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父朱由校還真的是喜歡上了這位張姑娘,以至於到了茶飯不思,夜不成寐的地步。
自從上次在御花園裡與張姑娘邂逅以後,朱由校每時每刻都在惦記着張姑娘,希望能夠有再次見面的機會。
而張姑娘呢?隨父親進宮去見了兩宮皇太后以後,就回家等候消息,至於是什麼消息,張姑娘自己也不太清楚,也不好意思詢問,婚姻大事,父母做主,媒妁之言,這個觀念已經在張姑娘的腦子裡形成了固有成見。
因此說古代的女子真是很悲哀的,幸福與否全都是聽天由命,看運氣了。
這回張姑娘可謂運氣不錯,居然碰上了自己喜歡並且也喜歡自己的人。
這位朱由校先生雖然並非風流倜儻,但是也算是頗有儒風,與世無爭,淡泊寧靜,正是張姑娘所喜歡的類型。
話說回來,朱由校想爭也沒有資本啊,想不淡泊也不行啊。做木匠活必須要心靜,做錯了是無法返工的呢。
張姑娘是張員外的獨生女兒,在古代能夠自覺響應獨生子女政策的屈指可數,這位張員外就是其中之一,提出表揚。
獨生子女政策最大的弊端就是小孩子因爲沒有玩伴而感到孤獨,張姑娘就深受其害,從小就是一個人長大的,沒有兄弟姐妹可以玩耍,身邊有的只是下人,與下人們相處跟與同胞相比是有着非常大的差距的。
首先,同胞兄弟姐妹之間是平等的關係,相處起來非常自然,儘管會有爭執,但那也是相當自然的,是正常的現象,正因爲此才更加富有情趣。
而與下人們相處呢,因了下人們的身份地位,使得他們不敢在主人面前造次,也就是說下人們在主人的面前是沒有發言權和自主權的,除非主人給她們這兩種權力。因此說張姑娘是孤獨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朋友,有的只是聽命於她的僕人。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張姑娘是可憐的,儘管父母親都非常疼愛她,但是玩伴少卻是一個不爭的現實問題。古代人也是人,也有跟我們一樣的感受,因爲我們的血管裡流着的是同樣的血液。
這兩位年輕人可謂同病相憐,朱由校也是一樣,從小除了與客氏相依爲命外,幾乎就沒有什麼同齡玩伴了。
說幾乎,也是有例外的,其實也還是有一位的,那就是客氏的兒子阿興。
說起這位阿興,那可是一個胡鬧胚子,嬰兒期因了客氏當奶媽的原因,得以留在宮中,跟不跟媽媽在一起是次要的,因爲客氏根本就不怎麼管他,他可說是跟着彤兒長大的。
後來又因爲客氏與御廚魏公公対食的緣故,興兒又得以繼續留在宮中,多一個人不就是多一張嘴嗎?魏公公有的是辦法,在吃的上面。
當時也曾秉報過兩宮皇太后以及鄭貴妃,由於客氏當時沒有什麼勢力,加之興兒幼小,且死了爹,因此後妃們爭相大發慈悲,做個
順水人情,開恩允許興兒繼續留在宮中。
這客氏可撿了個大洋撈,自己攀上個小主吃香的喝辣的不說,還搭上了自己的兒子,能夠跟着小主一起長大,吃喝不成問題,將來長大了,說不準還能鬧個一官半職的。
客氏想得美,現實可沒有那麼美好,她這位寶貝兒子實在是太鬧了,別說校兒受不了,就是她這位親孃也受不了了,難怪校兒會疏遠阿興呢。
校兒是個喜靜不喜動的孩子,如果有機會讀書的話,一定是個好學生,只可惜校兒是有命無運呀。
阿興呢,與校兒完全相反,坐不是坐樣,站不是站樣,校兒做木工活的時候,阿興到處亂跑,搞得校兒心神不寧的,且屢教不改,頻頻再犯,最後校兒不得不對其下逐客令,不許阿興到木工房來,久而久之,校兒就與阿興生分了。他倆雖然是發小,但卻不是好兄弟,典型的有緣無份。
其實這也怪不得阿興,用現在的話講,他得的是一種叫“多動症”的病症,他好動那是病態,不是他的錯。
但是客氏不懂這些,她一味地責怪阿興不聽話,不懂事,把阿興說得與自己也不親了,非但多動症的毛病沒有改,又加上了另外一個毛病,暴躁。
別看阿興小小的年紀,卻也知道跟誰能發脾氣,跟誰不能發脾氣,他不會也不敢在校兒的面前撒野,卻能在客氏那裡撒潑,把個客氏搞得焦頭爛額,不知如何應對纔好。
