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

唐內閣是被同盟會很看好的。

唐紹儀在袁世凱逼迫和百般刁難下辭職,導致唐內閣的垮臺,使宋教仁等覺得必須要實現政黨政治,通過政黨組閣,方能與袁世凱的獨裁行徑相抗衡。

同盟會雖然是議會中的第一大黨,但距成爲獨立組閣的政黨,其力量還是很不夠的。要達此目的,必須聯合其他小黨團,才能成爲一真正強大的政黨。因此,宋教仁極力主張再次改組同盟會。

孫.中.山對改組同盟會表示支持和贊同,一九一二年七月同盟會本部兩次召集改組會議,多數人員贊同改組。

會後宋教仁積極着手改組工作,先謀求同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聯合。

八月七日三黨代表舉行會議,就黨名、黨綱等達成協議;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也表示同意加入合併。

九月五日,五個黨的代表開會通過宋教仁、楊南生等起草的《國民黨組黨宣言》,以同盟會、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五黨名義公開發表。

當天孫中山、黃興聯名致電同盟會各支部,要求各支部對改組一事“務求同意”,說明變更會名是適時的。

九月十五日,國民黨在北京湖廣會館召開正式成立大會,孫.中.山出席大會並發表演說。大會宣告國民黨成立,推舉孫中山爲理事長,黃興、宋教仁、吳景濂等八人爲理事。

國民黨的黨務實由宋教仁代理主持。

國民黨以“鞏固共和,實行平民政治”爲宗旨,以保持政治統一、發展地方自治、勵行民族同化、採用民生政策、維持國際平和爲政綱。從宗旨、黨綱來看,國民黨在大力擴充組織力量的同時,主張責任內閣以分袁世凱權力,積極維護共和制度和反對專制,在很多問題與袁世凱處於對立地位,團結了相當部分反袁世凱獨裁的政治勢力。

國民黨也如願得到了壯大。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號遁初,亦作鈍初、遯初、敦初,別號漁父,化名犟齋、宋錬、中島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仙瑞鄉上坊村香衝(今漳江鎮教仁村香衝組)人。 中國近代革命先驅者之一,被稱作爲“中國憲政之父”。

清光緒八年(1882年),宋教仁出生於湖南常德桃源。光緒十四年(1888年),六歲的宋教仁進入私塾讀書。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宋教仁入讀桃源漳江書院。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宋教仁考中秀才。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宋教仁赴武昌投考美國聖公會文華書院普通中學堂(現華中師範大學),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 翌年入學,在校期間,由吳祿貞組織的革命團體在武昌花園山的聚會吸引了他,常與同學議論時政。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八月,宋教仁結識了黃興,併成爲摯友。同時,因不滿清政.府統治,他開始傾向革命。十一月四日,與黃興、劉揆一、陳天華、章士釗等發起成立華興會。

光緒三十年(1904年)二月二十五日,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爲宗旨的華興會在長沙西園正式成立,選黃興爲會長,宋教仁爲副會長;七月,在武昌發起創建“科學補習所”;十一月,計劃在長沙進行起義反抗清朝政.府,但事泄未遂,宋教仁潛赴日本,於這一年十二月十三日抵達日本。 [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創辦革命雜誌《二十世紀之支那》,併入讀日本法政大學。在留日期間,他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特別感興趣,廣泛地閱讀了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和社會制度方面的書籍。他還翻譯了各種文稿,有《日本憲法》、《俄國之革命》、《英國制度要覽》、《萬國社會黨大會略史》、《各國警察制度》、《世界史年表解》、《俄國制度要覽》、《澳大利、匈牙利制度要覽》、《比利時、澳匈國、俄國財政制度》、《美國製度概要》等等。宋教仁從這些翻譯工作中,系統地掌握了理論知識,對當時世界重要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各種制度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八月,支持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加入並擔任司法部檢事長,同時將《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爲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宋教仁一度回到中國,在東三省從事反清活動,後因躲避追捕又再次去日本。

期間,根據其偵探結果編纂《間島問題》一書,爲清政.府日後保護圖們江間島地區提供了有力證據。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黃興赴安南謀舉事,舉薦宋教仁代理同盟會庶務,宋教仁由此開始主持同盟會日常工作,參與一切機密事務。

宣統二年(1910年)底,宋教仁從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報》主筆,以“漁父”筆名撰寫大量了宣傳革命的文章。

