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科爾尼洛夫叛亂

俄國目前局勢的確不是一點點亂,而是相當亂,尤其是聖彼得堡,現在算的上是羣魔亂舞。

克倫斯基目睹了俄國軍隊的失敗,也斷送了他和臨時政府在前線軍隊所剩餘的威望。之前大肆清洗軍隊中不滿軍官的惡果出現了,士兵和軍隊對於臨時政府徹底絕望,開始自行尋找出路。其中不少人被布什爾維克黨拉攏過去,因爲他們宣揚的停戰,讓大家都能夠回到家鄉對士兵們的吸引力非同凡響。

這時候,布什爾維克黨看到機會。在戰爭不利消息傳回聖彼得堡的第二天,他們就組織了三萬民衆的遊行。在遊行隊伍中布什爾維克黨帶頭高呼“要和平,要麪包,不要戰爭”的口號。

爲此俄國臨時政府害怕又是一個一月革命,迅速調集依然忠於政府的軍隊戒備,同時派人和布什爾維克黨談判。臨時政府給予內政部長,還有司法部長的職務。面對臨時政府開出的條件,在這次談判中大部分人高層都很滿意,因爲他們都能看出這兩個職務對於布什爾維克黨的巨大作用。

但是作爲領袖的列寧對此完全不認同,因爲不像其他高層只看到利益而忘卻了危險。加入臨時政府則意味着布什爾維克黨放棄了自己最大的優勢,那就是在野政黨的身份。

作爲革命領袖的列寧擁有卓越的眼光,他早就看出現在俄國混亂局勢和崩塌經濟,不是換個政黨就能解決問題,而是需要停止戰爭舔傷口才行。至於英法高額的貸款,現在他還只有一個模糊的想法,不過現在首先需要打消高層其他成員合作的想法。

現在臨時政府只是給兩個職務,不符合列寧的期望,在他看來現在臨時政府這種多黨派的政治結合體,不能適應現在俄國的局勢。布什爾維克黨完全有能力自己開創俄國的新時代,這也是列寧的期望和看法。

爲此列寧專門找過捷爾任斯基,這一位就是後世三大間諜機構之一——兇名赫赫的克格勃的創始人,蘇聯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紅色恐怖大師捷爾任斯基。那個時候由他領導的這個有着劍與盾牌圖案的機構還叫做全俄肅反委員會,簡稱契卡。

不過這些都是後來他給世人的形象,至於現在的捷爾任斯基,可是布什爾維克黨內最受歡迎的領導人。這從布爾什維克建黨選舉中央委員時,後來十月革命的實際領導者,紅軍的創建者托洛茨基得票第三,蘇維埃政權的締造者列寧得票第二,而得票第一者,正是捷爾任斯基。

所以列寧知道只要得到捷爾任斯基的贊同,那麼將會讓黨內其他人認同自己的想法。說來可憐,作爲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列寧在黨內擁護程度不算高,這也和他長期不是被流放,就是被驅除有很大關係。君不見北洋的掌舵者袁某人,才離開三年就只能依靠威望等手段掌控北洋,而在他“生病”之前這是不可想象的。相比起來列寧還是算好的,當然這也和信仰有很大關係。

經過一晚上的交談,最終捷爾任斯基被列寧說服了。於是在第二天,捷爾任斯基憑藉自己的威望說服其他人。“鋼鐵般的費利克斯”可不只是同志和戰友對其的稱呼,甚至敵視捷爾任斯基的人也是這樣稱呼他的。

於是在捷爾任斯基的幫助下,列寧在布什爾維克黨內關於是否談判的話語權大增。於是等待布什爾維克黨答覆的臨時政府,得到一個拒絕停止示威遊行的答覆。

只是臨時政府除了和布什爾維克黨談判之外,已經將忠於自己的軍隊調到聖彼得堡。於是在布什爾維克拒絕後,臨時政府果斷鎮壓這次示威遊行。面對全副武裝士兵,民衆當然不是對手,造成400多人傷亡後,這次示威遊行被鎮壓下去。

