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大風天氣一直持續了三天三夜,可謂來勢兇猛。當然,大火也沒有熄滅,幽州騎兵追着大火跑,哪裡會讓大火熄滅呢?
三天三夜的時間,這場罕見地大火把草原燒了個通透。
北方各個種族都受到波及,其中也包括最北面的丁零族人。
能夠躲過大火沒被燒死的人,下一步要面臨食物短缺的威脅。茫茫大草原,眼看着冬天就要來臨,漫長的冬季你說讓他們怎麼辦?
再後來,聽說幽州軍隊正在向這邊奔來,更是嚇得魂都沒有了。
也不怪他們緊張,沒有食物,再加上過冬困難,已經讓人無法面對了。哦,後面的幽州軍隊又要追趕過來,飢寒交迫能打仗嗎?
更何況,草原上的人早就知道了幽州軍隊強悍。跑吧!往西方跑吧,跑得遠遠的,越遠越好。草原上劫後餘生,幾乎所有的人都是這個念頭。
大草原的西北角,凡是活着的人,無論是哪個族的人,只要是聚集在一起的都在往西逃跑。散居的人肯定不能跑,跑出去也是死。茫茫大草原,一個或者幾個人哪裡會生存下去呢?
至於他們能逃多遠,逃到哪裡去,誰也不知道,反正他們要遠離幽州軍隊。
他們所熟悉的大草原,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樂園而是死亡的恐怖之地。對生活在這裡的人來說,這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能夠在大草原熊熊大火之中成功逃出去並活下來的。恐怕也只有少數強壯的年輕人。其他的人恐怕不是被燒死、餓死,剩下的一途也只有被俘虜的命運。
南面的趙雲、張遼總共三萬多騎兵,橫掃整個南匈奴各個部落。南匈奴不像鮮卑人那樣還在打仗,這裡沒有戰事,部族很分散。一場大火讓他們更失去了抵抗力量。所以,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趙雲、張遼他們前進的步伐。
按照戰爭計劃,趙雲、張遼他們將一直挺進到後世的銀川一帶,大軍方能停下腳步。
北方的張頜、高覽,總共近七萬騎兵一直向西奔馳,遇到戈壁灘再也沒有可供燃燒的草原。他們纔會停下前進的腳步。
前進中。騎兵慢慢匯聚在一起,以五千騎兵爲一個單位向前。畢竟,越往縱深危險性越大。迷路、斷糧,或者遇到大股敵人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幽州的策略便是越往遠處走。軍隊越是集中。最後彙集到高覽、張頜各帶領一支數萬騎兵前進。
高覽的任務要走到貝加爾湖一帶,至於張頜的這一路則要沿着正西方前進。
至於跟在騎兵他們身後的奴隸兵,則拉開大網。用步慢慢滴丈量吧。步兵每天的路程有限,就算是撒開腳丫子跑,能跑多遠?
既然草原上已經沒有能夠阻擋他們的敵人,也就不在這一時半會。再說,寒冬即將來臨,幽州不可能在這個時間冒進。
還有一直百萬大軍也跟上來了,他們是幽州的奴隸們,正在快速滴鋪設鐵軌馳道。人多力量大,鐵軌馳道修建的速度極快,迅速地往前延伸,他們將一直幹到大雪來臨。
已經是晚秋了,季節確實不太好,這也是沒辦法。草原太大了,能修多遠就多遠吧。好在草原上不缺肉類,暫時不會出現捱餓的現象。
這也是戰爭,只是形式有點區別。這裡沒有多大規模的兩軍對抗,不需要太多的兵刃相交,卻能夠快速滴挺進,佔領對方的地盤。
戰爭的一方,或者說主動進攻的一方,幽州軍隊幾乎沒有多大傷亡。除了極少數騎兵迷路,不知去向,軍隊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若是不論物資方面的消耗,這是一場傷亡代價極少,戰果輝煌的巨大勝利。
知道具體作戰方案的只有幽州的高層,下級官兵們誰都不知道,一場戰爭竟然是這樣的展開和結束。
剛剛投誠過來的河內太守張揚一直跟隨着張遼行動,他們越過包頭一帶,快要挺進到後世的巴彥淖爾的位置時,接到了幽州牧劉展的命令,軍隊就地停止前進,這才停下步伐。
戰爭還可以這樣打,張揚第一次領教了幽州牧劉展的手段。
火燒草原誰都會,草原的人都會躲避火災。發現了遠處大火快過來了,趕緊將自己面前的草先點燃,給自己留出一塊地方。或者躲在有水源的地方,或者沙地、戈壁等處。
火燒大草原之後,肯定很混亂,橫掃大草原正當其時。問題是你必須有強大的騎兵跟進,趁着草原混亂長驅直入。
季節也很重要,這個時間眼看冬季就要來臨,戰爭的雙方都停止了所有的軍事行動,爲草原的越冬做好各項準備。所以,這個時候的各部族相對分散,不會把族人中的青壯聚集起來。
幽州竟然有如此多的騎兵,確實有些駭人聽聞。
接到命令以後,趙雲率領軍隊就地駐紮,等待徐盛領軍前來接替。
張遼和張揚接到命令,回軍河內,張揚繼續擔任河內郡太守,張遼率領五千騎兵和五萬步兵駐紮河內。
張遼、趙雲一路不再前進,是因爲劉展獲知張揚投奔了幽州,所以,幽州對原來的戰略部署做了局部調整所致。
河內一郡歸於幽州對整個戰略佈局很重要,這個位置直接卡住了中原通往涼州的通道。
根據幽州的命令,張遼要在潼關部署重兵卡住這個關口。
此時,幷州的行動全部結束了。張燕與高順全部掌控了幷州,幷州境內散佈的黃巾殘餘,能收編的被張燕收編。不能收編的全部驅趕到冀州,跑到袁紹的地盤或者其他地方去了。
張燕是老黃巾,對這些黃巾殘餘很瞭解,對付他們倒是小菜一碟。一些聲名狼藉、或者是頑固分子,張燕堅決不收留。
至此,幷州張燕與高順收攏兵力,回軍南下,重兵壓向與袁紹接壤區域佈置防禦。
幷州的後方則全部交給沮授以及幽州派來的文官治理,屯田兵也在大舉開進。