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學在“澄衷”

胡適常說,他在“澄衷”求學期間有三個較大的收穫:

其一、英文與數學的進步很快。

其二、他小時體弱多病,到上海上學後,注意體育鍛煉,他在“梅溪”與“澄衷”期間從來不曾缺脫一堂體育課。雖然他從沒有參加過什麼體育競技的比賽,但他上體育課總是“很用氣力做種種體操”。 他的身體也開始逐漸強健。

其三、大膽參加各種社會羣體活動。他在家鄉時處於婦女的保護圈中,顯得羞怯、文弱、膽小,到上海後逐漸擺脫這種習性。到“澄衷”不久,他便成爲學校各種活動的骨幹分子、活躍分子。

胡適特別擅長講演,是一位出色的講演大師。他一生做過無數次的講演,成大名後也回母校“澄衷”作過講演。他的講演能力雖成熟於留美期間,但濫觴於“澄衷”。 生平首次的演講就是在“澄衷”作的。

正如他在日記中所言:“吾入澄衷學堂以後,始稍稍得朋友之樂。居澄衷之第二年,已敢結會演說,是爲投身社會之始。”

在澄衷學堂就讀期間,胡適寫下了他存世最早的100篇日記(《丙午年學界用自治日記》)。該日記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

值得注意的是,這100篇澄衷日記中,涉及社團活動的約佔總數的一半。在五個多月中,僅胡適發起或參與的學生自治性組織就有“自治會”、“閱書會”、“集益會”、“理化研究會”、“講書會”、“算術研究會”、“球會”等近十種。

社團活動自然離不開演講,胡適在日記中記述:“4月13日,集益會開第七次常會,諸位師生就會員出會之法、‘泰否’二字之義、南昌教案事、光學、算術九試法等話題發表演講,……”

胡適則“聞諸君演說,輒生無數感情,乃登臺演說,總論各人之演說”,深得會員好評。

“4月29日,‘自治會’會時,胡適演說三事:‘釋治字之意’、‘論同學宜於學問上、德性上着力競爭’、‘論選舉時被選者及選人者之權利義務’。”

之後選舉職員,胡適以18票之多被選爲會長,其演講之魅力,可見一斑。

在《四十自述》中,胡適回顧了他曾在澄衷“自治會”發表題爲“論性”的演說。他否定孟子的“性善說”與荀子的“性惡說”,贊同王陽明的性“無善無惡,可善可惡”之說。孟子曾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胡適直言孟子不懂得科學,不明白地心萬有引力和水自會保持水平的原理。認爲“水無有不下”,並非水性向下,只是地心吸力引它向下。吸力可以引它向下,高高的蓄水塔也可以使自來水管裡的水向上。依據水無上無下保持水平,卻又可上可下的特點,論證了王陽明的“性論”的正確性。胡適的這番演說通俗形象,深入淺出,頗受同學的歡迎。

正是因爲澄衷學堂開放的氛圍、衆多的社團活動,使得胡適有了較多的演講訓練機會,爲日後成爲舉世矚目的演講大師邁開了堅實的一步。

在澄衷學堂,胡適所讀的新書之中,對他生平思想影響最大的還有一個人,就是梁啓超。

梁啓超是著名的維新黨領袖人物。戊戌變法失敗後,他流亡日本,創辦《新民叢報》,繼續宣傳君主立憲的改良主義,成了保皇黨人。

作爲清末民初重要歷史人物,雖其在對抗革命黨、支持北洋軍閥政府袁世凱、段祺瑞等事件中,引發諸多爭議甚至不滿,但他一生致力於民族強盛和國家繁榮吶喊奔波,在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地位不能動搖;是中國新史學的開山祖師和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不可否定;在清末科舉制度的廢除和立憲運動的推手作用不能忽略。

他堅持介紹西方的新學,抨擊他所處時代中國社會的黑暗,解剖國民性的缺點和弱點,而且文章“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在中國思想界仍有相當大的影響,發揮了巨大的啓蒙作用。

胡適在梅溪學堂便開始讀《新民叢報》,讀梁啓超一派人的文章。到澄衷以後,似乎和梁氏更結下了不解之緣。

澄衷學堂是依據學生的英文水平分班,故班裡學生國文程度參差不齊。楊老師將學生分成三組:甲組讀飲冰室文;乙組讀讀粹化新編,丙組讀春風館國文教科書。其中,乙組和丙組人數居多,只有胡適與另外三人分在“最高級別”的甲組。

胡適所在甲組讀的飲冰室文,也就是梁啓超的著作。

胡適最初接觸梁氏文章,緣於二哥胡紹之推薦。轉入澄衷學堂後,在楊老師的影響下,對梁氏著作有了更廣泛、更深入的閱讀。他從梁啓超的文章中,知道世界上除了孔子孟子以外,還有培根、笛卡爾、霍布士、斯賓諾莎、孟德斯鳩、盧梭、康德、達爾文等許多大思想家和大學問家。他折服於梁氏文章的魔力,他的思想也不能不跟着梁啓超走。

