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俄國退出一戰

在布什爾維克的八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後,當時的協約國集團對於新生的紅色政黨充滿了恐懼。

當時英國的《泰晤士報》專門對這場革命進行了專題報道。在報道中泰晤士報悲觀的說道,這次紅色政黨奪取俄國政權是對整個歐洲的國家的威脅,而且還呼籲各國需要警惕共產黨在各國中發展,以免陷入俄國的悲劇當中。

作爲歐洲最有影響力的報紙,《泰晤士報》一直標榜自己客觀的報道。但是這次布什爾維克領導的八月革命,其毫不顯露出其敵視紅色政權的態度。相比於作爲有形象大報的操守,《泰晤士報》不能太過於顯露出自己的觀點,其他報紙就沒有這麼含蓄。

當時有絕大部分報紙在報道布什爾維克的八月革命時,都在反覆的說共產黨在聖彼得堡大肆的迫害俄國民衆。還有不少報紙翻出巴黎革命時的各種問題,自己大幅誇張後告訴讀者,甚至有報紙呼籲正在戰爭的兩大集團先停戰撲滅俄國紅色革命。這都是各國資產階層,對於第一個工人階級政權恐懼俄反應。

但是當時協約國政府卻並沒有對新成立的蘇俄政府採取敵視政策,因爲他們還需要俄國拖住德奧的大量的軍隊。面對協約國伸出的善意,現在蘇俄政府完全顧不上,因爲他們正忙着處理國內糟糕的形勢。

目前聖彼得堡糟糕的食品供應成爲新生蘇俄政府的頭等大事,畢竟這時候布什爾維克大部分軍事力量都在這裡。而且這裡也是俄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是新生蘇俄的革命聖地,是布什爾維克所不能失去的地方。

而推翻臨時政府只留下蘇維埃政權的俄國新政府,現在蘇維埃政權內部依然有不少社會革命黨、立憲民主黨、孟什維克的成員。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布什爾維克領導的革命口號反對臨時政府,另一個方面也是布什爾維克不能太過於露骨的原因,那就是其他左翼政黨對於布什爾維克沒有在人數上有過多的劣勢。

這還是布什爾維克之前在俄國左翼政黨中,太過於激進有很大關係。之前在沙俄時期列寧領導的布什爾維克是其重點打擊的政治團體。因爲布什爾維克在口號中就要推翻沙俄政府,所以長期領導人都在國外的布什爾維克,對於俄國進步青年的吸引力要差多了。哪怕是一月革命後,布什爾維克拼命發展擴大組織而其他左翼政黨出昏招,但是依然沒有讓其佔據絕對的優勢。

除此之外新生蘇俄對於同盟國依然表現出戰鬥下去的慾望,這隻能說俄國人現在完全被英法用經濟綁在協約國戰車上下不來,哪怕俄國爲此已經崩盤也是一樣。現在英法只要俄國願意繼續戰鬥下去,哪怕是布什爾維克也願意繼續合作下去。

爲此時任英國大使布里斯托還向蘇俄政府表達了,協約國對現在俄國事態的關心,不過主要還是蘇俄政府對於戰爭是否繼續下去態度。要知道布什爾維克在野的時候,可是將停戰口號喊得震天響。事實上在布什爾維克內部正在商議關於和德國人談判的事。

作爲布什爾維克主要領導人們,可是清楚的記得自己依靠什麼上臺。現在反戰最爲厲害的可是帶槍的軍人團體,要是這些軍人不滿意那麼換個政黨執政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所以在初步緩解聖彼得堡物質供應的緊張關係後,布什爾維克就在商議關於和德國停戰的事宜。

所以當英法大使詢問蘇俄關於對同盟國戰爭一事的時候,就碰一鼻子灰。爲此英法大使對國內發報,建議擴大對俄國其他政黨支持力度。

這也讓其他俄國政黨大鬆一口氣,在他們看來這是布什爾維克自尋死路,沒有英法的資金支持俄國光償還外債就可以讓財政崩潰。面對這種情況他們當然不會好心的提醒列寧等人,打算在接下來的選舉中擊敗布什爾維克,重新奪取蘇維埃的權力。只是他們不知道布什爾維克可不是像他們一樣守着規矩,其中作爲其領袖的列寧可比他們想的遠多了。

在八月革命後的15天,新生的蘇俄政府就對德國遞交了想和談的意願。這讓德國大受鼓舞,於是一份德國的和談的條件發給蘇俄政府。德國的條件給這些還是政權新丁的布什爾維克高層當頭棒喝。

