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鐵骨錚錚

大明中興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張魁山等人壓着霍靳樑等俘虜回到北京城。

張魁山進宮拜見。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末將張魁山,幸不辱命,已清剿西部所有漢奸,光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各地,請皇上明鑑!”張魁山恭敬的向朱慈烺覆命。

“好,哈哈哈哈,愛卿與衆將辛苦了,待回到南京城,朕將論功行賞,絕不虧待諸將!”朱慈踉哈哈大笑道。

對於張魁山等人如此迅速的掃平西部漢奸殘餘,朱慈踉感到很滿意。如今大明所有本土迴歸,內外皆定,各軍將領都爲此立下汗馬功勞,回到南京城後,論功行賞是必須的。

“謝皇上隆恩!”張魁山也不推辭,笑着謝恩道。

當前,朱慈踉在北京城還有一件事沒有做,那便是重新按照帝王的規格安葬崇禎皇帝,待這件事情做完,他纔會回到南京城。

重新安葬崇禎皇帝這件事情並不簡單,事實上從事情提出來到現在,已經過去大半個月時間了,可大量準備工作都還沒有準備好,而且太后也打算親自來到北京城參與,算算時間,太后大約還要兩天的時間纔到。

“皇上,掘土工作已經進行了大半,各種葬品也從江南陸續運來!”錢謙益全權主持修建崇禎皇帝陵墓一事。

崇禎皇帝陵墓的位置就位於天壽山北側,大明自成祖後的皇帝都是葬於天壽山,崇禎皇帝的陵墓的位置其實早就有了決定,只不過這些年大明內外交困,連年征戰,崇禎皇帝爲了節省經費,才一直沒有開挖自己的陵墓,而崇禎皇帝死後,李自成爲了面子才葬了崇禎皇帝,只不過做爲造反起家者,李自成當然不可能按照皇帝的規格來安葬崇禎皇帝,幫他挖陵墓更是不可能,所以便直接挖開已死去的田妃的墓穴,將崇禎皇帝葬進了一個妃子的墓中,不免也有些侮辱崇禎皇帝的意味在裡面。

滿人佔據北京城的時候,爲了籠絡民心,原也有爲崇禎皇帝重新修煉陵墓安葬一事,事實上,滿人已經挖開了近半土石,表面墓園也都修了不少,若不是後面徐州之戰滿人戰敗,或許滿人已經將崇禎皇帝重新安葬了。

也正是因爲滿人幫助挖開了近半土石,現在大明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做到這個程度。

“儘量加大力度,預計能否在年前將陵墓建好?”朱慈踉問道,心裡他還是希望能趕回南京城過年的。

“請皇上放心,滿人先前已經幫助建了不少,大大節省了工期,大約五日之內,陵墓工事便可完工,正巧趕上二十四日宜安葬之時,屆時便可重新安葬先帝!”錢謙益說道。

“嗯,如此就好!”朱慈踉點了點頭,滿意道。

兩日後,周太后抵達北京城,朱慈踉親自在城門口迎接。

“兒臣參見母后!”朱慈踉對周太后行了個禮道。

“皇兒快起來。”周太后上前將朱慈踉扶了起來。

不到四十歲的周太后並不顯老,風韻猶存,當年她三十二歲隨朱慈踉南下南京城,至今已經六年多過去了。

周太后看着眼前的正陽門,當年她便是從這座城門離開的北京城,如今又要從這座城門進入北京城,六年多以來,她無時無刻不再想這一刻。

“皇兒,辛苦你了,你比你父皇厲害,你父皇在天之靈,能看到你光復北京城,驅逐韃虜,重新統一大明,當可安息了。”想到當年崇禎皇帝的死,周太后很是傷感。

她十五歲便嫁給崇禎皇帝,跟崇禎皇帝夫妻十八年,雖然說不上多麼伉儷情深,但也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朱慈踉淡笑不語,這些都是他做爲大明皇帝該做的而已,並不覺得有什麼可以值得稱道的。

十二月二十四日,剛剛完工的崇禎皇帝陵墓正好趕上了今日的宜安葬的日子。

田妃的墳墓被掘開,崇禎皇帝的遺骸被取出重新安葬。

周太后親自爲崇禎皇帝的遺骸蓋上皇袍明布,入殮蓋棺,將崇禎皇帝的棺木護送入陵墓內。

隨着各種陪葬品被送進去後,墓口漸漸被封閉,但這並沒有完。

“擡上來!”朱慈踉下令道。

當即,一塊蓋着白布的石碑被擡了上來。

白布被掀開,石碑上刻着四個大字鐵骨錚錚露了出來,旁邊還有幾行小字不稱臣,不納貢,不賠款,不割地,不和親,天子御國門,君王死社稷,鐵骨錚錚!

