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奮起直追

對海軍的基本情況有了全面瞭解之後,牧浩洋還借閱了日本海軍的情報資料。

與中國海軍相比,日本海軍的建設目的性更加明確。

在整體實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日本海軍把重點全部放在了艦隊上,基本上沒有考慮兵力投送能力。

這也可以理解,作爲島國,日本首先就得考慮制海權。

只有在掌握了制海權之後,日本才能確保本土安全,也纔有能力利用制海權,向海外投送兵力。

在制海權都保不住的情況下,打造實力強大的陸戰隊沒有任何意義。

事實上,日本海軍陸戰隊的規模非常小,僅有三萬人左右,而且作戰部隊只有四個編制不到五千人的陸戰旅。

在作戰使用上,這四個陸戰旅的主要任務是守衛外島。

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幾乎把所有賭注都押在了海軍身上。也就是說,日本可以用更多的軍費來打造一支強大的艦隊。

必須承認,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

在日本海軍中,核心力量仍然是航母,而且是正在建造的“飛龍”級核動力航母。

按照二部獲取的情報,“飛龍”級將分兩批建造,第一批的“飛龍”號與“蒼龍”號已經在二零三零年,先後在神戶與大阪造船廠下水,預計在二零三三年初完成舾裝,在二零三三年底服役。第二批的“翔鶴”號與“瑞鶴”號(與在第一次印度洋戰爭期間戰沉的兩艘小型航母同名)在二零三一年底也已下水,舾裝進度比第一批快得多,預計也將在二零三三年完成,預計在二零三四年服役。

只是,二部在另外一份情報中提到,日本很有可能增加“飛龍”級的建造數量。

如果神戶造船廠與大阪造船廠沒有別的大型戰艦的建造任務,那麼在二零三二年底,日本海軍很有可能增加兩艘訂單、甚至一次增加四艘訂單。因爲“飛龍”級也採用了模塊化設計理念,所以基本船體與任務模塊的建造工作可以同時進行。根據二部的分析,以日本的造船能力,加上已經建造了四艘,第三批“飛龍”級的船臺週期能縮短到兩年之內,甚至有能力減少到一年半。如此一來,第三批“飛龍”級很有可能在二零三四年中期到二零三四年底之間下水。一切順利的話,這些航母很有可能在二零三五年完成舾裝。只要解決了艦員培訓問題,就有可能在二零三五年服役。

當然,這是和平時期的最佳情況。

如果戰爭威脅迫近,日本肯定會瘋狂擴充海軍艦隊,也就有可能在戰爭爆發前,再獲得兩艘、甚至四艘超級航母。

果真如此的話,對中國海軍來說,這絕對是個非常巨大的威脅。

要知道,到二零三五年,中國海軍最多隻有六艘可以作戰的航母,而且其中兩艘是中型航母。

所幸的是,“飛龍”級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強大。

在項目審覈階段,日本希望得到美國的技術援助,甚至提出從美國購買“福特”級航母的設計圖紙,並且花巨資引進一些關鍵技術,比如艦用核反應堆,結果因爲美國設置了過高的技術門檻,而沒能如願以償。

隨後,日本轉向英國,設法從英國獲得了建造大型航母所必須的技術支持。

與此同時,日本在艦用核反應堆項目上投入了近四百億美元,開發出了功率爲一百兆瓦的自然循環反應堆,達到了裝備十萬噸級航母的基本要求,並且以此爲基礎,開始設計“飛龍”級航母。

到了這一步,美國回心轉意,表示願意向日本提供建造核動力航母的必要技術。

只是,美國只答應提供“尼米茲”級的基本技術。原因很簡單,“福特”級是美國海軍的主力航母,而“尼米茲”級屬於淘汰產品,最後一艘“尼米茲”級、即“布什”號預計在二零四五年推移,比設計使用壽命提前了十年。在日本開始設計“飛龍”級的時候,美國海軍只有六艘“尼米茲”級在役,而且“羅斯福”號還是訓練航母,拆除了所有用於作戰的電子設備。