面對這次示威遊行的推動者,布什爾維克黨內也有許多高層被抓。只是其主要領導人都沒有被抓到,其中列寧逃到了芬蘭(當時處於半獨立的處境),在此完成了《國家與革命》的寫作。而那篇我們熟悉的課文《在湖畔的列寧》,就是說的這件事。

除此之外臨時政府還在和軍方其他人員接觸,不過這方面主要是陸、海軍部長克倫斯基在做。因爲這次攻勢慘敗的關係,克倫斯基知道自己在軍隊威望已經降低的一個可怕的地步。而主要指揮者布魯西洛夫,也是將其在“布魯西洛夫攻勢”中積累威望消耗的差不多了。現在臨時政府急需一名能夠鼓舞前線士氣的指揮官。

這時候一名指揮官進入了克倫斯基的視線,那是拉夫爾·科爾尼洛夫將軍。這名在大戰爆發後才任西伯利亞第九師師長,不久轉任第48師師長,他使該師有了鋼鐵48師的稱號。因爲他特別善於防守,在德軍對戈爾利採的突破開始後,他奉命殿後,儘管他盡了最大的努力,他的師還是有一半人被打散,他也不幸重傷落入敵手當了俘虜。

進了戰俘營後他兩次逃跑都沒有成功,第三次他大量喝水造成心跳加速被轉到戰俘醫院,在這裡他換了一身奧地利軍服逃了出來,晝伏夜出,回到了自己的陣線一邊。他的出逃轟動一時,連沙皇都親自接見了他,授予他一枚英雄勳章,媒體更是把他作爲民族英雄來宣傳。

1916年拉夫爾·科爾尼洛夫任西南戰線第25步兵軍軍長。1917年一月革命後,國家杜馬首領,大地主羅江科任命他爲彼得格勒軍區司令。他以令人炫目的速度上升,在四月六日任命爲第八集團軍司令,四月二十三日被晉升步兵上將。在克倫斯基的五月攻勢崩潰後,五月八日升爲西南方面軍司令負責挽回當地的局勢。

不過最讓其出名的還是他在接任西南方面軍司令後,發給時任臨時政府俄軍總司令布魯西洛夫的一份電報。在電報中他向布魯西洛夫要求,同意他用一切手段來恢復秩序。他禁止士兵集會,廢除士兵宣言,槍斃逃兵,把他們的屍體擺在大路邊並書寫罪名。

《俄語報》把他的秘密電報公開出去,一時之間,拉夫爾·科爾尼洛夫成了資本主義的和有產者的救星,在五月十九日他被任命爲俄軍總司令。在這裡需要提一下,在擔任總司令時,他的參謀長叫安東·伊萬諾維奇·鄧尼金。

不過擔任俄軍總司令期間,拉夫爾·科爾尼洛夫和臨時政府相處並不愉快。因爲這名新任總司令要求近乎獨裁者一樣的權力,這讓已經擔任臨時政府總理兼任陸海軍部部長的克倫斯基大爲不滿。

兩個硬漢和鬥士之間必然會釀成悲劇,所以在拉夫爾·科爾尼洛夫擔任俄軍總司令僅僅十多天,在6月3日便被臨時政府撤銷其職務並且關押起來。這個消息讓其支持者騎兵第三軍大爲不滿。於是在6月9日,騎兵第三軍向聖彼得堡開進。並且第三騎兵軍聲稱除了科爾尼洛夫以外,不聽任何人的命令。並向首都調遣“突擊營”和裝甲車,要求臨時政府辭職。

這時候臨時政府才手足無措,因爲聖彼得堡沒有足夠的軍隊抵擋第三騎兵軍的進軍。因爲在鎮壓布什爾維克黨領導的遊行後,臨時政府將依然忠於自己軍隊排到前線,維持已經崩潰的俄軍士氣。