德國提出了把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的局部和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的全部割讓給德奧兩國,並賠款30億盧布的苛刻條件。而且賠款必須在一年之內分五期付給同盟國,不然同盟國有自行籌款的權力。

面對德國的談判條件,布什爾維克黨內羣起激昂,紛紛要求停止和同盟國的談判。這其中布什爾維克的意見分成了三類,第一是以布哈林爲代表的“左派共產主義者”反對簽訂和約,主張對繼續同德國戰鬥下去。他的理由是德國條件太過於苛刻,這會讓新生的布什爾維克在未來的選舉中處於劣勢。而且只要繼續作戰下去,那麼將來很有可能點燃德奧兩國的工人中的革命情緒。實際上還是因爲德國條件苛刻纔不願意打下去。中央委員布勃諾夫、烏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

第二類是以托洛茨基爲代表;他的主張停戰,復員軍隊,但不與德國簽約(即不戰不和)。其實托洛茨基也是反對接受德國的條件,是他知道俄國軍隊的狀態,繼續打下去對新政權危害太大。中央委員克列斯廷斯基、捷爾任斯基、越飛支持托洛茨基。

隨後就是列寧的主張接受德國的條件,簽訂和約。因爲列寧知道現在蘇俄政權最主要的問題是需要解決,快要爆發的國內問題,因爲現在俄國積累的棘手問題太多,這些都是新生的蘇俄政權仔細梳理。列寧的主張得到了季維諾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爾喬姆、斯塔索娃、斯維爾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員的支持。

現在三方對於德國的方案都是爭執不下,在9月11日,蘇俄政府召開中央和地方負責人會議。60人出席的會議上,贊成布哈林主張的32人,贊成托洛茨基主張的16人,贊成列寧主張的僅15人。最終,列寧的主張因處於少數而未能被通過。

蘇俄政府的態度讓德國方面大爲不滿,其中一心想要乘此機會解決東線的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也是感到失望。對於蘇俄的態度,兩人實際做着兩手準備。主持總參謀部工作的魯登道夫在這期間又從西線調集了4個師過來,而且將最近幾月彈藥大部分都運到東線,至於西線都放棄不少突前的地點以節省兵力。

在蘇俄拒絕和談後,德奧兩百多萬大軍沿着東歐大平原向俄國腹地突進。而守衛於這些地方的俄軍並有沒因爲布什爾維克的加持變得驍勇善戰,依然是一觸即潰,大量的士兵帶着武器消失在原野上。俄國前線的士兵在短短十幾天的攻擊時間中至少有十多萬失蹤逃逸,而且還有近二十萬軍人走進了德奧的戰俘營。

面對局勢非常危急的情況,蘇俄在9月25日再一次召開了中央會議,重新表決簽約的問題。托洛茨基的主張以9票對7票的多數通過,列寧的主張仍然沒有被多數所接受。

於是在佈列斯特談判恢復。作爲外交人民委員(即外交部長)、談判代表團團長,托洛茨基臨行前與列寧約定,如果德國下了最後通牒就讓步簽約。因爲兩人都知道這樣拖下去不是辦法,俄國估計能看到協約國勝利的場面,但是布什爾維克政權一定看不到這個結果。

結果德國果然向蘇俄下了最後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寧電報詢問對策,列寧立即覆電接受德國條件立即簽約。但是這時候托洛茨基愛惜羽毛的毛病犯了,因爲他知道如果自己簽訂這個條約,那麼自己將一直屈居於列寧之下。所以他沒有接受列寧的建議,而是發表了拒絕簽約的聲明,率團離開佈列斯特。

結果,德國又開始對蘇俄大舉進攻。等到10月09日,德國已經給攻到離聖彼得堡不到三百公里的普斯科夫時,情況在十分緊急軍隊已經怨氣已經快要壓制不住了,而且各地質疑蘇俄政權的聲音也是起伏不斷。這時候蘇俄中央委員會舉行了的緊急會議。會上,列寧的主張又被以6:7的票數否決。

Wωω ⊙тt kān ⊙c○

隨後,中央又連夜開會,經過激烈的爭論,托洛茨基轉而支持列寧,會議結果以7票贊成、5票反對、1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列寧的提案。蘇俄政府連夜通知德國方面,同意簽約。

但是,德國在得到通知後任沒有停止進攻,並於10月12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條件。蘇俄黨中央又召開有15名委員參加的緊急會議。會議中,大多數委員表示不贊成列寧的主張。

