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金狗

.這個春節,過得不平凡的不止是牧浩洋,還有一羣在冰天雪地裡勞作的地質勘探者。

丁兆民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員,也是這支地質勘探隊的領隊。

六年前,丁兆民還是地質研究院的工程師。二零一五年的時候,因爲連續三年沒有評上高級工程師,丁兆民從別人削尖腦袋都想鑽進去的科研所跳了出來,在兩年的敬業合同期滿後加入“隆盛集團”。

作爲國內最大的民營資源勘探與開採集團,“隆盛”是盛世平名下的產業之一,也是最早進軍朝鮮的民營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在二零一七年之前,隆盛在朝鮮的業務已鐵礦開採爲主。到二零一八年,隆盛成爲朝鮮最大的鐵礦石開採商,並且成爲國內鋼鐵企業的主要供應商。

生意做得很大,不等於賺了很多錢。

因爲盛世平名下有幾家民營鋼鐵廠,而且在二零一七年之前就跟軍方合作,成爲海軍與陸軍的主要鋼鐵供應商。比如國產航母所用鋼材中,超過百分之七十是由盛世平名下的鋼鐵廠提供的。所以在鐵礦石市場上,隆盛只是盛世平手裡的一顆棋子,主要用來跟三大鐵礦石集團打價格戰。

這不僅僅是企業戰略,也是國家戰略。

比如在二零一六年,隆盛在朝鮮的鐵礦石開採場正式投產後,力拓、必和必拓與淡水河谷主動與中國鋼鐵企業議價,希望提前簽署年度採購協議,而中國鋼鐵企業依靠盛世平做出的保證,不但沒有簽署年度協議,還明確要求以實時市場價爲準,結果三大鐵礦石集團當年在中國就少賺了一千多億。隨後幾年,鐵礦石價格持續下滑,到二零一九年,平均採購價格僅爲每噸一百七十八美元。如果扣除二零一四年之後的通貨膨脹,基本上跌到了鐵礦石的生產成本價。

有意思的是,隆盛在國內鐵礦石市場上的佔有率並不高。

到二零一九年,也只有百分之十一左右,遠低於三大鐵礦石集團。

只是,在隆盛加入競爭後,三大鐵礦石集團失去了市場主導權。一是市場已經形成了供大於求的格局,二是誰也不敢低估隆盛的供應能力。用外界的話來說,隆盛就是中國鋼鐵企業手裡的王牌。

原因很簡單:隆盛一直奉行投資大於產出的經營策略。

二零一七年,隆盛的年開採量只有實際開採能力的十分之一,而且一直維持在這個水平左右,並且根據市場價格波動進行調整。如此一來,隆盛經營的礦山,成爲了中國的“戰略儲備”。

也正是如此,直到二零一九年,隆盛都處於虧損狀態。

這不見得是壞事,因爲隆盛只是龐大的產業集團中的一部分,隆盛的虧損,讓盛世平在其他領域大賺特賺。

二零一九年,盛世平經營的礦產資源集團已經超過淡水河谷。

更重要的是,四年裡,盛世平連續收購三大鐵礦石集團的股票。到二零一九年底,他持有力拓百分之十一、必和必拓百分之十四與淡水河谷百分之七的股票,成爲三大鐵礦石集團董事局成員。

只要鐵礦石價格起不來,再過五年,盛世平就有能力收購其中一家。

當然,隆盛的虧損肯定不能持續下去。

從二零一八年開始,隆盛在鐵礦石領域的投資開始減少,開始向煤炭、石油、電解鋁與稀有金屬領域拓展。

丁兆民在這個時候來到隆盛,從事的正是稀有金屬的勘探工作。

名義上,隆盛主要在朝鮮開採稀土礦,加工冶煉後把成品銷售到國內市場,藉以整頓國內稀有金屬市場的混亂局面。從戰略意義上講,主要就是幫助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對國內稀土開採企業進行整頓,防止戰略資源外流。

要知道,中國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與稀有金屬出口國。

作爲戰略資源,稀土礦與稀有金屬具有非常重大的軍事用途,幾乎所有電子產品都與稀土沾邊。

一直以來,西方國家都在從中國購買稀土。說得不好聽一點,在第二次朝鮮戰爭與東海戰爭中,美韓聯軍與日本使用的武器裝備上,絕大部分電子設備裡的稀有金屬都是從中國購買的。