要知道德奧聯軍可不會放過這樣的好機會,前線俄軍在德奧的攻擊下崩潰依然在繼續擴大。臨時政府爲了維持戰線,只能將所剩不多,依然忠於政府的軍隊派了出去。而這時候騎兵第三軍的舉動,導致臨時政府缺少足夠的兵力鎮壓。臨時政府在手忙腳亂中突然想到,布什爾維克黨在士兵和工人中有足夠的影響力,將其邀請回來就能鎮壓下騎兵第三軍的暴動。

於是葬送臨時政府誕生第一個紅色政權的決定,就這樣被做了出來。布什爾維克黨藉助於騎兵第三軍的暴動,又重新回到了聖彼得堡,不過這一次布什爾維克黨可就是沒那麼好打發了。因爲臨時政府之前的鎮壓,讓黨內支持列寧繼續革命的呼聲大爲高漲。

現在掌控着聖彼得堡的過半軍事力量的布什爾維克黨,已經快要捏住臨時政府的咽喉,不過相信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

第698章 波蘭戰役(一)第318章 蘇恰瓦的苦戰第280章 丘吉爾的方案(下)第543章 赫爾梅克衝突(二)第十八章 演習 下第788章 慘敗的蘇軍第296章 德瓦戰役(六)第183章 薩拉熱窩事件的影響(上)第160章 裝甲部隊的雛形第769章 美援來了(上)第258章 黃金第273章 同盟國的最後條件(中)第221章 隱形整編(下)第520章 農業改革(二)第三十八章 特蘭西瓦尼亞 下第742章 南斯拉夫的態度第416章 羅蘇衝突(八)第191章 石油爭奪戰(上)第465章 行政改制(上)第728章 被打劫的埃德爾第722章 港口的空戰第139章 奧赫裡德戰役第352章 卡爾的苦惱第240章 諜影重重(終)第512章 新年演講第724章 撤退第706章 七日下華沙(二)第511章 戰列艦帶來的反響第456章 騎兵大戰坦克(終)第354章 戰前準備(下)第178章 夢想(下)第789章 空軍第12維京聯隊第624章 向索菲亞進軍(三)第414章 羅蘇衝突(六)第248章 弗蘭茨·約瑟夫逝世第305章 德瓦保衛戰(六)第707章 空襲 (中)第108章工業化合成氨第223章 嬰兒潮(上)第288章 宣戰第473章 華盛頓會議第314章 重心調整第153章 保加利亞求和第681章 布加勒斯特外交戰(上)第634章 後續的影響第389章 莫諾爾決戰(上)第461章 里加條約第404章 烏克蘭亂局第420章 反攻(上)第二十三章 展望第122章 呂勒布爾加斯戰役 完第489章 德國訪問(下)第117章 戰爭對經濟的影響第614章 希特勒總理上臺第528章 突如其來的休假(上)第764章 激戰(上)第665章 元首的羅馬尼亞行(二)第529章 突如其來的休假(下)第274章 德皇退位第130章 保加利亞的準備第201章 大肆發展的糧食加工業第367章 鯨吞(六)第488章 德國訪問(上)第188章 被影響的羅馬尼亞第八十七章 索達瓦爾的春天(二合一4500字)第158章 軍隊嘉獎第276章 羅馬尼亞的應對(下)第434章 利沃夫(上)第622章 向索菲亞進軍(一)第447章 蘇波戰爭爆發第九十三章 新的執政方案第802章 中東戰役(二)第198章 新的國王第九十六章 回家上第220章 隱形擴編(下)第722章 港口的空戰第151章 特爾諾沃戰役 (完)第701章 波蘭戰役(四)第413章羅蘇衝突(五)第500章 美國行(五)第201章 大肆發展的糧食加工業第238章 諜影重重(中)第685章 歐洲三軸心(一)第282章 準備(二)第725章 英國災難日第135章 保加利亞的軍事計劃(求訂閱)第120章 呂勒布爾加斯戰役三第八十四章 小人物的改變(爲長老天若W有情加更)第533章 羅馬尼亞新政(二)第118章 呂勒布爾加斯戰役 一第427章 羅馬尼亞共產黨(上)第376章 被救濟的德國第659章 爆發第775章 海中刺客(上)第四十章 攪局者T型車第九十一章 奧匈行 下第257章 比薩拉比亞和西烏克蘭第274章 同盟國的最後條件(下)第346章 喀山黃金(九)