看到這樣一個石碑,不管是周太后還是錢謙益等參加安葬的重臣,所有人心裡都震動了,特別是那一行小子,顯盡大明立國至今的錚錚鐵骨,不管是當年英宗被瓦剌俘虜,受多少折磨都寧死不降,北京城下,被鋼刀架在脖子上都呼喊大明抵抗瓦剌的進攻,還是六年前的崇禎皇帝,在北京城破之前,明明有機會逃離北京城,但他就是沒有逃,北京城破之後,寧願自縊煤山,也不願向反賊投降,更留下血書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連李自成等反賊看了都動容,不得不欽佩。

不說崇禎皇帝有多英明,但至少君王死社稷,鐵骨錚錚,他做到了,所以當得起這塊石碑。

立下這塊石碑,朱慈踉可不只是立給崇禎皇帝的,更是立給大明後世帝王的,他相信,有這塊石碑在,上面的字便會成爲錚錚祖訓,今後的大明曆代皇帝,不會有誰敢違背上面的錚錚祖訓。

朱慈踉立下這塊石碑,也是立下今後大明的錚錚鐵骨,更是立下華夏民族的錚錚鐵骨。

華夏民族寧折不屈,唯有不斷髮奮圖強,自強不息,才能在今後的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着最輝煌的一頁。

周太后流下了淚水,在場的所有男子都睜大着雙眼,血液沸騰!

南京廣報司派來的大明日報記事將這偉大的一幕記錄了下來,不日將通過大明日報,傳報天下。

數日後,隨着這一期的大明日報散發出去,天下震動了,所有大明百姓的胸口如同燃燒了一團熱血,有人雙拳緊握,有人激動的吶喊,發泄這令人無比振奮的一幕,甚至比北京城光復更讓他們激動。

