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改名字

胡適滬上求學之時,風起雲涌,新舊激盪,各種新思想、新思潮一起涌入上海這個開放之地。少年胡適睜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這個變革中的世界,貪婪地吮吸着新思想、新知識。

具有開放氛圍的澄衷學堂,是胡適少年時期新思想的孕育與啓蒙的另一重要之地。

在這裡,他遇到了給他帶來思想啓蒙的老師——楊天驥先生。如他自己所說“澄衷的教員之中,我受楊千里先生(天驥)的影響最大。”

楊天驥(千里),江蘇吳縣人,清光緒二十八壬寅優貢。“蘇報案”時,參與營救章太炎等人,並積極倡言輿論自由;曾與父親楊粹卿合著《滿夷猾夏始末記》,對清廷殘民罪行進行控訴;還曾與人一起資助革命宣傳家鄒容出版《革命軍》,參與營救進步青年等。

1904年到澄衷學堂任國文教員。

楊天驥家學淵源,能文,能詩,精習楷法,精於篆刻,尤其思想活躍,目光敏銳。有一次,胡適去看他,他在胡適的作文稿本上題了“言論自由”四個字。於是,這意味深長的四個字鑲嵌在少年胡適的心中,成爲他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標。這是在清朝末年,把皇帝和孔夫子的話當做絕對真理的時代,無疑是很難得的進步思想。而最難得的,還是楊先生教國文的與衆不同,居然用《天演論》做教科書,引導胡適等一班學生讀了這一代名著:

胡適說:“有一次,他(楊天驥)教我們班上買吳汝綸刪節的嚴復譯本《天演論》來做讀本,這是我第一次讀《天演論》,高興得很。他出的作文題目也很特別,有一次的題目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試申其義’。……這種題目自然不是我們十幾歲小孩子能發揮的,但讀《天演論》,做‘物競天擇’的文章,都可以代表那個時代的風氣。”

胡適最初讀《天演論》的時候,和他的許多同學一樣,並不瞭解赫胥黎在科學史和思想史上的貢獻,也不真正瞭解科學的進化論。他們所能瞭解的,只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一類的口號和公式。看看國際上弱肉強食的殘酷鬥爭,想一想中國面臨瓜分滅國的危機,他們更覺得這個天演公式簡直是當頭棒喝,受了絕大的刺激。於是,在他們同學中的第一個反響,便是改名字。有人改名孫競存,有人改名楊天擇,胡適也改了名字。

他寫道:“我在學堂裡的名字是胡洪。有一天的早晨,我請我二哥代我想一個表字。二哥一面洗臉,一面說,就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適’字,好不好?我很高興,就用‘適之’二字。(二哥字紹之,三哥字振之)後來我發表文字,偶然用“胡適”作筆名,直到考試留美官費時(1910)我才正式用“胡適”的名字。”

這“胡適”,便是他開始接受進化論思想影響留下的一點“紀念品”。從此,赫胥黎便成了對胡適生平思想“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赫胥黎(T.Huxley,1825—1895),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馬克思稱他是“科學界一位權威”(《法蘭西內戰》)。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發表後,他竭力支持和宣傳進化學說,與當時宗教勢力作激烈的鬥爭。他第一個提出了人類起源問題和“不可知論”一詞。著有《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動物分類學導論》、《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論文》等書。

《天演論》,原是《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論文》一書的前兩篇。嚴復譯述,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由湖北沔陽盧氏木刻印行,1901年又由富文書局石印出版。今譯本書名改稱《進化論與倫理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71年7月出版)。

楊天驥先生不僅在閱讀指導中給學生洞開一扇新思想之窗,還在寫作訓練中融入新的思想元素,引發學生思考。前邊提到了,他曾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試申其義”爲題讓學生作文。

胡適在作文中寫道:“……今日之世界,一強權之世界也。人亦有言,天下豈有公理哉!黑鐵耳,赤血耳。又曰:公法者對於平等之國而生者也。嗚呼!吾國民聞之,其有投袂奮興者乎?國魂喪盡兵魂空,兵不能競也;政治學術,西來是效,學不能競也;國債累累,人爲債主,而我爲借債者,財不能競也;礦產金藏,所在皆有,而不能自闢利源,必假手外人,藝不能競也。以劣敗之地位資格,處天演潮流之中,既不足以赤血黑鐵與他族相角逐,又不能折衝樽俎戰勝廟堂,如是而欲他族不以不平等之國相待不漸漬以底滅亡亦難矣!嗚乎!吾國民其有聞而投袂興奮者乎?”

