的打鬥,自然和老大個人勇武密切相關。而在兩千年前的長平戰役中,雙方保守估計投入幾十萬兵力,這種時候武將個人勇武對戰局起到的影響微乎其微。

當然武將身先士卒,領兵陷陣,在戰場隨機應變做出現場決策又是另一回事,那屬於兵形勢層面。和單純的個人勇武不能混爲一談,比如項羽和亞歷山大。

那麼三國的戰爭規模有多大?戰爭形勢是什麼樣的。戰爭規模和人口直接相關,所以我們要先來看看三國人口變化。我在網上查閱資料,最保守的數據,三國人口低谷期是東漢人口高峰時期的四成,兩千萬左右,最常見的數據一千萬人不到,七八百萬人的樣子,最極端的數字,赤壁大戰後全國人口只有九十八萬人。

最後一個極端數據,我自然是不信的。如果真是這個人口數,哪還有什麼三國,應該是回到部落形態了。

我傾向於七八百萬人的樣子,因爲這個數據和史料中的三國戰爭規模相符。秦末楚漢戰爭時,戰爭規模隨隨便便就上十萬,最後垓下決戰,雙方參戰人數近百萬。而此時人口也只有兩千萬。

而三國時代,最大規模的戰爭赤壁之戰,三方參戰總兵力不超過二十萬,劉備2萬,孫權3萬,曹操7~15萬,官渡之戰,雙方實際投入兵力不會超過十五萬。所說的這些兵力是包括輜重後勤輔兵在內,並非單指戰兵。

要知道,這是決戰性質的大戰役。如史料上所記載,三國時期,幾千上萬人的戰鬥就算的上大戰。至於日常的遭遇戰,奪城戰以及大戰役中的一系列外圍戰鬥估計都是千人左右的規模。這種情況下,武將的個人勇武程度確實和軍隊戰鬥力有一定關係,對戰爭影響較大,尤其是對於三國時期地主豪強的部曲農奴武裝—這種非職業軍隊。

而在以後的歷史中,人口雖然也有大幅下降的時候,但都沒再下降到2000萬人以下的地步。所以單純以個人勇武見長的名將再也沒見於史書,實際上,只有個人勇武在以後的歷史中也當不上職位很高的將領。除非他還有會帶兵,會指揮,會謀略或本身就是豪門貴族,皇親國戚中的至少一項。

另外,司馬篡魏似乎和此也相關,到了魏末晉初,隨着人口的恢復,這些以個人勇武爲長的武將被另一類將領取代。而曹魏的老底子卻是這些以個人勇武爲長的武將。這又是一個話題,扯開了就沒完了……