胡適說,他那時“受了樑先生無窮的恩惠”。主要是兩部著作對他的思想事業影響極大,第一是《新民說》,第二是《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新民說》,是梁啓超有代表性的政論著作。現在版的全書共二十節。分別爲第一節敘論、第二節論新民爲今日中國第一急務、第三節釋新民之義、第四節就優勝劣敗之理以證新民之結果而論及取法之所宜、第五節論公德、第六節論國家思想、第七節論進取冒險、第八節論權利思想、第九節論自由、第十節論自治第十一節論進步(一名中國羣治不進之原因)、第十二節論自尊、第十三節論合羣、第十四節論生利分利、第十五節論毅力、第十六節論義務思想、第十七節論尚武、第十八節論私德、第十九節論民氣、第二十節論政治能力。

書的主旨,是要改造中國的國民性,試圖把這個老大落後的民族,改造成一個先進強盛的新民族,使“吾四萬萬人之民德民智民力”,可以同西方的先進民族相匹敵,成爲新民。梁啓超說:“苟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因此,梁氏自號“新民子”,自稱“中國之新民”,他辦的雜誌也叫做《新民叢報》。總歸一句話,他把“新民”看作是“今日中國第一急務”。

胡適讀到的《新民說》,是彙編了關於歷舉西方民族的許多優長、解剖中國國民的奴隸根性的十幾篇文章的老版本,覺得給他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使他相信中國之外,還有很先進的民族,很先進的文化。

由此,胡適認爲:《新民說》的最大貢獻在於指出中國民族缺乏西洋民族的許多美德。

言道:“他(梁啓超)指出我們所最缺乏而最須採補的是公德,是國家思想,是進取冒險,是權利思想,是自由,是自治,是進步,是自尊,是合羣,是生利的能力,是毅力,是義務思想,是尚武,是私德,是政治能力。他在這十幾篇文字裡,抱着滿腔的血誠,懷着無限的信心,用他那枝‘筆鋒常帶情感’的健筆,指揮那無數的歷史例證,組織成那些能使人鼓舞,使人掉淚,使人感激奮發的文章。其中如《論毅力》等篇,我在25年後重讀,還感到他的魔力。何況在我十幾歲最容易受感動的時期呢?”

另一篇《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是梁氏早年的學術著作。他將中國學術思想史分爲七個時代:一、胚胎時代,春秋以前是也;二、全盛時代,春秋末及戰國是也;三、儒學統一時代,兩漢是也;四、老學時代,魏晉是也;五、佛學時代,南北朝、唐是也;六、儒佛混合時代,宋、元、明是也;七、衰落時代,近二百五十年是也;八、復興時代,今日是也。

這種劃分,今天看來自然是需要商榷的,但這是在一百多年前,正如胡適所說,這篇文章“是第一次用歷史眼光來整理中國舊學術思想,第一次給我們一個‘學術史’的見解”。因此,胡適也最愛讀,而且也給胡適“開闢了一個新世界”,使他知道“四書”“五經”之外,中國還有學術思想。

但梁啓超的這篇文章沒有寫完,只是一個半成品。胡適覺得很失望,很不滿足。

後來梁氏又在《新民叢報》上續作,也沒有完成,中間仍缺三個時代最緊要的部分。胡適眼巴巴地望了幾年,忽然靈機一動:“我在失望的時期,自己忽發野心,心想:我將來若能替梁任公先生補作這幾章闕了的中國學術思想史,豈不是很光榮的事業?我越想越高興,雖然不敢告訴人,卻真打定主意做這件事了。這一點野心就是我後來做《中國哲學史》的種子。”

由此可見,梁啓超對胡適一生的思想和事業,影響是何等重大。

胡適四十歲左右,在學術界如日中天,堪稱泰斗的中青年時期,對已漸被大浪淘退的梁啓超,依然敬重有加。

他常說:“我們把樑先生看作老輩”,又說梁任公:“和藹可親,全無城府,一團孩子氣”。

梁氏逝世,他特別難過,在日記中寫道:“今天任公大殮,我在廣慧寺。我同(任)叔永、陳寅恪、周寄梅去送他入殮,第一個見着蹇季常,他兩眼噙着老淚,我說,我來遲了8分鐘!也不覺墜淚了!……有許多任公舊友下淚的。”

20餘年後,提及梁啓超,胡適又說: “(協和醫院)世界最新最完備的一個醫院,競無法延長一位平日體格很強,生龍活虎一般的大人物的壽命。”作爲朋友抑或師長,這是胡適先生作爲晚輩予以的敬愛和惋惜。

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486章 學寫詩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66章 機會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15章 挫折第50章 過街老鼠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27章 如願以償第410章 會考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85章 殿前作答第71章 您不走嗎第40章 系矯旨第112章 兵變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247章 外逃第247章 外逃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14章 平定政變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6章 署理山東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165章 模範團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62章 垂釣洹上第33章 告密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28章 下重藥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68章 武昌起義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45章 積重難返
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486章 學寫詩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66章 機會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15章 挫折第50章 過街老鼠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27章 如願以償第410章 會考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85章 殿前作答第71章 您不走嗎第40章 系矯旨第112章 兵變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247章 外逃第247章 外逃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14章 平定政變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6章 署理山東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165章 模範團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62章 垂釣洹上第33章 告密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28章 下重藥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68章 武昌起義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45章 積重難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