不稱臣,不納貢,不賠款,不割地,不和親,天子御國門,君王死社稷,鐵骨錚錚!這一行字體在朱慈踉回到南京城後,被朱慈踉毫不猶豫的寫進大明今後的祖訓當中。

鐵骨錚錚,寧折不屈,無疑將在今後成爲所有大明百姓心裡的勵志銘,也是大明今後所有帝王的堅持,將不斷推動着大明向更巔峰前進。

第394章 黎州城外的大戰(二)第362章 多爾袞的命令第212章 撤退之路上的血戰(五)第867章 馬六甲大海戰(五)第692章 全線潰敗第54章 督師史可法(下)第537章 大明中央銀行(三)第1020章 滿清與奧地利之戰(二)第1028章 非洲的爭奪第112章 形勢危急第1035章 快速發展的歐洲第355章 大明井噴式的發展第562章 滿人與波斯帝國之戰(二)第45章 平衡第31章 傳國玉璽第641章 中興八年第946章 鐵甲艦初顯威(三)第582章 倭寇出兵第1006章 進攻巴黎(三)第704章 羣臣心裡的刺第710章 滿人的憤怒與妥協(二)第146章 交戰(二)第459章 泰安兵變(二)第640章 第六百三十七 東亞統一(二)第192章 出征前夜(一)第420章 多爾袞的緊迫第285章 大明科技的蓬勃發展(二)第1070章 君士坦丁堡之戰第323章 陳秀秀第642章 長平公主第299章 福王敗亡的先兆第286章 大明科技的蓬勃發展(三)第815章 奧斯曼帝國入侵第960章 全軍覆沒第854章 聯合艦隊劍指大明第739章 殺戮之夜(二)第578章 攻陷平壤(上)第827章 哥薩克之敗第558章 波斯帝國的妥協第422章 滿人版的‘應龍軍’(二)第823章 奧斯曼鐵騎軍團覆滅第1055章 多爾袞的後手?第639章 統一東亞(一)第48章 新軍訓練科目第545章 中興七年第132章 最後一戰到來第805章 佔領澳洲(五)第875章 強勢撲滅第810章 大海戰陰雲(二)第696章 波斯帝國滅亡(三)第532章 滿人與準格爾之戰第803章 佔領澳洲(三)第64章 選妃立後之議第291章 聖旨下的巨浪第294章 舉旗造反(二)第173章 君臣談心第704章 羣臣心裡的刺第795章 呂宋島之戰(五)第489章 決戰燕碭山(六)第301章 九江城外的大戰(二)第521章 轉變對待屬國的方式第688章 決戰伊斯法罕(三)第744章 易服與滔天巨浪第165章 劉宗敏戰死(上)第601章 戰後第908章 完全碾壓(一)第814章 神權與王權(二)第959章 孟加拉灣大海戰(七)第586章 決戰九雲嶺(一)第946章 鐵甲艦初顯威(三)第706章 滿人俘虜迴歸大清之路(一)第56章 吳三桂求援清兵第864章 馬六甲大海戰(二)第428章 陳秀秀的暴力第375章 收復河南全境第154章 爭論與妥協(下)第566章 議和(二)第601章 戰後第784章 新暹羅王第778章 吊打西班牙僱傭軍(一)第1030章 強大的壓力第326章 秋糧的大豐收(一)第783章 進攻暹羅國第1045章 鰲拜的挫敗一第925章 五國聯盟軍第977章 奧斯曼帝國的趙括(二)第975章 多爾袞的毒計?第419章 張獻忠最終的下場第579章 攻陷平壤(下)第468章 東光縣城下(三)第926章 決戰巴拿馬(一)第198章 多鐸的恐慌(二)第105章 觀兵第965章 各國來使第959章 孟加拉灣大海戰(七)第725章 敞開心扉(一)第468章 東光縣城下(三)第391章 巾幗英烈第632章 奔襲長野第951章 規模龐大的歐洲聯合艦隊
第394章 黎州城外的大戰(二)第362章 多爾袞的命令第212章 撤退之路上的血戰(五)第867章 馬六甲大海戰(五)第692章 全線潰敗第54章 督師史可法(下)第537章 大明中央銀行(三)第1020章 滿清與奧地利之戰(二)第1028章 非洲的爭奪第112章 形勢危急第1035章 快速發展的歐洲第355章 大明井噴式的發展第562章 滿人與波斯帝國之戰(二)第45章 平衡第31章 傳國玉璽第641章 中興八年第946章 鐵甲艦初顯威(三)第582章 倭寇出兵第1006章 進攻巴黎(三)第704章 羣臣心裡的刺第710章 滿人的憤怒與妥協(二)第146章 交戰(二)第459章 泰安兵變(二)第640章 第六百三十七 東亞統一(二)第192章 出征前夜(一)第420章 多爾袞的緊迫第285章 大明科技的蓬勃發展(二)第1070章 君士坦丁堡之戰第323章 陳秀秀第642章 長平公主第299章 福王敗亡的先兆第286章 大明科技的蓬勃發展(三)第815章 奧斯曼帝國入侵第960章 全軍覆沒第854章 聯合艦隊劍指大明第739章 殺戮之夜(二)第578章 攻陷平壤(上)第827章 哥薩克之敗第558章 波斯帝國的妥協第422章 滿人版的‘應龍軍’(二)第823章 奧斯曼鐵騎軍團覆滅第1055章 多爾袞的後手?第639章 統一東亞(一)第48章 新軍訓練科目第545章 中興七年第132章 最後一戰到來第805章 佔領澳洲(五)第875章 強勢撲滅第810章 大海戰陰雲(二)第696章 波斯帝國滅亡(三)第532章 滿人與準格爾之戰第803章 佔領澳洲(三)第64章 選妃立後之議第291章 聖旨下的巨浪第294章 舉旗造反(二)第173章 君臣談心第704章 羣臣心裡的刺第795章 呂宋島之戰(五)第489章 決戰燕碭山(六)第301章 九江城外的大戰(二)第521章 轉變對待屬國的方式第688章 決戰伊斯法罕(三)第744章 易服與滔天巨浪第165章 劉宗敏戰死(上)第601章 戰後第908章 完全碾壓(一)第814章 神權與王權(二)第959章 孟加拉灣大海戰(七)第586章 決戰九雲嶺(一)第946章 鐵甲艦初顯威(三)第706章 滿人俘虜迴歸大清之路(一)第56章 吳三桂求援清兵第864章 馬六甲大海戰(二)第428章 陳秀秀的暴力第375章 收復河南全境第154章 爭論與妥協(下)第566章 議和(二)第601章 戰後第784章 新暹羅王第778章 吊打西班牙僱傭軍(一)第1030章 強大的壓力第326章 秋糧的大豐收(一)第783章 進攻暹羅國第1045章 鰲拜的挫敗一第925章 五國聯盟軍第977章 奧斯曼帝國的趙括(二)第975章 多爾袞的毒計?第419章 張獻忠最終的下場第579章 攻陷平壤(下)第468章 東光縣城下(三)第926章 決戰巴拿馬(一)第198章 多鐸的恐慌(二)第105章 觀兵第965章 各國來使第959章 孟加拉灣大海戰(七)第725章 敞開心扉(一)第468章 東光縣城下(三)第391章 巾幗英烈第632章 奔襲長野第951章 規模龐大的歐洲聯合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