問題是,日本拿不出比“尼米茲”級更好的設計方案。

要知道,在此之前,“赤城”號採用的是“小鷹”級的技術水準,只是在部分系統上採用了新式設備。

即便日本能夠單獨設計出大型航母,也不會比“尼米茲”級更加先進。

關鍵是,在英國提供的技術支持中,沒有包括核動力部分。也就是說,日本海軍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設計核動力戰艦。

經過討價還價,在二零二七年初,日本拿到了“尼米茲”級的設計藍圖。

隨後,在美國工程師的幫助下,承擔主要建造任務的神戶造船廠對“尼米茲”級的設計圖紙做了改進。

這就是“飛龍”級的基本面貌。

必須承認,經過改進之後,“飛龍”級的作戰能力肯定超過了“尼米茲”級。比如在動力系統上,“飛龍”級的核反應堆來自a5w,而不是“尼米茲”級使用的a4w,不但輸出功率提高到了一百二十五兆瓦,堆芯壽命還延長到了三十五年,基本上達到了艦體的最大設計壽命。

在飛行甲板佈局上,“飛龍”級也更加接近“福特”級。比如只有三部飛機升降機,其中兩部設在右舷艦島前方,第三部設在左舷。在彈射器的設置上,因爲採用了最新的電磁彈射器,彈射效率提高了三分之一,所以減少到了三部,在斜角甲板前端只有一部彈射器,確保在回收戰鬥機的時候,仍然能夠達到正常情況下三分之二的出動率,大幅度提高了艦載航空兵的作戰效率。

說得形象一點,“飛龍”級是有着“福特”級外表的“尼米茲”級改進型。

在綜合作戰能力上,“飛龍”級遠不如“福特”級。

比如,在機庫與彈藥庫的設置上,如果按照“福特”級的方式進行改進,就要對艦體內部結構做出全面調整,工作量不壓於重新設計一種航母,而且美國也不可能幫助日本設計出如此先進的航母。結果就是,受機庫與彈藥庫設置影響,“飛龍”級的航空出動效率僅比“尼米茲”級有少許提高,而“福特”級與“尼米茲”級的最大差別就在航空出動效率上,兩者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正常情況下,“飛龍”級的載機量在九十架左右,如果提高多用途戰鬥機的數量,並且在飛行甲板上繫留戰鬥機,能在必要的時候把載機數量提高到一百二十架,只是出動效率必然大幅度降低。

從航空作戰效率上講,“飛龍”級與“長江”級相差不大。

比如在採用“潮汐作業法”的情況下,“飛龍”級的設計指標是一次出動四十八架戰鬥機,而“長江”級能夠達到四十架,且經過了實戰考驗。在持續出動能力上,“飛龍”級的日出動量爲二百二十架次,而“長江”級爲兩百架次,在高強度作戰行動中甚至達到過二百四十架次。

與“崑崙山”級相比,“飛龍”級就差得太遠了。

正常情況下,“崑崙山”級能一次出動四十八架戰鬥機,採用“潮汐作業法”後,能出出動六十架。在不影響持續作戰的前提下,“崑崙山”級的日出動量爲二百四十架次,最高能超過三百架次。

從航空作戰能力上看,“飛龍”級大概相當於“崑崙山”級的百分之六十五。

也就是說,六艘“飛龍”級才頂得上四艘“崑崙山”級。

如果算上兩艘“長江”級,中國海軍在只有六艘航母的情況下,制海作戰能力不比擁有八艘航母的日本海軍差。

當然,日本海軍能不能趕在戰爭爆發前建成八艘航母,還是個很大的問題。

如此一來,“赤城”號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如果日本海軍無法搶先建成第三批“飛龍”級,在二零三五年的戰爭中,“赤城”號將成爲左右戰場平衡的關鍵力量。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日本海軍把“赤城”號派往印度洋,在西太平洋上就別想獲得兵力優勢。

