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馬政雜談

自從帝國成立後,爲了展現帝國新氣象,官方主導廢除以往的諸多陋習,比如跪拜禮等,禁制官員乘坐人力轎,倡導推廣畜力車。

儘管政府該用畜力車,尤其是馬車後的成本要比普通的人力轎昂貴一些,但是這對政府而言的行政成本並沒有加大多少,同時還可以帶動一些經濟發展。

比如馬車製造業,要知道近代的馬車製造業,實際上就是現代的汽車工業,也是屬於工業的一個主要分類,當代的馬車產業縱然無法和後世的汽車產業一樣擁有龐大的能量,但是產值也不算小,從業人員也是比較多。

儘管目前國內的很多馬車都是一些小型的手工作坊裡生產,甚至有的人都可以自造,不過工業嘛,都是從小作坊發展起來的,然後再到大作坊,再到集中化生產的大工廠,這一步一步發展之後,馬車自然也就變成了汽車。

現在帝國官方帶頭使用馬車,民間也是逐步開始接受這種風氣,畢竟上有所好,下有所投,那些商人們要較好地方官員,總不能官員都只能座馬車,而你卻做個四擡,八擡的轎子,這豈不是說明你比官老爺還牛逼?這以後還想不想混了。

不過這種風氣暫時一般侷限在官方、上流社會,而一些偏遠地區,尤其是道路交通情況不便利的地方,人力轎子依舊很多,嗯,一些傳統儀式上依舊使用轎子,比如婚禮上新娘子乘坐的轎子。

同時推廣馬車,不僅僅會帶動馬車製造業的發展,還會加大馬匹,騾子等的市場需求,也許你會說國內的馬匹本來就不多,這樣會不夠用。

但是帝國又不是南宋,馬匹的來源其實相當廣泛,而且牲口的價格高了以後,牧民們甚至普通農民看見有利可圖。那麼就會養更多的牲口,如此也能夠爲農民增加一些額外的收入。

而讓民間養殖更多的馬匹,這一直是政府和軍方大力推廣的政務。

這些年帝國培育的幾種新馬匹可是極大的優化了國內的馬匹質量,句容馬和伊河馬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爲了改進全國範圍內的馬匹質量。增加戰爭時期可以從民間徵召到足夠多,並且質量也足夠優秀的馬匹,軍方的畜牧司和騎兵司等部門是聯合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這兩款馬匹,而不是和現在這樣,只侷限在軍方的數大馬場裡進行培育。

一些內陸地區的民營馬場。北方草原地區的牧民更是軍方的主要推廣對象,爲了讓他們有引進培育新馬匹的熱情,軍方不僅僅開放了更多軍馬的採購名額,同時也是提高了優質軍馬的採購價格。

同時爲了保證軍馬的質量,尤其是騎兵的乘騎用馬的質量,軍方也是一再提高軍馬的標準,騎兵乘騎用馬的肩高,已經從以往的一米三,直接提高到了一米三五,而僅僅是這一點。就足以把大部分矮小的原種蒙古馬淘汰出局。

這個一米三五還是普通騎兵軍馬的標準,而在近衛軍裡,其乘騎用馬的標準更爲嚴格,肩高至少要一米五以上,實際上這個標準就是按照句容馬來制定的。

近衛軍下屬三個師,也就是說有着三個師屬騎兵團,目前其中一個騎兵團已經全員換裝句容馬,接下來近衛軍還會打算把其他的兩個騎兵團也換裝爲句容馬。

不過受到句容馬價格昂貴,餵養成本價格高昂,註定是無法被皇家陸軍大規模接受的。

一個近衛軍才三個騎兵團而已。了不起了才兩千多騎,加上軍官用馬也不過幾千匹而已,但是陸軍的規模太龐大,騎兵的規模也更加龐大。

皇家陸軍的騎兵和軍隊總數的比例配置。大約是十比一,獨立騎兵和步兵師屬騎兵加起來,約有七萬騎。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皇家陸軍並不僅僅有陸軍,同時它還有大量的守備部隊,而在蒙古、烏臺、直隸、新疆、浩罕、東北三省等北方、西北以及東北方向的省份裡。其守備部隊是包含了大量的守備騎兵的,而且隨着時間的過去,這些北方省份的守備部隊,其騎兵的比例還在逐漸加大。

目前,守備部隊裡有着一萬多名騎兵,而軍方的目標是增加到一萬八千騎。

陸軍和守備部隊的騎兵加起來,那就是將近九萬騎兵!

同時軍隊裡還有諸多軍官乘騎用馬,這算下來的話,偌大的陸軍需要的乘騎用馬至少是十萬起步。

這麼多的馬匹自然不可能都用句容馬,這也不是說昂貴養不起的問題,而是句容馬的繁殖數量不是很多,十年功夫了也才培育出來那麼幾千匹而已,這培育速度遠遠不如伊河馬。

軍方未來的主力軍馬,乃是伊河馬!