對於沒有稀土資源的國家來說,中國的稀土更加寶貴。

拿日本來說,日本各大企業早就訂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即不管在什麼時候,儲備的稀土資源都要滿足二十年以上的正常消耗。二零一零年之前,日本每年都從中國購買遠超過工業需求的稀土礦與稀有金屬,絕大部分作爲戰略儲備加以儲存,只有很少一部分用於工業生產。

早在二零一零年,中國就想整合稀土行業。

只是努力沒有收到多少成效,還惹上了不少麻煩,比如美國等西方國家以政府幹預市場爲由,在世貿組織提起訴訟。

導致這一局面的原因很簡單:中國的稀土開採過於混亂,很難集中管理。

要知道,美國是全球第二大稀土儲備國,擁有僅次於中國的儲量,卻在二十世紀六零年代之後成爲稀土進口國。美國能夠把自己的稀土封存起來,先用別人的,主要就是稀土礦集中在幾家大型企業手裡,而這些企業以市場經營爲由,關閉了主要礦山,美國政府卻不用爲此承擔責任。

對中國來說,要想關閉礦山,要麼政府出面、要麼對稀土開採業進行整合。

前者肯定行不通,因爲違背了世貿組織的規則。

採用後一種辦法,還得避免國營企業介入,因爲這也被認爲是政府幹預。

在保護稀土資源上,隆盛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兩年內,隆盛併購了國內三分之一的稀土開採企業,封存了數十座礦山。算上其他與政府密切合作的民營資源開採企業,到二零一九年底,已有三分之二的國內稀土礦封存。

供應量減少,稀土資源的市場價格迅速攀升。

到二零一九年底,稀土礦與稀有金屬的價格已經是二零一四年的二十七倍,而且還在持續上漲,預計在二零二五年左右達到頂峰。

更重要的是,中國封存稀土礦,迫使美國開始開採稀土資源。

在“美國產”稀土礦與稀有金屬的買家中,肯定有中國企業。

當然,這些是政府與企業的大戰略,也是資源領域的大戰略,與丁兆民這樣的基層工作者毫無關係。

在朝鮮工作一年後,丁兆民接到了一個極爲獨特的任務。

因爲在此之前,他在地質研究院工作了十一年,所以成爲了與軍方進行秘密合作的理想人選。

這個任務就是:在朝鮮尋找黃金。

與稀有金屬相比,黃金的戰略價值更加重大。

在工業領域,黃金的用途非常廣泛。別的不說,電子產業每年要消耗大約一千五百噸黃金。

當然,黃金的主要價值還是在金融領域。

二零一四年的時候,中國的戰略黃金儲備僅有一千四百噸,而且其中八百噸還存放在美聯儲的地下金庫裡。

雖然從二零一五年開始,中國逐年增加黃金儲備,但是主要依靠國內開採,增長的速度非常緩慢。

到二零一九年年底,儲存在國內的戰略黃金還不到一千六百噸。

與龐大的經濟規模相比,黃金儲備明顯偏低。要知道,美國的戰略黃金儲備在二零一九年超過了一萬噸,法國有四千多噸,連日本都有近兩千噸。如果以經濟規模爲準,中國的黃金儲備至少應該達到三千五百噸。

這樣一來,不但需要加大國內資源的開採力度,還要在國外想辦法。

早在二零一五年,即隆盛集團在朝鮮發現了世界上儲量最大的鐵礦之後,就有幾位地質學家預測,朝鮮肯定有驚人的黃金儲量。

關鍵就是,這座金山到底在哪?

一年下來,丁兆民率領的地質勘探隊伍跑遍了朝鮮的山山水水,僅是送回國內做深入研究的樣本就有幾十噸。

努力不是沒有回報,只是遠遠沒有達到預期。

年初的時候,丁兆民就在平安南道的白山附近發現了一座金礦,勘明儲量大概有二百五十噸,預測儲量最多五百噸。

這個發現,讓丁兆民等勘探工作者領到了一筆極爲豐厚的獎金。

用這筆錢,丁兆民不但買了新房子,還讓女兒進了西安最好的高中。

只是,這點發現,遠遠解決不了問題。

隨後,丁兆民又找到了兩座金礦,不過儲量都不大。算上年初的發現,三座礦山的堪明儲量不到六百噸,預測儲量也只有一千噸左右。

不過,這些發現堅定了地質學家的判斷,即朝鮮肯定有一座沒被發現的金山。

爲了鼓勵丁兆民這樣的地質勘探者,隆盛集團制訂了極有誘惑力的獎金制度,如果能夠發現一座儲量在一千噸以上的金礦,丁兆民作爲勘探隊隊長,能夠一次性領到五百萬元的獎金,而且在金礦開採期間,每年還有一百萬的額外獎勵。即便是其他人,豐厚的獎金也極具誘惑力。