宣統三年(1911年),宋教仁赴香.港參加廣州起義的準備工作;七月,宋教仁與譚人鳳、陳其美在上海組建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親任總務幹事。 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爆發,十月二十八日,宋教仁與黃興一同抵達武昌,參加革命**的法律工作,參與起草《鄂州臨時約法草案》;十一月十三日離開武昌,赴上海;十二月初,抵達南京。

民國元年(1912年)一月一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宋教仁被任命爲法制院院長,起草了憲法草案《中華民國臨時**組織法》;四月二十七日,出任唐紹儀內閣的農林總長;七月,因不滿袁世凱破壞《臨時約法》,辭去農林總長之職;七月二十一日,當選爲同盟會總務部主任幹事,主持同盟會工作;八月二十五日,國民黨成立,當選爲理事,並被孫中山委爲代理理事長。

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十三日,宋教仁自漢口沿江東下,二月十五日抵達上海,寄住在同孚路二十一號黃興家中。在國民黨選舉勝利並且有望組織責任內閣的情況下,孫中山並沒有與宋教仁就相關事宜進行直接磋商,反而經過與袁世凱中央**的密電協商,二月十日乘山城丸赴日本進行並不急切的考察訪問。

二月十九日,宋教仁在國民黨上海交通部發表演講,明確地撇開孫中山發明的五權憲法而大講他自己三權分立的憲政設想:“討論憲法,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應如何分配,中央與地方之關係及權限應如何規定,是皆當依法理,據事實,以極細密心思研究者”。接下來,他再一次以激烈言辭全盤否定袁世凱政.府當局的內政外交,認爲只有國民黨方面出面組織的議會政黨責任內閣,纔是救治“不良政.府”的“醫生”;

三月,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基本結束,在宋教仁的主持經營下,國民黨取得重大勝利。衆議院議員五百九十六人,國民黨得二百六十九議席,共和黨得一百二十議席,統一黨得十八議席,民主黨得十六議席,跨黨者得一百四十七議席,無黨派二十六席。

參議院議員二百七十四人,國民黨得一百二十三席,共和黨得五十五席,統一黨得六席,民主黨得八席,跨黨者三十八席,無黨派四十四席。

國民黨在參、衆兩院八百七十議席中佔有三百九十二席,雖然沒有超過半數,但由於共和、民主、統一三黨加起來只有二百二十三席,國民黨依然可以憑藉其絕對優勢影響操縱參、衆兩院。可以說,宋教仁等付諸努力的國民黨組閣的目標已經達成。

國民黨的選舉勝利,進一步擡高了宋教仁的政權預期和政治熱情。

一九一三年一月十日,袁世凱下達正式國會召集令,命令所有當選的參衆議員,於同年三月齊集北京。三月十九日,袁世凱又通電全國,宣佈於四月八日舉行國會開會禮。

作爲在大選中勝利的國民黨代表,宋教仁應袁世凱之邀,從上海赴北京商議國家大事。

三月二十日十時,宋教仁及前來送別的國民黨重要人物黃興、于右任等到達車站。

十時四十分,當宋教仁在大家的簇擁下走向檢票口時,一聲沉悶的槍響過後,宋教仁捂住腹部,痛苦地說道:“我中槍了。”

整個站臺頓時大亂。這時,只見一人拼命逃離站臺奔向出口,其間連着摔了兩跤,之後沿着車站鐵欄向東逃脫。混亂中,黃興等人護送宋教仁到車站外,攔住一輛車,由於右任送宋教仁到滬寧鐵路醫院,其餘的人留下來希望能抓獲兇手。

而此時,整個站臺上竟沒有一名巡警。

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491章 求博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27章 如願以償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409章 怪八股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346章 驅張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84章 海軍起義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89章 內鬥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33章 告密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95章 打破僵局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87章 吳祿貞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78章 漢口之戰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94章 僵局第88章 大通起義第46章 辦實業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409章 怪八股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38章 高密事件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95章 打破僵局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429章 辭職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33章 告密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530章 白話詩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261章 張作霖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122章 如此黑暗
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491章 求博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27章 如願以償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409章 怪八股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346章 驅張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84章 海軍起義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89章 內鬥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33章 告密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95章 打破僵局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87章 吳祿貞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78章 漢口之戰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94章 僵局第88章 大通起義第46章 辦實業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409章 怪八股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38章 高密事件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95章 打破僵局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429章 辭職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33章 告密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530章 白話詩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261章 張作霖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122章 如此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