而且伊河馬乃是屬於乘挽兼用型,部分馬匹可能更偏向於乘騎,部分則是偏向於挽馱,五十公里的乘騎行進大約爲一小時四十五分鐘,一百公里則是七小時三十分鐘。而用於馱挽的話,雙馬拉一輛載重一千公斤的四輪馬車,在土路上行進二十公里,極限速度只要一個小時多一點。每天行進八個小時,走大約三十五公里的話,這種狀態可以一直保持在三到四天。

換句話說,兩匹伊河馬可以拉着一噸左右的火炮保持高速行軍三到四天,行程約一百二十公里左右。

這種速度和耐力以及挽力,放眼全球各種馬匹裡也算是少有的。

伊河馬的各方面素質非常的綜合,非要說缺點的話,也就是在乘騎爆發力上不如句容馬這種高大威武的馬匹,但是在馱挽上,卻是完爆句容馬,嗯,至於蒙古馬這種小個子就更沒法比了。

一個標準的六門十二磅前裝炮炮兵連,用原種蒙古馬需要一百五十匹左右,而使用伊河馬,只需要一百二十匹,其他的連續行軍,極限行軍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也是相差甚大。

各方面的素質綜合起來,才讓伊河馬成爲了軍方的首選,而軍方不僅僅需要超過十萬匹以上的乘騎用馬,更需要至少十五萬匹以上的役用馬。

這年頭軍隊的火炮機動,後勤運輸基本只能靠畜力,嗯,這種機動模式用軍事專業術語來說就是騾馬化。

從古代一直到一戰,全球軍隊清一色的騾馬化,甚至二戰以後也有不少大國的軍隊還是騾馬化。

由此可見,馬匹對於當代的軍事發展是多麼重要,如此也就不難想象軍方爲什麼會下大力氣推廣伊河馬,甚至自建軍方內部的馬場還不夠,還想要向國內的民間推廣伊河馬。

因爲一旦發生大規模戰爭的話,依靠軍方保有的馬匹數量是嚴重不足的,到時候必然會大規模徵召民間的馬匹,如果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這種戰爭,一場戰爭下來,至少也要徵召一百多萬匹戰馬才勉強夠用,如果馬匹存量豐富的話,兩三百萬匹也是能夠消耗掉。

而如此巨大的馬匹數量,是軍方的幾個內部馬場無法供應的,只能靠民間來養馬才能夠保證到時候能夠徵召到如此多的馬匹。

爲什麼說戰爭期間要大規模徵召補充軍馬呢?

因爲軍方在和平時期其實保有的馬匹數量不會太多,主要是騎兵以及軍官的乘騎用馬,如果是炮兵、輜重等部隊的役用馬,其實和平時期的保有量並不多,只有部署在邊境地區的少量戰備部隊纔會保有滿員的役用馬。

一般而言,到了戰爭時期,部隊動員後纔會補充大量役用馬。

軍隊爲什麼平時不保有大量役用馬呢?倒不是買不起,而是養不起。

通常而言,軍馬的飼養標準比較高,高到什麼程度呢的?養一年的錢基本可以買三匹同樣的馬,相對而言,養士兵比養馬貴多了。

所以哪怕是財大氣粗的軍方,其實也是難以在和平時期就保有大量的役用馬,不過騎兵的乘騎用馬卻是沒辦法,因爲騎兵用馬要經過長時間的密集訓練,臨時徵召而來的馬匹很難發揮出戰鬥力來。

軍方對馬匹的龐大需求,準確的說是對國內馬匹保有量的需求,也就促使了國內對馬政的普遍重視,改良馬種只是最基礎的,而更重要的是提高國內民間的馬匹存量。

軍方的初步要求是,在戰爭時期,軍方要能夠徵召到至少五十萬匹合格的軍馬,中期要求是徵召到至少一百萬匹軍馬,而到後期,只需要能夠確保徵召到兩百萬匹的軍馬。

別以爲這個數字很多,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屁大點的陸軍,就徵召了一百五十萬匹軍馬,隔壁的法國更牛逼,他們徵召了一百八十萬匹的軍馬。

而陸軍規模註定遠遠要超過英法等歐洲國家的帝國陸軍,就算到時候軍馬的比例少一些,但是也不能少的太離譜啊,至少百來萬匹戰馬要保證吧!

要不然的話,談何稱得上是世界強軍啊!