面對自己苦心完全得不到黨內成員的支持,一怒之下,列寧只得提出,如果這種空談繼續下去,他就要辭職,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員會。布哈林對此毫不在乎,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寧的意見,但爲了防止列寧辭職和布什爾維克的分裂,他的態度發生變化。在他的影響下,出現了4票棄權。結果列寧的主張以7票贊成、4票棄權、4票反對獲得通過。

於是在10月14日,最終蘇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談判代表團與德國進行談判。

10月21日,在佈列斯特蘇俄和同盟國的和約正式簽訂。根據合約協定俄羅斯放棄了芬蘭,波羅的海各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所有領土不說。蘇俄還需要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庫爾蘭(今拉脫維亞西部)、俄屬波蘭等地割讓給德國。同時被沙俄連續擊敗十次的土耳其將兵不血刃地拿回阿達爾罕、卡爾斯和巴統等地區。

這意味着俄國將失去126萬平方公里土地,這片土地佔據了俄國總領土的十分之一,而且全在歐洲部分,所以上面的人口非常稠密,佔據全國人口的44%。俄國那原本傲視羣雄的資源優勢也將大大削弱,煤礦和鐵礦分別失去75%和73%,伴隨着的還有54%的工業和33%的農業。

除了這些,蘇聯還需要像德國支付7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因爲羅馬尼亞多德國的吸血,讓其國內壓力大增。),而且只能分五期,最後一期也要在條約簽訂一年內交割完畢。

條約會讓新生的蘇維埃得到休息,但是這顯然不是所有的俄國人都能接受的。損失如此多的人口和工業,還必須在一年內賠償整個國庫的資金。加上在立憲會議選舉中,布爾什維克卻因爲得票少於社會革命黨,便公然推翻了他們自己組織的選舉,於1918年1月派兵武力驅散了立憲會議。於是左翼政黨組織工人於當天發起遊行示威,抗議解散立憲會議。布爾什維克派兵開槍鎮壓,造成震驚世界的“一月五日血案”。用高爾基的話說:“來福槍驅散了近百年來俄國最優秀份子爲之奮鬥的夢想”。

大批的俄國民族主義者倒向了反對布什爾維克的組織,像高爾察克這樣的鐵桿愛國者們更是義憤填膺。在他們的眼中蘇維埃成了叛徒,是比德國佬更噁心的存在,並且準備不惜一切代價將其剷除。於是俄國的內戰爆發了。

