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

九月十四日,光緒皇帝寫了一道密詔交楊銳帶給康有爲等人。

密詔言道:“近來朕仰窺皇太后聖意,不願將舊法盡變,並不欲將此輩老謬昏庸之大臣罷黜而登用通達英勇之人,令其議政,以爲恐失人心。

“雖經朕屢次降旨整飭,而並且有隨時幾諫之事,但聖意堅定,終恐無濟於事。即如十九日之硃諭。(將禮部六堂官革職之諭),皇太后已以爲過重,故不得不徐圖之。此近來之實在爲難之情形也。朕亦豈不知中國積弱不振,至於阽危,皆由此輩所誤;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朕之權力實有未足。

“果使如此,則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它!今朕問汝:可有何良策,俾舊法可以全變,將老謬昏庸之大臣盡行罷黜,而登進通達英勇之人,令其議政,使中國轉危爲安,化弱爲強,而又不致有拂聖意?爾等與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及諸同志等妥速籌商,密繕封奏,由軍機大臣代遞,候朕熟思審度,再行辦理。”

但是,光緒皇帝的這份密詔竟被楊銳擱置起來,未及時送出。當然,就算是火速送出也於事無補。

也就是這一天,袁世凱帶着隨員來到北京,住進法華寺。

他深知,不掌握真實的情況,就不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住下來的第一件事,是聽取徐世昌探聽到的詳細情況。

十六日,光緒皇帝在頤和園召見了袁世凱,詢問軍事甚詳。

袁世凱一一恭答。

光緒皇帝突然發問:“苟付汝以統領軍隊之任,能矢忠於朕否?”

作爲一個臣子,誰敢當面說不忠於皇帝?除非不想要腦袋!

袁世凱趕忙詛咒發誓:“臣當竭力以答皇上之恩,一息尚存,必思效忱。”

袁世凱退出後,光緒皇帝見他忠誠懇切之色溢於眉宇,認定是可以信任之人。

於是諭內閣開去他的直隸按察使缺,以侍郎待補。仍專辦練兵事務,所有應辦事宜,着“隨時俱奏”。

袁世凱一不留神又升官了。

他是想升官,很想很想,做夢都想。但是,從徐世昌探聽到的情況分析,他明顯感覺到這次升官升得是太不同尋常了。唯恐給自己帶來麻煩,於自己不利。

於是,下午急忙去各處拜訪,一邊解釋,一面繼續探聽消息。

他先找禮親王世鐸未遇到。

隨後去拜見協辦大學士、兵部尚書剛毅、戶部尚書王文韶、軍機大臣、禮部尚書裕祿。從徐世昌那裡得知,這些人都是反對維新的人士。

對這些人“備述無功受祿,萬不可克稱”,要上書辭去侍郎職務。

戶部尚書王文韶說:此乃出自聖恩,“辭也無益,反着痕跡。”

其他幾個人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

袁世凱纔打消了請辭的這個念頭。

但是,輿論已經造出去了,該找的都找了,該說的也都說了,心還是安定了一些。

但是,很奇怪的是,袁世凱升爲侍郎的事,很快傳編了北京城。

一個官員從按察使缺升爲侍郎待補,多大個事?很顯然是改革派想把袁世凱逼到己方的戰車上。

康有爲則拍案叫絕,以爲袁世凱必“喜而圖報”。

利令智昏的他,緊接着做了一件最蠢的事,令畢永年等袁世凱統兵圍頤和園時,帶人廢了西太后。而且不是個別佈置,是當着很多人的面。

或許他是想爲這些人加油打氣,爲了提振士氣。

九月十七日早晨,袁世凱入頤和園謝恩。

光緒皇帝又予以召見,大力誇讚他練兵練得好,告訴他以後可以和榮祿各辦其事。

目的是使其擺脫榮祿的控制,今後不再聽命於榮祿。

有意思的是,袁世凱離開皇帝后立刻去拜訪反維新派的主帥亦劻。

袁世凱未必不是給自己留後路,但更有可能這個時候還處於搖擺不定中。也可以說是努力在尋找着可進可退,可左可右的平衡點。

同日,守舊派御史楊崇儀等人至頤和園封事,請求慈禧太后重新“訓政”。

光緒皇帝感到大勢已去,明發上諭,着康有爲迅速前往上海督辦官報,毋得延誤觀望。

這是事先約定的暗語,維新派人士讀完這道上諭,知道大事不妙,知道有重大變故即將發生。

畢永年感覺到了事態的嚴峻,問康有爲:“今必敗矣!未知袁(袁世凱)之消息如何。”