客氏被阿興鬧煩了,就拿彤兒撒氣,把責任都推給了彤兒,全然逃脫了她做母親的職責。人都是這樣的,長着眼睛只會看別人的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在阿興的教育上,彤兒做了客氏不負責任的替罪羊了。阿興長大以後,劣跡多多,壞事做絕,併爲此付出了性命的代價,那個時候,只有彤兒真心爲阿興流淚,客氏一滴眼淚也沒掉。真可謂跟誰長大跟誰親啊,一心換一心。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阿興跟客氏長大的話,說不定還不如跟彤兒呢,因爲彤兒寵阿興,一方面是因爲阿興可憐,一方面是因爲阿興是主子的兒子,她不得不處處爲他着想,她和客氏都把自己的感情給了身邊可憐的孩子,要說她倆的角色當得還都真不錯,出色地完成了撫養的任務。
至於阿興是怎麼丟了命,在續集當中會有詳細的解答,這裡就不贅述了。
自己親手撫養大的孩子,長大了以後卻喜歡上了別的女人,客咽不下這口氣。
更何況這個女人將來有可能成爲自己的障礙呢,本能使得客氏對張姑娘懷有敵意,這個敵意多半是出於一種嫉妒的心理,客氏不能容忍自己的心上人喜歡別的女人,儘管她的心上人並不能真正成爲她的心上人。
這件事情說起來真是有點不可思議,女人的感受有時候是沒有道理可講的,客氏對於張姑娘持有本能的戒備心理,客氏似乎預感到這位張姑娘將來
必定會跟自己做對。
不得不承認,客氏的預感相當準確,張姑娘冊封爲皇后以後,的的確確沒少責備客氏,張姑娘手裡握有皇后的權柄,她甚至這一點,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張皇后才節制了客氏的飛揚跋扈,有效地抵抗了客氏所代表的惡勢力,給後宮的天空帶來了一點亮光。
這些都是後話,此時的張姑娘還不知道自己要嫁給哪一位公子哥呢?
自從上次在御花園裡見到一位性情溫和的公子以後,張姑娘的心裡就一直有一種無名的期盼,希望上天能夠安排自己跟這位公子結合。
張姑娘也是憑着自己的預感,大凡女孩子都有直覺的吧?張姑娘也不例外,她的直覺也是相當準的,她感覺出了自己會跟這位花園邂逅的公子產生某種聯繫,她在等待着,期待着。
這兩位適齡青年,在同一時間想着同一樣事情,真是天公作美啊,皇太后懿旨一下,就爲兩個年輕人牽上了紅線,自此一對以心相許的戀人得以步入洞房,開始新的生活了。
這兩位新人就是我的生身父母。
話說當初皇太后訂婚的時候,張姑娘是知道自己將要嫁的是什麼人,而朱由校卻並不知道自己要娶的就是那位朝思暮想的張姑娘,他甚至連那位姑娘姓甚名誰都不知道呢。
張姑娘比較幸運,相早一些知道這個喜訊,多樂了幾天。張姑娘冰雪聰明,在後宮當中只有皇孫朱由校才愛做木匠活,自己遇到的那位公子做出來的木匠活相當精湛,非朱由校莫屬,因此張姑娘一下子就將朱由校定了位。
皇太后下旨讓她嫁給皇孫,那不正是那位公子嗎?張姑娘心力像抹了蜜一樣地甜。
朱由校呢,聽說皇太后自己定了婚,說是要給萬曆皇帝沖喜,定的是一位張姓的姑娘。
“哎,身不由己啊。”朱由校無可奈何,這門婚事是願意也得同意,不願意也得同意,由不得他自己。
朱由校不得不將思念張姑娘的情懷收回來,珍藏於心底,做爲往事塵封起來,也許這輩子都不會有再掀開的時候了。
想到這裡,校兒搖了搖頭,嘆了口氣,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這件事,客氏是知道原委的,在後宮當中,是存不住什麼秘密的,除非你存心要一件事成爲秘密,否則的話,小道消息傳播的速度那叫一個快,比火箭還快。
客氏一聽說校兒唄皇太后定了親,就私下打聽定親的那位小姐的各種情況,這一打聽不打緊,卻原來就是那天跟隨父親張員外來到後宮的那位張姑娘,也就是校兒年年不忘的那位姑娘。
世上真有這麼巧的事情嗎?好像知道校兒要跟張姑娘結合似的,事先還讓他倆見了面,而且還相互欽慕上了,一顆愛情的種子就這樣種了下去,更爲神奇的時,這顆種子馬上就要發芽了,客氏那個嫉妒呀,她不能看到好事在別人身上出現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