第三十二章 廣陵之圍第一百零一章 決戰之日第十八章 平叛削藩第九章 平英布第三十一章 韓信之計第五十三章 熱兵器霹靂彈第十六章 直線進軍第五章 奪宮第九章 飛騎登陸第十章 立威第二十六章 南征第二十五章 大方陣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五十四章 天下太平第四十六章 洛口決戰第十三章 崇禎的疑慮第五十章 靜待時機第二十六章 汝南伏兵第九章 霹靂箭 vs 神臂弩第十二章 憂慮的朱元璋第九章 拔除眼中釘第六十二章 圖謀巴蜀第六章 疾馳的車隊第十六章 久別重逢第八十二章 漢帝國第七十二章 智取成嘟第六章 疾馳的車隊第二十四章 遠襲第七十章 新式投石機第五十三章 四足鼎立第三十二章 決議北伐第六十四章 真定城巷戰第二十九章 帝姬與傳國玉璽第六十三章 大捷第十三章 豪傑末路第三十四章 攤牌第十二章 天上掉下個大兗州第六十二章 決戰第七十九章 江州之戰第三十一章 鏖戰應天第八十六章 戰武關第二十六章 雄踞宛城第十章 李自成的難題第四十五章 官渡之戰中的漁翁第三十五章 淮西張浚第二十一章 私訂終身第二十一章 汝州血戰之交鋒第五十三章 四足鼎立第五十六章 圈套中的陷阱第二十四章 頓兵龜山第六十四章 天下,帝國與王朝第六十四章 御馭宇內(本卷完)第三十四章 橘子洲之會第六十二章 攻城利器第一百零九章 一統天下第三十一章 鏖戰應天第七章 黎明前的襲擊第六章 卻月陣第三十一章 據長安第十七章 初會劉備第十六章 直線進軍第十章 洗腦所第三十九章 不用三段射第九章 歸義伯第四十七章 羣蠻之首第二卷 長平公主第二十二章 萌芽騎兵第十一章 兩分鐘奪一國(求推薦)第五十章 最後的任務第二章 賈后的圈套第三十九章 劉邦之死第二十七章 以死報君王?第三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四章 荒野中的城邑第三十五章 大敗單雄信第十七章 入城第七十一章 漢疆闊土(本卷完)第四十九章 李密之死第九章 翻臉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三十七章 蜂擁入城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五十八章 反向壕溝第九十章 真正的主攻方向第三十三章 湘江決戰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七章 絕處逢生第八章 臨安驚變第二十九章 被動的劉邦第三十一章 掌控荊湖第三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二十章 援助劉表第十七章 汝河谷地的征服者第六十八章 河東炮戰第一百零六章 關羽的復仇第十七章 天下未亂蜀先亂第三十七章 新式火繩槍第十三章 夏日之劫第三十五章 曹操的怒火第四十五章 河灣血戰
第三十二章 廣陵之圍第一百零一章 決戰之日第十八章 平叛削藩第九章 平英布第三十一章 韓信之計第五十三章 熱兵器霹靂彈第十六章 直線進軍第五章 奪宮第九章 飛騎登陸第十章 立威第二十六章 南征第二十五章 大方陣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五十四章 天下太平第四十六章 洛口決戰第十三章 崇禎的疑慮第五十章 靜待時機第二十六章 汝南伏兵第九章 霹靂箭 vs 神臂弩第十二章 憂慮的朱元璋第九章 拔除眼中釘第六十二章 圖謀巴蜀第六章 疾馳的車隊第十六章 久別重逢第八十二章 漢帝國第七十二章 智取成嘟第六章 疾馳的車隊第二十四章 遠襲第七十章 新式投石機第五十三章 四足鼎立第三十二章 決議北伐第六十四章 真定城巷戰第二十九章 帝姬與傳國玉璽第六十三章 大捷第十三章 豪傑末路第三十四章 攤牌第十二章 天上掉下個大兗州第六十二章 決戰第七十九章 江州之戰第三十一章 鏖戰應天第八十六章 戰武關第二十六章 雄踞宛城第十章 李自成的難題第四十五章 官渡之戰中的漁翁第三十五章 淮西張浚第二十一章 私訂終身第二十一章 汝州血戰之交鋒第五十三章 四足鼎立第五十六章 圈套中的陷阱第二十四章 頓兵龜山第六十四章 天下,帝國與王朝第六十四章 御馭宇內(本卷完)第三十四章 橘子洲之會第六十二章 攻城利器第一百零九章 一統天下第三十一章 鏖戰應天第七章 黎明前的襲擊第六章 卻月陣第三十一章 據長安第十七章 初會劉備第十六章 直線進軍第十章 洗腦所第三十九章 不用三段射第九章 歸義伯第四十七章 羣蠻之首第二卷 長平公主第二十二章 萌芽騎兵第十一章 兩分鐘奪一國(求推薦)第五十章 最後的任務第二章 賈后的圈套第三十九章 劉邦之死第二十七章 以死報君王?第三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四章 荒野中的城邑第三十五章 大敗單雄信第十七章 入城第七十一章 漢疆闊土(本卷完)第四十九章 李密之死第九章 翻臉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三十七章 蜂擁入城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五十八章 反向壕溝第九十章 真正的主攻方向第三十三章 湘江決戰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七章 絕處逢生第八章 臨安驚變第二十九章 被動的劉邦第三十一章 掌控荊湖第三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二十章 援助劉表第十七章 汝河谷地的征服者第六十八章 河東炮戰第一百零六章 關羽的復仇第十七章 天下未亂蜀先亂第三十七章 新式火繩槍第十三章 夏日之劫第三十五章 曹操的怒火第四十五章 河灣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