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投送力量

因爲中國海軍沒有嚴格按照“華盛頓條約”的上限打造航母戰鬥羣,所以陸戰隊的建設更加引人矚目。按照“華盛頓條約”規定,所有排水量超過一千噸的登陸艦艇,不管是編在海軍名下,還是歸在陸戰隊名下,也不管陸戰隊是否是獨立兵種、或者是軍種,都得算在海軍艦艇名錄內。

也就是說,登陸艦艇也要佔用海軍艦艇的總噸位。

相對而言,中國海軍在登陸艦隊上下的功夫超過了航母戰鬥羣。

這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因素在內。

在海軍中,登陸艦隊一直是短板。到第一次印度洋戰爭時,中國海軍的登陸艦艇總噸位還不到十五萬噸,不到艦隊的百分之二十。在美國海軍中,這個比例爲百分之四十五,幾個歐洲國家的海軍也在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之間,連俄羅斯海軍都爲百分之三十。由此可見,中國海軍的登陸力量相當薄弱。

當然,這是歷史原因。

在第一次印度洋戰爭之前,中國海軍只能算得上是“黃水海軍”,即只能在靠近本土的海域活動,不具備遠洋作戰能力。因爲沒有作戰方面的需求,所以中國海軍也就不太重視登陸艦隊。

別的不說,在俄羅斯都咬緊牙關建造兩棲攻擊艦的時候,中國海軍仍然以船塢登陸艦爲主,沒有一艘真正意義上的兩棲攻擊艦。在第一次印度洋戰爭期間,用於攻打布萊爾港的大部分艦艇都是船塢登陸艦。

此後,中國海軍纔開始重視兩棲登陸力量。

說得準確一點,是在牧浩洋擔任陸戰隊司令之後,兩棲艦隊纔得到高度重視。

也正是如此,中國海軍的兩棲登陸艦隊是一支非常“新”的力量,大部分主力艦艇的役齡都不到五年,而且計劃中組建兩支兩棲登陸艦隊的半數戰艦還在建造之中,大部分都要等到二零三四年才能服役。

這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臺灣島”號與“海南島”號兩棲攻擊艦。

去年年底,“臺灣島”號正式下水,“海南島”號也在今年年初下水,舾裝工作將進行到二零三三年底,預計在二零三四年六月底服役。

作爲中國海軍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兩棲攻擊艦,“臺灣島”級的技術標準非常高。

在設計的時候,牧浩洋就提出了非常明確的戰術指標:綜合作戰能力不低於美國海軍的“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爲二零一三年服役的“硫磺島”級,在此之前,美國海軍還有一級兩棲攻擊艦被稱爲“硫磺島”級)。

高的戰術標準,對應的是高的技術標準。

“臺灣島”號的標準排水量爲三萬八千五百噸,“海南島”號超過了三萬九千噸,滿載排水量都在四萬六千噸以上。與其他戰艦一樣,“臺灣島”級採用了模塊化設計理念,標準配備下能搭載四十多架作戰飛機、以及一個加強陸戰營的全部裝備與官兵。一般情況下,艦載機爲二十八架傾斜旋轉翼飛機與十八架直升機,或者搭載二十二架大型直升機與十八架武裝直升機。

當然,兩棲攻擊艦的綜合作戰能力,關鍵不數量。

執行兩棲登陸任務時,除了搭載傾斜旋轉翼飛機與直升機之外,“臺灣島”級還能搭載兩艘運載能力爲一百二十噸的氣墊登陸艇、或者四艘運載能力爲五十噸的登陸艇,或者八輛兩棲戰車。

在登陸艦隊中,兩棲攻擊艦相當於航母戰鬥羣裡的航母,爲核心戰艦。

以美軍的登陸戰術爲例,在登陸作戰行動中,兩棲攻擊艦除了投送作戰部隊之外,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在登陸開始之後,出動艦載機,爲上岸的陸戰隊提供火力支援,並且協調指揮其他登陸艦艇。

顯然,兩棲攻擊艦是核心,卻不是全部。

在一支登陸艦隊中,除了至少得有一艘兩棲攻擊艦之外,還應該包括兩到三艘綜合登陸艦與兩到三艘船塢登陸艦。

與兩棲攻擊艦相比,綜合登陸艦重點突出了兵力投送能力。

爲此,中國海軍還建造了四艘“平壤”級綜合登陸艦,前兩艘“平壤”號與“開城”號將在年底服役,後兩艘“元山”號與“咸興”號正在舾裝、預計在二零三四年服役,將分別配屬給兩支登陸艦隊。