第694章 雷達第665章 元首的羅馬尼亞行(二)第783章 貝魯特(下)第759章 空降塞浦路斯(上)第259章 聖彼得堡暗夜第641章 1935年編制(上)第482章 趁火打劫(上)第288章 宣戰第773章 北非第一戰(下)第353章 戰前準備(上)第360章 爆發的民族獨立第303章 德瓦保衛戰(四)第679章 青黴素第409章 羅烏合並(下)第600章 戰爭總結第109章 巴爾幹同盟初現第183章 薩拉熱窩事件的影響(上)第326章 動盪的保加利亞(上)第696章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第763章 奪取機場(下)第435章 索卡爾煤礦第320章 保加利亞戰役(一)第365章 鯨吞(四)第150章 特爾諾沃戰役(五)第142章 出擊,王國利劍(二)第695章 最後的機會,但澤第468章 保加利亞的新情況(上)第216章 毒氣第333章 還鄉(上)第163章 新領土(上)第323章 保加利亞戰役(二)第127章 阿爾巴尼亞問題(二合一章節)第741章 逃離的希臘政府第四十二章 波黑問題第365章 喀山黃金(完)第756章 塞浦路斯作戰計劃第412章 羅蘇衝突(三)第533章 羅馬尼亞新政(二)第793章 勾心鬥角第336章 俄國近況第543章 赫爾梅克衝突(二)第四十章 攪局者T型車第209章 難民(中)第五十四章 電廠競標第698章 波蘭戰役(一)第385章 干預匈牙利(三)第658章 訪問(終)(爲小興上盟主加更)第381章 無題第342章 喀山黃金(六)第158章 軍隊嘉獎第102章 婚禮中第691章 歐洲三軸心(完)第542章 赫爾梅克衝突(一)第128章 巴爾幹同盟破裂第六十五章 準備投機第653章 交火(下)第302章 德瓦保衛戰(三)第698章 波蘭戰役(一)第194章 軍事觀察團名單(求月票)第409章 羅烏合並(下)第189章 卡羅爾一世的想法第138章保加利亞的突襲第191章 石油爭奪戰(上)第513章 利比亞石油(上)第749章 克里特戰役(五)第五十九章 危機纏身第三十二章 金融動盪中第142章 出擊,王國利劍(二)第五十七章 新的施利芬計劃第286章 準備(六)第651章 無題第359章 搖搖欲墜的帝國(續)第七十五章 鋼鐵廠新領導第160章 裝甲部隊的雛形第447章 蘇波戰爭爆發第522章 貝凱什喬包暴動(上)第266章 科爾尼洛夫叛亂第477章 局勢的變化第712章 愛琴海大飆車(下)第544章 赫爾梅克衝突(三)第732章 希臘戰役(上)第794章 突尼斯角海戰(上)第290章 突襲(二)第309章 目標克盧日(四)第405章 撿漏第五章 普洛耶什蒂第339章 喀山黃金(三)第647章 西班牙黃金(二)第267章 八月革命第701章 波蘭戰役(四)第680章 捷克終結第四十章 攪局者T型車第709章 波蘭戰敗第751章 克里特戰役(七)第五十一章 柴油機的發展方向第647章 西班牙黃金(二)第116章 庫馬諾沃戰役(5500字二合一大章)第787章 大馬士革淪陷第332章 多骨米牌
第694章 雷達第665章 元首的羅馬尼亞行(二)第783章 貝魯特(下)第759章 空降塞浦路斯(上)第259章 聖彼得堡暗夜第641章 1935年編制(上)第482章 趁火打劫(上)第288章 宣戰第773章 北非第一戰(下)第353章 戰前準備(上)第360章 爆發的民族獨立第303章 德瓦保衛戰(四)第679章 青黴素第409章 羅烏合並(下)第600章 戰爭總結第109章 巴爾幹同盟初現第183章 薩拉熱窩事件的影響(上)第326章 動盪的保加利亞(上)第696章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第763章 奪取機場(下)第435章 索卡爾煤礦第320章 保加利亞戰役(一)第365章 鯨吞(四)第150章 特爾諾沃戰役(五)第142章 出擊,王國利劍(二)第695章 最後的機會,但澤第468章 保加利亞的新情況(上)第216章 毒氣第333章 還鄉(上)第163章 新領土(上)第323章 保加利亞戰役(二)第127章 阿爾巴尼亞問題(二合一章節)第741章 逃離的希臘政府第四十二章 波黑問題第365章 喀山黃金(完)第756章 塞浦路斯作戰計劃第412章 羅蘇衝突(三)第533章 羅馬尼亞新政(二)第793章 勾心鬥角第336章 俄國近況第543章 赫爾梅克衝突(二)第四十章 攪局者T型車第209章 難民(中)第五十四章 電廠競標第698章 波蘭戰役(一)第385章 干預匈牙利(三)第658章 訪問(終)(爲小興上盟主加更)第381章 無題第342章 喀山黃金(六)第158章 軍隊嘉獎第102章 婚禮中第691章 歐洲三軸心(完)第542章 赫爾梅克衝突(一)第128章 巴爾幹同盟破裂第六十五章 準備投機第653章 交火(下)第302章 德瓦保衛戰(三)第698章 波蘭戰役(一)第194章 軍事觀察團名單(求月票)第409章 羅烏合並(下)第189章 卡羅爾一世的想法第138章保加利亞的突襲第191章 石油爭奪戰(上)第513章 利比亞石油(上)第749章 克里特戰役(五)第五十九章 危機纏身第三十二章 金融動盪中第142章 出擊,王國利劍(二)第五十七章 新的施利芬計劃第286章 準備(六)第651章 無題第359章 搖搖欲墜的帝國(續)第七十五章 鋼鐵廠新領導第160章 裝甲部隊的雛形第447章 蘇波戰爭爆發第522章 貝凱什喬包暴動(上)第266章 科爾尼洛夫叛亂第477章 局勢的變化第712章 愛琴海大飆車(下)第544章 赫爾梅克衝突(三)第732章 希臘戰役(上)第794章 突尼斯角海戰(上)第290章 突襲(二)第309章 目標克盧日(四)第405章 撿漏第五章 普洛耶什蒂第339章 喀山黃金(三)第647章 西班牙黃金(二)第267章 八月革命第701章 波蘭戰役(四)第680章 捷克終結第四十章 攪局者T型車第709章 波蘭戰敗第751章 克里特戰役(七)第五十一章 柴油機的發展方向第647章 西班牙黃金(二)第116章 庫馬諾沃戰役(5500字二合一大章)第787章 大馬士革淪陷第332章 多骨米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