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殺佛蘭茲?斐迪南大公的是波斯尼亞的一個塞爾維亞青年學生,名叫加弗裡洛?普林西普。在事後的審判中,普林西普大膽地陳述了他的信念和動機。“我毫不後悔,因爲我堅信我消滅了一個給我們帶來災難的人,做了一件好事。……我看到了我們的人民每況愈下。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知道鄉村中所發生的一切--…這一切都對我產生了影響,而且,我還知道他‘大公’是德國人,是斯拉夫民族的敵人。……作爲未來的君主,他會阻止我們聯合,實行某些顯然違揹我們利益的改革。”
情報部的特工們就連這樣的情報都搞來了,肖峻不禁爲自己的這些出色的特工而自豪,他們太棒了,應該爲這些在地下戰線的英雄們記功。
蔡鍔這時候說了一句:“下面各國的外交官就要和走馬燈一樣轉個不停了。
”
肖峻說道:“是的他們都要開始暴露出自己那一付猙獰的面孔了。”
圖文軒對皇帝說道:“我們也要給奧匈帝國發一個電吧,終究表面上我們都是朋友啊。”
“是的,電在七月三十一日發出,下面一週國際上將是非常繁忙的一週了,他們的態度就完全暴露出來了。戰爭估計在一個月內就可以打響了。”
由於槍號離的太近了,奧匈帝國認爲這是從塞爾維亞軍方出來的武器,塞爾維亞也提不出有利的證據來。現在就是沒有這些武器,這也是開打的有力藉口了。
六月二十八日星期日下午,德皇在基爾海面遊艇上獲悉弗蘭茨?斐迪南遇刺身亡,立即停止了他的瀏覽活動。他活像一個押下了賭注的賭徒一樣,不停地狂叫道:“現在是千載難逢的最好機會
七月五日,奧匈帝國駐德大使卓基夷奉命把弗蘭茨8226;約瑟夫皇帝的親筆信呈交威廉二世。信上說:奧皇儲遇刺,“是俄國和塞爾維亞大斯拉夫主義者直接鼓動的結果;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削弱三國同盟,分裂我的帝國。……如果我們容許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就意味着我的朝廷和我的領土將長期遭受危險。……最近在波斯尼亞的可怕的事件發生以後,你一定也認爲奧、塞之間的敵對,要想求得友好的解決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只要貝爾格萊德這種罪惡的煽動根源不受到懲罰,則所有歐洲君主國家的和平政策將受到威脅。”
信中所謂懲罰塞爾維亞。就是發動侵略戰爭。弗蘭茨8226;約瑟夫懇求威廉二世表態支持他地戰爭行動。德皇收下奧匈大使地信件。並當場表示。奧地利“可以肯定地指望德意志帝國作爲一個盟國和友邦爲它地後盾”。而我們“德意志將全力支持”奧匈對塞爾維亞“採取軍事行動”。並且認爲。“如果我們放過這次如此有利地機會。將是可惜地”。
奧匈帝國地總參謀長赫特岑多夫也於七月五日謁見奧皇。轉達了德國地答覆。這位八十二歲剛剛失去了兒子地老皇帝喃喃地說道:“現在我們不能再回頭了。將要有一場可怕地戰爭了。”奧匈帝國立即着手準備挑動戰爭。在德國、奧匈帝國準備發動戰爭地同時。俄羅斯、法國兩國也在積極地備戰。
七月二十日。法國總統彭加勒和總理維維安尼訪問俄國。兩國相互保證說。一旦對德國開戰。兩國一定履行自己作爲盟國地義務。俄國過去在一九零九、一九一二和一九一三年三年地國際危機中。曾經三次讓步和退縮。現在它決定這次絕不讓步和退縮了。俄、法在兩國會談公報中。以及在公開地外交場合。都一再強調兩國“珍貴地友誼”。大肆渲染“親如兄弟地海、陸、軍力量”。並互相表示要“忠誠不懈地與它地盟邦合作”。
兩國首腦會談期間。俄國在彼得堡冬宮舉行了招待宴會。席間。彭加勒特地同奧匈帝國大使交談。要大使轉告奧匈帝國政府“應當特別慎重”地處理對塞爾維亞地關係。他強調說:“塞爾維亞在俄國人民中間是很親密地朋友。而俄國又有盟邦法國。在這個問題上真不知有多少可怕地糾紛。”
英國也已經做好戰爭準備。並且認爲遲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將對自己不利。因爲英國看到德國地生產能力比自己強大。在海軍造艦競賽中將會很快趕上來。希望在目前仍保持海軍優勢地情況下。通過戰爭擊敗危險地競爭對手。
不過在薩拉熱窩事件後。英國開始並沒有流露參戰地意向。因爲它既擔心德國懸崖勒馬。又怕承擔首先發動戰爭地責任。同時。英國議會和內閣中存在着一個親德派。英國內閣中。十二名閣員不贊成參戰。整個工人階級和大部分