大戰期間,沒有百來萬匹軍馬,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列強陸軍,還是和那些二三流的小陸軍一起玩泥巴去吧!。

第320章 編制改革第597章 曼德勒混戰第27章 刺刀肉搏第258章 硝煙中的屍體第261章 李鴻章的戰俘生涯第637章 驚天大秘密第481章 海軍改革第551章 聯軍登陸夏威夷第307章 騎兵出擊第471章 窮教育第139章 逼宮謀割據第499章 華盛頓號的一生第14章 自籌軍費第348章 對策第512章 真假天皇第117章 他不敢開槍第76章 亂世重典第330章 後裝步槍的時代第334章 談判指示第360章 包令的南京之行第226章 京師巡警廳第590章 海關艦隊第529章 騎虎難下第320章 編制改革第22章 改裝褐貝斯第541章 鋼鐵鉅艦的對決第58章 價值百萬的上海第615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677章 中俄南京條約第510章 扶爛泥上牆第399章 西征展開第699章 海軍軍備競賽第599章 雙方的糾結第94章 狂傲第260章 騎兵追殺第368章 協防師改革第509章 中英寧上海條約第56章 爲了戰利品第690章 蘭港國朝貢第655章 1872年型北方步槍第494章 研發機槍第706章 凌晨海戰第322章 漁船和情報第429章 緬甸局勢第465章 他他拉氏第712章 各國異動第685章 冊立太子(二)第22章 改裝褐貝斯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705章 中英宣戰第574章 趙大黑闖關東第593章 心比天高第698章 摩天大廈第22章 改裝褐貝斯第18章 黎明危機第159章 王瘋子第165章 石達開的艱難抉擇第652章 120毫米重炮第710章 南海大捷第119章 寒冬將臨第327章 傾巢而出第20章 傷亡懸殊第453章 軍方人事調整第226章 京師巡警廳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戰炮第276章 戰前準備第395章 分兵而逃第136章 血流成河第452章 演習和變革第317章 紡織產業第675章 捷報頻傳第439章 財政和軍費第543章 撞擊敵艦第58章 價值百萬的上海第20章 傷亡懸殊第345章 工業規劃第226章 京師巡警廳第116章 彈劾和防備第219章 桃源大決戰(二)第314章 妄談國事第308章 勝了嗎?第47章 入城第50章 林德機器廠第158章 王呂雲遇敵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534章 進駐九龍第338章 科舉改革第688章 中英談判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311章 俘虜問題第456章 立嫡立賢第182章 驚天巨響第685章 冊立太子(二)第302章 聯軍登陸第187章 逃跑和封賞第兩百零九 漲當塗工業區第149章 董離第240章 國債和資本第116章 彈劾和防備第639章 聯合調查局插手
第320章 編制改革第597章 曼德勒混戰第27章 刺刀肉搏第258章 硝煙中的屍體第261章 李鴻章的戰俘生涯第637章 驚天大秘密第481章 海軍改革第551章 聯軍登陸夏威夷第307章 騎兵出擊第471章 窮教育第139章 逼宮謀割據第499章 華盛頓號的一生第14章 自籌軍費第348章 對策第512章 真假天皇第117章 他不敢開槍第76章 亂世重典第330章 後裝步槍的時代第334章 談判指示第360章 包令的南京之行第226章 京師巡警廳第590章 海關艦隊第529章 騎虎難下第320章 編制改革第22章 改裝褐貝斯第541章 鋼鐵鉅艦的對決第58章 價值百萬的上海第615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677章 中俄南京條約第510章 扶爛泥上牆第399章 西征展開第699章 海軍軍備競賽第599章 雙方的糾結第94章 狂傲第260章 騎兵追殺第368章 協防師改革第509章 中英寧上海條約第56章 爲了戰利品第690章 蘭港國朝貢第655章 1872年型北方步槍第494章 研發機槍第706章 凌晨海戰第322章 漁船和情報第429章 緬甸局勢第465章 他他拉氏第712章 各國異動第685章 冊立太子(二)第22章 改裝褐貝斯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705章 中英宣戰第574章 趙大黑闖關東第593章 心比天高第698章 摩天大廈第22章 改裝褐貝斯第18章 黎明危機第159章 王瘋子第165章 石達開的艱難抉擇第652章 120毫米重炮第710章 南海大捷第119章 寒冬將臨第327章 傾巢而出第20章 傷亡懸殊第453章 軍方人事調整第226章 京師巡警廳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戰炮第276章 戰前準備第395章 分兵而逃第136章 血流成河第452章 演習和變革第317章 紡織產業第675章 捷報頻傳第439章 財政和軍費第543章 撞擊敵艦第58章 價值百萬的上海第20章 傷亡懸殊第345章 工業規劃第226章 京師巡警廳第116章 彈劾和防備第219章 桃源大決戰(二)第314章 妄談國事第308章 勝了嗎?第47章 入城第50章 林德機器廠第158章 王呂雲遇敵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534章 進駐九龍第338章 科舉改革第688章 中英談判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311章 俘虜問題第456章 立嫡立賢第182章 驚天巨響第685章 冊立太子(二)第302章 聯軍登陸第187章 逃跑和封賞第兩百零九 漲當塗工業區第149章 董離第240章 國債和資本第116章 彈劾和防備第639章 聯合調查局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