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

九月十四日,光緒皇帝寫了一道密詔交楊銳帶給康有爲等人。

密詔言道:“近來朕仰窺皇太后聖意,不願將舊法盡變,並不欲將此輩老謬昏庸之大臣罷黜而登用通達英勇之人,令其議政,以爲恐失人心。

“雖經朕屢次降旨整飭,而並且有隨時幾諫之事,但聖意堅定,終恐無濟於事。即如十九日之硃諭。(將禮部六堂官革職之諭),皇太后已以爲過重,故不得不徐圖之。此近來之實在爲難之情形也。朕亦豈不知中國積弱不振,至於阽危,皆由此輩所誤;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朕之權力實有未足。

“果使如此,則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它!今朕問汝:可有何良策,俾舊法可以全變,將老謬昏庸之大臣盡行罷黜,而登進通達英勇之人,令其議政,使中國轉危爲安,化弱爲強,而又不致有拂聖意?爾等與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及諸同志等妥速籌商,密繕封奏,由軍機大臣代遞,候朕熟思審度,再行辦理。”

但是,光緒皇帝的這份密詔竟被楊銳擱置起來,未及時送出。當然,就算是火速送出也於事無補。

也就是這一天,袁世凱帶着隨員來到北京,住進法華寺。

他深知,不掌握真實的情況,就不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住下來的第一件事,是聽取徐世昌探聽到的詳細情況。

十六日,光緒皇帝在頤和園召見了袁世凱,詢問軍事甚詳。

袁世凱一一恭答。

光緒皇帝突然發問:“苟付汝以統領軍隊之任,能矢忠於朕否?”

作爲一個臣子,誰敢當面說不忠於皇帝?除非不想要腦袋!

袁世凱趕忙詛咒發誓:“臣當竭力以答皇上之恩,一息尚存,必思效忱。”

袁世凱退出後,光緒皇帝見他忠誠懇切之色溢於眉宇,認定是可以信任之人。

於是諭內閣開去他的直隸按察使缺,以侍郎待補。仍專辦練兵事務,所有應辦事宜,着“隨時俱奏”。

袁世凱一不留神又升官了。

他是想升官,很想很想,做夢都想。但是,從徐世昌探聽到的情況分析,他明顯感覺到這次升官升得是太不同尋常了。唯恐給自己帶來麻煩,於自己不利。

於是,下午急忙去各處拜訪,一邊解釋,一面繼續探聽消息。

他先找禮親王世鐸未遇到。

隨後去拜見協辦大學士、兵部尚書剛毅、戶部尚書王文韶、軍機大臣、禮部尚書裕祿。從徐世昌那裡得知,這些人都是反對維新的人士。

對這些人“備述無功受祿,萬不可克稱”,要上書辭去侍郎職務。

戶部尚書王文韶說:此乃出自聖恩,“辭也無益,反着痕跡。”

其他幾個人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

袁世凱纔打消了請辭的這個念頭。

但是,輿論已經造出去了,該找的都找了,該說的也都說了,心還是安定了一些。

但是,很奇怪的是,袁世凱升爲侍郎的事,很快傳編了北京城。

一個官員從按察使缺升爲侍郎待補,多大個事?很顯然是改革派想把袁世凱逼到己方的戰車上。

康有爲則拍案叫絕,以爲袁世凱必“喜而圖報”。

利令智昏的他,緊接着做了一件最蠢的事,令畢永年等袁世凱統兵圍頤和園時,帶人廢了西太后。而且不是個別佈置,是當着很多人的面。

或許他是想爲這些人加油打氣,爲了提振士氣。

九月十七日早晨,袁世凱入頤和園謝恩。

光緒皇帝又予以召見,大力誇讚他練兵練得好,告訴他以後可以和榮祿各辦其事。

目的是使其擺脫榮祿的控制,今後不再聽命於榮祿。

有意思的是,袁世凱離開皇帝后立刻去拜訪反維新派的主帥亦劻。

袁世凱未必不是給自己留後路,但更有可能這個時候還處於搖擺不定中。也可以說是努力在尋找着可進可退,可左可右的平衡點。

同日,守舊派御史楊崇儀等人至頤和園封事,請求慈禧太后重新“訓政”。

光緒皇帝感到大勢已去,明發上諭,着康有爲迅速前往上海督辦官報,毋得延誤觀望。

這是事先約定的暗語,維新派人士讀完這道上諭,知道大事不妙,知道有重大變故即將發生。

畢永年感覺到了事態的嚴峻,問康有爲:“今必敗矣!未知袁(袁世凱)之消息如何。”