康有爲彷徨無計,越發把賭注押到袁世凱身上。

他以爲袁世凱的軍師徐世昌與自己交情極好,對畢永年說:令譚嗣同、梁啓超、徐世昌“往袁(袁世凱)處明言之,成敗在此一舉”。

徐世昌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回到法華寺,與袁世凱密議。

他們兩個密議了什麼?人們不得而知,只是袁世凱馬上去拜會維新派的死對頭——亦劻和李鴻章。

通過進一步摸底,袁世凱已經判斷出軟弱無力的光緒皇帝和維新派必敗無疑,勢力強大的西太后一定會取得勝利。

再說榮祿掌握着董福祥和聶士成各軍數萬人,淮軍、練軍幾十營,京內尚有旗兵。十萬餘衆對自己的區區七千人,力量懸殊過甚,絕無勝算。

剛回到法華寺,收到段祺瑞派人給他送來急信。信中稱董福祥和聶士成各有一萬多人移兵小站附近,很明顯是在監視他們。

也許,在此前他還有些猶豫不決,但此時此刻,何去何從他在內心應該已經做出了決斷。

同一天,林旭把光緒皇帝 十四日寫的密詔交給了康有爲。

康有爲當即與梁啓超、譚嗣同、康廣仁、楊銳等人開會,商量營救光緒皇帝之策。

徐世昌也受邀參加了會議。

他們討論來討論去,始終想不出什麼良策。

一個個唯有捧詔大哭,是想用痛哭打動徐世昌。

他們都知道徐世昌與袁世凱的關係,和對袁世凱有怎樣的影響力。

而徐世昌也同樣地大哭。

毫無疑問,他至少是維新派的同情者。但是,他身不由己,沒得選擇。因爲他知道人必須識時務,更知道自己是幹什麼來了,自己是幹什麼的。

他的哭未必是裝給這些人看的。很有可能真的是在爲光緒皇帝,和身邊這些仁人志士而難過。因爲對於最後的結果,他比這些人誰都有數。

在無路可走的條件下,大家最終的議定是:委託譚嗣同前去袁世凱住處,說服他“勤王”。率領他的新辦陸軍,扶助光緒皇帝“登午門而殺榮祿,除舊黨”。

譚嗣同本來是不同意用袁世凱的,因爲他一直認爲袁世凱不可靠。

與康有爲爲此爭論了多次。而康有爲必用此人,他也無可奈何。

何況,要挽救時局,這個時候也沒有別的辦法可想。只能是想盡辦法激發起袁世凱的義憤,促其站在帝黨一邊,以救燃眉之急。

梁啓超也同意用袁世凱。

林旭持不同意見,認爲袁世凱過於奸詐多端,不可依賴信任,即使事情成功,將來也難以控制。

因此作一首小詩代簡送譚嗣同。

詩曰:“伏蒲泣血知何用,慷慨何曾報主恩?願爲公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輕言。(千里草是個董字,本初是袁紹的字,這裡指袁世凱)”

他是告誡譚嗣同,不要輕率用袁世凱,而應當用董福祥。

但是,此時此刻,事情十萬火急,不容再拖延遲疑,譚嗣同只有冒險一試了。

當晚,徐世昌回到法華寺,將康有爲等人商議的結果和譚嗣同欲前來的事情,告訴了袁世凱。

兩個人進一步密商了對策。

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157章 禁賭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88章 大通起義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261章 張作霖第13章 志得意滿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96章 風雲突變第235章 立法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81章 戰漢陽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405章 八股文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82章 一明一暗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64章 燎原烈火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94章 僵局第162章 國恥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
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157章 禁賭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88章 大通起義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261章 張作霖第13章 志得意滿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96章 風雲突變第235章 立法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81章 戰漢陽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405章 八股文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82章 一明一暗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64章 燎原烈火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94章 僵局第162章 國恥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