此文鍼砭時弊,慷慨陳詞,於雄辯的言辭、嚴密的推理中,表露出胡適對於中國應如何立足於強權世界的思考,折射出胡適深沉的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全文不足800字,然引據翔實,嚴謹有序,汪洋恣肆,筆力雄健,有聲震寰宇之力,振聾發聵之功。很難想象,此等雄文,竟然出自14歲少年之手!難怪楊天驥先生讀後喜不自禁地評價他“富於思考力,善爲演繹文,故能推闡無遺”,並“賞制錢二百,以示獎勵”。

少年時期的胡適熱衷於社團活動,在不足百篇的澄衷學堂日記中,談及社團活動的佔到半數。對於胡適的這份熱情,楊千里是極力保護的。胡適在日記中寫道:“今日集益會開第五次常會,特請楊千里師、鬱耀卿師演說……楊師演說‘一會之成立與否,在衆會員程度之高下,不僅在一二職員’,以譬之一室之成於衆,明晰之至”。楊千里不僅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還鼓勵學生從校內走向校外。一次,寶山縣學堂開春季遊藝會,楊千里有觀覽券,說“將來必有遊藝之舉,不可不借鏡他校”,便讓學生推舉代表前往。胡適與一名同學被推選,楊千里還爲胡適寫了介紹信,“承招待員沈商善先生招待周至,午時留膳,歸則代爲僱車,情極可感也”。

10餘年後,已是聲名顯赫的胡適撰文指出:“我們希望學生從今以後要注意課堂裡,操場上,課餘時間裡的學生生活。只有這種學生活動是能持久又最有功效的學生運動。”可見,學生活動對於胡適來說,是一筆豐厚的人生獎勵,故縈繞於心,也感念於心。

時隔29年之後,胡適仍念念不忘這位恩師,並執師禮甚恭,1934年2月3日日記中有云:“四點到楊亮功家,見着監察院的楊千里先生,……千里先生帶他的小兒子楊彥歧來,要他拜我爲師。千里先生是我師,他的兒子即是我的師弟,我如何敢當?”

在澄衷學堂,英文、算學程度過低的都不能進入高班。胡適就是因英文、算學不佳而被編入第五班(東三齋)。

爲了突破英文、算學兩門功課的學習障礙,胡適焚膏繼晷,全力以赴。

那時胡適因學校宿舍已滿,與同學、老師合住在蒙學堂東面的懷德堂。宿舍條件簡陋,沒有書桌。胡適常常在宿舍熄燈之後,設法在蚊帳外面的牀架上豎起蠟燭,藉着朦朧的燭光,伏在被窩裡,仰起頭來,把石板放在枕頭上做算術題。他自我加壓,勤習功課,就連放寒暑假也不例外。

爲了攻克代數難關,他特意買了一部丁福保先生編的代數書,利用一個暑假把初等代數自習完畢。他回憶說:“我這時侯對於算學最感覺興趣,常常在宿舍息燈之後起來演習算學問題。”

好風憑藉力,揚帆正當時。所幸的是胡適在代數和英文等學科,也同樣遇到了良師。他的算學教員鬱耀卿不僅在課堂教學中精心施教,循循善誘,還組織學生參與課外社團活動。他的英文教員張境人先生、陳詩豪先生,都是能說會寫,講解細緻。他們都是從聖約翰大學出來的,從教會學堂帶來了嚴格的語言訓練,使他們成爲最好的中學英文教員。

他在《四十自述》中坦言:“我在這一年半中,最有進步的是英文、算學,教英文的謝昌熙先生、陳詩豪先生、張鏡人先生,教算學的鬱耀卿先生,都給了我很多的益處。”

胡適的英文與數學的基礎,都是在“澄衷”打下的。因爲各科考試成績常常名列前茅,他因此接連跳級,下半年升人第三班(東二齋),次年上半年升人第二班(西一齋),並做了班長。

他說:“學校管理嚴格課程抓得很緊,每月有月考,每年年有大考,月考、大考都出榜公佈成績名次,前三名有獎品。我的考試成績常常第一,故爾不僅升班快,而且當上了第二班的班長。校方時刻注意每個學生的學科成績與品德操行,習振民幾乎認得每一個學生,也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功課。他時時將學生叫到他的辦公室裡去問話考訓。”

學習突出了可以越級跳班,反之差的學生則需留級。胡適對這一制度十分欣賞。成名後還曾多次熱情地向教育界介紹推廣這個“澄衷經驗”。

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2章 小人精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60章 山雨欲來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2章 小人精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261章 張作霖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166章 實情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428章 大學令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511章 完婚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30章 朋友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37章 涉外事件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
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2章 小人精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60章 山雨欲來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2章 小人精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261章 張作霖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166章 實情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428章 大學令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511章 完婚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30章 朋友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37章 涉外事件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