人反對參戰。特拉法加廣場上的羣衆集會要求英國37在聲勢浩大的和平運動的壓力下,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向德國駐英大使說,英國同俄、法兩國沒有任何同盟關係,不受任何義務約束,並一再申明英國的態度是“盡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國之間發生戰爭。”
奧匈帝國在德國支持的鼓舞下,積極準備發動侵略塞爾維亞的戰爭。它選擇法國總統彭加勒七月二十三日離開俄國回國這一天,向塞爾維亞發出了最後通牒,限令塞爾維亞在四十八小時內答覆。
最後通牒指責塞爾維亞政府違反它對奧匈帝國的承諾,縱容反奧運動,甚至縱容恐怖行爲。最後通中指出:“根據六月二十八日暗殺案罪犯的供認,可以看出薩拉熱窩暗殺案是在貝爾格萊德策劃的,兇手所使用的武器和爆炸物都是由塞爾維亞的軍官和官吏提供的……最後,兇犯攜帶武器進入波斯尼亞,也是由塞爾維亞邊防軍官員加以安排和協助的。”
據此,奧匈帝國要求塞爾維亞政府公開嚴厲譴責一切反奧宣傳,接着提出十項具體要求,其中包括:一、塞爾維亞報紙不準刊載反對奧匈帝國的文章;二、查封反奧組織;三、肅清學校教育中反奧宣傳因素;四、按照奧匈帝國提出的名單罷免那些參與反奧宣傳的文武官員;五、奧匈帝國當局參與鎮壓塞爾維亞境內的反奧運動;六、奧匈帝國的代表進入塞爾維亞境內,調查薩拉熱窩事件;七、嚴懲薩拉熱窩事件有關人員;八、塞爾維亞政府必須就某些高級官員在薩拉熱窩事件後發表的反奧言論作出說明;九、嚴肅處理那些官員;最後,塞爾維亞政府應當把命令它採取的一切措施的執行情況立即通知奧匈帝國政府。
在最後通牒中,奧匈蓄意挑釁,使用了侮辱性語言。這個最後通牒的內容,德國事先就知道了,並且認爲,“爲保持一個獨立國家的尊嚴,塞爾維亞顯然是不能接受這些條件的”,結果只能是戰爭。但是,塞爾維亞爲了避免戰爭,儘量剋制忍讓,除了不同意奧匈帝國派人干涉塞爾維亞內政之外,其餘各項均表示接受。可是,奧匈帝國不顧一切地按照預定計劃,於事件發生的一個月後的七月二十八日向塞爾維亞宣戰了。
奧匈帝國發出最後通牒之後,俄國通知奧地利,攻擊塞爾維亞會引起俄國的總動員,並表示俄國不容許奧地利打垮塞爾維亞,成爲巴爾幹半島的霸主。七月二十六日,英國外交大臣格雷提議由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四國調停奧、塞之間的不和。
但英國在暗中極力慫恿法俄對德、奧作戰,並保證給予支持,這就給法、俄兩國壯了膽。英國的真正面目是在奧匈向塞爾維亞宣戰的第二天才公開暴露出來的。
七月二十九日,格雷接見德國大使,明確表態說,如果衝突僅僅限於俄、奧之間,英國可以保持中立;如果德、法兩國捲入,“那麼局勢立刻就會發生變化,英國政府在一定條件下,將被迫作出緊急決定。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長期作壁上觀了”。當德皇威廉二世最終獲知英國參戰的真正意圖之後,曾打算懸崖勒馬,勸告奧匈接受英國的調停。可是,奧匈已對塞爾維亞宣戰兩天了,軍隊已經開進塞爾維亞境內。事情到了這一步,不可能再挽回。
奧、塞兩國間的戰爭迅速爆發,俄、法兩國站在塞爾維亞方面,立即進行戰爭總動員。七月三十一日,德國向俄國和法國提出了最後通,要求它們停止總動員,遭到斷然拒絕。
德國於七月三十一日向俄國宣戰、八月三日對法國宣戰。
八月二日,德國總參謀部爲了實行他們的“施利芬計劃”,向比利時送交最後通牒,要求允許德軍借道比利時對法軍作戰,並限他們在二十四小時內答覆。但是隻有七百萬人口的比利時勇敢地拒絕了德國的無理要求,並向英國求援。
八月四日,德國悍然破壞一八三九年保證比利時永久中立的條約,四路德軍同時侵入比利時。英國獲知德國有入侵比利時的意圖後,於八月四日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無條件尊重比利時中立。但德國宰相貝特曼對英國駐德大使聲稱:“國際條約不過是一張廢紙。”於是英國便以德國破壞比利時中立爲藉口,對德國宣戰。
就這樣在短短一週時間內,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在一片戰爭叫囂聲中紛紛亮相,捲入一場爲期四年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