“平壤”級的噸位並不,標準排水量爲一萬八千噸,滿載排水量爲三萬二千噸。

作戰能力方面,除了搭載六架大型直升機之外,還各能搭載兩艘氣墊登陸艇、或者四艘機械登陸艇、或者八輛兩棲戰車。更突出的是運載能力,每艘“平壤”級都能運載兩個陸戰營的全部裝備與官兵。此外,每艘“平壤”級還能在正常情況下,運載五千噸作戰物資,足以供三個陸戰營消耗一週以上。

在登陸艦隊中,另外一個不可否缺的成員就是船塢登陸艦。

雖然在投送速度上,船塢登陸艦遠遠比不上兩棲攻擊艦與綜合登陸艦,但是在投送能力上,船塢登陸艦最爲強大,是投送重型作戰部隊的主要力量,而且運載能力也遠遠超過了其他登陸艦。

在中國海軍中,主力是六艘“金蘭灣”級船塢登陸艦。

“金蘭灣”級的標準排水量爲一萬二千噸,滿載排水量高達二萬六千噸,能運載三個陸戰營的全部裝備與官兵。因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船塢登陸艦,所以“金蘭灣”級在執行登陸任務時,以使用機械登陸艇爲主。與其他戰艦一樣,“金蘭灣”級也採用模塊化設計,能夠非常方便的改裝成登陸運輸艦。也就是說,在完成了搶灘登陸、或者是在執行低烈度的登陸任務時,可以充當運輸艦。

如此一來,中國海軍的兩支登陸艦隊中,各擁有六艘登陸艦。

按照牧浩洋提出的建軍標準,一支登陸艦隊能在一次登陸行動中,投送一個全員滿編陸戰旅。如果兩支登陸艦同時出動,能夠投送總兵力在一萬八千人左右的兩個陸戰旅。加上仍然在役的二十多艘登陸艦,陸戰隊能在一次登陸作戰行動中投送兩個陸戰師,並且運送一週的作戰物資。

對於島嶼登陸作戰來說,這絕對足夠了。

要知道,陸戰隊更需要獨立作戰能力,因此在編制上比同級別的陸軍部隊大得多,一個陸戰旅的滿編兵員在九千人左右,而一個包括了兩個陸戰旅、與數個直屬作戰部隊的陸戰師的總兵力在兩萬兩千人到兩萬四千人左右。一次投送兩個陸戰師,相當於在一處戰場上投送四到五萬兵力。

別說登陸作戰,即便在大規模地面作戰中,這也不是個數目。

因爲陸戰隊是背海作戰,所以還需要一支足夠可靠的運輸力量。

在規模登陸作戰行動中,登陸艦隊就能爲陸戰隊提供後勤保障,只是在大規模登陸作戰行動中,必須出動運輸船隊。

以往,中國海軍的主要做法就是徵用合適的商船。

比如在第一次印度洋戰爭中,海軍就徵用了二十多艘遠洋貨輪,主要是能夠在簡易條件下裝卸貨物的散裝貨輪。

要想提高登陸作戰能力,這個辦法顯然行不通。

爲此,海軍專門爲陸戰隊建造了兩個型號的十六艘綜合運輸船,其中“太湖”級主要承擔彈藥等作戰物資的運送工作,而“巢湖”級主要承擔油料、淡水、食品、藥品、衣物等非戰鬥物資的運送工作。

提到這兩種綜合運輸船,就必須提到“青海湖”級快速戰鬥支援艦。

說得確切一點,這三種戰艦採用了相同的艦體,只是根據艦隊的作戰需求,採用了不同的任務模塊,因此在排水量、航速、續航力、運載能力等方面,三種戰艦相差不大。如果更換任務模塊,可以非常方便的互換角色。

拿“青海湖”級快速戰鬥支援艦來說,標準排水量爲二萬四千噸,滿載排水量高達五萬三千噸,除去自身需要的燃油,能運載二萬六千噸各燃油、淡水、食品、藥品、武器裝備的零部件等各類物資。在伴隨航母戰鬥羣作戰時,通常運載一萬二千噸航空燃油、四千噸艦用燃油、八百噸淡水、八千噸彈藥、六百噸食物、以及六百噸其他物資。如果伴隨以核動力巡洋艦爲核心的艦隊作戰,則主要運送彈藥。因爲最高航速達到了二十八節,所以“青海湖”級基本上能夠全程伴隨航母戰鬥羣作戰。

