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月雖是玉貴妃的外甥女,可宮中妃嬪也不是輕易可以召見親人的,她也不過進過兩三次宮而已,還是年紀還小,親孃還在的時候。後來,她就隨叔叔嬸嬸去了外地,然後,就只有在去年應錢氏之邀來京小住時,才又見過一回。
老太妃的壽宴,太后肯定會來,太后一來,後宮上上下下,但凡有點名號的,只怕沒有不來的。
這樣的場合,更不能失禮,落下笑柄。
尤其,這還是柳如月婚後作爲侯府的下一代少奶奶的第一次亮相,更是要慎重。因此,錢氏倒比她上次來京進宮晉見玉貴妃更爲緊張一些。
好不容易,錢氏才最終選定了那件新做的如意紋大紅裙子,以及同色系淺色襦子,外頭罩了件銀紅比子,看着又喜慶又大方又嬌俏又端莊,卻也不會過分搶了宮中女子的風頭,錢氏這才滿意地點了點頭。
“好,就這件好了。”
柳如月便又把這件脫了下來,換了家裡的常服。
這其實也是因爲她和謝宛雲都還沒有封號的原因,若是封了誥命什麼的,直接穿禮服進宮,也就沒這麼多麻煩事了。
“娘是不是也要去姐姐那邊瞧瞧纔好?我本來就曾進過宮,總算是有些經驗。姐姐那邊若是沒有人幫襯幫襯,鬧了笑話,那可如何是好?”
柳如月故作憂慮地說道,並仔細地觀察着錢氏的神色。
她原沒有把謝宛雲放在眼裡,朱承平又不在家裡,謝宛雲又是那種性子,看樣子並不得朱承平喜歡,柳如月便也有些懶懶地,提不起勁。誰曉得,她這麼一個鬆懈,那本以爲已經沒什麼用的老夫人倒出來蹦躂了,而且,竟然想讓那謝宛雲與她平起平坐。
柳如月頓時緊張了起來,意識到只要謝宛雲一天還是平妻,一天還沒有被打倒,她就有可以翻身的餘地。縱然朱承平的心在她這裡,可有老侯爺、老夫人的支持,再不小心有個一子半女,到時要把她弄下去,那可就難了。
竟識到先前因爲謝宛雲性格太不具攻擊性以至造成的失誤,柳如月下定決心,不會再給謝宛雲第二次的機會了。
而這一次,她要死死地把這個苗頭掐在搖籃裡,絕對。
如果錢氏不出手的話,她就要想法子出手了,絕對不可以讓謝宛雲有在老太妃面前露臉的機會。
錢氏早已有了計議,當然是不慌不忙地,笑道:“月兒放心,你宛雲姐姐她絕對不會有機會丟臉的。”
聽錢氏說得如此篤定,柳如月便知道她定已是有了對策。既然有人出手,那她當然樂得當好人在一邊看戲了。
柳如月便沒有再提這事,只與錢氏又商量一些關於給老太妃的壽禮,給玉貴妃的禮物之類的事情。
謝宛雲這時還沒有意識到危機的到來。
她以爲老夫人開了金口,這件事就板上釘釘了。畢竟,錢氏再厲害,也不能公開違抗老夫人的意思。
她仍然和往常一樣,去給錢氏請安,到老夫人的門口問一下安,照例吃閉門羹,然後,回自己的屋子,看看書,睡睡覺,賞賞花,做做針錢活。如果有人上門來,例如柳如月、朱錦雲之類的,她就和她們玩一會兒,至於別人的地頭,她卻基本上不去。是侯府裡有名的悶呆菩薩。
卻說朱承平,一到學院,命令福貴先把其餘的行李拿去他的房中安置,他自己卻帶着謝宛雲、柳如月的禮物先來拜見了先生張熹。
當時,張先生卻不在,問了師母,卻是去了後頭的竹林中,讓朱承平去後頭尋他。朱承平雖是拜入了張先生的名下,但張先生素喜清靜,弟子們都是知道的。若不是有事,便也不會來這裡擾他。這裡屬於張先生的私宅,連着後頭的竹林一起,以前,朱承平卻是沒有去過的。
在路上,便碰到了張先生。
張先生顯得有些愕然,待聽朱承平說了前事,才又恢復了平常的淡然。兩人便慢慢地走回了屋子,張先生在書房裡接見朱承平,師母泡了清
茶來待客,茶香清幽,據說是採了山上的野茶樹自個兒弄的,別有風味。
張先生先瞧過了禮物,再問朱承平:“你覺得千斤猴王硯和吳聖子的書畫好?還是這杏子酒、醬茄子好?”
朱承平端正地坐着,姿態端正,神態十分恭敬。
張先生問的隨意,朱承平卻歷來多思,並沒有馬上回答,而先想了想,這才慎重地回答道:“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東西無所謂好壞,端看哪一樣更適合自己而已。”
張先生點了點頭。
“你倒是個明白人,那對你來說,這兩份禮物,哪樣是蜜糖?哪樣是砒霜呢?”
“就是蜜糖,裡頭也未必不透着苦意;雖是砒霜,用得得當,未必不是良藥。”
朱承平如此回答。
“魚與熊掌兼得固然是好,但顧此失彼,卻未必妙了。你是個聰明人,但是,需記住,君子無欲則剛。想得到的越多,往往痛苦和煩惱也就越大。”
“謝謝先生的教導。”
朱承平雖是如此回答,但是,張先生看得出他仍未放在心上。越是聰明的人,往往越是自負,以爲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可以將一切掌握在手裡。張先生年輕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以爲什麼都能得到,最後才知道,原來,世事總難兩全,得到一些的同時,必然會失去另外一些。
但是,張先生也沒有再說這個話題。
像朱承平這樣的聰明人,若是聽得進,點到爲止即可;若是聽不進,千言萬語亦難。他雖是他的先生,也不過是傳授一些他的心得而已,聽不聽,做不做,還在於他們自己。
張先生最後留下了杏子酒和醬茄子,卻退回了千斤猴王硯和吳聖子的書畫,道:“君子有所取而有所不取,替我謝謝你這位夫人的好意,說我心領了。”
朱承平十分意外,張先生向來是不怎麼收禮的,他之所以帶來,也不過是出於禮節上的禮貌而已,沒有想到,竟然收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