爲此,在建造“飛龍”級的時候,日本海軍花了不少力氣對“赤城”號進行改進。

重點就是提高“赤城”號的航空作戰能力。

因爲“尼米茲”級的基礎設計來自“小鷹”級,“赤城”號又以“小鷹”級爲藍本,所以在改進“赤城”號的時候,日本海軍大量利用了建造“飛龍”級開發的技術,比如換上了全新的飛行甲板。

結果就是,“赤城”號成了常規動力版的“飛龍”級。

除了續航力與持續作戰能力有所欠缺之外,在其他方面,“赤城”號不比“飛龍”級差多少。如果在西太平洋上作戰,而且以制海爲主,續航力與持續作戰能力不是大問題,關鍵看艦隊指揮官怎麼應用。

由此可見,即便保守估計,日本海軍到二零三五年也將擁有五艘大型航母。

因爲中國海軍有兩艘中型航母,所以從賬面上看,日本海軍至少追平了中國海軍,有足夠的能力在海戰中重創、甚至擊敗中國海軍。

只不過,艦隊作戰中,航母並非唯一的作戰力量。

一支完整的艦隊,還應該包括多種護航戰艦。。.。

第38章 合作愉快第119章 無心戀戰第23章 戰略誤判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174章 反擊第53章 軍事部署第114章 向前看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113章 潛艇禁區第88章 進退維谷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280章 誕生之地第208章 毀滅之路第78章 中國化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277章 小心爲上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27章 商船立功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68章 上前線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62章 太陽風暴第11章 矛盾心態第16章 強渡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18章 猛然覺醒第131章 掃蕩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87章 接敵第23章 堅持主見第5章 夜空魅影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187章 陡生變數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112章 和平第60章 立即反擊第14章 無聲對抗第3章 把握機會第108章 高歌猛進第26章 理由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26章 戰略空運第61章 唯一方案第50章 重創第86章 全面競賽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62章 戰術反擊第9章 進軍神速第48章 戰爭準備第57章 收穫的季節第9章 臨時考覈第53章 再次攻擊第3章 把握機會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49章 首輪空戰第207章 黔驢技窮第27章 利誘第33章 科技戰略第72章 大變革時代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88章 進退維谷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14章 戰爭前奏第208章 毀滅之路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198章 追趕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75章 主戰場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26章 重拳出擊第35章 軍事政變第194章 誘餌第41章 孤注一擲第217章 進軍澳洲第21章 動員第15章 千慮一失第22章 出師有名第66章 回家第76章 新機會第266章 門檻第89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1章 不怕死第74章 爭取時間第14章 首相之死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14章 拉力賽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69章 惡仗第224章 傀儡的覺悟第91章 再接再厲第8章 泰然處之
第38章 合作愉快第119章 無心戀戰第23章 戰略誤判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174章 反擊第53章 軍事部署第114章 向前看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113章 潛艇禁區第88章 進退維谷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280章 誕生之地第208章 毀滅之路第78章 中國化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277章 小心爲上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27章 商船立功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68章 上前線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62章 太陽風暴第11章 矛盾心態第16章 強渡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18章 猛然覺醒第131章 掃蕩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87章 接敵第23章 堅持主見第5章 夜空魅影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187章 陡生變數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112章 和平第60章 立即反擊第14章 無聲對抗第3章 把握機會第108章 高歌猛進第26章 理由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26章 戰略空運第61章 唯一方案第50章 重創第86章 全面競賽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62章 戰術反擊第9章 進軍神速第48章 戰爭準備第57章 收穫的季節第9章 臨時考覈第53章 再次攻擊第3章 把握機會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49章 首輪空戰第207章 黔驢技窮第27章 利誘第33章 科技戰略第72章 大變革時代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88章 進退維谷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14章 戰爭前奏第208章 毀滅之路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198章 追趕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75章 主戰場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26章 重拳出擊第35章 軍事政變第194章 誘餌第41章 孤注一擲第217章 進軍澳洲第21章 動員第15章 千慮一失第22章 出師有名第66章 回家第76章 新機會第266章 門檻第89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1章 不怕死第74章 爭取時間第14章 首相之死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14章 拉力賽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69章 惡仗第224章 傀儡的覺悟第91章 再接再厲第8章 泰然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