康有爲彷徨無計,越發把賭注押到袁世凱身上。

他以爲袁世凱的軍師徐世昌與自己交情極好,對畢永年說:令譚嗣同、梁啓超、徐世昌“往袁(袁世凱)處明言之,成敗在此一舉”。

徐世昌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回到法華寺,與袁世凱密議。

他們兩個密議了什麼?人們不得而知,只是袁世凱馬上去拜會維新派的死對頭——亦劻和李鴻章。

通過進一步摸底,袁世凱已經判斷出軟弱無力的光緒皇帝和維新派必敗無疑,勢力強大的西太后一定會取得勝利。

再說榮祿掌握着董福祥和聶士成各軍數萬人,淮軍、練軍幾十營,京內尚有旗兵。十萬餘衆對自己的區區七千人,力量懸殊過甚,絕無勝算。

剛回到法華寺,收到段祺瑞派人給他送來急信。信中稱董福祥和聶士成各有一萬多人移兵小站附近,很明顯是在監視他們。

也許,在此前他還有些猶豫不決,但此時此刻,何去何從他在內心應該已經做出了決斷。

同一天,林旭把光緒皇帝 十四日寫的密詔交給了康有爲。

康有爲當即與梁啓超、譚嗣同、康廣仁、楊銳等人開會,商量營救光緒皇帝之策。

徐世昌也受邀參加了會議。

他們討論來討論去,始終想不出什麼良策。

一個個唯有捧詔大哭,是想用痛哭打動徐世昌。

他們都知道徐世昌與袁世凱的關係,和對袁世凱有怎樣的影響力。

而徐世昌也同樣地大哭。

毫無疑問,他至少是維新派的同情者。但是,他身不由己,沒得選擇。因爲他知道人必須識時務,更知道自己是幹什麼來了,自己是幹什麼的。

他的哭未必是裝給這些人看的。很有可能真的是在爲光緒皇帝,和身邊這些仁人志士而難過。因爲對於最後的結果,他比這些人誰都有數。

在無路可走的條件下,大家最終的議定是:委託譚嗣同前去袁世凱住處,說服他“勤王”。率領他的新辦陸軍,扶助光緒皇帝“登午門而殺榮祿,除舊黨”。

譚嗣同本來是不同意用袁世凱的,因爲他一直認爲袁世凱不可靠。

與康有爲爲此爭論了多次。而康有爲必用此人,他也無可奈何。

何況,要挽救時局,這個時候也沒有別的辦法可想。只能是想盡辦法激發起袁世凱的義憤,促其站在帝黨一邊,以救燃眉之急。

梁啓超也同意用袁世凱。

林旭持不同意見,認爲袁世凱過於奸詐多端,不可依賴信任,即使事情成功,將來也難以控制。

因此作一首小詩代簡送譚嗣同。

詩曰:“伏蒲泣血知何用,慷慨何曾報主恩?願爲公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輕言。(千里草是個董字,本初是袁紹的字,這裡指袁世凱)”

他是告誡譚嗣同,不要輕率用袁世凱,而應當用董福祥。

但是,此時此刻,事情十萬火急,不容再拖延遲疑,譚嗣同只有冒險一試了。

當晚,徐世昌回到法華寺,將康有爲等人商議的結果和譚嗣同欲前來的事情,告訴了袁世凱。

兩個人進一步密商了對策。

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609章 考據癖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187章 唐繼堯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50章 過街老鼠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4章 當官真好第46章 辦實業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162章 國恥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5章 去買官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12章 平叛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407章 童子試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249章 就職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268章 張勳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491章 求博第346章 驅張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428章 大學令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97章 中山先生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165章 模範團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480章 改名字第164章 芥蒂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63章 請願大潮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
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609章 考據癖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187章 唐繼堯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50章 過街老鼠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4章 當官真好第46章 辦實業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162章 國恥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5章 去買官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12章 平叛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407章 童子試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249章 就職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268章 張勳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491章 求博第346章 驅張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428章 大學令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97章 中山先生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165章 模範團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480章 改名字第164章 芥蒂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63章 請願大潮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