從某種意義上講,“青海湖”級使中國海軍真正具備了遠洋作戰能力。

雖然海軍只計劃建造六艘“青海湖”級,爲每支航母戰鬥羣各配備一艘,但是在以制海與打擊爲主的作戰行動中,海軍還能徵用陸戰隊的綜合運輸船,通過更換任務模塊,使其成爲快速戰鬥支援艦。

在二十二艘快速戰鬥支援艦的支持下,六支航母戰鬥羣絕對不用爲後勤保障擔憂。

瞭解透徹之後,牧浩洋終於明白,騰耀輝並非他想像的那種人。雖然在所有人眼裡,騰耀輝是“大海軍主義”的典型代表,但是在海軍建設上,騰耀輝非常理智,目的性也非常明確。

可以說,中國海軍的所有建設都圍繞着即將爆發的戰爭進行。

在走向遠洋之前,中國海軍必須戰勝身邊的最後一個對手。。

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15章 虧本買賣第18章 千鈞一髮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64章 致命打擊第47章 前哨第65章 全面行動第56章 窗戶紙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54章 反擊第99章 耐心的艇長第65章 再次見面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86章 精心部署第19章 核戰爭第170章 戰爭的代價第30章 小事化大第45章 深海猛龍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193章 主旋律第23章 堅持主見第109章 未來第79章 撲火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4章 科技競賽第219章 做徹底第22章 誰輸誰贏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44章 開戰在即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3章 大難不死第90章 突發奇想第122章 拖後腿第18章 坦克戰第32章 關鍵時刻第48章 全身而退第76章 自知之明第38章 合作愉快第114章 向前看第83章 歪打正着第141章 入朝第89章 虛與委蛇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86章 精心部署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163章 第一站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32章 匹夫有責第18章 左右逢源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59章 再接再厲第17章 打與不打第58章 海航突擊第13章 無限制第31章 不可避免第37章 犧牲品第55章 最後的堅持第31章 政治變更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59章 起始點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78章 兩強標準第25章 先做準備第84章 守株待兔第40章 奮起直追第86章 全面競賽第55章 毅然決絕第184章 強攻第24章 裂痕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28章 裁軍大會第94章 技術軍官第10章 希望第89章 一枚導彈第20章 保持沉默第23章 殺向印度洋第265章 末日計劃第176章 關聯因素第5章 戰略方向第27章 精妙戰術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89章 一枚導彈第7章 不測風雲第3章 本性難移第48章 外派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16章 巢臼第16章 巢臼
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15章 虧本買賣第18章 千鈞一髮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64章 致命打擊第47章 前哨第65章 全面行動第56章 窗戶紙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54章 反擊第99章 耐心的艇長第65章 再次見面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86章 精心部署第19章 核戰爭第170章 戰爭的代價第30章 小事化大第45章 深海猛龍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193章 主旋律第23章 堅持主見第109章 未來第79章 撲火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4章 科技競賽第219章 做徹底第22章 誰輸誰贏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44章 開戰在即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3章 大難不死第90章 突發奇想第122章 拖後腿第18章 坦克戰第32章 關鍵時刻第48章 全身而退第76章 自知之明第38章 合作愉快第114章 向前看第83章 歪打正着第141章 入朝第89章 虛與委蛇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86章 精心部署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163章 第一站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32章 匹夫有責第18章 左右逢源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59章 再接再厲第17章 打與不打第58章 海航突擊第13章 無限制第31章 不可避免第37章 犧牲品第55章 最後的堅持第31章 政治變更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59章 起始點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78章 兩強標準第25章 先做準備第84章 守株待兔第40章 奮起直追第86章 全面競賽第55章 毅然決絕第184章 強攻第24章 裂痕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28章 裁軍大會第94章 技術軍官第10章 希望第89章 一枚導彈第20章 保持沉默第23章 殺向印度洋第265章 末日計劃第176章 關聯因素第5章 戰略方向第27章 精妙戰術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89章 一枚導彈第7章 不測風雲第3章 本性難移第48章 外派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16章 巢臼第16章 巢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