有獎勵就有動力,所有中國人都在家裡團年的時候,被別人稱爲“金狗”的幾十名地質勘探者還在外忙碌。

努力,總會有回報。

吃完權且當着團年飯的方便麪,丁兆民頂着風雪去了勘探工地。此時,他並不知道正在走向一座世界級的大金山。。.。

第7章 不測風雲第72章 對峙第277章 小心爲上第22章 還以顏色第83章 試探第62章 開戰在即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75章 三板斧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28章 出人意料第216章 遲來的醒悟第88章 十字路口第7章 實幹階段第105章 完美伏擊第60章 集體智慧第87章 積極爭取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72章 對峙第79章 海灣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56章 守株待兔第54章 準備反擊第20章 逼婚第84章 轟炸機登場第34章 公衆事件第39章 投送力量第196章 突襲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第4章 戰爭陰雲第76章 作戰策劃第34章 炮戰第26章 威逼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108章 海下殺手第83章 科學寶藏第40章 援助戰第13章 無限制第77章 分歧第45章 宣傳戰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58章 功虧一簣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71章 以進爲退第80章 情況有變第36章 急轉直下第69章 惡仗第19章 關鍵結點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4章 科技競賽第22章 年關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39章 投送力量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217章 進軍澳洲第9章 血染橫濱第57章 提前行動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176章 關聯因素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2章 利益交換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20章 惹是生非第77章 榮譽與恥辱第64章 退與不退第227章 滅絕第39章 機會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31章 政治變更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27章 樹梢優勢第77章 太有主見第6章 愈演愈烈第36章 破例第95章 情報第14章 拉力賽第58章 新班子第40章 積極主動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57章 老少校第59章 擊鼓傳花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31章 不可避免第36章 艦隊司令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50章 大無畏第43章 薄弱環節第34章 炮戰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88章 十字路口第217章 進軍澳洲第28章 力所不及第25章 走投無路第168章 上前線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49章 拋開幻想第44章 防空火網第220章 迎難而上
第7章 不測風雲第72章 對峙第277章 小心爲上第22章 還以顏色第83章 試探第62章 開戰在即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75章 三板斧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28章 出人意料第216章 遲來的醒悟第88章 十字路口第7章 實幹階段第105章 完美伏擊第60章 集體智慧第87章 積極爭取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72章 對峙第79章 海灣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56章 守株待兔第54章 準備反擊第20章 逼婚第84章 轟炸機登場第34章 公衆事件第39章 投送力量第196章 突襲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第4章 戰爭陰雲第76章 作戰策劃第34章 炮戰第26章 威逼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108章 海下殺手第83章 科學寶藏第40章 援助戰第13章 無限制第77章 分歧第45章 宣傳戰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58章 功虧一簣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71章 以進爲退第80章 情況有變第36章 急轉直下第69章 惡仗第19章 關鍵結點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4章 科技競賽第22章 年關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39章 投送力量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217章 進軍澳洲第9章 血染橫濱第57章 提前行動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176章 關聯因素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2章 利益交換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20章 惹是生非第77章 榮譽與恥辱第64章 退與不退第227章 滅絕第39章 機會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31章 政治變更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27章 樹梢優勢第77章 太有主見第6章 愈演愈烈第36章 破例第95章 情報第14章 拉力賽第58章 新班子第40章 積極主動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57章 老少校第59章 擊鼓傳花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31章 不可避免第36章 艦隊司令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50章 大無畏第43章 薄弱環節第34章 炮戰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88章 十字路口第217章 進軍澳洲第28章 力所不及第25章 走投無路第168章 上前線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49章 拋開幻想第44章 防空火網第220章 迎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