第698章 波蘭戰役(一)第318章 蘇恰瓦的苦戰第280章 丘吉爾的方案(下)第543章 赫爾梅克衝突(二)第十八章 演習 下第788章 慘敗的蘇軍第296章 德瓦戰役(六)第183章 薩拉熱窩事件的影響(上)第160章 裝甲部隊的雛形第769章 美援來了(上)第258章 黃金第273章 同盟國的最後條件(中)第221章 隱形整編(下)第520章 農業改革(二)第三十八章 特蘭西瓦尼亞 下第742章 南斯拉夫的態度第416章 羅蘇衝突(八)第191章 石油爭奪戰(上)第465章 行政改制(上)第728章 被打劫的埃德爾第722章 港口的空戰第139章 奧赫裡德戰役第352章 卡爾的苦惱第240章 諜影重重(終)第512章 新年演講第724章 撤退第706章 七日下華沙(二)第511章 戰列艦帶來的反響第456章 騎兵大戰坦克(終)第354章 戰前準備(下)第178章 夢想(下)第789章 空軍第12維京聯隊第624章 向索菲亞進軍(三)第414章 羅蘇衝突(六)第248章 弗蘭茨·約瑟夫逝世第305章 德瓦保衛戰(六)第707章 空襲 (中)第108章工業化合成氨第223章 嬰兒潮(上)第288章 宣戰第473章 華盛頓會議第314章 重心調整第153章 保加利亞求和第681章 布加勒斯特外交戰(上)第634章 後續的影響第389章 莫諾爾決戰(上)第461章 里加條約第404章 烏克蘭亂局第420章 反攻(上)第二十三章 展望第122章 呂勒布爾加斯戰役 完第489章 德國訪問(下)第117章 戰爭對經濟的影響第614章 希特勒總理上臺第528章 突如其來的休假(上)第764章 激戰(上)第665章 元首的羅馬尼亞行(二)第529章 突如其來的休假(下)第274章 德皇退位第130章 保加利亞的準備第201章 大肆發展的糧食加工業第367章 鯨吞(六)第488章 德國訪問(上)第188章 被影響的羅馬尼亞第八十七章 索達瓦爾的春天(二合一4500字)第158章 軍隊嘉獎第276章 羅馬尼亞的應對(下)第434章 利沃夫(上)第622章 向索菲亞進軍(一)第447章 蘇波戰爭爆發第九十三章 新的執政方案第802章 中東戰役(二)第198章 新的國王第九十六章 回家上第220章 隱形擴編(下)第722章 港口的空戰第151章 特爾諾沃戰役 (完)第701章 波蘭戰役(四)第413章羅蘇衝突(五)第500章 美國行(五)第201章 大肆發展的糧食加工業第238章 諜影重重(中)第685章 歐洲三軸心(一)第282章 準備(二)第725章 英國災難日第135章 保加利亞的軍事計劃(求訂閱)第120章 呂勒布爾加斯戰役三第八十四章 小人物的改變(爲長老天若W有情加更)第533章 羅馬尼亞新政(二)第118章 呂勒布爾加斯戰役 一第427章 羅馬尼亞共產黨(上)第376章 被救濟的德國第659章 爆發第775章 海中刺客(上)第四十章 攪局者T型車第九十一章 奧匈行 下第257章 比薩拉比亞和西烏克蘭第274章 同盟國的最後條件(下)第346章 喀山黃金(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